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5642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7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docx

高中生物奥赛辅导名师讲义第9章生物的多样性名师特稿

第九章生物的多样性

一、生物的分类系统

现代分类系统是根据生物所有性状的异同,综合起来分门别类,称为自然分类法,它采用了阶梯从属的等级,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

如果某一等级内种类繁多,还可划分出中间等级如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等。

通过分类系统,可以了解各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每一个物种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二、生物的界级分类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对生物的分界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出现了不同的分界方法,如两界说、三界说、五界说、六界说等。

在显微镜发明以前,由林奈提出了两界说,把生物分为植物界和动物界。

三界说是在用显微镜发现单细胞生物后产生的,在1866年由赫克尔提倡,把生物分成单细胞的原生生物界和植物界、动物界。

五界说是1969年由惠特克提出的,把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五界,此说更完善地反映出生物的进化历程,得到大多数生物学家的承认。

也有一些学者主张,将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分为六大类群:

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第一节植物界的主要类群

【知识概要】

地球上的植物,目前已知的有40多万种,它们组成了整个植物界。

植物界的主要类群归纳如下:

我国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许多世界珍稀的和特有

的种类。

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有熊类植物中的桫椤,

裸子植物中的银杉、水杉、秃杉和被子植物中的金花

茶、珙桐、人参和望大树。

一、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属于低等植物,其主要特征是一般具有

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

生殖器官为单细

胞构造,植物体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群体和多细胞

三类,没有根、茎、叶分化。

绝大多数生活在水中。

现存的藻类植物约2万多种。

按细胞所含色素以

及贮存养分的不同,可把藻类分为绿藻门、轮藻门、

红藻门、褐藻门等。

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的比较

见下表。

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的比较

名称

光合色素种类

贮存的养分

常见植物

绿藻门

叶绿素a和b,α和β胡萝卜素,四种叶黄素

淀粉、油类

衣藻、团藻、水绵、石莼

红藻门

叶绿素a、d,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藻红素,有的含藻蓝素

红藻淀粉、红藻糖

紫菜、石花菜、江蓠、海萝

褐藻门

叶绿素a和c,β胡萝卜素,六种藻黄素

藻淀粉、甘露醇、油类、还原糖、碘

海带、裙带菜、网地藻、鹿角菜

藻类植物的生殖方式有营养生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三种。

藻类植物有重要的自然和经济意义,地球上90%的光合作用是由海洋和淡水中的藻类植物完成的。

藻类植物不仅为水生植物提供食物,而且也是水和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二、地衣植物

地衣是一类多年生的低等植物,是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体。

地衣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由真菌菌丝缠绕藻细胞,并从外面包围藻类,藻类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大部分被菌类夺取,藻类与外界隔绝,所需水分、无机盐和二氧化碳依靠菌类从外界吸收供给。

地衣按生长型分为壳状、叶状、枝状三类。

地衣的生殖方式主要有营养生殖和有性生殖。

地衣抵抗干旱、寒冷等不良环境的能力十分强。

地衣植物约有25000余种,一般分为三纲:

子囊衣纲、担子衣纲和藻状菌衣纲。

常见的有石蕊、松萝、石耳、冰岛衣、梅衣等。

三、苔藓植物

苔鲜植物是一类原始陆生植物,多生于阴湿的环境中。

苔藓植物的配子体发达,孢子体退化。

配子体为叶状体或有茎叶分化的茎叶状体,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茎、叶无维管束,吸水和保水能力差,因此,个体较低矮,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依附在配子体上。

配子体能形成多细胞雌、雄生殖器官,受精作用必须在有水条件下进行,植物界从苔藓植物开始有胚的构造。

苔药植物约有23000多种,通常分为苔纲和藓纲。

苔纲常见植物有地钱、大羽苔、平叉苔、角苔等。

藓纲常见植物有葫芦藓、泥炭藓、黑藓等。

四.蕨类植物

藓类植物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

具有独立生活的配子体和孢子体。

孢子体占优势,有根、茎、叶器官和维管系统的分化,根通常是不定根,茎多是根状茎,叶分小型叶和大型叶,孢子体产生孢子囊。

配子体简单,产有颈卵器和精子器,受精作用必须在有水条件下进行。

现存的藏类植物约有12000种,分为五纲:

石松纲、水韭纲、松叶蕨纲、木贼纲和真蕨纲。

前四个纲都是小型叶,是比较原始古老的蕨类,真蕨纲具大型叶是最进化的一个类群。

石松纲常见植物有石松、卷柏、翠云草等。

水韭纲常见植物有中华水韭,松叶藏纲植物我国仅有松叶蕨一种。

木贼纲常见的有节节草、水贼、问荆等。

真蕨纲常见的有蕨、瓶尔小草、紫萁、海金沙、水龙骨、桫椤、贯众、槐叶苹、满江红等。

五、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是具有颈卵器和维管束、能产生种子的一类高等植物。

裸子植物能形成种子,但不形成子房和果实,因此,胚珠和种子都是裸露的。

配子体寄生在抱子体上。

传粉时花粉萌发形成花粉管,直达胚珠,使受精作用摆脱了水的限制。

孢子体特别发达,多为高大乔木,木质部中大多具有管胞而无导管,韧皮部中有筛管而无伴胞。

具有多胚现象。

裸子植物现仅存760多种。

我国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约有230种和48变种,其中不少是第三纪孑遗植物,称为“活化石”植物。

裸子植物通常分为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紫杉纲)和买麻藤纲等五纲。

苏铁纲是现代裸子植物最原始的类群,常见植物有苏铁、华南苏铁等。

银杏纲现代仅残存银杏,是著名的孑遗植物。

松柏纲是现代最繁荣、最进化的裸子植物类群,常见的如银杉、云杉、金钱松、落叶松、红松、油松、马尾松、黄山松、杉木、水杉、水松、丝杉、巨杉、侧柏、圆柏等,其中许多为我国特产树种,红豆杉纲常见的有罗汉松、红豆杉、香榧等。

买麻藤纲是现代裸子植物完全孤立的一群,如草麻黄、买麻黄、百岁兰等。

六、被子植物

1.主要特征和分类

被子植物是现代植物界中最高级、最繁盛和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被子植物显著的特征是具有真正的花,花的形态结构多种多样,适应于虫媒、风媒、鸟媒、水媒等各种传粉方式;胚珠包被在子房内,种子包被在果实内,果实的形成,对于保护种子和种子散播有特殊意义;出现双受精和胚乳组织;孢子体高度发达,组织分化精细,输导组织结构、功能交加完善,配子体进一步简化。

现已知的被子植物约20多万种,种数占植物界的一半以上。

被子植物分为两纲:

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两者的主要区别见下表。

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区别

双子叶植物纲

单子叶植物纲

草木、灌木或乔木

草本或稀为木本

主根发达,多为直根系

主根不明显,多为须根系

维管束环形排列,有形成层和次生组织,是无限维管束

维管束呈散形排列,没有形成层和次生组织,是有限维管束

叶具网状脉

叶具平行脉或弧形脉

花的基数是5或4

花的基数是3

胚具2片子叶

胚具1片子叶

2.花程式和花图式

被子植物的分类是以形态学特征为主要标准,尤其是以花和果实的形态特征作为标准的最为普遍。

为了简单地说明一朵花的结构,可以用一种公式或图案把一朵花的各部分表示出来,前者称花程式,后者称花图式。

在花程式中,表示花各部分的代号通常是:

K一花萼;C一花冠;A一雄蕊群;G雌蕊群;P-花被。

每一字母右下角用数字表示实际数目,O-缺一轮;∞-数目极多;()-连合;数字+数字一两轮;G-子房上位;

-子房下位;

-子房周位。

G字母右下角的数字:

数字-心皮数;子房室数;在公式前,*-整齐花;↑-两侧对称;♂-雄花;♀-雌花;

两性花。

花图式是用花的横剖面简图来表示花各部分的数目、离合情况,以及在花托上的排列位置,也就是花的各部分在垂直于花轴平面所作的投影图。

3.花序

被子植物的花,有的是单独一朵花生在茎技顶上,称为单生花。

绝大多数植物的花按一定排列顺序着生在特殊的总花柄上。

花在总花柄上有规律地排列方式,称为花序。

总花柄又称花轴或花序轴。

花序种类归纳如下。

花序分为无限花序和有限花序。

无限花序又分为简单花序和复合花序。

简单花序包括:

总状花序、伞房花序、伞形花序、穗状花序、葇荑花序、肉穗花序、头状花序、隐头花序。

复合花序包括:

圆锥花序(复总状花序)、复穗状花序、复伞形花序、复伞房花序、复头状花序。

有限花序分为单歧聚伞花序、二歧聚伞花序和多歧聚伞花序。

多歧聚伞花序包括密伞花序和轮伞花序。

第二节动物类群的多样性

【知识概要】

一、无脊椎动物主要门的基本特征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是身体的中轴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这类动物各主要门的基本特征如下表所示。

无脊椎动物主要门的基本特征

种的数量

分布

体制

主要特点

胚层

体腔

对称

分节

肛门

腔肠动物

约l万

水生,大部海产

2

辐射对称

有刺细胞,中胶层

扁形动物

1.2万

水生、寄生、

少数陆生

3

两侧对称

有焰细胞

线形动物

约1.7万

水生,土壤中

3

固体腔

两侧对称

只有纵肌,周期性蜕皮

环节动物

约1.3万

水生、土壤中

3

体腔

两侧对称

有刚毛

棘皮动物

约9500

水生、全为海产

3

体腔

幼虫两侧

对称,成

体次生性

两侧对称

有管足和水管系

软体动物

10余万

水生、部分陆生

3

体腔

两侧对称

身体分头、足、躯干和外套膜,有外套膜分泌的壳

节肢动物

100余万

水生、陆生,

土壤中

3

体腔

两侧对称

有头、胸、腹的分化,有甲壳质

外骨骼和分节的附肢

1.腔肠动物门——水娘

水螅是腔肠动物的代表,是营淡水生活的水螅纲动物。

水熄的外胚层特别是触手上,分布有刺细胞,这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

刺细胞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蜷曲的刺丝,上端有触觉刺针。

在内胚层里,有很多腺细胞。

腺细胞能分泌蛋白质酶到消化腔,将捕获物初步消化,即细胞外消化。

此外,内皮肌细胞还能用鞭毛卷住初步消化的食物颗粒,并伸出伪足吞噬到细胞里消化,即细胞内消化。

水螅兼营无性和有性生殖。

生活条件良好时,经常进行无性出芽繁殖,秋后进行有性生殖。

水螅大多数是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

精巢在靠口的体壁上,卵巢生在下半部。

它们不同时成熟,因此是异体受精。

腔肠动物靠神经网传导刺激。

其他腔肠动物有珊瑚、水母等。

2.扇形动物门——涡虫

涡虫是扁形动物的代表,属涡虫纲。

涡虫的身体两侧对称,有前后、左右、腹背的区别。

涡虫的身体除内胚层和外胚层外,出现了中胚层,这是重大的进化。

涡虫有排泄系统,呈两条带分支的网络状排泄管。

分支的末端被扇形动物所特有的焰细胞封闭,焰细胞中空,由焰细胞向着排泄管的方向伸出一束纤毛,不断摆动犹如火焰。

焰细胞除了排泄废物外,也调节体内水分的平衡。

涡虫具有梯状神经系统。

涡虫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的动物。

涡虫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

其他的扁形动物有猪肉绦虫、血吸虫,它们都属于寄生的扁形动物。

3.线形动物门——人蛔虫

人蛔虫是线形动物的代表,属线形纲、蛔虫科。

蛔虫外胚层发育成体表的上皮组织,能分泌一层有弹性的角质膜,起保护作用,角质膜只能随着身体的生长有限增长,因此蛔虫和其他线形动物都有周期性的蜕皮现象。

蛔虫和其他线形动物都只有纵肌,没有环肌。

该门动物有了口与肛门的分化。

线形动物在体壁和消化管之间,从前到后发展了一个空腔,以容纳发达的生殖器官,这就是假体腔。

这种体腔,是中胚层跟内胚层之间的空腔,实质相当于胚胎时期的囊胚胜,与高等动物在中胚层中发育的体腔有区别,因此叫初生体腔(假体胶)。

假体腔是线形动物所特有的。

其他线形动物有钩虫等。

4.环节动物门——蚯蚓

蚯蚓即环毛蚓,属环节动物门、寡毛纲。

蚯蚓的体胶是中胚层发育出来的空腔,四周被体壁内侧和消化道外侧的体腔膜所包围,体壁和消化道壁都有发达的肌肉层,各个环节之间都有隔膜,是一切高等动物的次生体腔,即真体腔。

蚯蚓体壁的肌肉层有环肌和纵肌,每一体节的表面都有一圈粗而短的刚毛。

蚯蚓有专门的循环系统,它由心脏、血管和微血管组成,是封闭式循环系统。

蚯蚓的排泄系统是分布在每一体节里的小肾管。

蚯蚓的中枢神经系统呈链状,它由咽上神经节、围咽神经节、咽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素组成。

蚯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其他环节动物有蛙、沙蚕等。

5.软体动物门——河蚌

河蚌是软体动物门的代表,属瓣鳃纲。

河蚌的循环系统是开放式的循环系统。

河蚌的神经系统有脑神经节、内脏神经节和足神经节,神经节之间有神经链。

河蚌是雌雄异体的动物。

其他软体动物有腹足纲的蜗牛、头足纲的乌贼等。

6.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是数量和种类最多的一个门。

节肢动物身体两侧对称,分节,有三胚层和真体腔,体节进一步分化成头、胸、腹等部,附肢高度特化,肢体被有甲壳质外骨骼,这种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生长,要借助于周期性蜕壳,节肢动物神经系统比较发达,在感觉器官中值得注意的是眼的发展。

呼吸器官有鳃、气管、书肺,也有身体表皮具有呼吸能力的。

生殖方式大都是雌雄异体,卵生,也有卵胎生、孤雌生殖和幼体生殖的。

节肢动物主要纲的特征见下表。

节肢动物主要纲的特征

(l)昆虫纲——东亚飞蝗

东亚飞蝗属直翅目,是昆虫纲的代表动

物。

主要特点是身体分成头、胸和腹部,有

1对单眼和3个复眼,复眼由多数小眼构成,

看物时各处小眼的影像相互接合,形成镶嵌

影像,能感知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头部的附

肢分成触角和口器,口器是典型的咀嚼式口

器。

马氏管是蝗虫的排泄器官。

飞蝗的血循

环是开放式循环系统,血液中没有血红蛋白,

常呈无色或绿色。

飞蝗的神经系统比较发达,

包括胸神经节、咽下神经书和呈双股型的腹

神经链。

飞蝗雌雄异体并异形。

昆虫的变态

类型分为:

①表变态(如衣鱼);②不完全变

态,又分渐变态(如飞蝗),半变态(如蜻蜓);

③完全变态(如甲虫、蝴蝶、蛾子等)。

桑蚕和莱粉蝶是昆虫纲鳞翅目中的常见类型,桑蚕的蜕皮和变态发育是受体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控制。

在胸激素、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协调作用下,蚕到五龄幼虫后吐丝、结茧、化蛹,最后羽化成蚕蛾。

蝶和蛾的主要区别见下表。

蝶和蛾的主要区别

蝶类

蛾类

成虫大都白昼活动

成虫触角末端成棒状

成虫翅没有钩和钩眼的结构

静止时翅常竖立背上

成虫腹部细长

成虫大都夜出活动

成虫触角末端成扁平、丝状等

成虫翅有钩和钩眼的结构

静止时翅常平覆背面

成虫腹部肥大

幼虫化蛹时一般不结茧,只纺一根丝条,把身体悬在这根丝条上

幼虫化蛹时吐丝结茧或茧状物,大茧内化蛹

蛹多有金属色泽,所以叫做金蛹

蛹多呈红棕色

社会昆虫——蜜蜂是昆虫纲膜翅目的代表,属完全变态。

蜂群由一只蜂王、少数雄蜂和几千到几万只工蜂组成。

工蜂身体最小,也是雌性个体,但生殖器官发育不全,不能繁殖后代。

工蜂有嚼吸式口器。

工蜂发现蜜源后,能用特殊的舞蹈行为向同巢工蜂发出信息。

当蜜源植物在蜂巢附近不超过80m时,工蜂回巢后会围着一个蜂房作圆形跑步,跳“圆舞”;当蜜源植物离蜂巢80m以上,工蜂回巢先摆尾直跑,向一边绕一半圆,再沿原处摆尾直跑,向另一处绕一半圆跳“∞字摆尾舞”。

工蜂直跑方向与太阳的角度表示蜜源植物与太阳方向的角度,直跑延续三秒钟,表示蜜源距蜂巢300m。

其他工蜂根据舞蹈以及直跑的方向和延续的时间,就知道蜜源植物的方向和距离。

家蝇、蚊是双翅目昆虫,在我国与传染病有关的蚊是按蚊(即虐蚊)、伊蚊(即黑斑纹)、库蚊(即普通蚊)三个属。

它们三者之间的区别见下表。

疟蚊、黑斑蚊和普通蚊三者间区别比较

昆虫19个目的比较表:

昆虫的几种口器

(2)甲壳纲——虾、蟹,在我国长臂虾、对虾和龙虾都是著名种类。

虾的身体分头脑部和腹部,头胸部外包有头胸甲。

虾的排泄器官是触角腺。

虾的血循环是开放式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背血管组成。

血流得不快,血浆里有凝血物质,这对附肢节易于折断的节肢动物是一种保护性适应。

虾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其他甲壳纲动物有寄居蟹、水蚤等。

(3)蛛形纲——蜘蛛,蜘蛛身体分头胸部和不分节的腹部。

头胸部没有触角和复眼,有8只单眼,腹面有6对附肢。

蜘蛛只能吸食液体食物。

用书肺呼吸。

在甲壳质的肺腔中有一系列页状的片层结构,用来交换气体,因此叫书肺。

其腹部有3对纺织突,上有许多小孔,体内有纺织腺,能分泌蛋白质物质,形成蛛网。

蜘蛛雌雄异体,发育过程无变态,从孵化到成长,一般经过四次蜕皮。

其他蛛形纲动物有棉红蜘蛛、蝎等。

7.棘皮动物门——海星

海星属海星纲,体形辐射对称,由中央体盘发出5个或5个以上的腕。

海星体表有许多棘状突起,这是中胚层产生的钙质骨骼与外胚层产生的体表结合形成的,所以叫棘皮。

海星体内有棘皮动物特有的水管系。

管足末端靠水管系的液压起到吸盘作用,能吸住物体。

海星雌雄异体,卵在水中受精,并发育成幼虫,幼虫两侧对称,营浮游生活。

成熟后,沉入水底固着生活、经变态,发育成辐射对称的小海星。

其他棘皮动物有海胆、海参等。

二、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脊椎动物是脊索动物门的一个亚门,而脊索动物门则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门动物。

脊索动物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

它们可分为半索动物亚门(常见的有柱头虫)、尾索动物亚门(常见的有柄海鞘)、头索动物亚门(常见的有文昌鱼)和脊索动物亚门四个门。

脊椎动物体内有由脊椎骨相连的脊柱,体形左右对称,一般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躯干有附肢,水生动物有鳍,有发达的头骨。

这类动物进化最高等,和人类关系最密切,主要包括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它们的主要特征如下表所示。

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的特征比较

三、脊椎动物身体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1.脊椎动物的体态对环境的适应

脊椎动物的身体表现为两侧对称,在典型

的种类,身体可分为四部分,即头部、颈部、

躯干部和尾部。

头部明显,为脑、感觉器官(眼、

耳、鼻等)和摄食器官(上下颌)的所在地,

有利于捕食或逃避敌害。

颈部是陆生脊椎动物

的特征。

尾部紧接在躯干部之后,这两部的分

界处就是肛门。

肛后尾是脊索动物的特征之

一。

2.脊椎动物的皮肤

皮肤系统有保护、调节体温、呼吸、感觉、

运动、排泄和分泌等功能。

现存的圆口纲,皮

肤裸露,在表皮细胞之间有一些单细胞腺体,

能分泌粘液,保持身体粘滑,有利于游动。

软骨鱼的循鳞是最原始的鳞片,由真皮和

表皮共同衍生。

一般硬骨鱼则具有真皮性的骨质鳞片。

两栖纲皮肤裸露,粘液腺也多,既可保持体表的润湿,又有助于皮肤的呼吸,两栖类的皮肤中大多有毒腺。

爬行纲是第一类真正适应陆生的脊椎动物。

爬行类的表皮性角质鳞甲对于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起重要作用。

鸟类的羽毛和哺乳类的毛都是表皮的衍生物,在鸟类还有少量的角质鳞,在哺乳类还有鳞、爪、角、蹄、趾甲等。

3.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

脊椎动物的骨骼主要是指它的内骨骼而言,和软体动物及节肢动物的骨骼,在特性上完全相反。

第一,节肢动物等的骨骼在身体的外部,把身体包着,所以叫外骨骼;脊椎动物的骨骼则在身体的内部,所以叫内骨骼。

第二,节肢动物等的外骨骼,由细胞的分泌物构成,其中没有活物质,是死物;脊椎动物的内骨骼,由活细胞构成,是活的物质。

脊椎动物的内骨骼可以分为软骨和硬骨。

软骨是低等脊椎动物(圆口类、软骨鱼类等)的骨骼组织。

硬骨是绝大部分脊椎动物骨骼的主要部分。

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可分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中轴骨骼包括头骨、脊柱、肋骨和胸骨;附肢骨骼包括带骨和肢骨。

头骨包括脑颅和咽颅两部分,咽颅由一系列咽弓组成,咽弓数目一般为七对,在进化过程中趋向减少。

脊柱由脊椎组成,一个典型的脊椎由椎体、横突、椎弓、推棘、关节突起等五部分组成。

鱼类的脊柱只包含体椎和尾椎两种,两栖类脊柱包含颈、体、荐、尾椎四种。

爬行类脊柱的种类为颈、胸、腰、荐、尾椎五种。

鸟类脊椎高度特化,颈椎呈鞍状椎骨型,最后一个胸椎又与腰椎、荐椎、部分尾推一起愈合起来构成鸟特有的愈合荐骨,是后肢的强有力的支持物。

哺乳类的脊椎也是五种。

鱼类没有胸骨,从两栖类开始才有胸骨出现。

4.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

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口中,一般都有许多小而尖锐的牙齿,形态构造简单。

现存的鸟类都没有牙齿,用角质的喙啄取食物。

哺乳动物的牙齿为异形齿,并且各种哺乳动物的齿式是恒定不变的。

可作为哺乳类分类的依据之一。

鸟类的胃分为两部分:

位置在前的称腺胃(前胃),位置在后的称肌胃(砂囊)。

腺胃分泌消化液,肌胃借助鸟类的砂粒来磨碎食物。

哺乳动物的反刍类,具有复胃,如牛胃可分为瘤胃、蜂巢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其中皱胃才是真正的胃。

5.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

脊椎动物的呼吸器官有两种类型:

水生的种类是鳃,陆生的种类肺。

不论是鳃或肺或某些辅助结构,作为一个呼吸器官,至少必须具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一层总面积比较大的薄膜,经常保持湿润,呼吸的气体(氧和二氧化碳)得以顺畅地在膜间通过;二是要有丰富的血管网,保证气体交换的充分进行。

鱼类的鳃位于咽部,发生于咽部的鳃裂。

鳃裂的前后壁表皮形成许多鳃丝,组成鳃瓣,其间充满了微血管。

低等两栖类(如某些有尾目)和蝌蚪(无尾目的幼体)也都用鳃呼吸,两栖类的肺构造极为简单。

从爬行类开始出现了胸廓,爬行类的肺较两栖类的肺有更大的进步。

肺内隔层增多,面积增大。

鸟类和哺乳类的肺,发达程度更高。

鸟类的肺与鸟类特有的适应飞翔的薄膜结构——气囊相通连,完成鸟类所特有的“双重呼吸”。

哺乳类的肺结构最复杂,与鼻、鼻咽、咽、喉、声门、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等组成标准的陆生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

哺乳类的胸腔中出现了肌肉质的横膈膜,这是哺乳类动物的特征之一。

6.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

鱼类的心脏有一心房和一心室。

连接心房的有一个静脉窦,连接心室的有一个动脉圆锥或动脉球。

心脏的血完全是缺氧血,循环途径只有一条,是单循环。

两栖动物的幼体蝌蚪,在没有发生变态以前,其循环系统也和水生的鳃呼吸脊椎动物相似。

从两栖类开始,陆生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为双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两栖类和爬行类的血液循环属于不完全的双循环。

鸟类和哺乳类属于完全的双循环。

脊椎动物的血管系统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动脉系统,把血液从心脏运至各器官组织,总的流向是离心的;另一部分是静脉系统,把血液从各器官组织运回心脏,总的流向是向心的。

动脉系统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动脉弓。

一般的软骨鱼类如鲨鱼,腹大动脉前行,分出五对动脉弓,每对都有入鳃和出鳃动脉。

硬骨鱼类为四对,两栖类的蝌蚪时期仍四对动脉引到变态为成体蛙时,第一对动脉弓转变为颈动脉,第二对转变为背大动脉,第三对消失,第四对转变为肺皮动脉。

爬行类的四对动脉弓的转变与两栖类基本相同。

鸟类的左侧体动脉弓完全退化,哺乳类的右侧体动脉弓完全退化。

静脉系统中,两栖类与爬行类的静脉系统相似,但爬行类的肾门静脉显示退化。

肾门静脉在鸟类更加退化,在哺乳类则完全消失。

7.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

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其主要部分为一对发达的肾脏。

从低等种类到高等种类,肾脏可分为三种类型:

(l)前肾脊椎动物在胚胎期间都有前肾出现,但只在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中,前肾才有作用。

圆口纲的盲鳗仍用此种肾脏作为排泄器官。

前肾位于身体前端,由许多排泄小管的一端开口于体腔,在开口处小管膨大为漏斗状,其上有纤毛,就是肾口,可以直接收集体腔内的排泄物。

在肾口的附近具有由血管丛形成的血管球,它们用滤过血液的方法,把血中废物排出。

排泄小管的另一端与一总管相通,这个总管称为前肾导管,管末通体外。

(2)中肾它是鱼类和两栖类胚胎期以后的排泄器官,位于前肾的前方。

排泄小管的肾口显出退化,一部分肾口甚至完全退化,不能直接与体腔相通。

靠近肾口的排泄小管壁,膨大内陷,成为一个双层的囊状构造,称为肾球囊,把血管球包人其中,共同形成一个肾小体。

肾小体和它的排泄管一起构成泌尿机能的一个基本结构,称为肾单位。

在中肾阶段,原来的前肾导管纵裂为二,其一为中肾导管,在雄性动物体内兼有输精的作用;另一管在雄体内已退化,在雌体内则演化为输卵管(或称牟勒氏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