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5060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论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论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论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论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论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docx

《论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docx

论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

论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

 

摘要:

人类的战斗,不仅仅止于武力斗争,心理战也始终贯穿整个战争。

自古以来,心理战与武力战如图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互为作用,不可分离。

随着战争的发展,攻城略地、扩张疆域已不再是战争仅有的目的,政治目的与心理目的渐渐成为军事行动的服务对象。

2003年3月20日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即是如此。

美国时任总统布什在第一时间签署了对伊拉克开展心理战的秘密授权命令,把心理战推向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本文将结合翔实的资料,以通俗易懂的笔触,客观介绍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心理战的战略考虑、具体实施及特点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

伊拉克战争;美军心理战;战略考虑;具体实施及特点;国际影响。

 

ThePsychologicalWarfareintheIraqWar

Name:

ShentuJun-jieStudentNo:

3120101541

Abstract:

Warisnotonlythecontestofstrength,butalsotheconfrontationofpsychology.Withthehigh-speeddevelopmentoftechnology,thepsychologicalwarismorethanaphrasewriiteninthepaper.Onthebattlefeild,byusingtheprinciplesandmethodsofpsychology,psychologicalwarfareaimstodisintegratetheenemytroopscombatfromthespirit.Itisalsoknownaspsychologicalwarfaretoinfluenceatargetaudience'svaluesystems,beliefsystems,emotions,motives,reasoning,orbehavior。

Thisarticlewilldiscussthestrategicconsideration,implementation,characteristicsandtheinternatioanalinfluenceofAmericanpsychologicalwarfareappliedintheIraqwardeeplyanddetialedly.

Keywords:

theIraqWar,Americanpsychologicalwarfare,strategicconsideration,implementation,characteristics,theinternatianalinfluence

 

正文:

逆时间之长河追溯十年,曾孕育着古老文明的两河流域正经历着炮火的洗礼。

从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到5月1日时任总统小布什宣布伊拉克境内主要作战任务结束短短40余天时间里,美国给世人展现了它“硬”的一手,以及更为惊人的“软”的一手。

“硬”的一手,主要指美国在信息、装备、兵员素质、科技等方面占据绝对的优势;“软”的一手,主要指美国的心理战。

心理战,自古有之。

孙子在其著的《军争》一书中明确提出“治气”、“治心”、“夺气”、“夺心”,阐述古代朴素的心理战理论。

在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军事思想的发展、战争目的的多样化,心理战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美国的心理战,“大致可以分为战略级和战役级两个层次。

战略级心理战统通常为国家行为,由白宫和五角大楼直接掌控实施。

战役级信息攻心战则由美国结合战场上的军事打击一并实施。

这两个层次的心理战,有时又是相互贯通、交叉实施的。

”可以看到,一场战争中的心理战,并非随着战争的开始而开始,也不是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结束。

心理战,应该是贯穿战争准备、军事战斗、战后处理等整个过程。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对伊拉克社会不同立场的人都展开强大的心理攻势,或坚决打击,或利诱劝降,或收买拉拢。

在系统而有效的心理战配合下,美军在地面作战行动仅仅进行了40余天就宣告胜利。

信息化背景下的心理战在新世纪初刚登场就在伊拉克战场上大显神威,的确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1、运用心理战的战略考虑

在伊拉克战争开始之前,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就签署了对伊拉克开展心理战的秘密授权命令,第一时间把心理战推到了重要位置。

美国为何如此紧迫地开展心理战,笔者认为是处于以下几点战略考虑:

首先,心理战当然是为了震慑伊军,配合迅猛的军事打击,打垮伊军精神支柱,迅速瓦解其战斗意志,从而达到最大的打击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的心理战只不过停留于大面积发放传单、广播喊话等“粗犷型”心理战模式,随着“军事战场已进入了精确打击时代,心理战领域也同样进入了精确攻心时代。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依靠其绝对的信息优势,成功获取个人化的信息渠道,有针对性的对目标逐个进行精确的心理轰炸,使其产生心理震荡,从而达到攻心的目的。

甚至在战争的准备期间内,一些伊拉克高级指挥官就频频接到由华盛顿发来的个人的电子邮件、传真、私人电话,敦促他们背叛或反抗萨达姆总统。

“据可靠报道,负责保卫巴格达的三名高级将领——萨达姆敢死队的马希尔·提克里特将军、阿里·阿普杜勒·拉希德及情报部门负责人塔希尔·贾利勒·哈巴什——早在战前就已叛变投敌,出卖了萨达姆。

”心理战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军队的士气,并且从内部瓦解了敌人的力量,减小了进攻阻力,缩短了进攻时间,极大地减少了庞大的军费开支,降低战争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其次,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心理战,也是为了攻美国公众之心。

换句话说,如果伊拉克军队、民众是美国心理战的直接受众的话,那么美国公众就是心理战的间接的被影响者。

在美国国内,公众舆论永远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得不到舆论的支持,战争就很难进行下去。

越南战争是美国民众心中永远的痛,海湾战争的阴影也没有完全消退,美国公众害怕死人的心理障碍尚未完全清除。

因此,美军在战场上所宣传的“信息化战争”(Informatiaon-basedWar)、“精确打击”(PrecisionStrike)、“非接触作战”(Non-contactwar)等作战新理论、新观念虽说是为了威慑伊军,很大程度上是说给美国公众听的,从而打消舆论对士兵死亡担忧。

经过大量的理念宣传后,“民意调查显示,有百分之六七十的美国公众认为小布什的开战决定是正确的,对他的支持率从战前的55%飙升至67%。

”成功的理念宣传帮助小布什总统继续伊拉克战争解决了后顾之忧,使美军在伊拉克战场上的作战行动更为自由多变。

另外,当美国成功引导了国内舆论后,当然会去调和世界舆论。

虽然不能期望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支持伊拉克战争,但至少要减少站在对立面的国家,减少反对的声音。

因此,美国再次开展心理攻势。

美国的在这方面的心理攻势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的对伊战争的理由上:

“一、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NDs),这不仅对邻国和以色列,而且对所有民主制的西方国家构成‘明白无误和正在发生’的危险。

”,“二、因为他参与了基地组织(al-Qaeda)的‘9·11’袭击,所以应受到惩罚。

”美国绝对不会容忍有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的敌对势力存在,这两条的任意一条都踩到了的美国心中的这条红线。

美国借此向伊拉克政府、向全世界展现其“倒萨”的决心,在使伊拉克陷入了一个舆论“孤岛”的同时,也使自己站在了舆论的制高点。

虽然在战后,我们可以看到,白宫不得不承认,“经过一千余名美国专家的数月搜寻,迄今没有找到任何这类武器,也没有找到萨达姆参与9月11日袭击的证据。

”但是,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美国政府完成了倒萨、控制石油资源、渗入中东等一系列战略目的。

美国使用心理战也是出于其今后在中东不断发展渗透的战略考虑。

在美苏冷战期间,“为了避免与苏联的直接对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对出兵中东持谨慎态度。

‘9·11’事件后,美国提升了对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形成的威胁的认识。

此后,中东成为美国外交战略的重点之一,而推翻萨达姆政权和对伊拉克进行民主化改造成为检验美国中东战略成败的试金石。

”可以看出,美国打着反恐旗帜进入中东,绝非是想摆平伊拉克这么简单。

“美国具有无可比拟的军事实力和举足轻重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美国将利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刻将自由的成果扩大到全球”。

中东对于美国而言正是一块通往“单极世界”(theunipolarworld)的跳板——进入中东,可以控制商品和资源从东南亚、中国和印度进入欧洲这一最短的战略通道;可以在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最为丰富的地方建立进攻基地;分化阿拉伯国家的团结,加强在产油区的影响;可以为解决自己的问题建立各种形式的联盟——总之,拿下伊拉克,控制中东,盘活一盘世界的棋。

中东国家众多,美国无法全部通过武力实现控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对伊使用心理战,宣传美国在世界的绝对统治地位,杀一儆百,为其今后在中东不断发展、渗透、控制做准备。

2、伊战中心理战的具体实施与特点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将心理战定位为战略层次,将其纳入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总体战略中,对伊拉克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协调统一、成熟有效的心理战行动,对战争的胜利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心理战初步归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特点一:

实行“震慑”(theStrategyofShock)战略。

“‘震慑’,即是‘震惊和威慑’,是对人的心理施加刺激和影响的一种非战手段,主要是通过向敌人显示力量或造成某种对敌人的不利的态势,从而使敌方妥协或屈服的一种心理战方略。

”到2003年的2月底,即开战前,美军力达到的程度:

1、地面力量。

重型师唱主角,具有直接进入能力的突击力量当尖刀。

截止2003年2月中旬,通过空中和海上运输,在地面作战部队方面,美军部署在科威特的兵力已达5万多人(最终达到了10万人),主要是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在沙特的空军基地有6600人,在土耳其的基地有4000多人,在巴林有大约1900人,在卡塔尔、阿联酋和阿曼等周边地区分别有几百到几千人不等。

值得注意是,担当此次“倒萨”重任的主力是清一色的重型师。

2、海上力量。

航母与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平台为主。

美海军方面,已经到达伊拉克附近地区的有“杜鲁门”号核动力航母为首的3个美军航母战斗群。

第4个航母战斗群“罗斯福”号航母、驻在日本的“小鹰”号航母奉命出动后,海湾周围地区的航母战斗群达到了5个。

每艘美军航母各配有70到80架可执行各种空地任务的先进战机。

3、空中力量。

美国空军方面,可直接对伊进行轰炸的战机和其他军用飞机已经部署到位的有300到350架。

这些战机分别部署在科威特、卡塔尔、阿曼、阿联酋、土耳其和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

这些战机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直作为美军作战先锋的F-117“夜鹰”隐形战斗轰炸机、B-2隐形轰炸机和B-IB“枪骑兵”半隐形战略轰炸机。

4、三军特种部队。

由于对伊军事打击具有明确的战役目标及政治目标,在美国对伊的军事部署中,各种特种部队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据已有报道说,数目不明的一支美特种作战分队已潜入伊北部地区。

这四方面的物质震慑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对敌方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与震慑,使敌方处于物质与精神双震慑之中,对敌方的参战心理产生影响。

(从左到右依次为:

F-117“夜鹰”隐形战斗轰炸机、B-2隐形轰炸机和B-IB“枪骑兵”半隐形战略轰炸机。

特点二:

高度一体。

“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呈现出军事行动和政治行动融为一体,军政民共同实施的一种特殊的作战样式,涉及面广,手段多样,与作战行动联系紧密。

”在实际作战中,美军既有迅猛的军事行动制造震慑,又有持续而强大的宣传攻势;既依靠于专业的心理部队,也依靠于前线的军民;既有可靠的技术支持,也有稳定的物质保证,从而使美国的心理战高度一体化。

其一体化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军事目标与政治心理目标高度一体。

美军《心理作战条令》明确规定:

“军事行动的选择要紧紧围绕实现政治心理目标进行。

”在此次对伊战争中,美军把军事目标与政治心理目标紧密结合,军事打击的力度范围、时间均紧紧围绕并为实现政治和心理目标服务,军事打击更加注重心理毁伤效应(thepsychologicaldamageeffect)。

2、强制性与非强制性心理打击高度一体。

美军心理战理论认为,为增强心理战效果,在充分运用外交讹诈、宣传引导、威胁利诱等非强制性的心理战行动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时,往往辅以强制性心理战手段。

因此,美军特别注重提升武器的高精确性能,要求高精尖武器研制均围绕对人产生巨大心理震撼为主旨,这些武器亦被称为心理战武器。

在伊战中,美军高度重视强制性与非强制性心理战手段结合运用,发射了数百枚巡航导弹,投放了大量精确制导炸弹,把空无一人的政府大楼、萨达姆行宫等象征性和标志性建筑作为重点摧毁目标,给伊拉克军民极大的心理震慑。

(左图为空无一人的政府大楼被炸;右图为行宫中萨达姆的铜像被炸)

3、离间策反与怀柔劝诱高度一体。

一方面,美军极力搬弄萨达姆政府要员之间、萨达姆父子之间、军队之间的是非。

大肆宣称虽然萨达姆的部下们,包括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等人看起来衷心拥护萨达姆,但他们并不是攻不破的堡垒。

大肆宣称萨达姆的两个儿子乌代与库赛会为成为伊拉克的新领导人而展开激烈竞争。

大肆宣称“共和国卫队”战斗力不足、生活奢靡、忠诚值得怀疑等等。

谎言重复多次就会成为真理。

这些反反复复的宣传使萨达姆政权各层之间产生了心理失衡,引起了内心的不舒服感。

另一方面,美军利诱劝降萨达姆政权高官、技术要员,收买拉拢伊拉克的主要反对派。

据报道,美国参议院与2002年11月20日通过了一项议案,授予国务卿鲍威尔和司法部长阿什克罗夫特特权,可绕开移民程序,直接向掌握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情报的伊500名科研人员发绿卡。

美国还预先抛出推翻萨达姆政权后建立一个新伊拉克政府的组成计划,并以1000万美元拉拢流亡海外的六大伊拉克主要反对派。

特点三:

利用专业部队与专业设备。

在伊战中,美军大力利用配有专业设备的

心理战专业部队,并充分展示了其快速反应和高强度心理战的能力,特别是在实施战场心理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加伊战的心理战部队由美军第193特种作战大队和美陆军第四心理战大队组成。

该心理战部队从空中和地面对伊军实施了强大的心理攻势。

心理战部队向伊拉克境内散发几百万份传单外,这些传单有的集视听与一身,一旦打开,不仅可以看到精美的文字与图画,还可以立即听到本民族亲切的、规劝伊拉克军队投降的话语。

此外,隶属于美军特种作战兵的EC-130ERP专用飞机还不停地从空中向伊拉克军民播放“倒萨”广播和电视节目。

美陆军心理战特遣队员大都精通阿拉伯语,掌握有伊军指挥官的个人详细信息级联络方法,不仅可以向他们发送电子邮件,还可以设法直接拨通他们的住宅电话与之交谈,利诱劝降。

事后证实,不少伊拉克指挥官事先已经被美军心理战特遣队员用金钱收买,有的自动回家,有的主动归降,有的暗中倒戈。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军心理战特遣队员的作战精度可以与美国精确制导炸弹媲美。

(左图为美军飞机散发传单;右图为一张劝伊军士兵放弃抵抗的传单)

总之,美国对伊拉克的心理战,在心理战指导上,实行“震慑”战略,在心理战指挥上,讲求高度一体,在心理战配置上,使用专业人员与专业设备,全面展示了美军深入的心理战理论研究,先进的心理战理论体系以及强大心理战实战能力。

3、伊战中的心理战的国际影响

纵观整个伊战过程,美军始终把心理战视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作战模式,并且以其不断变换的作战手段、特有的功能配合着军事打击的进行。

在这种双重打击下,萨达姆政权仅仅坚持了40余天就灭亡了,美国强大的心理作战能力不仅对伊拉克军民产生了震慑,更是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心理战被更多国家用于战争之中,并在战争中不断变革与发展。

在刚结束的利比亚战争中,利比亚政府与反对派大打心理战,最有代表性的是,关于反对派武装总司令尤尼斯之死事件。

反对派指责卡扎菲政权暗杀了尤尼斯,但利比亚政府则表态,尤尼斯之死系反对派内讧所致。

在针对这件事的舆论战中,双方算是打了个平手。

另外,心理战在利比亚战场上又体现了新的趋势,互联网成为心理战的又一重要战场。

联军充分利用互联网系统,强烈抨击利比亚的官僚权贵垄断了各种资源、家族统治背离了民主政治、卡扎菲是利比亚的罪人、卡扎菲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等,此举广泛争取了民心,推动了反政府军的发展和壮大。

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将心理战定位为国家和军队的战略行为,心理战地位更加突出。

伊战之后,各国逐步加强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心理战的建设,通过各类措施提高心理战作战能力:

一、积极开发本国特有的心理战资源,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广泛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心理战的信息含量和高科技含量大大增加。

三、各国针对一些国家安全目标与主要作战对象,系统地进行心理战的理论研究和信息心理战调研。

四、加强对军队心理战训练,积极探索心理战训练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是军队心理作战能力在训练中提高。

五、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心理作战部队。

结语:

人的心理决策是控制一个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新时代中,信息化的心理战的作用对象正是敌方指挥官、敌方士兵的心理决策空间,对敌人心理空间的征服成为最终和最根本的征服。

在信息化战争中通过开展心理战,直接动摇敌人的战争信念和毁伤敌人进行战争的精神力量,从而削弱敌方的战斗力,才能真正达到战争的预定政治目的。

因此,毫不怀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心理空间的对抗将会愈加激烈、复杂和巧妙。

为了能在战争中掌握心理战的主动权,我们必须对心理战这一重要的作战模式继续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并且与时俱进,关注心理战的发展,不断深化对心理战的研究,从而不断提升军队心理作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方位心理战——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透析》杜波、韩秋风、文家成著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2、《观战笔记——一个中国将军眼中的未来战争》朱增泉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3、《帝国之战》徐冰川、辛本健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4、《伊拉克:

借来的壶》【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著涂险峰译三联书店2008年1月第1版

5、《伊拉克战争后动荡的中东》唐宝才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6、《直击伊拉克战争》刘江、周树春著新华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