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5572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个案社会工作 讲稿 讲义第九章.docx

个案社会工作讲稿讲义第九章

个案工作课程讲稿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九章行为治疗模式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

安排

2

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

2.熟悉

3.了解

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知识点:

重点:

1、行为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

2、行为治疗模式的基本概念与假设;

3、行为治疗模式的实施程序;

4、行为治疗模式的治疗方法与技术。

难点:

1、行为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2、行为治疗模式的方法与技术

方法及手段

教学基本内容(教学过程)

改进设想

第九章行为治疗模式

第一节理论背景与假设

一、理论背景

行为治疗法是当代社会工作中极有特色的一个学派,与重视治疗中专业关系运用的人本治疗法和偏重早年经验与潜意识的心理分析派呈三足鼎立之势。

行为治疗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行为主义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重要代表人物。

1、华生

与巴甫洛夫一样,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187-1958)被认为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归纳起来,华生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行为是心理学研究的目标。

华生非常明确地宣布,传统的心理学是错误的、无意义的,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不可观察、不可分析、不可研究的无意识动机和认知过程等抽象的对象,它的研究方法因此也是无法比较、难以把握的内省。

行为主义则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对公开的、外在的、具体的、人类行为的观察研究之上,这才是心理学走向科学化的必然选择。

第二,环境塑造行为。

因为行为主义否定了心理,所以,人只是一连串行为的复合体,相应地,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就无法从内在心理寻找原因,只能从外在环境得到解释了。

华生认为外在环境的影响是行为发生的惟一因素,因此,只要改变环境就可以相应地改变人的行为。

这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

第三,刺激一反应模式。

华生否定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否定了遗传对行为的影响,否定了心理对行为的改变,他主张外在环境的刺激导致了行为结果的改变,也就是说,人的行为本质上就是外在环境刺激的结果。

相应地,我们可以从外在环境的刺激来预测行为的发生,反过来,也可以从行为的改变来推测外在环境的改变。

2.斯金纳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伯尔赫斯·F.斯金纳(1904-1990)被认为是行为主义的第二代代表人物,斯金纳接受了华生的思想,同时,又将华生的思想继续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斯金纳的努力,行为主义才真正得以进人社会工作领域,并演化为行为治疗的社会工作模式。

在巴甫洛夫和华生的古典条件反射理论基础之上,斯金纳进一步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在斯金纳看起来,我们的行为可以操作外在的环境,从而产生一定的结果,这个结果的本质将会决定我们的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

简单来说,如果最后的结果是积极的奖赏,那么,我们的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反过来说,如果最后的结果是消极的惩罚,那么,我们的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是对华生的理论的具体化,相对来说,斯金纳的理论更加具有操作性,也更加具有解释力。

斯金纳的理论对于人的行为改变机制具有非常简洁而又清晰的解释,他的理论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众多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在偏差行为矫治方面斯金纳的理论应用尤其广泛。

此外,斯金纳强调积极的奖赏对于行为的改变作用要远远大于消极的惩罚,这个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也被广为接纳。

斯金纳简洁明快地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发生机理,同时,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洁明快的行为改变方法,就此而言,斯金纳的贡献是非常伟大的。

3.班杜拉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1925--)被认为是行为主义的第三代代表,如果说华生和斯金纳解释了人类行为的客观机制的话,班杜拉的杰出贡献则在于进一步强化了人的行为不同于动物行为的本质,并且,进一步将行为的直接刺激拓展为间接刺激,正是因为班杜拉,行为主义才最终走出了生物学的阴影,真正被人类文明社会广泛接受。

班杜拉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观察学习。

传统行为主义对行为的理解是建立在直接的环境刺激基础之上的,班杜拉则发现了人类行为改变的另一种机制: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习从而改变行为选择。

换句话说,我们不必要接受直接的环境刺激,我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同样也能达到对自我行为的修正。

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发现,它进一步揭示出了改变人类行为的另外一种重要机制。

第二,替代强化。

班杜拉认为,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尽管我们自身没有受到具体的刺激----奖励或惩罚,但是,我们同样可以观察到别人同样行为的结果-----奖励或惩罚。

我们会同样将这种可能性推论到我们自身的行为,并因此改变我们的行为。

这种强化作用并没有直接作用在我们自身,只是一种替代强化,但所起到的作用却与实际强化相同。

第三,认知的重要性。

班杜拉认为,传统行为主义过于强调外在环境刺激对于人类行为的直接作用,忽视了人本身的认知和选择的能动性。

事实上,在外在环境刺激和人类行为改变之间还有行为主体对这种刺激本身的认知和选择作用。

人并非像动物或机器人一样只是机械地、被动地对外在环境刺激做出反应,而是主动地、选择性地做出相应改变,这个发现将人的尊严保存了下来,从而使人与动物真正区分了开来。

第四,交互决定论。

斯金纳的主要思想最终体现为他所发明的交互决定论,传统行为主义过于强调认识环境的作用,从而蜕变为简单、机械、庸俗的环境决定论。

班杜拉则相反,他反对这种环境决定论,强调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人是积极的、能动的,人并不是外在环境的奴隶,不是外在环境的单纯反映者,人同样对外在环境的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和转化,人与环境相互成为彼此的决定者,人的行为是认知、行为、环境等多重因素连续、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

总括起来,行为治疗可分为三大主流,即古典性条件学习、操作性学习和认知性学习。

二、基本假设与概念

1、人性观

不同的行为治疗学派对人性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激进的行为主义者如斯金纳,排除自我决定及自由的可能性,认为人好像未开启的盒子,是个空洞的有机体而已。

环境改变,则行为也随之改变,行为具有很高的可变性。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班杜拉则对人类行为是机械论及决定论的模式表示异议。

他认为这些模式只考虑环境的决定性方面,认为人类是受环境影响的被动者,而事实上没有考虑到人类也有能力影响环境。

当代的一些行为治疗学者则认为应该注重人类自主的特性,他们认为人类有能力控制和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2、科学方法

行为学派注重的是此时此刻的行为问题。

其对行为的界定也相当有特色,完全撇开了心理的感受,它所研究的问题行为必须是可见的、可度量的、或客观描述的。

由于疗效的评估与问题的确定都要建立在客观而标准化的观察与记录上,所以行为学派在这方面发展出一套类似于实验科学的观察与测量方法,使行为治疗过程变成一个研究的程序。

3、基本假设

⑴强调可观察的行为。

⑵行为可分为操作性行为与反应性行为两种

⑶行为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有引发行为的前因与维持行为存在的效果反应,二者缺一不可。

⑷重视与问题有关的当前行为,直接以案主的偏差行为或症状作为治疗的对象。

三、行为治疗模式的工作流程

行为治疗模式因为自身理论的特殊性,所以,在一般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的基本流程上又进一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行为治疗工作主要阶段,托马斯认为,行为治疗模式的实际开展过程主要可以划分为十二个具体步骤:

第一步,列出问题范围。

社工将案主所可能涉及到的问题不论大小全部开列出来,目的在于使社工和案主对于即将遇到的问题有一个全面认识。

第二步,选择并确定问题。

在诸多问题中经过讨论选择并且确定社会工作服务将要面对的主要问题,目的在于使社工和案主明确具体的服务目标和努力方向。

第三步,要求合作。

当问题明确之后,要求案主给予充分的合作,对于已经诊断和矫正过的行为能够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第四步,探究问题。

社工帮助案主对问题本身进行深入的分析诊断,使案主和重要他人对案主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确案主问题发生的真正原因。

第五步,收集基本资料。

进一步收集与案主问题相关的详细资料,对于问题本身进行详细的了解,包括该行为发生的地点、时间、次数、严重性等,为进一步的介人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六步,识别可控制的环境。

了解案主问题产生的具体环境,明确案主问题行为产生的环境刺激因素,以便更好地消除不良的环境刺激,更好地控制行为的发生。

第七步,评估积极的环境资源。

详细了解案主的环境,区分有利于案主行为改变的良性环境资源,通过这种积极环境资源的利用,推动案主行为的矫正。

第八步,确定行为目标。

社工和案主共同确定行为矫正的目标,为行为矫正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九步,制定矫正计划。

为案主行为的改变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使案主对自己的行为改变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和步骤。

第十步,介入。

社工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对案主进行专业介入,展开实际服务过程,使案主的偏差行为得到真正的矫正和切实的改变。

第十一步,评估。

对案主行为矫正的结果和专业方法进行全面评估,反省专业介入的实际效果。

第十二步,跟进。

对案主进行持续的跟进服务,必要时候需再对案主进行专业介人,帮助案主维持行为矫正的良好结果。

第二节治疗方法与技巧

一、基本方法与技术

1、评估方案

⑴A-B设计

⑵A-B-A-B设计

⑶多种基点设计

①一个人的几种行为

②几个人相同的行为

③同样行为在不同时间地点的表现

2、治疗的策略与技巧

⑴反应性技巧

①反制约。

反制约就是用一新的制约反应取代原有的不理想的制约反应,而新的制约反应正好与原有不理想的制约反应相反。

②循序减敏法

循序减敏法利用了“相互抑制作用”,即当一个人在嬉笑时,他无法同时感到恼怒;一个人在轻松时,他也无法感到紧张。

它通过使肌肉松弛与焦虑情境建立关系,从而克服焦虑与恐惧。

具体步骤包括:

第一,学习深度肌肉松弛;

第二,由轻至重建立恐惧或焦虑的层次;

第三,用数秒时间让案主想象一个轻程度的恐惧或焦虑情境;

第四,松弛和情境想象交替进行几次,直至案主对该情境完全没有恐惧或焦虑感觉为止;

第五,进入下一个较严重的情境,然后重复上述步骤。

③嫌恶疗法。

嫌恶疗法是一种专门用于对付酗酒、抽烟或不适当性刺激的反制约。

在嫌恶疗法中,用不愉快的新的制约反应去取代原愉快的制约反应。

④泛暴疗法。

泛暴疗法包括想象的和真实的两种,前者称为内爆疗法,后者叫真实接触。

⑵操作性技巧

①正增强。

在某行为之后给予奖励性刺激,以增强或维持理想的行为。

②负增强。

在出现某行为之后拿走嫌恶性或不愉快的刺激,以增强或维持理想的行为。

③消减。

当某行为出现后便排除增强物,以减弱或除去不理想的行为。

④差别增强。

在理想行为出现时,给予奖励刺激,当不理想的行为出现时,排除增强物,可以增强或维持理想的行为,同时减弱或消除不理想的行为。

⑤相继渐近法。

在出现相似目标行为的时候给予奖励,以建立新的目标行为。

⑥系列分解。

以按部就班的方法,把所需要完成的目标行为分成一连串的程序和步骤,使案主能循序渐进地达到目标。

工作者必须先制订目标行为,再按案主的能力进行工序分解,然后按次序达成目标。

⑦惩罚。

在出现不理想行为之后给予嫌恶刺激,以减弱或除去不理想的行为。

⑶综合性技巧

①鼓励某一行为,击败不做主义。

②采用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模仿。

④敢于自表训练。

⑤松弛训练。

3、增强物

增强物可分两类:

初级增强物和次级增强物。

前者可以满足我们基本需要的东西,如食物、饮料和睡眠等,适用于年纪较小、智力较低的人;而后者可以满足我们精神、社会和心理上的需要,如象征式和犒赏、金钱、名誉、称赞、自由和快乐等,适用于成年及智力较高的人。

所以增强物不仅限于物质的奖励,口头嘉许、微笑、满意的面容和友善的招呼等同样有效。

4、强化程序

⑴固定比率程序

⑵变动比率程序

⑶固定时距程序

⑷变动时距程序

⑸高效行为强化程序

二、模式评述

1、优点:

⑴用明确的、系统化的方法及科学的手段来进行治疗。

⑵行为治疗强调案主当前的问题是造成案主困境的主要因素。

⑶案主必须按要求从事某种行动,以解决自身的问题。

⑷注重评估治疗结果的科学性。

⑸能够获得个案案主关系人的最大程度的配合。

⑹行为治疗模式大部分带有教育内容,强调教育案主学会自我管理的技能,并期望他们能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每天的日常生活中。

指派家庭作业是本模式的一个重点所在。

⑺行为治疗模式的实务以案主与工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基础,工作者所进行了的每一项尝试,都会预先告知案主治疗方法的性质与内容。

2、批评:

⑴在某些特定领域,行为治疗法虽然具备成效,但只是一种短期的效果。

和其他模式相比,治疗的长期效果则不稳定。

⑵治疗的程序需要社会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培训才能熟练掌握,并且有可能限制工作者的思维。

⑶该方法忽视目前行为的历史原因。

案例:

根据以下个案的基本情况为该案主制订工作计划。

基本资料:

张某,53岁。

背景:

张某的主要问题是体重超重,而且自己把这一问题看得很严重。

案主自述:

“两年前大夫告诉我,我的心脏出现了问题,并且告诉我要少吃咸的东西并且要减肥,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尽管我已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五十多年,但我还不想就此放弃生命,因此我就按大夫的话去做了。

我坚持按大夫给的食谱进食,并且每天都想象减肥后的样子。

4个月后我的体重减了二十多斤,而且我看上去也比以前好多了。

然而好景不长。

我因换了工作而使原来的计划付诸东流。

我的新工作的一个好处就是提供免费午餐,午餐很丰盛,又免费,谁都无法拒绝。

于是我的体重又增加了二十多斤,比减肥前更重了,而且胃口出奇的好。

想到自己的问题,告诉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但无济于事。

我唯一的选择就是制订一个行为计划去减肥,而且坚持去做!

参考答案:

张某的减肥计划:

第一步:

目标选择。

为了我的健康和满意的必须.我的目标是在12个月内减掉40斤,达到115斤的理想体重。

第二步:

对目标行为的监控。

①目标过程的选择:

我每日三餐只吃低热量、低盐的规定食物;我每天至少锻炼6次,每天锻炼的时间累积不低于30分钟;每天不论天气如何都要散步,距离不少于3华里。

②基线水平评定:

我目前体重155斤;每天摄入的热量是4000-5000大卡;每天基本上不做锻炼;由于不用担心买衣服,也不太担心自己的体型,我每天在免费午餐中都吃很多东西。

③对与过程和目标有关的行为进行记录:

每两周测一次体重,并且记录在曲线图上;每天记录摄入的热量;每天都锻炼,而且当天的锻炼完成之后要在日历上做一标记,每天的散步完成规定距离后也在日历上做标记。

我的指导者也在每次我向她汇报时在日历上做标记,并且在我完成计划时给予表扬。

第三步:

改变环境事件。

每天睡觉前要准备好自己第二天的午餐放在冰箱里,并在门上留言,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了;每天看电视或看书时,身边要放一碗胡萝卜或芹菜随时可以咬几口,每早七点准时起床跳舞锻炼;每天早上上班前把运动鞋准备好,所以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跑步锻炼;每天中午午休时间,我要去我的指导者那里取回我的饭盒,在那里由她检查我的食物。

第四步:

获得有效结果。

每月如果我能减轻3.5斤体重,丈夫将为我存上50元。

只有有一碗胡萝卜或芹菜时我才能看电视或看书,丈夫对此进行监督。

每次完成锻炼后我才可以洗热水澡。

每次散步归来时可以做一些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如果没有散步,就要替丈夫刷鞋。

我每次都带自己做的午餐,这样我的监督者会当众表扬我。

如果我最终实现了自己预定的目标(减肥40斤),我丈夫将为我额外提供600元,共计1200元供我旅行。

我丈夫将随时表扬我按计划所做的事情。

第五步:

结果巩固。

①评估。

如果每两周我的体重不足1.5斤,我要与工作者重新讨论这一计划并做必要的修改,我丈夫也会及时对我的有关行为做出反馈。

②保持。

当我达到115斤的体重后,我仍要对自己的体重进行记录。

如果体重达到了125斤;就重新开始上述计划。

我丈夫要在卧室里放一面大镜子以便我可以随时欣赏自己的体形。

我也将继续保持我的行为,并以此为荣,以不如此为耻。

行为契约:

我,张某。

同意实施上述的减肥计划,即我要从今年6月1日到明年6月1日减肥40斤。

我也同意上述计划中的附加条件,即如果减肥失败,我将还给我丈夫刘×600元。

签字:

日期:

我,刘某,同意遵守上述计划中有关我的各项活动,并同意在张×完成计划时为她提供600元,并且在她未完成计划时接受她的600元。

签字:

日期:

我,李某,张某的指导者,同意监督张某的饮食,同时同意对她进行及时的表扬或批评。

签字:

日期:

案例

章某,男,16岁。

小时候由于双手患有严重的湿疹,为了防止传染所以一直戴手套。

一年前湿疹好转了,就不戴了。

但从那时开始,他就开始拼命洗手,而且越洗越频繁,洗一次手约半小时左右。

如果催促他的话,时间可略微缩短。

洗手时,需要先用水冲,再擦肥皂,一直要擦洗到肘关节处。

他自己也感到不合理,希望能够改变。

思路:

案例中章某表现出的症状是强迫行为。

具体体现在有一些屈从性强迫行为的症状“他开始拼命洗手,而且越来越频繁,洗手一次约半小时左右……”以及一些强迫性仪式动作“洗手时,需要先用水冲,再擦肥皂,一直要擦洗到肘关节处”

是否可以诊断为强迫症,还应当参考强迫症状出现时,章某本人的情绪体验,例如是否会有严重的内心冲突或者焦虑、痛苦等。

根据强迫症的诊断标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能诊断为强迫症: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

①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

②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

③上述的混合形式;

2、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

3、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

案例中仅说“他自己也感到不合理,希望能够改变”,因此还应当进一步探究,如果有前面所提及的那些情绪体验则可以诊断为强迫症。

根据案例中的描述“小时候由于双手患有严重的湿疹,为了防止传染所以一直戴手套。

一年前湿疹好转了,就不戴了。

但从那时开始,他就开始拼命洗手”,因此章某的洗手行为可能是因为害怕湿疹而引起的,在咨询中可以考虑采取一些行为疗法:

1:

采用松弛治疗,尽量制止章某洗手的次数,同时在章某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放一些比较舒缓的音乐,或者让章某做一些他喜欢的事情来代替洗手,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控制章某洗手的次数,让章某在不洗手的同时情绪能够放松,缓解其对湿疹的恐惧。

2:

采用厌恶治疗的方法,在章某洗手的同时放一些令人不舒服的电视或音乐,或者制造一些让人非常不舒服的甚至厌恶的事情发生,不断责备章某,让他觉得是自己洗手行为引起了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让章某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即洗手的同时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但采用厌恶疗法一定要注意到这种疗法的消极影响,做到适度原则。

同时消除他的过分厌恶情绪。

3:

采用满灌疗法,把章某手弄脏,平时不让他去洗手,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允许洗手。

可以把手弄得很脏很脏,让他意识到即使不经常洗手也不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样持续一段时间,让他觉得即使不去洗手也不会发生什么,手脏没什么大不了的。

4:

认知疗法。

首先,通过发现并改变来访者对反复洗手这一事件的错误认知,缓解来访者的情绪。

然后才循序渐进地给予治疗与改变。

案例题:

根据以下个案的基本资料,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对该个案进行问题分析与制订计划。

一、基本资料

郭某,男,1981年10月出生,大学肄业,未婚。

家住徐汇区××村4号。

父亲在2001年离家出走(原因不明)。

之后3个月左右,其母亲(下岗工人,享受低保)和邻居开始同居。

且其母亲经常与同居者在麻将桌上搭台骗取钱财。

二、背景资料

案主从小品学兼优,是父母的骄傲,也是邻居羡慕的对象。

父母也一直相处融洽,一家三口日子过得不错。

由于2001年案主父亲的突然出走和不久后母亲与邻居同居且合伙骗取钱财,案主遭受了多重打击,丧失了奋发向上的动力,没有继续进行大专学习而导致肄业。

大学肄业之后,他又无法找到合适工作。

在家里与奶奶相处起来关系又十分紧张,经常争吵。

三、主要问题

家庭破裂使案主对人性失去了信任,觉得连自己父母都抛弃了自己,世界上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了。

另外,案主的自尊心在这一连串变故之后受到了极大伤害,让他产生了自卑情绪,觉得自己遭受了极大失败和挫折。

通过与案主多次接触交谈,工作者发现,案主外表看起来虽然开朗,但内心非常孤独,渴望别人的理解和肯定,需要他人的情感支持和情绪激励。

参考答案:

四、问题分析

从案主需要看,问题症结在于思想。

要想彻底解决案主的问题实现“助人自助”。

社工就不仅仅安慰案主,而应该通过对案主提供情绪支持,使他清楚意识到所面临的问题所在,并有下决心改变自己这种心理状态的勇气和自觉。

帮助案主通过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来改变自己。

案主受到一连串打击,其“心理防御机制”自动进行了应激反应:

退缩(以逃避困难的方式寻求安全。

如,案主产生自卑心理;自认为没有能力解决问题,导致大学肄业),压抑(尽量忘记对他而言是痛苦或威胁的事情;如,在人前总是表现出活泼,乐观,开朗的样子,但内心却十分孤独和自卑),违背(指通过违背行为来获得注意和提高自尊程度;如,案主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发生一连串家庭变故之后,开始自暴自弃,放弃学业,品行也开始向不良方向发展,这可以看作是对父母地报复,也可以看作是潜意识里用来唤起父母注意的一种方式。

),转移(指将愤怒和不满转移到其他对象身上;如,经常与奶奶争吵,一方面可能是个性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将痛苦转嫁和发泄的一种无意识行为。

五、服务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该模式主要通过结合案主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生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及其互动作用,运用专业技术和方法,来促进案主问题的解决和个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该模式通过专业会谈技巧,帮助案主减轻焦虑和不安。

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和满足感,从而促进案主个人的全面成长与进步。

六、工作者计划

(一)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

(二)与案主交谈后制定工作目标。

(三)通过个案会谈减轻案主的心理负担,帮助其重新找回自信,重新对周围的世界建立一种信任感,在情感层面上对案主表式支持和肯定。

帮助案主联系相关的社会资源,努力帮助他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进一步巩固及增强他的自信心,也可以解决他实际生活的困难。

(四)评估与分析。

七、服务过程

工作者一共与案主进行了三次会谈。

第一次会谈地主要内容是鼓励他走入社会,忘记家庭的一切烦恼,不要被家庭琐事所困。

初选取比较轻松的话题作为切入点。

第二次会谈的主要内容是,让他与社会作进一步接触,不要自暴自弃,要努力。

第三次会谈鼓励他去工作,摆正自己的角色。

由于案主说自己比较想要做一个老师,加上考虑到他是大专肄业,所以建议他先做幼儿园老师作为过渡,案主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

第四次,个案成功,案主通过努力,成功找到了工作(由幼儿园老师转为某公司职工)。

针对案主自卑的心理状态。

工作者努力寻找案主自身的“闪光点”,来帮助案主增强自信。

比如说,当案主说“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一点用都没有,以后找不到好工作”的时候,工作者则赞扬他说,“小伙子你人长的很帅啊,一米八的个子,很神气的”,既转移了案主的悲观情绪和注意力,又增强了案主的信心,让他自己也注意到了自身的优点,觉得很开心,并进一步拉近了工作者和他之间的心理距离。

八、个案反思

(一)个案会谈中应注意发挥“同理心”的作用。

同理心是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但常被忽视或使用不当。

青少年社工的工作对象是一些失学,失业的青少年,他们的生活状态不佳。

作为工作者,我们也许从来没有体会过他们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所以不能对他们的需要感同身受。

而青少年又大多是敏感的,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