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5718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8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淄博市2019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

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

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

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

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

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

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

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

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

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

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

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

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

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

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

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

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

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不少文学佳作书写了传统节日,老舍《四世同堂》写中秋,沈从文《边城》写端午等,这些作品多半是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此得到展现。

由于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把旧日过节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光明日报》2019年4月24日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等,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阐发。

B.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

C.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

D.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需要文学在其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B.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对比,说明了七夕这类节日的诞生与文学生产是同时进行的。

C.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D.文章列举了王安石等人的诗歌,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B.有关传统节日的作品强化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也使传统节日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C.科学使人类文明进步,也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使人类精神世界完全失去光彩。

D.传统节日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与销蚀,而不少文学作品又使传统节日得以保存与传承。

【答案】1.B2.C3.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

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

题中B项,“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错误,原文中说“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

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题中C项,“类比”错误,应是对比,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C项阐述的差异性。

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

题中A项,“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错误,文学并不能直接引发人对生命本原的思考,而是要经由审美活动;B项,“文学作品”“使节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标识”强加因果,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C项,“完全”过于绝对。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

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

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月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满闭幕。

38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50多个国家、近5000位外宾与会。

本届论坛突显“一带一路”发展图景正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谨细腻的“工笔画”,高质量发展出现端倪。

各方认为,要着眼更深入的务实合作、更开放的联动发展、更广泛的互利共赢;要以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合作为重点,解决好金融支撑、投资环境、风险管控、民心相通等关键问题;要为此建立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支持,形成更多可视化成果。

论坛期间,发挥元首外交引领作用,深化了双边关系。

各方发布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合作倡议和报告,形成了一份283项的成果清单。

尤其是创新地举办了企业家大会,搭建起地方及工商界对接新平台。

完善了“一带一路”合作架构,打造了支撑体系。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说明,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越来越多,合作越来越深入。

高峰论坛汇众智、聚众力,得到广泛支持,将继续为高质量共绘“一带一路”“工笔画”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从谋篇布局“大写意”转入精谨细腻“工笔画”》,2019年4月30日人民网)

材料二:

“一带一路”六周年:

互联互通成绩单(单位:

%)

(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

材料三:

为加大国际人才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北京大学近日启动“未来领导者”国际双学位本科项目。

该项目是依托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学科优势,与全球知名院校构建高水平教育合作联盟而共同打造的学位项目,旨在培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国际人才。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介绍,学院现已与莫斯科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等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14所院校达成合作,并将在合作院校中选拔培养优秀青年人才。

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以中国发展、中国文化等为主题的课程,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以准备今后投入“一带一路”建设。

据教育部数据,截至4月底,我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位学历互认协议,60所高校在23个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

(摘编自魏梦佳、赵旭《北京大学启动国际本科项目加强“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新华社2019年5月9日)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中国外贸增长率和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增长率,与上年度相比,均有提升,分别达到了12.50%和13.80%。

B.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率达到13.45%,实现了大幅度增长,与2014年相比增长两倍多。

C.中国外贸增长率近四年来连年提升,2017年走出连续两年负增长的低谷,实现7.45%年度增长率,又创历史新高。

D.2013年至2018年六年间,除2015、2016年外,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增长率均高于中国对外贸易整体增速。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坛期间各方提出要进行更深入的务实合作、更开放的联动发展、更广泛的互利共赢,为“一带一路”“大写意”做了深入谋划。

B.在论坛期间发布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合作倡议和报告,形成了一份283项的成果清单,说明各方已经达成了多方面的合作共识。

C.北大依托光华管理学院与14所知名院校达成合作,启动了“未来领导者”国际双学位本科项目,旨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D.我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位学历互认协议,60所高校开展了多元的境外办学与经贸服务。

6.“一带一路”发展图景转入精谨细腻的“工笔画”,高质量发展出现端倪,这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答案】4.C5.B

6.

(1)国家层面:

元首外交引领,深化了双边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互利共赢;建立工作机制。

(2)论坛引领高质量发展:

形成高质量的合作倡议和报告,形成了一份283项的成果清单。

(3)企业合作方面:

强化基础设施、产业、金融、投资等合作;企业家大会,搭建起地方及工商界对接新平台。

(4)人才合作培养。

大学学历互认,北大“未来领导者”项目,境外办学。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

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

题中C项,“近四年来连年提升”错误,应该是“近三年来连续提升”,“又创历史新高”错误,2017年低于2013年。

故选C。

【5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题中A项,“大写意”错误,原文是“为绘制‘工笔画’作出贡献”;C项,“旨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错误,原文“旨在培养……的国际人才”;D项,“经贸服务”错误,无中生有。

故选B。

6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要求概括“一带一路”发展图景转入精谨细腻的“工笔画”,高质量发展出现端倪的表现,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满闭幕。

38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50多个国家、近5000位外宾与会”各方认为,要着眼更深入的务实合作、更开放的联动发展、更广泛的互利共赢”“为此建立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支持,形成更多可视化成果”“发挥元首外交引领作用,深化了双边关系”概括第一点;根据“各方发布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合作倡议和报告,形成了一份283项的成果清单”概括第二点;“要以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合作为重点,解决好金融支撑、投资环境、风险管控、民心相通等关键问题”“尤其是创新地举办了企业家大会,搭建起地方及工商界对接新平台”概括第三点;根据“为加大国际人才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北京大学近日启动‘未来领导者’国际双学位本科项目”我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位学历互认协议,60所高校在23个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概括第四点。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能力,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邢兰

孙犁

我这里要记下这个人,叫邢兰的。

他在鲜姜台居住,家里就只三口人:

他,老婆,一个女孩子。

这个人,确实是三十二岁,假如你乍看他,你就猜不着他究竟多大年岁,你可以说他四十岁,或是四十五岁。

因为他那黄藁叶颜色的脸上,还铺着皱纹,说话不断气喘,像有多年的痨症。

但你也可以说他不到二十岁。

因为他身长不到五尺,脸上没有胡髭,手脚举动活像一个孩子,好眯着眼笑,跳,大声唱歌……

去年冬天,我随了一个部队机关住在鲜姜台。

我的工作是刻蜡纸,油印东西。

我住着一个高坡上一间向西开门的房子。

那几天正冷得怪。

我躲在屋里,把门紧紧闭住,西北风还是找地方吹进来。

我一坐下来,刻不上两行字,手便冻得红肿僵硬了,脚更是受不了。

这时,邢兰推门进来了。

我以为他是这村里的一个普通老乡,就请他坐坐,并且说:

“冷得怪呢,这屋子!

“是,同志,这房子在坡上,门又冲着西,风从山上滚下来,是很硬的。

这房子,在过去没住过人,只是盛些家具。

“唔,这是你的房子?

”我觉得主人到了。

“是咱家的。

”他紧接着又向我说,他是来问问我想烧炕呢,还是想屋里烧起一把劈柴。

我便说:

“不要吧,老乡,现在柴很贵。

他好像没注意我这些话,只是问我是烧炕,还是烤手脚。

当我说怎样都行的时候,他便开门出去了。

不多会,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拿一把茅草做引子,蹲下生起火来。

我也蹲下去。

他向我说:

“我知道冷了是难受的。

从此,我们便熟识起来。

我每天做着工作,而他每天就拿些木柴茅草之类到房子里来替我生着,然后退出去。

晚上,有时来帮我烧好炕,一同坐下来,谈谈闲话。

后来,我知道了邢兰的详细情况。

从小就放牛,佃地种,干长工,直到现在,家境也不好,孩子冬天都没有裤子穿。

小时放牛,吃不饱饭,而每天从早到晚在山坡上奔跑呼唤。

直到现在,个子没长高,气喘咳嗽……

但是,我从没有看见或是听见他愁眉不展或是唉声叹气过,这个人积极地参加着抗日工作。

邢兰发动组织了村里的代耕团和互助团。

代耕团是替抗日军人家属耕种的,互助团全是村里的人,无论在种子上,农具上,牲口、人力上,大家互相帮助,完成今年的春耕。

而邢兰是这两个团的团长。

看样子,你会觉得他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

但在一些事情上,他是出人意外的英勇地做了。

去年冬天,敌人“扫荡”这一带的时候。

邢兰在一天夜里,赤着脚穿着单衫,爬过三条高山,为部队探到平阳街口去……

邢兰参与抗日工作是无条件的,而且在一些坏家伙看来,简直是有瘾。

近几天,鲜姜台附近有汉奸活动,夜间,电线常常被割断。

邢兰自动地担任作侦察的工作。

每天傍晚在地里做了一天,回家吃过晚饭,我便看见他斜披了一件破棉袍,嘴里哼着歌,走下坡去。

我问他一句:

“哪里去?

他就眯眯眼:

“还是那件事……”

按照他这样一个人,矮小、气弱、营养不良,有些工作实在他是勉强做去的。

有一天,我看见他从坡下面一步一步挨上来,肩上扛着一条大树干,明显的他是那样吃力,但当我说要帮助他一下的时候,他却更挺直腰板,扛上去了。

当他放下,转过身来,脸已经白得怕人。

他告诉我,他要锯开来,给合作社做几架木犁。

还有一天,我瞧见他,赤着背,在山坡下打坯,用那石杵,用力敲打着泥土。

而那天只是二月初八。

如果能拿《水浒传》上一个名字来呼唤他,我愿意叫他“拼命三郎”。

一个小个子,腰里像士兵一样系了一条皮带,嘴上有时候也含着一个文明样式的烟斗。

而竟在一天,我发现了这个家伙是个“怪物”了。

他爬上一棵高大的榆树修理枝丫,停下来,竟从怀里掏出一只耀眼的口琴吹奏了。

他吹的调子不是西洋的东西,也不是中国流行的曲调,而是他吹熟了的自成的曲调,紧张而轻快,像夏天森林里的群鸟喧叫……

在晚上,我拿过他的口琴来看,是蝴蝶牌的,他说已经买了二年,但外面还很新,他爱好这东西,他小心地藏在怀里,他说:

“花的钱不少呢,一块七毛。

我粗略地记下这一些。

关于这个人,我想永远不会忘记他吧。

1940年3月23日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邢兰“说话不断气喘,像有多年的痨症”,又写他身长不过五尺,“手脚举动活像一个孩子”,说明他体弱、矮小。

B.小说写了邢兰每天拿来当时很贵的柴火给“我”烧火取暖,表现了当时老百姓对革命队伍的无私支援和深厚情感。

C.不论是从小放牛,还是现在参加抗日工作,人们从没看见或听见他愁眉不展或唉声叹气过,表明邢兰是个乐天派。

D.小说首尾照应,内蕴丰富,最后一句“关于这个人,我想永远不会忘记他吧”表明了作者对邢兰无限崇敬的感情。

8.文章为何称邢兰为“拼命三郎”和“怪物”?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小说以“我”为视角布局谋篇,这样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答案】7.C8.称邢兰为“拼命三郎”:

(1)爱护战士。

尽管邢兰家境不好,仍然倾其所有支援抗日部队。

将贵重的柴火给部队的同志取暖。

(财物方面)

(2)支持抗日。

尽管他矮小、气弱、营养不良仍然拼命为抗日事业做着工作。

如“任了两个‘团长’的团长”“冬夜为部队探路”“白天干活晚上做侦察工作”。

(革命工作方面)(3)坚强。

尽管他矮小体弱,仍然拼命地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如“扛树干”“赤膊打土坯”。

(日常生活方面)称邢兰为“怪物”:

有高雅的精神追求。

邢兰在大榆树上吹奏口琴,有高雅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

9.

(1)以“我”为视角谋篇布局,突出了小说的真实性。

(总述)

(2)这样组织材料更加灵活,很好地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方面)(3)这样便于议论抒情(议论抒情更加自然),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使邢兰的形象更加饱满,更加感人。

(人物方面)(4)人民群众积极拥护革命、参与革命,奉献革命的精神。

(主题方面)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题中C项,“人们”错误,是“我”。

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形象的能力,要求分析文中主人公“邢兰”的形象特征,题干中给出答题的方向是“拼命三郎”和“怪物”,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人物的言行分析,此题可根据文中的“不多会,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拿一把茅草做引子,蹲下生起火来”“邢兰发动组织了村里的代耕团和互助团”“邢兰是这两个团的团长”“邢兰自动地担任作侦察的工作”“按照他这样一个人,矮小、气弱、营养不良,有些工作实在他是勉强做去的”“有一天,我看见他从坡下面一步一步挨上来,肩上扛着一条大树干,明显的他是那样吃力,但当我说要帮助他一下的时候,他却更挺直腰板,扛上去了”分别从“爱护战士”“支持抗日”“坚强”的角度概括其“拼命三郎”的形象特征;根据“竟从怀里掏出一只耀眼的口琴吹奏了”从“有高雅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的角度概括其“怪物”的形象特征。

【9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我”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第一人称作用,推进文章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从人称看,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我”组织材料,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从结构和人物塑造的角度看,通过“我”的视角叙述“邢兰”的故事,让文章的结构清晰,通过“我”的事件,再现人物形象,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对邢兰的评价为“拼命三郎”和怪物”;从主题的看,通过的感触写出当时的社会人民群众积极拥护革命、参与革命,奉献革命的精神。

【点睛】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裴漼,绛州闻喜著姓。

父琰之,永徽中为同州司户参军,不主曹务,刺史李崇义始轻之,语之曰:

“同,三辅,吏事繁,子盍求便官?

毋留此!

”琰之唯唯。

属吏白积案数百,崇义让使趣断,琰之曰:

“何至逼人?

”乃命吏连纸进笔为省决,一日毕,既与夺当理,而笔词劲妙。

崇义惊曰:

“子何自晦,成吾过耶?

”由是名动一州,号“霹雳手”。

后为永年令,有惠政,吏刻石颂美。

以仓部郎中病废。

漼侍疾十余年,不肯仕。

琰之没,始擢明经,调陈留主簿,迁监察御史。

时崔湜、郑愔典吏部,坐奸赃,为李尚隐所劾,诏漼按讯,而安乐公主、上官昭容为阿右,漼执正其罪,天下称之。

累进中书舍人。

睿宗造金仙、玉真二观,时旱甚,役不止,漼上言:

“春夏毋聚大众,起大役,不可兴土功,妨农事。

若役使乖度,则有疾疫水旱之灾,此天人常应也。

今自冬徂春,雨不时降,人心憔然,莫知所出,而土木方兴,时旱之孽,职为此发。

今东作云始,丁壮就功,妨多益少,饥寒有渐。

《春秋》庄公三十一年冬,不雨,是时岁三筑台;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是时作南门。

陛下以四方为念,宜下明制,令二京营作和市木石,一切停止。

有如农桑失时,户口流散,虽寺观营立,能救饥寒敝哉?

”上不报。

迁兵部侍郎。

以铨总劳,特授一子官。

开元五年,为吏部侍郎,甄拔士为多。

拜御史大夫。

漼雅与张说善说方为宰相数荐之漼长于敷奏天子亦重焉擢吏部尚书世俭素而晚节嗜酒为奢侈事议者以为缺改太子宾客。

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懿。

(节选自《新唐书·裴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漼雅与张说善/说方为宰相/数荐之/漼长于敷/奏天子亦重焉/擢吏部尚书/世俭素/而晚节嗜酒/为奢侈事/议者以为缺/

B.漼雅与张说善/说方为宰相/数荐之/漼长于敷奏/天子亦重焉/擢吏部/尚书世俭素/而晚节嗜酒/为奢侈事/议者以为缺/

C.漼雅与张说善/说方为宰相/数荐之/漼长于敷奏/天子亦重焉/擢吏部尚书/世俭素/而晚节嗜酒/为奢侈事/议者以为缺/

D.漼雅与张说善/说方为宰相/数荐之/漼长于敷/奏天子亦重焉/擢吏部/尚书世俭素/而晚节嗜酒/为奢侈事/议者以为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是古时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的人须通晓经学,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谓之进士,以经义取士谓之明经。

B.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属官,历代名称和职务不尽相同,唐时掌管诏令、侍从、宣旨和接纳上奏文表等事。

C.《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D.二京是指汉代的东京和西京,即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