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39443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docx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

2.把握新闻特写语言文学性与客观性有机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指导学生熟悉新闻特写语言的特点及运用技巧,为学生写出“新闻味”的作品奠基。

教学难点:

品味学习本篇新闻特写语言之真实美与动人美的有机结合,在客观叙述和少量修饰语中体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教学创意:

改写对比了解特写,小组探究补白领悟,拓展演练以学助写,比较阅读落实特写。

教学流程:

一、补全消息,温故知新

(一)下面这则1982年的消息不完整,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消息的结构和特点,将标题和#教案#导语补充完整。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

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

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

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

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的动作。

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

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

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

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二)吕伟11岁开始练习跳水,14岁进入国家队,15岁获得全国少年冠军,16岁拿下亚运会金牌,许多专业媒体都将“跳水皇后”“跳水女皇”的称号送给了她。

在当时有关吕伟的众多新闻报道中,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飞天”凌空》是很有特色的一篇,学习它作为新闻体裁的独特之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

这一环节一来对前面消息的学习进行训练夯实,二来补充交代了相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三来为后面对新闻特写特点的探究做铺垫。

二、文题切入,批注美点

(一)聚焦文题聊“飞天”

“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凌空”是高升到天上或耸立在空中,这一标题用比喻的修辞,把运动员吕伟高台跳水比作飞天凌空,我们能读到哪些信息呢?

明确:

吕伟跳水如仙女般优美绝伦,也表达了作者对其动作的感叹和赞美。

(二)自读课文寻美点

自读课文,小组内分享交流能具体表现吕伟跳水如“飞天”般美妙的文段。

(三)小组展示品美点

小组推举代表品读、赏读描写细腻精彩的美文佳句。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

此环节以文题为切入点,在优美语句中直观感受当时现场,感受新闻特写中语言的文学艺术感染力。

教师引导学生在美美读美文佳句同时,从文学角度,引导他们感受语言文字慢镜头描述的技巧方法,如动作描写、修辞手法、修饰的形容词,正侧面描写的结合等等。

三、提炼补白,对比学习

这篇仅540多字的新闻特写,30年后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一样,现场感十足,这篇特写被评为当年好新闻“一等奖”。

相比我们补全的那则消息,这则新闻特写有何独特之处?

请阅读课文关于《什么是新闻特写》的补白,提炼重点信息,以《“飞天”凌空》为例来说明。

明确:

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着重描写精彩的瞬间。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

补白阐释精准但抽象,同一新闻内容不同新闻体裁的表现,即消息和新闻特写的对比归纳更加直观,二者结合能让学生更快更好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

此环节也是对学生提炼整合、对比归纳等综合语文能力的训练。

教师在此环节要引导学生领悟到本文作为新闻特写的重要特征,即对“何人”“何地”“何事”等新闻要素一笔带过,集笔力于具体描绘一个精彩的跳水动作,通篇以表现“如何”为主。

四、反刍美点,探究语言

这则新闻特写的文学味儿我们之前已经感受到品析过,那么作为新闻作品,如何体现新闻语言客观真实的特点,达到细腻动人与客观真实的有机融合呢?

明确:

客观展示跳水动作本身;使用的跳水动词准确形象;“犹如”“似乎”等词的使用区分了客观事实和主观感受;四字词语的大量使用体现新闻语言简洁的特点。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

这个环节的美点反刍是在了解了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后,让学生从新闻语言角度来进行探究发现,避免学生将新闻特写等同于文学作品,也为最后练笔环节做铺垫。

五、视频拓展,精彩再现

时光逆转,让我们一起穿越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赛场上,就在那一天,刘翔,这位21岁的中国人,以12秒91的成绩获得了110米栏奥运会冠军,而我们就是在场的优秀记者,我们将用我们的笔将时间定格,将那惊心动魄的12秒91定格为永恒的瞬间。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到那天的赛场,请仔细观察感受,将下面这则新闻特写省略号部分补全。

“红色闪电”横空出世

——刘翔百米跨栏夺冠记

距离比赛开始10分钟,刘翔静静地坐在起跑线前,目光投射在眼前十道高高的栏架上。

110米外,是那道醒目的终点线;身旁,是七个如狼似虎的强悍对手。

其中的有法国人“一条狼”多库里,美国奥运亚军特拉梅尔,古巴的奥运冠军加西亚,以及拉脱维亚名将奥里加斯。

最后一栏后,刘翔已经遥遥。

红色的刘翔,黄色的面孔,高喊着撞向胜利之线!

12秒91!

全场人惊呆了。

刹那间,全场爆发出震耳的欢呼声。

刘翔赛后恢复了平静和往日的谦虚:

“我今天的起跑非常好,我没有想到自己能跑出这么好的成绩。

我把这块金牌归功于祖国和人民。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

刘翔跨栏夺冠的新闻价值很高,夺冠的12秒91分也很值得学生去观察并模仿着来进行新闻特写,并且视频的观看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补全新闻特写的方式减少了写作时间,降低了写作难度,将新闻特写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

六、比较阅读,归纳总结

通过两篇新闻特写的阅读,请同学们归纳总结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独特之处。

明确:

着力描写最有价值的精彩瞬间;兼具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不是只盯着瞬间“特写”,其所存在的环境也要涉及。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

同类新闻特写的比较阅读能从感性层面加深对这一体裁特点的掌握。

七、板书设计

“飞天”凌空

特写新闻

准备

起跳动人之美

腾空真实之美

入水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学的新闻知识分析课文,并从文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作者通过新闻传达的事实及新闻立场。

2.学习消息的语言特点。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教学重点:

1.学习消息语言的特点。

2.学习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写作方式。

教学难点:

学习消息语言的特点。

教学创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一)ppt展示莫言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照片,问:

图片上的这两个人同学们认识吗?

他们获得了什么荣誉?

学生回答。

明确:

莫言和屠呦呦,他们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二)追问激趣:

莫言和屠呦呦因为诺贝尔奖可谓是家喻户晓,诺贝尔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

同学们了解诺贝尔奖吗?

教师补充:

诺贝尔奖是世界各类奖项中地位的奖项,截止2017年,诺贝尔奖共授予了892个人和24个团体,通常被认为是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有着公认的权威性。

(三)那么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时时什么样的呢?

英国的通讯社,也是国际性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曾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做出过报道。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则消息,《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

(设计意图及建议:

由同学们熟知的名人导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借机简介诺贝尔奖及路透社)

二、自主学习,理清结构

(一)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勾画出本则消息的结构。

1.第一课我们学过消息的结构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消息结构:

标题、#教案#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请勾画出本则消息的结构。

(设计意图及建议:

温故知新,前面的《消息二则》中已经学了消息的基本结构,这里再次巩固,学生在分析结构的同时也学会了快速阅读消息的方法)

(二)结合课文旁批,说说各段分别传递了什么信息?

明确:

第一段介绍了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

第二段介绍了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其成就。

第三段介绍了诺贝尔奖的颁发机构及授奖仪式的相关要求。

第四段介绍了诺贝尔奖金的来源,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设计意图及建议:

此处旨在教会学生利用课文旁批的辅助作用,来快速理清课文内容)

3.如果让你给上述这些信息按重要性排序,你会怎么排呢?

明确:

重要性依次递减,由主到次。

这种由主要到次要的结构我们称之为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下面我们通过微课一起来学习“倒金字塔结构”。

4.播放微课《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

教师总结:

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是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即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新鲜程度,以及读者感兴趣的程度等,依次将新闻事实写出的一种结构形式。

由于这种结构格局前边重、后边轻,上头大、下头小,所以称之为"倒金字塔"。

这种结构在消息中比较常见,需要同学们掌握。

(设计意图及建议:

这一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新闻阅读能力,筛选信息能力,提高学习自信心。

给学生引入了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不是生搬硬套的直接讲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对本则消息重要性的分析,让学生在实例中理解这一概念,并通过微课的学习加深对“倒金字塔式结构”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消息语言的特点。

1.倒金字塔结构,就是将信息按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由主到次来排列的一种消息写作模式,这种固定的结构方式有利于人们快速筛选信息,符合消息时效性强、快等特点,这些特点就使得消息在语言上与一般文学作品不同。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句子,分析划线词语的特点:

第二段中句子示例:

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明确:

这一句中“颇有建树”,意思是在事业上有很大成就,这里用来评价普吕多姆的诗歌创作,很有分寸,体现了消息语言客观、准确的特点。

2.文中还有很多词句,分别体现了消息语言的不同特点,请同学们再细细研读课文,用三五分钟来仔细揣摩文中消息的语言,再将你的发现与小组同学分享。

学生分享内容可能有:

客观:

评价各位科学家的成就时,遣词造句客观,准确严谨。

如:

两个发现;颇有建树和卓有成就。

大部分使用陈述句。

引用诺贝尔遗嘱内容,表明了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

“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简练,准确,使用了限制性的修饰语,显得很客观。

准确:

电头中时间地点与第三段中的信息一致具体,报道的及时。

具体:

第二段一一列举的国籍,姓名等信息;括号里的补充内容说明了消息语言的具体。

简练:

对于颁奖时间和地点的介绍;括号内语言;作者巧妙用新闻背景来表现诺贝尔奖的公正与权威,客观简练。

通俗:

作者用“黄色炸药、多种炸药”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专业的知识,让读者易于理解。

朴实:

从全文来看,大部分是短句子,显得非常简练;用朴素的语言给我们阐述了新闻的事实,大部分使用陈述句,显得朴实而又客观。

3.教师总结: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我们发现消息的结构常常采用倒金字塔式,消息的语言具有客观、简练、准确、具体、朴实、通俗的特点。

(设计意图及建议:

自主学习,揣摩消息语言特点;合作探究,总结消息语言特点,学习新知。

四、拓展阅读,评价人物

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结合课外材料,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小组合作用句式说话“我看到了一个___的诺贝尔”。

文段:

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

“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材料一:

诺贝尔虽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儿女的生活依然与过去一样,从不奢侈浪费。

他经常把大笔款项捐给慈善事业,毫不吝啬。

诺贝尔慷慨大方之名,很快传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帮助的穷人络绎不绝,但诺贝尔从不厌烦,总是尽力帮助他们。

这样一来,每天都有大群的贫民等候他救济,诺贝尔深感为难,感到招架不住了。

他写信给哥哥谈起这件事:

“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估计每天支出的救济费约2万克郎以上。

一年下来就得花去700多万克郎。

材料二:

诺贝尔多才多艺。

他自幼喜爱文学,平时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闲阅读小说和作诗。

他更喜欢哲学,他说:

“饭可以不吃,哲学书不可不读。

”正是哲学的思辨和文学的想象力,推动了他的科学发明。

他喜欢易卜生的戏剧,他和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交情也不错。

他不但经常写诗,30岁那年还写了一部名为《兄弟》的小说,后来又写过一部《非洲的光明时代》的历史小说。

1885年,诺贝尔还写过一部《专利病菌》的喜剧,1896年临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报应》的悲剧。

材料三:

诺贝尔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总是由一个名为柏济的同学所获得。

有一次,柏济意外地生了一场大病,无法上学而请了长假。

有人私下为诺贝尔感到高兴说:

“柏济生病了,以后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属了!

”诺贝尔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将其在校所学,作成完整的笔记,寄给因病无法上学的柏济。

到了学期末,柏济的成绩还是维持第一名,诺贝尔则依旧名列第二名。

明确:

我看到一个多才多艺/富有同情心/努力/正直。

的诺贝尔。

(设计意图及建议:

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感情与思想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此环节的设置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立场与观点,同时也要学会从自己的角度来思考新闻的内容,来评价新闻中的人物。

五、比较阅读,总结梳理

1.再次阅读第1、2课,小组合作完成下表:

2.依据上表及所学内容,请归纳消息的特点:

教师总结明确:

倒金字塔结构很常见、语言简明有特点、新闻作者有立场、篇幅宜短不宜长、报道迅速又时、标题概括性要强。

(设计意图及建议:

此处将两课的新闻进行对比,同学们在比较中就会知晓熟悉消息的特点,为以后阅读消息,撰写消息打下坚实的基础)

3.即堂写作:

请同学们抓住消息特点,报道一则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校园消息,1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3

一、教材简析:

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14年版)。

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方法

运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

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__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__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__政权的覆灭。

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

人物:

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

时间:

从20日午夜——21日

地点:

芜湖、安徽之间

起因:

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结果:

渡过长江

2.听新闻录音,了解新闻的结构。

思考、讨论、交流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b.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新闻的结构是什么?

标题,#教案#导语,主体。

3.找出电头简要分析内容和作用。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准确和迅速及时的特点。

)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一句中的“大约”两个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的特点?

“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小结:

这则消息文字简洁,语言有力度,准确报道了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事实。

表明了消息的基本特点:

用事实说话。

(四)用相同的方法画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教案#导语、主体、结语及新闻的六要素

(五)精读课文,小组探究。

1.文章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介绍解放军渡江?

明确:

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2.文章主体部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那些部分写的细致,为什么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

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作用: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找出文中体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词语。

“冲破”“横渡”用词非常准确,表明了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4.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1)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2)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

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__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于读者了解文章内容。

(六)总结归纳。

1.主题思想: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写作特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语言简洁,言简意赅。

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教案#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__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

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目标导学二:

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1.自读课文,梳理字音。

邪(yé) 骈死(pián) 食马者(sì) 槽枥(cáolì) 外见(xiàn)

2.听朗读音频。

3.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1)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伯乐与千里马的辩证关系,对你有什么启发?

文中的观点不难理解,教师应启发学生领悟:

①机会总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②自然界的任何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的,得到赏识和重用也一样,需要其他一些条件的满足。

5.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

总结全文。

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目标导学三:

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情感

1.托物寓意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明确: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主旨情感

(1)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

为什么?

明确:

作者认为伯乐更重要。

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或者:

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明确:

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