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4751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8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沁园春·雪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革命领袖所具有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4、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感。

学习重点:

吟诵、品味诗歌。

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学习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

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多种情绪的精灵……当窗外那像柳絮、像芦花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而降的时候,当郊野大地被雪花装饰得像铺上白色的地毯一样的时候,望望它们,会有许许多多的感觉……当一代伟人毛泽东看到北国茫茫的冰雪时,他会有怎样的感受?

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二、前置作业

1、查找“词”的文体知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2、熟读诗歌,分析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些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下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

“惜”字包含着作者的什么感情?

4、词的下阕又是如何评论历史英雄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

三、小组交流讨论

四、课堂展示

五、点拨示例:

1、了解有关文体知识及写作背景

词,又称长短句。

最初称为“曲子词”,是配乐而填写的歌诗。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词牌名。

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

这个词牌名因此而得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这首词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增强了胜利的信心。

2、词的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词的下阕主要议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今英雄,表达了作者作为人民革命领袖的自信。

3、下阕“引”出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些英雄人物;“惜”字肯定了这些英雄人物的功绩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但也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

“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定信念。

4、用一个“惜”字,委婉批评了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今朝的风流人物在武功与文治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

这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六、教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初步学习《沁园春·雪》,领略了北国之雪的风姿。

同时,也体会到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文本,一起来欣赏词作的语言魅力和艺术特色。

二、前置作业:

1、语言品析:

请同学们细心揣摩品味下列语句,理解诗句的深长意味。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句中的“折腰”改为“赞美”好吗?

为什么?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句中的“略输”改为“尽输”,句意表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句中的“稍逊”能否改为“全无”?

为什么?

(4)只识弯弓射大雕。

(“只识”改为“识得”行吗?

为什么?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自信豪迈的情怀,请从上、下两阕中分别找出依据说明词人是如何展示这份情怀的(可以从修辞、写作手法、用词、内容意象等任意角度去分析)。

3、这首词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4、搜集有关雪的诗句。

三、小组交流讨论

四、课堂展示

五、点拨示例:

1、

(1)诗句中的“折腰”意为倾倒,展示了英雄人物为祖国山河倾倒的心情,并揭示出为之奋斗的动机。

改为“赞美”,不合词的韵律,且少了形象性。

“娇”是一种女性美,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

一个“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2)文采,本指辞采、才华,秦皇、汉武兼有文治,“略输文采”指才华稍差一些,在叹惋中有褒有贬,在肯定中指出不足,改后则变为全盘否定。

(3)原词贬中含褒,肯定其文治才能并指出不足,而改后完全否定其文采。

(4)对于成吉思汗的评论,词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语带嘲讽。

“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

用“只”限制“识”,意味委婉,贬谪更严厉。

2、答案示例:

①修辞:

夸张(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比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对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②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对比(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欲抑先扬(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想象(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③用词:

千里、万里、望(写出了视野的广阔,体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气魄);舞、驰(化静为动,写出了雪景的壮美);竞(意为竞相争胜,写出了历代英雄对祖国河山的倾倒,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多娇);惜、只。

④内容意象:

冰封、雪飘、长城、大河、山、天公、红妆素裹(通过大气、壮观的景象来抒发豪情,表达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赞美);与“今朝”人物相比较的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表现了无产阶级一定会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

上阕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下阕议论,即上阕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4、搜集有关雪的诗句。

示例: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张谓《早梅》)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问刘十九》)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六、拓展延伸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

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七、课堂小结

《沁园春雪》是一篇咏雪名篇,作者在词中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将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抒发了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8、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学习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二、前置性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熟读诗歌,了解诗歌是如何紧扣“土地”的?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4、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三、小组交流讨论

四、课堂展示

五、点拨示例:

1、作者简介: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

(1)点出土地情结。

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

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

“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

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

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

“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3、“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六、小结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七、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乡愁

学习目标:

1、学习欣赏诗歌。

2、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习重点:

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由介绍作者导入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湖南衡阳人。

现居台湾。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把学生找的诗句用投影打出)

二、前置性作业

1、赏析诗歌

(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3)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2、乡愁,是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它是我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请搜集整理有关乡愁的诗句。

三、小组交流讨论

四、课堂展示

五、点拨示例:

1、

(1)整齐的结构美

形式上:

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长短句错落有致,反复和重叠交相辉映。

内容上:

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2)质朴的语言美

四个时间段: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平平淡淡)

四个对应物: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轻描淡写)

(3)和谐的的音乐美: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4)深沉的意境美

时间线索: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空间线索:

这头这头外头这头

那头那头里头那头

人物线索:

母亲新娘母亲大陆(祖国母亲)

抒情线索:

母子情夫妻情母子情思乡情

感情基调:

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六、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余光中的这首《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七、布置作业

《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教学反思: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学习目标:

1、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2、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写作方法。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人物生平事迹的讲解和掌握。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运用的意象和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我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女建筑家,大家知道她是谁吗?

她是徐志摩先生真正爱了一辈子的人,金岳霖为了她可是终身未娶!

2、播放一段视频《人间四月天》,引出林徽因。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

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2、背景资料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

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

“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

故这首诗有可能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

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绝对可能的。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轻灵(líng)娉婷(pīng)鲜妍(yán)冠冕(guānmiǎn)呢喃(nán)

(2)词语释义

娉婷:

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

鲜艳。

冠冕:

文中是王冠的意思。

呢喃:

形容像燕子叫声那样的轻声细语。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概括诗歌每一节的内容。

 

答案示例:

第一节:

爱如四月天里的光艳轻灵。

第二节:

爱如四月天里的柔和恬静。

第三节:

爱如四月天里的鲜妍庄严。

第四节:

将生命、历史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五节:

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

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

那鹅黄,是韧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

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

这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一说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

(2)本诗出现了十一个“你”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

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

让生命与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风景“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绿潮”,此外,“我”还看到了飞鸟融入天空,红晕与大地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

2、品味赏析

请赏析句中的加点词: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答案示例:

“点亮、春的光艳”,这些词语,不是静态的描摹,而是放在动态的、变化的背景中来挥洒,有点像绘画中的晕染,漫出纯粹色彩的边界,正是在那模糊之处,美感油然而生。

3、写法探究

这首诗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

答案示例:

①意境清新,画面优美。

诗歌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开篇“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爱的宣告,“四月天”这一富有灵感梦幻温暖的意象,首先给予读者以丰富的遐想和视觉感染力。

紧接着是“云烟”“星子”“细雨”“百花”“月圆”等典型性意象的自然组合,这样五个诗意的画面也映入我们的眼帘,依次是“春光风舞图”“风烟星语图”“月夜花开图”“雪后新绿图”和“花开燕语图”,诗人的情感也随着画卷进一步地自然流露,实现情与景的完全交融,形成诗中有画的审美风貌。

②结构匀称,富有建筑美感。

诗歌一共分为5节,每节3句,全诗的字数和句式,匀整而和谐,从诗形上是典型的传统格律诗,具有类似建筑物外形的美感,即诗歌视觉上的“句的匀齐”。

林徽因善于借鉴建筑艺术的技巧,运用语言的符号组合形成富有视觉感染力的外在几何形态,进而引发读者的想像和审美心理,这种特有的建筑审美观反映在林徽因诗歌创作上,是大量建筑意象的运用,实现诗歌与建筑两种艺术的完美融合。

“在梁间呢喃”选取了房梁这一意象,实现语言与建筑意象的和谐组合,形成诗歌建筑的美。

四、布置作业: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反思:

 

敬业与乐业 

学习目标:

   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学习安排: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清光绪举人。

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明确:

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

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

条理清晰,纲举目张。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

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

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

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

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第三、四段。

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