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4781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docx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

专题讲座

初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与评价

朱传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骨干教师)

发表议论是生活中常用的表达方式,自然写好议论文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

从《课程标准》来看,初中要求“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综观教材,议论文写作涉及的范围有:

谈体会、认识、看法、启发,写心得、感想、分析、评论、鉴赏、专题小论文等等。

教材中的这类写作要求大都和阅读相关联,体现读写一体的编辑思想。

尽管议论文写作的样式繁多,但都遵循基本的写作规律,即“观点+材料+分析”。

由此可见,准确地表述观点,充分地占有材料,有力地开展论证,这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路径,不可逾越。

议论往往是有感而发,那触动感想的人、事、景、物、情、理,叫触媒,俗称“话把子”。

围绕话把子漫无边际地说,那叫扯谈,平时的聊天多是扯谈,质量不高,作为消遣尚可,但长久下去对于规范议论文的写作是不利的。

以下是学生之间的聊天记录:

学生甲:

昨天我看了一集电视剧,那个警察真是厉害,一枪就撂倒两个劫匪。

学生乙:

(显然是不服气了)这算什么,昨天我看的一部功夫片,那个大内高手才厉害呢,一个人打倒了十几个武林高手。

学生甲:

是吗?

试试看!

(接下来就朝学生乙亮出打斗的招式,学生乙马上接招,两个人便比划起来。

学生的课间生活中,类似这种聊天和课间活动太平常了。

从这类聊天中,我们发现,学生只是一个简单的叙事者,而且叙事的目的不是为了讲理,也不是为了探讨,而是为了在低级的比较中占有某种心理上的自我虚荣优势。

在学生甲那里,仿佛那个能一枪撂倒两个劫匪的警察就是自己;在学生乙那里,仿佛那个能战胜十几个武林高手的大内高手就是自己。

因为两人没有用言语决出心里的优势,自然引发了后面“打斗”的行为。

在学校低质量的聊天环境中熏陶出来的学生,成人后走上工作岗位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从成年人办公室里的聊天可见一斑。

成人甲(昨天下午看到了放假通知):

5天,太长了,无聊!

你准备做什么呢?

 

成人乙:

能做什么?

还是来加班,顺便上网,可惜没有加班工资。

 

成人甲:

我给你钱吧,只要你来。

成人乙:

好!

真的?

成人甲:

纸钱,你要不要?

成人乙:

(气愤,用杀人一样的眼光瞪着对方)……

我并不怀疑“贫嘴”能带来“幸福生活”,但“瞎贫”“扯闲篇”,尤其是把大量时间浪费在“瞎贫”“扯闲篇”上,这无疑是生命质量渐弱的表征。

更为可怕的是,它造成了一种语言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无序化的表达倾向,还制约着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

应该说,这对于语言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有的人写作文容易跑题,这和“聊大天”不无关系。

我们迫切地需要提高聊天的质量,聊天时要经常能围绕话把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有意识地用点儿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说话,再高级一点,把说话的内容上升到情和理的高度。

这样人们的表达水平会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也会提高,当然,议论文写作也就不怎么发愁了。

现在的学生,喜欢看“娱乐报道”,特别是“星闻轶事”。

这倒无可厚非,但可惜的是,大部分学生只是作为一个“纯信息”的拥有者,至多也就是一个传声筒,把那点事从这人的耳朵传到那人的耳朵。

这也就难怪老师和家长们要站出来反对。

结果呢,一边是老师和家长们对此大为不屑,或口训,或收缴,或盯梢,或明令禁止;一边是你们悄悄买着,小心藏着,偷偷看着。

这矛盾闹僵化了,双方都得搞些地下工作。

这何苦呢?

其实,要看就光明正大地看。

当然,得有个要求,就是不要仅仅带着消遣的态度看,而是要学会挖掘这些信息中的观点,并能就此联系你所知道的内容适当阐发阐发,形成自己对于事物、现象的认知。

有这么一条信息:

《大染坊》拍摄前,本锁定了张国立、姜文等人,但是却由侯勇胜出。

理由是侯勇看起来比较像个要饭的!

制片晋亮说:

“张国立、姜文缺少一种沧桑感,看起来不像要饭的,而侯勇脸上就有这种感觉。

有的学生看到后,哑然失笑,“侯勇真运气!

”仅此而已,一笑而过。

至于这里蕴含着什么观点、自己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对此学生们是不做任何的思考与延伸的。

其实,这里就涉及到了演员的气质、个性特征与角色的匹配问题,这是话题,如果要就此议论的话,话题就成了论题。

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

这就要做一番分析了。

《大染坊》的主角饱经沧桑,“征于色”“发于声”,侯勇黝黑的脸膛,棱角分明的面部,瘦削而坚毅的外形,至少与《大染坊》主角“形似”。

再从侯勇的演技来看,举手投足让人联想到的是一位能屈能伸的忍者,经历坎坷的过来人,承受得住打击也耐得住寂寞更消受得起荣耀的实干家,这与《大染坊》的主角“神似”。

至于衣着光鲜美丽、气宇轩昂的张国立、姜文等,名声虽大,演艺也精,举手投足让人联想到的是有权有势的人,运交华盖的人,有些小幽默的人,而这与《大染坊》的主角“形不似”“神也离”,事实上这类演员在荧屏上也多演皇帝戏、大臣戏。

由此再联系到以前的一则娱乐报道:

香港的一位大导演拟请谢霆锋出演金庸大师笔下的杨过,但拿不定主意,便向金老讨教,结果金老是大不悦。

看到这儿,就要问个“为什么”了。

原来,金老笔下的杨过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人,而现实生活中的谢霆锋当时传闻正在搞“三角恋”。

显然,这则报道所讲的道理与上面《大染坊》招聘主演所讲的道理是一样的,即现实生活中人物的秉性、表现要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行为相匹配。

从这个角度看,也就不难理解金老的“大不悦”了。

如果有了这一番的思考和联想,如果是带着分析的眼光和学习的态度,我想老师和家长们是不会反对看娱乐报道的。

相反,看得多了,思考多了,分析多了,也就更会讲道理了。

说话是这样,课堂上回答问题也经常是这样。

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评价:

这个人说话一套一套的!

这起码说明两点:

一是这个人说话有理据,不凭空说话,如果这个人说的都是空话,大概人们就该说这人是骗子了。

二是这个人说话有条理,逻辑性强,如果不是这样,大概人们就该说这人东一句西一句了。

无论是从哪点看,都有利于议论文的写作。

所以,课堂上回答较为复杂的问题,也要学会说起来一套一套的。

所以,训练议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是训练有理有据地说话和答问。

有的人可能就说了,“我积累的素材少,要讲的道理我明白,但是证明材料不足”。

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们做积累素材的工作,一方面我们也要做“搜肠刮肚”的工作,把和论点有关的材料一股脑儿地搜出来,哪怕只是钻点边的也要刮出来。

其实,就个人来说,即使知之甚少,只要搜刮一遍,其证明材料都足够用的。

且看一个小学生的一篇议论文。

幸福无处不在

幸福是无处不在的,很多人在渴望幸福,但他们不知道,幸福就在他们身边。

失明的人见到光明,是他的幸福;饥饿的人吃到东西,又是一种幸福;双耳失聪的人,听到一种美妙的声音,是幸福;初次学会了弹钢琴,是幸福……我也有我的幸福,拥有一个完美的家:

爱睡懒觉的爸爸,做得一手好菜的妈妈,还有一个爱闯祸的我。

许多幸福都被人们忽视,人们常常抛下眼前的幸福,去追求遥不可及的理想,其实幸福就是一个家,一桌菜,一句话,一首歌这么简单。

俗话说:

“知足常乐。

”只有知足,幸福才会降临。

幸福,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去注意生活里的小细节,就会感觉到幸福的存在,幸福,是一种你摸不到,但可以用心去体会的感觉。

有一次,我解一道数学题,可是算了半天,也算不出正确的答案。

我绞尽脑汁使劲想,终于算出了正确的答案,那一刻,我感觉到了幸福。

幸福不是虚无飘渺的。

有几个星期,表弟寄住在我家中,可表弟哭着闹着要回家去找舅舅舅妈,但只能用电话哄一哄表弟,让他在电话里听见爸爸妈妈的声音。

真不巧,有一天表弟病了,舅舅和舅妈知道了以后,连夜从上海赶到福建来陪表弟。

——表弟生病时见到爸爸妈妈,也是幸福。

或许幸福爱和你捉藏,但是我相信,你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的。

因为幸福就在你身边,只是你没有发现。

这位学生的论点就是题目,即“幸福无处不在”,而论据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和作者的现身说法,基本上每个人都有这方面的积累。

比如:

概括性例举的论据有:

失明的人见到光明,是他的幸福;饥饿的人吃到东西,又是一种幸福;双耳失聪的人,听到一种美妙的声音,是幸福;初次学会了弹钢琴,是幸福。

现身说法类的论据有:

我拥有一个完美的家,我幸福;我绞尽脑汁算对了一道数学题,我幸福。

身边人的典型论据有:

表弟生病时见到了一段时间不见的从外地赶回来爸妈,是幸福。

俗语类的论据有:

俗话说:

“知足常乐。

作为一个小学生,将自己的经历和积累充分调动起来了,写成了一篇较好的议论性文章。

作为初中生,有着更为丰富的经历和积累,议论时只要围绕论点充分调动“已知”素材,写出一篇理据充足的文章是不难的。

还有人可能说,“我掌握的材料倒是不少,但一时间不能和论点勾连起来”。

面对这种情况就更要通过平时有意识的训练了。

这里有一个由“生搬硬套”式的“瞎白活”到“信口拈来”式的“脱口秀”的过程。

所以,平实的说话、答问、聊天,就要有意识地“摆事实,讲道理”,长此以往,熟能生巧,巧能生智。

有了这个口语训练的初步,再做起议论文来就会驾轻就熟。

下一个阶段主要的工作就是求其严谨。

具体来说,可以分如下几步推进:

一、认准论题,明确观点

论题,就是议论的话题,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就是作者想要“就什么跟读者谈点什么”的第一个“什么”。

它可以是某种现象,如改革开放之初出现的“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也可以是某种风气,如形容学雷锋走过场的“三月里来四月走”;也可以是某句流行语,如小议“别理我,烦”;也可以是曾经看过的某部书、某篇文、某种影视作品等;还可以是某种关系,如“想和做”“怀疑与学问”。

把握住论题是写作议论文首先要做的事。

一般来说,议论文在开头部分常常是引出论题。

引出论题的方式很多,比如:

1.开门见山式

如《心存感激》一文的第一段:

在心如坚冰又加设密码的今天,人类应该恢复自身的本性,时常学会感动,心存感激。

感激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道义上的净化剂、事业上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是人的高贵之所在。

作者针对今天的人们“心如坚冰又加设密码”的自我封闭现实,直接切入到“学会感动,心存感激”的论题上来,不枝不蔓,简洁明快。

2.提出悬疑式

如《不要让城市失去记忆》一文的第一、二段:

①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主席在中国考察之后对城市规划界说:

“现在全世界的城市建设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这是很遗憾的。

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尊重中国文化,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

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太珍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概念洪水淹没。

我确信你们将会遭遇这种危险,你们要用全部智慧、决策和洞察力去抵抗。

②20年后的今天,这个意味深长的警告不幸被言中。

作者在第一段借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主席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考察之后对城市规划界说的一段话,提出了警告,也表达了一种期许。

至于这警告和期许实现没有,在第一段不说,留下悬疑,第二段则用“不幸言中”释疑。

第一、二段共同引出“城市建设与文化遗存”的论题,可读性强。

3.名言导出式

如《读书》一文的第一段:

古人说:

“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乍听之下,这话似乎说得严重。

仔细一想,却觉得十分有理。

作者借对古人(黄庭坚)的名言前后理解上的变化,导出“读书”的论题,让人信服。

4.陈述故事式

如《偶然?

必然!

》一文的开头部分:

当28岁的欧拉仅用两天时间就将几位数学家几个月得出的结论进行了完美的证明时,举世震惊。

但年轻的他却十分平静,他早已知道这是必然的结果:

他深知自己为此付出的心血。

当斯坦梅茨仅用三天时间就使数名工程师几个月也不能修好的机器重新启动时,整个工厂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

他却平静地说:

“这一切源于我几十年的积累。

是啊,有的人成功看起来只是源于运气,但在那出人意料的成就背后,却是多少辛勤的努力。

这样看来,一切又是在情理之中了。

作者借助欧拉和斯坦梅茨两个小故事开头,既引出了“偶然与必然”这一关系型论题,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5.事实引导式

如《善于用人短变长》一文的第一段:

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但视力正常的人一进入暗室,犹如司机驾驶着失控的车辆一样不知所措。

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建议:

盲人习惯于在黑暗中生活,如果让盲人来干这种工作,定能提高工作效率。

于是,柯达公司经理下令:

将暗室的工作人员全部换成盲人。

作者例举美国柯达公司将暗室工作人员全部换成盲人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的事实,将议论引导到“如何善于用人”的话题上来,自然贴切。

6.自说自话式

如《凹凸的启示》的第一段:

初学写字时,便觉得“凹”和“凸”这两个字古怪特别,但从未深究。

现在忽然觉得这两个字不仅形象生动,非同一般,而且还寓许多人生哲理于其中。

作者自话写“凹凸”二字前后不同的感受,引出“凹凸的启示”这一论题,从题目看,题目即论题。

7.再现图景式

如《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的第一段:

【曾经有这样一幅漫画:

碧草如茵的原野上,远处一匹匹膘肥体健的骏马正悠闲自得地吃着草。

然而就在近处,一匹瘦骨嶙峋横卧在地面上的马打破了这美好的画面。

我不觉一惊;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

】看来,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作者将一幅漫画的主体内容描述出来,形象且不失凝练,自然地引出“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这种自然现象,从而生发议论。

8.类比排沓式

如《学会拒绝》一文的第一段:

溪流拒绝了湖泊的挽留,把活力送到了无边的大海;小草拒绝了绿荫的庇护,把坚强展现于烈日风霜;繁星拒绝了黑暗的诱惑,向大地撒下点点星辉……

作者用拟人和类比的表现手法,将溪流因为拒绝而拥有活力的个性、小草因为拒绝而展现坚强的品格、繁星因为拒绝而播撒点点星辉的三种自然现象,排比而出,引出“学会拒绝”的论题,生动形象,写作意图不言而喻。

当然,引出论题的方式还不止这些,也不拘泥于某种形式,但要注意两点:

一是简洁明了。

议论文重在讲理,一般少铺陈。

同时,论题要清楚,避免纠结。

二是有点趣味。

议论文就文体特点看,容易给人枯燥乏味之感,如果开头就让人觉得“呼吸困难”,就更难吸引读者了。

从这个角度看,“浅出深入”最重要。

好比初学游泳,先在浅水区扑腾扑腾,再一步一步引向深水区。

写议论文也是这个道理,所讲的道理即使再深也不怕,但要能够从浅处落笔。

这个“浅处”,其实就是读者熟悉的生活、现象、事实等。

前面提到过一句话“作者想要‘就什么跟读者谈点什么'”,这第一个“什么”的问题回答了,即论题。

第二个“什么”是什么呢,很好理解,就是作者对于论题的看法,这看法集中所指便是“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有时是一种观点,有时是某种道理,有时是某类看法。

它是议论文的灵魂。

我们常常评价一个人认识水平高,往往说:

“xxx很有见地!

”这是说这个人对同样一种事物或现象的见解、对问题的主张,比一般人深刻,或者比一般人独到。

这是议论文写作确立论点所要追求的目标。

前面提到的有关《大染坊》的娱乐报道,有的学生读了只能得出“侯勇真运气”的看法,但有的学生就要聪明得多,即从追因的角度进一步追问:

侯勇为什么这么运气呢?

得出来的结论是:

演员的气质、个性特征要与所扮演的角色相匹配。

显然,这一结论就要深刻一些。

使论点深刻而独到,这是写作议论文的关键之一,主要做法除了追因外,还有如下几种:

1.求新。

写别人没有写过的角度,新;选别人没有立过的意,新;以前有人写过,但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变化,你再写,也算新。

求新,就要跳出原有的思维,跳出一般人的想法。

像京城的水价一涨再涨,不同的家庭就有不同的反应,可谓有人欢喜有人忧。

一般人的反应是:

(无论有钱的没钱的)又涨呀?

还让人活不活呀?

不一般人的反应是:

国家又在调整对资源的利用政策,这是为子孙后代修福呀!

显然,后面的反应要新。

2.辩证。

辩证地看问题,往往比较准,相对客观,富有哲思,特别是能发现普遍认识下的特殊现象、非一般的本质。

当然,在辩证认识之后,还要把那些很难被人们认识到的特殊现象、非一般的本质放大,做深入详细的论证。

3.逆向。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将琵琶反弹,在反弹中体现你的思维水平。

当别人都说不能班门弄斧的时候,你却倡导“弄斧就得到班门”;当别人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你却大呼“星星之火不能燎原”。

当然,逆向思维并不是矫情,也不是无理取闹,更不是挑战合理的价值观,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在限定的条件下承认另一种可能性存在。

试想,谁都不班门弄斧,怎么知道自己的差距呢,不知道差距就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努力,努力的方向都不对,问题就严重了。

再试想,在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星星之火,岂容在草原、森林地带燃烧?

找到了深刻独到的论点,还有一个呈现的问题。

怎样呈现才更严谨呢?

首先,它应该是明确的判断。

具体来说,要注意三点:

一、它不是一个疑问句。

例如,你想说“语文阅读需要创新”,结果却用“语文阅读如何创新呢”来呈现,很显然,这就不明确。

二、它不是一个表推测的句子。

同样的立意,如果表述为“语文阅读可能要创新”,则表意模糊,也不能作为中心论点。

三、它一般也不以明喻句的形式出现。

还是这个立意,如果表述为“语文阅读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意思虽然可以意会,但严格意义上讲,这和“语文阅读需要创新”还有不完全吻合的地方,自然也有悖“明确”的要求。

其次,它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论点要能概括文章或文段的主要观点,不要断章取义,不要节外生枝,更不要无中生有。

一个完整的陈述应当包含两个主要内容:

一是论题,二是作者对这个论题的看法。

这样一个完整的陈述,在写作之前一定要成竹在胸,固化下来,最好将之写在草稿纸上。

有的学生做不到这一点,结果写着写着就偏了,比如将上面确定的“语文阅读需要创新”的论点,写成了“阅读要创新”,作者的看法是有了,但是话题没抓准。

“阅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这次写作只需要谈“语文阅读”方面的问题,显然这位仁兄是“野鸡钻草丛——顾头不顾尾”了。

再次,具体可以用“中心论点+分论点”的形式呈现。

第一步,定好中心论点,即能表明主要见解、能统率全篇观点的论点。

第二步,从不同角度或层面确定几个分论点。

例如,《怀疑与学问》一文便是这种形式:

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者“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

分论点1:

(消极方面)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分论点2:

(积极方面)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这种呈现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保证一篇文章中心论点只有一个。

有的学生写议论文,出现“转折论证、循环论证”的现象,就是确立了几个中心论点,忽而证明这个,忽而证明那个。

二是明确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

有的学生写议论文,出现“分论点比中心论点论证的范围要大”的问题,反过来说,就是中心论点兜不住分论点了。

这就好比当兵的抢了将军的饭碗,上下关系乱了。

最后,中心论点呈现的位置和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但要与全文的整体结构相协调。

这里分几种情况:

一是将标题作为论点。

例如《俭以养德》《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两个标题都可以作为中心论点。

二是在开头提出论点。

例如《谈骨气》一文,在第一句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三是在末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例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在文末小结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四是在行文中提出中心论点。

例如《想和做》一文,在第一部分的后边提出了“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的观点。

当然,你也可以将中心论点蕴含在论证中。

一般来说,初中生写作文,不宜采用这种形式,因为这对于驾驭材料的能力要求太高,同时,这样处理容易偏移论点,甚至写跑题。

二、理清关系,选好论据

俗话说的“摆事实,讲道理”,就是议论文写作中要找的论据。

你拿出的观点要让人信服,就要选好论据。

这和打官司是一个道理。

你要证明你是无辜的,或者证明对方有过错,你就得拿出证据来,别人不会凭空认为你是清白的,你也不能凭空污人清白。

什么是论据呢?

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就叫论据。

这句话也点出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即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论据有两种,一是事实论据,二是道理论据。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

初学议论文写作,最好多以事实论据来证明观点,一则因为事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一则因为事实好找,它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

不过,要注意的是,证明论点的事实,一要真实可靠,否则就失去了说服力,假的事实就好比打官司用伪证,是通不过的;二要有代表性,否则说服力就要打折扣,没有代表性的事实,就好比打官司找的都是旁证,而直接的或主要的物证、人证缺失,最后官司是不能定性的。

有的学生在没有素材的时候,往往会编造我的朋友、同学、亲戚如何如何之类的故事,虽然可能实有其事,但在说服力度上不如众所周知的材料更能说服人。

面对这种情况,倒不如把“我的朋友、同学、亲戚如何如何”换成“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这一类人,他们如何如何”,这种做法就是将“普遍的个体行为”概括为“类的行为”,让读者在生活中加以比照和确认,从而产生认同感,这样你的文章也就增强了说服力。

道理论据一般包括名人名言,革命理论,格言俗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社会公理等。

能够作为论据的这些道理,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被社会和人们公认的,靠得住,信得过,用它们来证明论点,说服力强。

要注意的是,引用这类论据,要求准确无误。

有的学生在引用名人名言上容易张冠李戴,在引用数据上不精确,在直接引用时出现丢字现象,这些都要避免。

当对引用的具体内容能知其大意但不知其详时,就不要用引号引起来;当确实能记起那个人说的某句话但人名记不住的时候,可以用“古人说”“一位哲学家说”等等的方式规避,切不可胡诌一个人名来代替。

找到切合论点的论据,这是写作议论文的一门硬功夫。

而要实现这一点,需要训练对材料的内容和中心的概括能力,需要训练从多则材料中提取共性的能力,也需要训练从一个中心出发聚合不同材料的能力。

前一项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比较多,后两项相对要少,更要多训练。

下面这道题涉及到第二项训练。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常州市政府在制定的“常州市民精神”中,倡导全体市民要“重诚信”。

阅读下面几则诚信小故事,从中归纳出“重诚信”的含义。

(1)春秋时,吴国的季子出使北方,顺道拜访了徐君。

徐君很喜欢他的剑,季子虽然心中默许赠送,但因外交礼仪的需要,当时没有答应。

等他返回时,徐君已死,季子就把剑挂在其坟前的树上而去。

(2)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位姑娘相约桥下,姑娘因事未到,正逢潮水上涨,尾生抱住桥下一石柱不肯离去。

等姑娘赶到,尾生已被淹死了。

(3)北宋词人晏殊14岁时,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看到题目后,对皇帝说:

“这个题目10天前我就做过了,请陛下另出一题。

(4)去年,金坛、建昌、社头、薛埠等地300余农户面对市场的高价不动心,仍把自己的蚕茧低价卖给了当初与他们签订订单的江苏晨风集团。

(5)广东吴先生在没有付钱的情况下,仅通过电话在林海燕的投注站购买彩票,中得大奖518万。

林海燕本可以占为己有,但还是打电话把中奖消息告知了吴先生。

吴先生开始以为她是在催要彩票钱,经多次打电话,吴先生才领走了中奖彩票。

以上五则材料都是关于“诚信”这一论题的,很典型,可以先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核心价值:

第一则概括为:

即使只是心里答应对方要求,即使对方不在人世,也要允诺。

第二则概括为:

即使牺牲生命,也不违约。

第三则概括为:

即使有利可图,也不因利而占便宜。

第四则概括为:

即使遭受损失,在金钱面前也不动摇。

第五则概括为:

即使再大的金钱诱惑,也要以诚信为本。

由此可以归纳出“重诚信”的共性,即在任何情况下(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哪怕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也要讲诚实,守信用。

反过来,给出“人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