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4798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山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佛山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佛山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佛山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佛山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佛山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佛山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佛山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佛山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佛山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佛山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佛山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佛山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山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

《佛山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山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佛山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x

佛山一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佛山一中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201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级历史科试题

出题人:

庞玉姬审题人:

吴秋莹

一、选择题:

本大题4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下列选项中的材料与宗法制无关的是

A.“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B.“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

.“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D.“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争之易生”

2.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陕西D.东

3.古代某思想家认为:

“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

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A.儒家B.法家.墨家D.道家

4.汉武帝时,政府明规定:

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

其意图是

A.预防地方官员结党营私B.加强国都的军事防御

.废除贵族血缘政治D.防止宗室势力威胁皇权

.侯建新指出:

“科举制度后曾引起近代西方贤达的关注,但就其实质而言毫无现代概念。

”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评价,符合侯建新观点的是

A.改变了欧美选官制度B.带社会公正与公平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D.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

6.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当时世界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B.周边民族是游牧明,中国农业明优于其他明

.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

D.这是客观现实直接的、真实的反映

7.“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由此可见此人主张

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

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

.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

D.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

8.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

“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

A.①②B.①③.②④D.③④

9.读右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在③处开始实行的措施是

A.设三省六部

B.设立枢密院

.废丞相制度

D.设置军机处

10.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

“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

.小农经济兴起D.家庭手工业产生

11.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12.明清时期,杭州东街(现建国北路)的丝行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开张,四月的小满一过,近到笕桥、乔司(方言“茧桥”“缫丝”的谐音),远到南浔、湖州,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

东街的土丝收购价一高,德清、海宁的蚕农摇船赶了…。

从中可以得出

A.商品经济已影响农村B.杭城丝织业十分繁荣

.杭城经济化生活丰富D.资本主义萌芽始现

13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

.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20年代

14.下图所示为1917年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

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新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1.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给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中指出:

“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

”这是为了

A.消灭国民党的主力B.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D.奠定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

1619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17.“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18.材料一:

1960年尼克松曾说:

“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备进入联合国的资格。

十分明显,中国不是。

”材料二:

1971年尼克松说:

“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

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对这两段互相矛盾的材料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A.反映了美国外交原则将革命性转变B.证实了新中国加入联合国的必然性

.见证了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建交D.预示了中美关系将有实质性的突破

19.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

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B.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20.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共十四大政治报告是中国20世纪末叶发表的、走向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

其主要依据是中共十四大

A.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坚定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1.史料记载:

从公元前世纪后半期开始,外邦人在雅典要缴纳人头税,男人每年12德拉克马(陶工日收入1德拉克马),女人每年6德拉克马,雅典人此举的用意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凸显雅典公民优越感

.排挤外邦人离开雅典D.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22.一位法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活的意大利法……已经越过了阿尔卑斯。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古罗马法已经成为欧洲各国的法律B.古罗马法推动了西欧近现代法制建设

.意大利是近代最早颁布宪法的国家 D.意大利法是近现代西欧法律的蓝本

23.某思想家认为:

人不是完全自由的,但也不完全是一个奴隶。

就一个人所具有的自由说,他需要一种个体道德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一观点体现了

A.人是万物的尺度B.信仰得救.理性主义D.天赋人权

24.西方新航路开辟与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两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B.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区域明的交流D.加速了殖民扩张的进程

2.一书中写道:

“(117-1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和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

材料意在说明

A.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B.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

.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D.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烈冲突

26.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

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

学者认为:

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

促成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有

①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东西方联系②中国商品对西方人有吸引力

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白银在中国市场上大量流通

A.①③B.②③.①②D.①④

27下列有关德国1871年宪法和法国187年宪法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议会是立法机关B.国家元首有权解散两院

.议院由两院组成D.国家元首有权任命内阁成员

28.“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

”因此,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

A.实行“邦联”体制,美国中央政府对各主权州只进行松散的统治

B.总统、议员均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理念

.在中央政府权力结构中遵循“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绝对权力出现

D.总统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际行政权属于国务卿

29.右图是一幅描绘18世纪法国政界、学界、艺术界盛况的著名油画。

下列哪些作品不可能成为画中人物谈论的内容

①《九十五条论纲》②《论法的精神》

③《人间喜剧》④《战争与和平》

A.①②B.②③.①③D.③④

30.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

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

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31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却对《共产党宣言》做了修改。

在《共产党宣言》德新版上由两位作者签名的最后一篇序言中加了这么一句话: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达到自己的目的”。

依据你所学史实判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加上这句话最可能的原因是

A.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B.马克思、恩格斯革命运动的实践

.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D.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

32.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

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33.“它站起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

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B.《人间喜剧》.《母亲》D.《老人与海》

34.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3.《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

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

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

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

由此可知

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

36“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它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是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领导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充分发挥革命首创精神的体现。

”下列各项中,与材料中观点一致的有

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决不是西方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的纯粹是“历史的偶然性”

②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③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④十月革命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典范

A.①③④B.①②④.②③D.①③

37.“(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

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

”(保罗•约翰逊《现代:

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作者认为的“求变之风”是指

A.东欧剧变B.苏联解体.中国振兴D.日本崛起

38.美国学者亨廷顿说: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

……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

”以上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为

A.单极加多极的世界格局B.诸强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美国称霸世界的单极格局D.实力相当大国并存的多极格局

39汤因比说:

“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B.全球责任和明角度

.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40.下表记录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正确运用历史学习基本方法、论证过程较为科学准确的是

第一步第二步

A提出观点:

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于各诸侯国普遍确立史实依据:

初税亩。

初者何?

始也。

税亩者何?

履亩(丈量田亩)而税也。

B查阅资料: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得出结论:

德国确立了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迈入资本主义阶段。

摘引资料:

互动百科——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发展状况确定主题:

《创新: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D收集素材:

采访家人邻居的衣食住行形成观点:

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二、非选择题:

共2大题,第41题16分,第42题24分,共40分。

4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

……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

……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三(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政治原因。

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

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10分)

(2)依据材料三归纳作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

(6分)

42(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843年至1860年,传教士在广州共出版中书籍、刊物42种,其中29种为宗教宣传品,占总数的69%。

另外,13种为天地理、历史、医学等科学读物,占总数的30%。

设在十三行的博济医院,即新豆栏医局,门庭若市,成为传教士扩大西方化影响的重要场所。

1848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合信(BenainHbsn)到这里,在金利埠创办惠爱医院,一批先前已经入教、粗通医学的人,如梁发、梁柱臣、卢挺善、周勤堂等人供职其中。

同年,自美国的传教士也办起学校和医所。

180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AndrePattnHapper)在广州开办男子日校,三年后又开女子日校、寄宿学墅各一所。

这是广州新式教育之始。

材料二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

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三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主共和已成为主要潮流,各派力量纷纷建立政党,以争取议会中的席位。

不仅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些原属同盟会的成员也另组新党,而且立宪派甚至袁世凯的走卒也开始组党。

据统计,从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新成立的团体约682个,其中,政党类型的团体312个,京、沪两地占了一半以上。

这些政党,有的无一定程,也无固定组织,仅发一声明就渺无声息;有的党又为壮大声势而到处拉人,赠送党证。

有些人今天此党明天彼党,飘忽不定;有些人为捞取实利,又身跨数党。

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共和的幌子下捞取政治资本。

材料四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名发起人在会议中所占席数政治派别

国民党宋教仁392革命派

共和党黎元洪176旧官僚

统一党程德全24旧官僚

民主党汤化龙24立宪派

(1)依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学在中国传播有哪些主要途径?

(4分)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8分)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各党派在议会中所占席位对比说明了什么?

(6分)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6分)

201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级历史科试题参考答案

1-BDD6-10DD11-1ABB16-20ADBB

21-2BBA26-30BDD31-3DAD36-40DAABB

41、16分

(1)趋势:

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

(2分)

原因:

诸侯享有较大独立性,实力日益壮大,周天子势力衰微。

(2分)

建构: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或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2分)

不同:

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则反对专制,维护民主政治。

(4分)

(2)观点:

反对人民自行起革命,主张由君主完成革命;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大革命后的新社会。

(2分)

趋势:

走向共和,最终确立共和政体(共和制逐步取代了君主制及帝制)。

(2分)

根本原因:

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保守势力日趋削弱。

(2分)

42、24分

(1)出版书籍;设立医院;传播宗教;开设学校。

(4分)

(2)社会现象:

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社会时尚崇洋。

(2分)原因:

西方先进的工业明及社会思想、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国人介绍西方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6分)

(3)政治局面: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民主共和成为潮流。

(2分)说明: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官僚参与其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受到掣肘。

(4分)

(4)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曲折(或进一步)发展;政治上:

民主共和成主流;政党政治活跃;思想化:

西方化及习俗传入中国并逐渐被民众接受。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