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1531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2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专用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 教案Word下载.docx

从索科洛夫的眼泪读《一个人的遭遇》

小说的节选部分先后描写了主人公索科洛夫的三次“泪”,仔细研读这“泪”中前后的文字,一个坚韧异常而又充满温情的硬汉形象便跃然纸上。

索科洛夫的第一次“泪”,是面对他死去的儿子阿拿多里。

索科洛夫从德军俘虏营里成功逃脱,他最想的便是与家人团聚,那是他在俘虏营里常有的梦想:

“我会回来的”,“我”和家人“又会在一块儿的”。

战争的风暴连根摧毁了他“多年来慢慢经营”起来的“家”。

那“荒凉”、那“寂静”,写满着的是:

家破人亡。

好在三个月之后,他有了儿子阿拿多里的消息。

这消息无疑让索科洛夫阴霾笼罩的内心世界透出了一些光亮,这光亮温暖着他的心。

为此,他有了一个梦想:

“等到战争一结束,我就给儿子娶个媳妇,自己就住在小夫妻那儿,干干木匠活儿,抱抱孙子。

”可就是这简单而朴实的梦想,很快又被现实的车轮碾碎。

就在胜利的那一天,阿拿多里却被一个德国狙击兵打死了。

面对着长大了却阴阳相隔的儿子,索科洛夫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

战争先是让索科洛夫失去了妻子和女儿,这本已让他痛不欲生,而现在儿子的牺牲更是埋葬了他“最后的欢乐和希望”,熄灭了他内心深处最后的一丝亮光。

泪已流“干”,心已“枯”死,透出纸背的是人物极度的悲痛和绝望的忧郁。

第二次“泪”,是索科洛夫在异乡城市偶遇凡尼亚时流出的。

最先出现在索科洛夫眼里的凡尼亚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小雏儿”,只能到处流浪。

白天他“在茶馆附近靠人家给他的东西过活”,夜里他“走到哪儿,睡到哪儿”。

他还完全是一个小孩子,可生活的不幸,让他“已经学会叹气了”。

“难道他也应该来这一套吗?

”索科洛夫追问着自己的心,让他那“被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的心变软了。

于是,“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

我就一下子打定主意:

‘我们再也不分开了!

我要领他当儿子。

’”“泪”是热的,冷的心也随之融化,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

当凡尼亚“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响亮而尖利”地叫着“爸爸!

我的亲爸爸!

”时,索科洛夫的眼里更是“蒙上了雾”。

这样的“泪”不但显示出一种人性的美,还寄托了人物对未来的希望。

索科洛夫的第三次“泪”,是与他的梦连在一起的。

自从收养了凡尼亚后,索科洛夫的心里就有了一个念想:

将孩子养大,送他进学校。

可当他意识到备受战争折磨摧残的自己似乎已经站在了死亡的门前时,“我的心震荡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我怕有一天会在睡着的时候死去”。

他“怕”那样会“吓坏”了凡尼亚,他更“怕”自己的念想落空,使得凡尼亚失去了庇护,再一次沦落为孤儿到处流浪。

因此,一旦夜深人静,那白天“表现”出来的坚强褪去之后,索科洛夫便会在不知不觉中舔舐心灵深处的累累伤痛,泪水自然也就会夺眶而出。

索科洛夫毕竟是一个硬汉,尽管这充盈着对死去亲人的怀想,贮满着对凡尼亚未来担忧的“泪”,让他不堪重负,但他还是承载着这些重压,慢慢地走向未来。

未来虽然不可知,但更重要的是“走”。

这该是最为真实的人物的心性的流露。

索科洛夫的三次“泪”,构成了人物独有的悲剧人生,“泪”从“干”到“热”,再由“热”而“浸”,彰显出人物心路的一段历程。

随着这一历程的铺展,索科洛夫这个独特的硬汉形象便愈加丰满,他的个性特征也就愈加鲜明。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梗概(ɡěnɡ)

(2)邂逅(xiè

u)

(3)勋章(xūn)(4)吝啬(lì

nsè

(5)狙击(jū)(6)瓦砾(lì

(7)嗜好(shì

)(8)雏儿(chú

(9)耽搁(dān)(10)胡诌(zhōu)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咽

(2)胳

2.语境辨析法

(3)创(chuà

nɡ)造奇迹的同时,他也刻下了一道道心灵创(chuānɡ)伤。

(4)秧苗埋(má

i)得太浅,母亲对我埋(má

n)怨个不停。

(二)写准字形

(1)

(2)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神气活现:

自以为了不起,得意又傲慢的样子。

(2)小心翼翼: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多用于人。

(3)不屈不挠:

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赋闲在家,百无聊赖之际,他时常拿起画笔,几只小虾不消几分钟便跃然纸上,神气活现,引得小猫只想去抓。

辨析:

“神气活现”运用错误,应用“活灵活现”,形容画得逼真。

Ⅱ.易混辨析

1.工夫vs功夫

课本

原句

冬天里我们一直不停地进行反攻,彼此就没工夫常常写信。

辨析

“工夫”指占用的时间或空闲的时间。

例如:

“他读完这本小说只用了三天工夫。

“功夫”指本领或武术造诣。

“很多外国人对中国功夫着迷。

即境

活用

可以说,中国武术现在主要的功能就是表演,即便是少林功夫也不例外。

反观跆拳道和空手道,却是真正讲究实战的武学。

如果武术不拥有它最原本的实战功能,谁还会下苦工夫学?

2.消失vs消逝

我跟伊林娜、跟孩子们谈着一切,可是刚想拉开铁丝网,他们就离开我,仿佛在跟前消失了……

“消失”和“消逝”都指“因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变化到一定程度而逐渐减少以至没有”。

“消失”侧重结果,强调永远失去或很快失去了;

而“消逝”侧重过程,指逐渐减少。

我们去川南古镇寻觅日渐消逝的家园,发现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变迁,许多古镇都已经不知不觉间在我们的眼前渐行渐远,甚至在视野中消失了。

第一步快读课文·

明大意

1.本文的题目为“一个人的遭遇”,这里的“一个人”指谁?

他有哪些遭遇呢?

明确:

这里的“一个人”主要指索科洛夫。

他在二战中遭遇了受伤被俘、妻女死亡、儿子牺牲的痛苦;

二战后他又意外遭遇车祸被迫到外地谋生,但意外得到了一个新儿子。

2.本文情节波澜起伏,主要是通过主人公索科洛夫的遭遇和内心活动的变化展示出来的,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图表,填上相应的人物心情或故事情节。

感动极了妻女被炸死喜气洋洋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撕裂领养凡尼亚出了车祸

3.本文中,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

他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请通过他的讲述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

(1)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的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伤感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

(2)他忠厚朴实,在苦难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第二步精读课文·

细揣摩

1.了解主人公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与温情善良的品质。

2.赏析小说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

一、研习课文第1~10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答:

这一细节反映出“我”长期在集中营受到的是一种非人的虐待,表明了法西斯对俘虏的残暴,控诉了他们的恶劣行径。

2.第7段开头“等到战争一结束,我就给儿子娶个媳妇,自己就住在小夫妻那儿,干干木匠活儿,抱抱孙子”,写主人公的这些梦想有什么作用?

战时的索科洛夫憧憬着战后的和平生活,渴望享受天伦之乐,这种和平年代最正常、最普通的生活方式,对“我”而言却只能是一个落空的梦想。

战争毁掉了一个普通人最简单的幸福,更进一步揭示出战争的罪恶和无情。

对后边的悲剧起了深化作用。

3.第9段中“我的儿子躺在里面……而望着我所不知道的很远的远方”这一段话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肖像描写。

将索科洛夫记忆中年少的儿子与眼前成年的儿子作对比,客观的描述中饱含着无言的悲哀。

4.第10段中,索科洛夫为什么决不回伏罗尼士?

索科洛夫不敢回去,是因为伏罗尼士留给他的只有痛苦的回忆。

故园的欢乐因战争而荡然无存,物是人非,回去只能让人更加痛苦。

所以,索科洛夫选择了逃离,决不回伏罗尼士。

二、研习课文第11~26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5.第12自然段中的“爱上这不良的嗜好啦”应如何理解?

“爱上这不良的嗜好啦”侧面揭露了战争对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摧残。

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和幸福,他想忘却不幸,但伤痕是抹不掉的。

喝酒是为了消除疲劳,更是为了麻痹自己,试图让自己忘却战争造成的不幸。

6.第14段中“他是个很活泼的小家伙,却不知怎地忽然沉默起来,想了一会儿,一双眼睛又慢慢地从自己那两条向上卷曲的长睫毛下打量着我,叹了一口气。

这样的一个小雏儿,可已经学会叹气了”,这一段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这几句是对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的细节描写,作者在这里既写出了他的可人之处,又写出了他小小年纪就得承受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

反映了战争给儿童造成的创伤。

7.作者为什么把领养凡尼亚这部分写得特别详细?

这件事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转机。

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和可爱的凡尼亚在一起,索科洛夫像又找到了家的感觉。

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寄托在了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凡尼亚成了索科洛夫生存的全部意义。

同时凡尼亚这个形象的介入,进一步揭示出战争的罪恶,深化了作品主题。

8.第26段结尾部分的内心独白有什么作用?

这段内心独白,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战争幸存者的坚强与善良,而且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他内心的悲苦。

如何运用第一人称叙事法

[写法领悟]

小说中以“我”为叙述者展开故事情节,叙述了索科洛夫在卫国战争期间及战后的一连串遭遇。

作者将人物命运置于卫国战争这一宏大的背景中,以个人的遭遇反映战争对生命的摧残这一深刻主题。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悲剧色彩,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很自然地把读者带入一种物我两忘、关注主人公命运,犹如面对面谈心的阅读氛围中,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震撼力。

[写法指导]

第一人称叙事法就是作者在文章中以“我”或“我们”的身份来叙述所见、所闻、所历,把人物的经历、事情的经过告诉读者。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

用“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它可以不受任何约束,信手写来。

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几乎都是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

“第一人称”写“我”的言行时,必须贴切,不然就有“王婆卖瓜”之嫌。

“第一人称”写“我”的“外貌”是禁区,使用时,要加上摹拟的语言。

例如,小弗朗士说自己迟到,“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时的模样:

“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的脸是多么红。

”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因为用“我”的观感来写“他”的这些,较为客观。

例如,《背影》中作者用第一人称写父亲买橘路上的外貌和返回时过铁路的动作,送“我”上车嘱咐“我”的语言,这些描写既逼真细腻,又亲切感人,还没有过誉之嫌。

用“第一人称”写“他”的心理活动是禁区,若需要描写,必须加上假设或摹拟的话。

例如,《背影》中描写父亲给“我”买橘回来后,交给“我”时的心理就加上了摹拟的话:

“心里很轻松似的。

[针对练笔]

请运用第一人称叙事法写一段与唐朝诗人李白的对话,话题自选。

参考答案:

“你在政治上并不得意,可你为何还如此逍遥?

太白端起酒杯,轻轻地抿了口酒,眯着眼,神态悠然地说道:

“人生路不可能是平坦的,若每个人的一生都风平浪静,那不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要学会坦然面对一切,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我明白了,谢太白指点。

我闭目凝思太白的话。

是啊!

困难是常有的,只有坦然面对,才会成功。

而坦然,必须经历过一番风雨才能练就。

一、积累妙用素材·

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一颗空洞寂寞并不断收缩绞痛的心,在遇到那个等待着爸爸的男孩时,开始放松了。

两个因战争而失去亲人的受害者,一老一少,两颗受伤的心贴在了一起,但在他们的梦里,眼泪为什么还是那么流淌?

也许不仅在梦里吧,流着的泪其实掺进了心里的血。

这一切都因为战争,因为私欲,因为利益而产生的战争,它就像一个残酷的掠夺者,掠夺着你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东西,你最爱的人,它活生生地将他们从你身边扯走,然后硬生生地在你的脑中塞入一段痛苦的记忆,循环地播着。

2.从现实中积累

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13日报道,尽管越战已经过去50余年,但美国曾使用的有毒化学武器“橙剂”仍对今天的越南儿童产生着致命影响。

据已公开的数据显示,美军在越南战争中使用了8000万升的化学制剂。

这种药剂可导致孩子身体畸形、精神障碍等,许多人甚至卧床不起。

据越南红十字会统计,大约有100万越南人受到感染,其中包括15万名儿童。

这些战争遗留下来的创伤,值得人们反思战争的罪恶。

3.从历史中积累

1937年12月,这是个灰色与血红色交杂的月份,因为在这个月中,在南京日军的刀枪下,原本繁华的南京只剩下漫山遍野的血红,灰蒙蒙的天空还有候鸟在空中绝望的低吟。

他们视中国人为玩物,肆意宰杀、取乐。

居然还有日本军官在这里展开“杀人”比赛,谁先杀死100个中国人就算获胜。

南京城顷刻间横尸遍地。

4.从名言中积累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其一)》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6)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杜甫《石壕吏》

(7)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白居易《望月有感》

(二)这样运用素材

[精彩片段]

索科洛夫、凡尼亚,两个人是不幸的,千百万的苏联人是不幸的,而不幸的根源在于残酷的战争。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战争带给人们的只有灾难,带给世界和人类的也只有灾难。

如今,和平是全世界共同的愿望。

但是,世界许多角落还有硝烟,还有杀戮,这不和谐的声音让热爱和平的人深感遗憾。

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再次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伊拉克小男孩失去父母后那撕心裂肺的哭喊,似乎还在我们耳畔回响,那本应天真灿烂的笑脸却泪水涟涟的情景在我们眼前还依稀可见,我们不愿看到蔚蓝的天空再被战争的阴云覆盖,不愿看到和平鸽洁白的羽毛上再沾满鲜红的血迹。

让我们高呼:

忘记仇恨,铭记伤痛,不让历史重演!

[领悟]忘记仇恨,不让历史重演!

这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共同心声,作者正是从索科洛夫、凡尼亚等人的身上看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心灵创伤,才发出内心的高呼。

正是通过这一契合点,才巧妙地将课文素材运用到作文之中。

[精彩范文]

几年前,我随一个旅行团去珍珠港旅行。

团中有一位牧师,事发当天——1942年12月7日,日本偷袭并击毁我们太平洋舰队的那天,正在此地。

他给团友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当天的种种恐怖:

大火,沉船,枪林弹雨,炮声轰轰。

我也在听,眼角突然瞥见一个六七十岁的日本游客走进了纪念馆。

他打扮得刻意而整齐——笔挺的领带,扣得一丝不苟的运动夹克,锃亮的棕色皮鞋。

这身打扮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

因为即使是白领人士,哪怕是电视新闻主持人,到了夏威夷也很少西装革履,大家都是穿一件敞领的夏威夷T恤。

日本人的身旁有两个女人,年纪大一点的应该是他的妻子,另一个可能是他的女儿。

两个女人都衣着保守,穿着精致的鞋。

日本人左手有几分害羞地拿着一个花环,花环很精美,直径足有18英寸,看上去价格不菲。

团里的老兵继续讲着他的经历——他被困在甲板下,大水冲来,他辨不清方向,大火就在头顶上,浓烟使他窒息,战友就死在他的脚下,他在黑暗中挣扎着逃命。

所有的团员都听得聚精会神,只有我注意到了:

那个日本人正朝我们走近。

我正看着他的时候,他停下来,对他的妻女说了些什么。

他们静静地站着,几乎有些庄严。

然后,日本人紧了紧他的领带,又把夹克的褶子弄平。

好像在做什么准备似的,他抖了抖肩,深深地吸了口气,然后又吐出来。

接着,他独自一个人,面色郑重地走到这只沉舰的栏杆处。

其他的人仍围在那位老兵身旁,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日本游客的存在。

我不认为他听得懂美国老兵的话,可是我看到他在栏杆旁,弯下腰去,鞠了一个90度的躬。

他开始说话,我仔细听,但不能听懂,可是从他的表情和语气,我猜出了他的话里的意思,那里面承载了太多的内容:

认错,悲伤,尊严,同情和祝福。

他静静地祷告完后,庄严地将那花环抛向了海水中。

便是那同样一片海水,刚才那位美国老兵一直都在提到。

日本游客看着花环随着海浪漂远,他努力要保持常态,可是眼泪泄漏了他的感情。

我猜他也许是个老兵,当年曾驾着飞机投下枪药弹炮,炸毁了我们的军舰。

或许,他这次便是来忏悔的,不是对我们的政府,而是对他曾以战争的名义夺去的那些年轻的生命。

日本人又向后退了几步,缓缓地,深深地,鞠了躬。

然后他站直身子,回到家人身边。

使命既已完成,他们似乎准备离开了。

正当日本老兵准备离去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一直靠着墙的美国人移开了步子。

他衣着随意,肚子微凸,头发稀少,拿了一顶帽子。

我突然想,这个人大概也是个二战老兵。

或许他也参加了太平洋海战。

来这儿,也有他的使命吧。

当那家日本人经过他时,美国老兵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我紧张了,怕他们冲突起来。

日本游客有几分迷惑,脸上露出惊讶和难过的神色。

他的家人,眼睛盯着地上,也停下脚步,聚在他的身旁。

出人意料的是,美国老兵挺直腰来了个立正,他缓缓举起右手;

在额前硬硬地停下——他给他的宿敌敬了个军礼。

日本老兵突然明白过来,立即回以军礼。

刚才聚着听故事的游客纷纷散去,两个老兵似乎遗世而存,联系他们的是共有的痛苦、荣耀和记忆。

美国老兵放下了他的右手,仍保持着立正的姿势,向后退了一步;

日本老兵,双手笔直地贴在腿两侧,向他面前的这个人鞠了个躬。

出乎我意料的是,美国老兵回鞠了一躬。

两个人一个字也没说,也不需要说。

那两张被泪水浸湿的严肃的脸,已经向彼此表达了任何语言都无可言及的感情。

佳作赏析

《狭路相逢》叙述了一位日本老兵来珍珠港忏悔时,与一美国老兵之间互致军礼和鞠躬的故事,说明只要能正确认识自己所犯下的战争罪行,并能真诚对自己的罪行忏悔,就会赢得人们的理解、尊重和赞扬。

作者把重大历史、政治事件浓缩在一次偶然的相遇,把对历史事件的正确看法化为一瞬间的动作,让两个曾经是敌人的老兵上演了一场“人间自有宽容在”的喜剧。

当今社会,少数纳粹分子仍在暗中活动,日本少数人还在侵略事件上大做文章,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

法西斯的余孽还在,保护世界和平的任务还很艰巨。

写作借鉴

1.学拟题

这篇小说叙述了美国老兵和日本老兵狭路相逢却未干戈相见,日本老兵真诚悔过,美国老兵彬彬有礼。

题目为“狭路相逢”,给人想象空间,吸引读者眼球。

2.学线索

这篇小说,作者在构思上匠心独运,设置主次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

主线写一日本老兵带领全家,衣着整齐、神情庄重地来祭奠当年在珍珠港事件中牺牲的美国士兵。

次线写“我”随旅游团去珍珠港旅行的经历。

一美国老兵的出现,使主次两条线索交织到一起,也形成了小说的高潮。

两个当年曾是敌对国的老兵,互致军礼,互相鞠躬,此时无声胜有声,小说形成了一个圆满而有喜剧色彩的结局。

3.学设置悬念

本文在设置悬念上也颇见功力,尺水兴波,引人卒读。

在“大家都是穿一件敞领的夏威夷T恤”的游客当中,日本一家人的装扮和神情却不同寻常,这是为何?

当日本老兵一家人准备离开时,一个美国老兵拦住他们的去路。

当年曾是敌对国的士兵,现在“狭路相逢”,看来一场冲突在所难免,一下子又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然而,美国老兵却来了个立正,举起右手向日本老兵敬了个军礼。

这一举动,使那位日本老兵大吃一惊。

但当日本老兵醒悟过来之后,也赶忙回了一个军礼。

随后,日本老兵又向美国老兵鞠躬致谢,美国老兵也回敬一躬。

至此,读者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

但“那两张被泪水浸湿的严肃的脸”会激发你深深地思考。

二、研读品味经典·

让积淀更丰厚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尽心上》

[翻译]不得志的时候就努力地完善自身,得志以后就使天下人都走向完美。

[明理知义]修养身心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做的准备,当有了条件以后就要全力以赴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所以说君子不管是得志也好,不得志也好,都不会改变自己的信念。

君子的志向是为天下苍生谋福利,而不是为了谋得一己私利,这也正是“士”所坚持的原则。

孔子也曾经说过:

“邦有道,则仕;

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这与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如出一辙,都是君子的处世之道。

孔子和孟子的这种思想,成为几千年来历朝历代读书人信奉的准则。

三人成虎

成语释义:

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

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