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本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4758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本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本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本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本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本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本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本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本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本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本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本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本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本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本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本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北师大版本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本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docx

《北师大版本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本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本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docx

北师大版本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有学者认为:

“没有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年)的中兴和辉煌,英国要成为世界上首次资产阶级革命和首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是难以想象的。

”在下列英国创造的所谓“中兴和辉煌”中,属于伊丽莎白时代的是(  )

A.建立了英属北美殖民地

B.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

C.打败了西班牙殖民帝国

D.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2.西班牙、葡萄牙最早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其扩张手段不包括()

A.建立沿海据点

B.建立殖民公司

C.掠夺黑人奴隶

D.输出工业产品

3.这一时期,除了赤贫阶层以外的几乎(欧洲)所有人都可以买上好几套衣服,其衣橱也慢慢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欧洲的消费者可购买更多的家具、储物柜、瓷器以及其他装饰品来填满他们的房子,他们拥有的物品甚至超过其最为富有的祖先。

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商业革命的完成

D.新航路的开辟

4.“科恩在任职期间把葡萄牙人从东印度群岛赶走,并使其后任们能够将葡萄牙人逐出马六甲(1641年)和锡兰(1658年)。

科恩也骚扰英国人,阻止他们对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渗透,迫使他们退回到自己在印度的据点。

”据此推断科恩是()

A.荷兰的殖民官

B.印尼的民族英雄

C.西班牙的探险家

D.法国的殖民总督

5.美国纽约是世界著名城市,在历史上其名称几经变化:

1626年之后叫“新阿姆斯特丹”(NewAmsterdam);1674年之后叫纽约市(CityofNewYork)。

这样变化是因为()

A.“无敌舰队”的覆灭

B.《航海条例》引发的战争的结果

C.英法七年战争的结束

D.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6.“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B.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海路”

C.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7.“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

”这句话突出表现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8.“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其主要依据是蒸汽机的使用(  )

A.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B.使工业集中生产成为可能

C.加快了工业革命的步伐

D.使人口向城市集中

9.有学者认为: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这表明()

A.亚非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经济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D.经济活动取代了战争冲突

10.1852年英国修改的专利法,宣布凡属独创性的发明和见解均应受到法律保护并获得奖励,简化了申请专利的手续。

规定发明创造在申请专利之后必须付诸实施;如果发明人自己不实施或妨碍他人合法利用,就要强迫实施或取消专利权。

该法律的实施()

A.延缓了工业革命的扩展

B.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

C.违背了自由主义原则

D.完善了英国民主政治

11.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数量方程式,即“PT=MV”(分别代表价格、交易的商品总量、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在T和V比较稳定时,该方程式能够用以解释()

A.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

B.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C.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

D.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

12.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

A.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

B.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

C.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

D.英国的工业发展一枝独秀

13.1835年,德意志第一条铁路正式建成通车,随后在整个德意志境内掀起一股铁路建设高潮,1843年莱茵铁路全线告通。

当时德意志铁路建设速度之快、投资增长之巨,以及铁路事业的兴旺发达,均名列欧洲大陆之首。

材料反映此时期德意志()

A.经济发展己跃居欧洲之首

B.铁路建设促进工业革命进程

C.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发展

D.统一民族国家市场己经形成

14.下列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的是()

A.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火车机车的发明

C.万能蒸汽机的发明

D.汽车的发明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1500年至1763年间,欧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已从默默无闻的地位中崛起。

”在此,作者强调了欧洲崛起的()

A.市场因素

B.军事因素

C.技术因素

D.政治因素

16.新航路开辟后,许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

这表明()

A.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

B.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

C.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危机

D.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黑奴贸易

17.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了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

此话的真正意思是美洲的发现()

A.促进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B.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瓦解,为欧洲资本主义提供原始积累

C.导致了东西方社会发展差距的扩大

D.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会合交融

18.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推动机器大生产

19.《世界是平的》一书提到:

全球化经历了三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

此时推动全球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于()

A.个人

B.企业

C.国家

D.国际组织

20.下列图片说明东印度公司的性质是(  )

A.荷兰政府特许的商业股份制企业

B.英国政府特许的金融证券公司

C.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工具

D.西欧国家联合从事“三角贸易”的组织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根据上述图片,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2)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

22.(节选)16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全新的发展态势。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影响16~17世纪世界海上航线发展的主要因素。

23.16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扩大并日益频繁。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世界各个地区都已卷入到资本主义的商品关系之中……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及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垄断地位,意味着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材料三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

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

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材料四世界贸易总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中叶“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

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

……工人阶级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

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

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

英国一些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科贝特、伍勒韦德等人坚决抨击现实社会的不平等。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孔德等人。

他们一致认同,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16—19世纪的世界史》

评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5.步入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每个时代都有技术进步,但是对于帝国主义者的掠夺行为有帮助的许多发明,却首先是在1860年至1880年这20年间产生作用的。

……新技术在19世纪的传播令帝国主义的成本变得很低廉,因此欧洲各民族和政府对它的接受程度也达到了顶峰,它让欧洲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

——[美]丹尼斯海德里克《帝国的工具》

请回答: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860至1880年间出现的新技术为何能令帝国主义的成本变得很低廉?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知道,伊丽莎白时代是1588年到1603年。

英国在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殖民霸权。

因此C项属于伊丽莎白时代。

1607年,英国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

17世纪中后期,英国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想。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因此ABD均不属于伊丽莎白时代。

2.【答案】D

【解析】在西欧殖民扩张早期,采用的手段包括直接建立商业据点,组建商业公司,进行黑奴贸易等;工业革命后才大规模输出工业产品。

故答案选D。

3.【答案】A

【解析】据材料“除了赤贫阶层以外的几乎(欧洲)所有人都可以买上好几套衣服”和“欧洲的消费者可购买更多的家具、储物柜、瓷器以及其他装饰品来填满他们的房子,他们拥有的物品甚至超过其最为富有的祖先”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口结构,造成了英国的贫富阶层分化,故A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题干中“将葡萄牙人逐出马六甲(1641年)和锡兰(1658年)”等信息说明科恩是17世纪海上霸权的荷兰官员,故选A。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欧洲早期殖民扩张概况,旨在考查识记教材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的能力。

“无敌舰队”是西班牙的舰队,覆灭于1588年,排除A;从“新阿姆斯特丹”到“纽约市”题干名称的变化反映的是英国与荷兰之间的殖民争夺,由1651年《航海条例》引发的英荷殖民争霸战争,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C项提及的是英法殖民争霸战争,排除;D项提及的是北美独立战争,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

故选B。

6.【答案】C

【解析】材料是假设,并不是否定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故A项错误;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贵金属和传播宗教,故B项错误;“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体现出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故C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西方经济起飞,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象牙转移到欧洲人手中,可知,为欧洲殖民者的掠夺,即经济的冲突;《圣经》转移到非洲人手中则反映了文化融合。

8.【答案】B

【解析】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故A项错误;“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说明蒸汽机的使用使工业集中生产成为可能,推动工业城市兴起,故B项正确;C、D项虽然是蒸汽机使用的意义,但无法体现材料主旨,故C、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表明世界之间建立起了经济联系,说明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B正确;材料与“亚非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经济”无关,排除A;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10.【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1852年英国修改的专利法鼓励申请专利和应用专利,因此促进了科技发展。

11.【答案】C

【解析】据材料提到,“著名的货币数量方程式,即‘PT=MV’,分别代表价格.交易的商品总量、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导致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升,故C正确。

12.【答案】B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领域,故A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故B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不再是一枝独秀,故D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题干中表述的是“德意志铁路建设速度之快、投资增长之巨,以及铁路事业的兴旺发达,均名列欧洲大陆之首”,不能推断出其经济发展已跃居欧洲之首。

故A项错误。

题干中描述的是德意志铁路事业的兴旺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大力发展铁路事业,通过铁路建设带动其他重工业部门的发展,是德国在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故B项正确。

题干中未涉及政治变革和统一民族国家市场的内容,且统一民族国家市场在1871年德意志统一之后才能实现。

故C、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汽车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之一,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火车机车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蒸汽机的发明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伴随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早期殖民扩张活动,一些亚非拉地区沦为了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了他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扩展了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选A。

1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使贸易范围和商品种类扩大,引起了商业革命,故B选项正确;价格革命指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升,与材料无关,故A选项错误;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故C选项错误;黑奴贸易与商品的交流无关,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势力的衰落,题干“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正是这一作用的体现,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本身正确,但材料并非主要说明新旧大陆之间的沟通,排除;C项说法,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属于无关项,排除;D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其意思是指大量民众被火车带进城市。

可知,这将极大地推进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答案选C;AB两项的表述与早期城市化进程作用相反,不符合题意;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不会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D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正确答案选C。

19.【答案】C

【解析】据题干中“1492-1800年前后”可判断当时为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薄弱,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个人不具备推动全球化的能力,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企业的发展成为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工场手工业时期,欧洲国家纷纷推行重商主义,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的殖民扩张,从而成为推动了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故C项正确;20世纪90年代国际组织推动了全球化,故D项排除。

20.【答案】C

【解析】图片分别反映了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以及东印度公司拥有武装实力,故A、B两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错误;东印度公司是政府支持下的海外贸易垄断公司,是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工具,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国家联合”,故D项错误。

21.【答案】

(1)原因:

《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的宣传;欧洲社会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条件:

欧洲人在造船、航海技术方面取得很大进步;航海家不懈的努力。

(2)欧洲各国君主加强王权,积极对外扩张;欧洲基督教会传教的热情;转口贸易不能满足西欧贵族、商人发财致富的欲望。

【解析】第一问根据图示回答即可。

第二问可以从国家、宗教、商路转移等角度分析。

22.【答案】因素:

新航路开辟;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海上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西班牙、荷兰等大国殖民扩张的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或地理知识的进步)等。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以判断是新航路开辟时期,结合所学可以分析这一时期影响海上航线的因素主要有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出现,地理知识的进步,根据材料中“西班牙航海家开发连接美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荷兰人利用西风带环球航行”得出西班牙和荷兰殖民扩张的推动等。

23.【答案】

(1)影响:

交往扩大,使欧洲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殖民扩张;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2)原因:

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英国疯狂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影响:

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3)特点:

英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形成;世界贸易总量持续大幅度增长;国际分工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扩大了交往、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可知,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使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扩大;促使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引起殖民扩张。

(2)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英国通过倾销商品,对外殖民掠夺,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使英国获得了世界市场的地位,但给亚非拉地区带去了灾难,他们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但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

(3)根据材料三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

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可知,英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形成。

根据“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可知,世界贸易总量持续大幅度增长;国际分工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4.【答案】观点一:

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

理由:

工业文明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使整个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生产力发展了,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产品分配不公平等,人权受到侵犯;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

观点二:

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

理由:

工业文明带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竞争;生产力的发展,能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进步;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它的扩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给亚非拉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客观上推动了其社会进步。

(任答两点即可)

观点三:

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

(观点2分)

理由:

利:

主要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和自由经济的发展,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

弊:

主要表现为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述,注意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性要强。

如本题第一种观点,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灾难,据材料中“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得出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导致产品分配不平等,侵犯了工人的人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政治上产生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他们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工业革命要求以整个世界作为它的市场,对外进行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灾难,同时工厂的大量出现,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第二种观点认为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因此要结合工业文明对政治、经济和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进行论述;第三种观点是利弊共存,回答时要结合前两个观点进行综合论述。

25.【答案】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新动力和新能源(或电力、石油)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新兴产业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革新,促进资本和人员在全球的流动,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解析】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交通和通讯方面的革新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