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中考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5269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中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中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中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中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中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中考试.docx

《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中考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中考试.docx

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

物理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100分)

1.体育课投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这“吸一下”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进行实验D.得出结论

【答案】C

【考点】走进物理世界

【解析】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环节。

故选C。

2.“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遨游太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是运动的

B.“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

C.“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D.“神舟飞船”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答案】B

【考点】动与静判断

【解析】A、“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对接后,“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一起运动,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飞行器来说是静止的。

A错误;BCD、“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故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考点】长度的测量方法

【解析】A、铅笔没有紧靠刻度尺有刻线的一侧。

此方法错误;B、刻度尺刻线一侧没有靠近铅笔。

此方法错误;C、铅笔左侧与刻度尺0刻度线对齐,并且紧靠刻线。

此方法正确;D、铅笔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或其它整格刻线对齐。

此方法错误。

故选C。

4.小蒋同学参加中考体育测试,结果最可能达到的是(  )

A.实心球成绩为40m

B.立定跳远成绩为10m

C.跳绳1s跳100次

D.1000m跑步用时4min

【答案】D

【考点】长度的测量方法,快与慢的比较方法

【解析】A、中学生掷实心球的成绩在10m左右,不可能达到40m.此选项不符合实际;B、中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在2m左右,不可能达到10m.此选项不符合实际;C、中学生1min跳绳可达180次,1s跳3次左右。

此选项不符合实际;D、中学生1000m跑的成绩一般在3min40s左右,速度慢的需要4min。

此选项符合实际。

故选:

D。

5.下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的四个小球的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

A.

B.

C.

D.

【答案】B

【考点】直线运动分类(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解析】四个图片中,每相邻两点间所用时间是相同的;若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相邻两个小球间的距离也应相等,符合这个特点的只有B选项。

故选B。

6.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

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

B.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在2-4s内静止

C.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相等

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2.5m/s

【答案】C

【考点】动与静判断,速度的定义式

【解析】A、由s﹣t图象可知,当t=6s时,路程s=15m,即物体在6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A正确;B、由s﹣t图象可知,在2~4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则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静止,B正确;C、物体在前2s内运动的路程为5m,后2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5m=10m,即在相等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不相等,根据可知,则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不相等,C错误;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

=2.5m/s,D正确。

故选C。

7.下面几种现象中,能说明声音可在水中传播的是()

A.密封在塑料袋里的闹钟放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B.在岸上听到江水拍岸声

C.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会溅起水花D.雨滴打在雨伞上会听到啪啪声

【答案】A

【考点】声的产生,声的传播条件

【解析】A、密封在塑料袋里的闹钟发出的声音,经水传入空气,再进入我们的耳朵,因此我们听到了闹钟发出的声音,能证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A正确;B、在岸上听到江水拍岸声,是水拍岸发出声音,不能证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B错误;C、正在发声的音叉振动,振动的音叉在水中会溅起水花,不能证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C错误;D、雨滴打在雨伞上会听到啪啪声,是雨滴打在伞上,使伞振动发出声音,不能证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D错误。

故选A。

8.下列声现象的叙述中与图中情景不相符的是()

A.拨动琴弦发出悠扬的琴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C.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

D.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C

【考点】声的产生,声的传播条件,减弱噪音的方法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琴声是琴弦的振动产生的,A正确;B、尺子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B正确;C、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C错误;D、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正确。

故选C。

9.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声音马上消失,这是因为()

A.声音传播的速度小了B.声音传到人体中去了C.声音传播的速度变大了

D.鼓面停止了振动

【答案】D

【考点】声的产生

【解析】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鼓面停止振动,发声停止,声音马上消失。

故选D。

10.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D.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音调逐渐降低

【答案】B

【考点】声的产生,声的传播条件,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

【解析】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此选项错误;

B、声音的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此选项正确;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但都需要一定的传播时间。

此选项错误;

D、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声音传播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

此选项错误。

故选B。

11.下列措施中,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的是()

A.在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B.在嘈杂的车间,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

C.机动车辆都安装有消声器D.现代城市住宅安装双层中空玻璃窗

【答案】D

【考点】减弱噪音的方法

【解析】A、禁止机动车鸣笛,防止了噪声的产生,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错误;B、工人戴着防噪声耳罩,阻止了噪声进入人耳,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错误;C、机动车辆都安装有消声器,防止了噪声的产生,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错误;D、现代城市住宅安装双层中空玻璃窗,这是在声音从声源处向人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正确。

故选D。

12.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中,小希用二胡演奏了《二泉映月》,如图所示。

演奏过程中,她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改变()

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C.声音的音色D.琴弦的振幅

【答案】B

【考点】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

【解析】演员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发声;当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琴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一样,故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

故选B。

13.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下列关于超声波利用中说法正确的是()

A.用超声波查看零件内部结构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B.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C.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答案】C

【考点】超声的应用

【解析】A、用超声波查看零件内部结构,属于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A错误;B、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属于利用超声传递能量,B错误;C、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属于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C正确;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属于利用超声传递能量,D错误。

故选C。

14.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

B.

C.

D.

【答案】D

【考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

【解析】A、水中塔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B、水中“折”枝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属于折射现象;C、镜中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D、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故选D。

15.一束光线射到平面镜上,若要使反射角为20°,则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应为()

A.70°

B.40°

C.20°

D.80°

【答案】A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已知反射角为20°,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角也为20°;因为入射角为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所以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90°-20°=70°。

故选A。

16.小明想利用一块平面镜使射向井口的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如图所示,图中的数字符号表示的是确定平面镜位置时作图的先后次序,其中作图过程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使用平面镜是为了让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即反射光线是竖直向下的;所以,作图过程中的第一个步骤应该是过入射点作竖直向下的反射光线;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法线正好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所以第二步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即为法线;由于法线垂直于镜面,所以第三步作出法线的垂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如右图所示:

故选B。

17.如图,是金山景区内的玉带桥,其桥面最高处距水面3米,要看到水中完整的桥的倒影,水深应为()

A.3m

B.大于3m

C.小于3m

D.上述答案均可

【答案】D

【考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解析】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所成的像是虚像,当桥面最高处距水面3米时,像距水面也是3m,即“倒影”到水面的距离是3m,至于水深3m、大于3m、小于3m都可以。

故选D。

18.如图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B.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会变大

C.移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能得到蜡烛A的像

D.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无论怎样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发现蜡烛B始终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

【答案】A

【考点】平面镜成像原理

【解析】较暗的环境便于观察蜡烛的像,A正确;物体在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是不变的,B错误;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C错误;改变了平面镜的位置,像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A。

19.如图所示,表示光从空气中射向玻璃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是(  )

A.

B.

C.

D.

【答案】B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图可知,B选项正确。

故选B。

20.光给人类带来了光明。

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一种现象

B.三月桃花盛开,游人能观赏到美丽的桃花,是光在桃花表面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

C.雨过天晴后,天空中出现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D.我们能看到多彩的世界是因为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了太阳光中相同颜色的光

【答案】B

【考点】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白光的分解),色光混合(三基色、三原色)

【解析】A、“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一种现象,A正确;B、三月桃花盛开,游人能观赏到美丽的桃花,是光在桃花表面发生漫反射的结果,B错误;C、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

C正确;D、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红花反射红光,绿叶反射绿光。

D正确。

故选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