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5733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ocx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引言

人类社会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将成为人类二十一世纪的主旋律,这也是人类社会经过数百年工业文明之后作出的重大抉择。

我国特别需要可持续发展,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人口基数庞大、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污染蔓延与自然环境恶化等如此苛刻的条件下,中国工业化进程还在小步提速,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表现出力不负荷的症状。

但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和尖锐矛盾,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正因为如此,在体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性文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将可持续发展分解为三个层面,即:

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

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中产生并强化,另一方面又在经济发展中弱化,甚至消除。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敏感主要来自于自然方面的因素,经济发展对环境没有明显的影响。

人类对环境灾害主要是防御和适应,经济发展处于被动地位。

进入工业社会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兴起,经济增长经常导致环境变化,无节制的经济利益追求又经常导致社会资源枯竭。

因此,我国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与相互作用

产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及生产力要素的变革,大大推动了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但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程度变得越来越严重,传统的发展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的经济增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放弃发展经济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模式也不符合现阶段社会进步的现实需要。

如何协调经济和资源环境,使其相互支持,促进整个系统可持续发展是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2.1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1)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活动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活动,它以自然资源为物质基础和劳动对象,能源和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是人类立足生存之本和发展进步的源泉。

经济的发展是资源满足人们需求的体现,资源承载能力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要素。

随着经济增长,人口持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消耗一直呈上升的趋势。

由于大部分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继续沿袭高消耗的发展模式,资源的可采储量将不断减少,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下降,将严重危及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持续性。

(2)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支持。

环境是各种生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是资源的载体;环境接受来自经济体生产加工过程和人类生活的废弃物,并将其净化处理,是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生产能力以及人类生活的重要保障。

当经济增长过快,使得环境所接受的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后,环境质量将急剧降低,影响到资源的存量水平和质量水平,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乃至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使生产效率、人类健康以及未来发展机会蒙受损失,反过来阻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经济发展是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尽管在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经济体对资源的索取和对环境的排放,但同时经济体又以其物质再生产功能为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和完善提供物质和资金支持。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资源开发中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培育可再生资源和寻找开发非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的可开采量;也只有当经济不断发展,才能够不断提高环保投资和环境改造技术水平,提高环境承载力。

可见,资源环境与经济处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之中,只有当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之间和谐一致,协调发展,才能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能否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取决于经济体对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对污染的控制(正面影响)与经济体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负面影响)之间的角力,这两种影响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今后经济持续发展所能够依赖的资源环境基础。

2.2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1)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经济活动具有两个鲜明特征:

其一,它是一种与人类共生共存的活动。

其二,它在本质上一种生产活动。

如果说第一个特征告诉我们,开发活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那么第二个特征则一针见血地指明了经济活动所具有的生产意义。

生产实质上是人类关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并直接体现为对待特定劳动对象的改造,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劳动对象更多的或全部以资源的方式存在因此,生产活动与资源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

也可以说,资源与经济密不可分,资源影响制约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影响资源的开发。

但是,人类对于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认为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不存在必然联系。

「1」(《发展经济学》郭熙保)库兹涅茨指出经济增长不可能受到自然资源绝对缺乏所阻碍。

理由是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可以从别国进口。

如日本、瑞士、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增长的速度快,资源非常缺乏。

但是美国经济学家麦多斯1972年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提出,“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个系统就会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

「2」(麦多斯《增长的极限》)可见资源对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且资源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首先,经济活动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活动,它以自然资源为物质基础和劳动对象,能源和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是人类立足生存之本和发展进步的源泉。

经济的发展是资源满足人们需求的体现,资源承载能力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要素。

随着经济增长,人口持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消耗一直呈上升的趋势。

由于大部分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继续沿袭高消耗的发展模式,资源的可采储量将不断减少,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下降,将严重危及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持续性。

其次,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任何经济的物质的生活,就没有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也不会有社会经济制度及其运动。

人口数量的多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口数量相对经济需要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劳动资源的浪费或劳动工具的闲置,延缓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恰好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则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人口素质的提高,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人口的分布合理、密度适宜,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生产的发展。

(2)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支持。

环境是各种生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是资源的载体;环境接受来自经济体生产加工过程和人类生活的废弃物,并将其净化处理,是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生产能力以及人类生活的重要保障。

当经济增长过快,使得环境所接受的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后,环境质量将急剧降低,影响到资源的存量水平和质量水平,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乃至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使生产效率、人类健康以及未来发展机会蒙受损失,反过来阻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对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很大影响。

下面简要的论述一下这方面的关系。

第一,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引发自然灾害,给经济带来直接的重大损失。

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遵循经济的客观规律。

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

重大的洪涝灾害,雪灾旱灾等等很多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结果。

而这些灾害除了给灾区带来直接经济损失之外,毫无疑问会直接导致灾区经济受损,生产受阻,流通受阻,进而导致供需不平衡,经济的不稳定。

第二,经济的发展依赖环境能够提供的资源,同时环境容量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是大家众所周知的,经济要持续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对环境进行保护,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

另一方面,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大地影响,“环境容量”是反映自然环境消纳污染物能力的指标,它是一个直接关系或者说是制约经济社会特别是工业发展的指标。

国际研究表明,国家及地区的发展靠四类资本:

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加工(实物)资本和自然资本。

自然资本除了自然资源以外,还包括环境容量。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超出环境容量,自然生态系统就会受到破坏且难以依靠自然的力量自动修复。

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就必然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同时,自然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要通过人工治理恢复其生态功能则将付出大于收益几十、几百倍的代价,而有的环境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则将永远难以恢复。

第三,经济发展依赖能源,未来的经济发展尤其依赖的是新能源。

而新能源的开发中清洁的无污染的生物能将占很大的部分。

已经被应用于实际的微生物发酵技术给工业和能源方面带来了很大福音。

未来的生物能开发中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将会起决定性作用。

谁拥有好的生态,谁就拥有未来,就有经济持续的发展。

未来的竞争是生命科学的竞争,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基因库,是经济增长的法宝。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环境保护,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占住有利地位。

第四,人才是21世纪最可贵的资源。

而环境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疾病传播,瘟疫蔓延…..等等环境问题造成了很多人的重病和死亡。

在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做保证的情况下,人才从何而来呢?

人才怎么能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生产,管理和科研上呢?

经济发展该指望谁呢?

事实表明,环境污染不仅仅对当代产生影响也会危及后代,环境污染物质可使生物发生遗传突变和胚胎受到影响,已引起人们的注意。

要发展经济我们需要人才,然而当环境污染达到这样的程度,我们连畸形儿的出生都无可奈何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培养人才,创造人才呢?

经济对于人才的需要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注意环境的保护。

(3)经济发展是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尽管在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经济体对资源的索取和对环境的排放,但同时经济体又以其物质再生产功能为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和完善提供物质和资金支持。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资源开发中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培育可再生资源和寻找开发非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的可开采量;也只有当经济不断发展,才能够不断提高环保投资和环境改造技术水平,提高环境承载力。

可见,资源环境与经济处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之中,只有当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之间和谐一致,协调发展,才能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能否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取决于经济体对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对污染的控制(正面影响)与经济体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负面影响)之间的角力,这两种影响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今后经济持续发展所能够依赖的资源环境基础。

3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3.1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关系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灿烂的工业文明。

发达国家所走的发展模式是“高耗能、高污染、高产出”的模式,虽然经济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但是发展以后所造成的环境的问题是需要花更大的代价和更多的时间来解决的。

资源个过度使用才使得环境更加恶化,具体表现为

(一)土地资源减少、质量持续下降,致使土地荒漠化、石漠化。

(二)矿物能源濒临枯竭。

(三)森林、草地被破坏。

(四)海洋资源被污染,海洋捕捞过度,一些物种灭绝。

(五)水质污染,可用水减少,城市水荒严重。

(六)空气污染。

目前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还无法解决;水资源污染与稀缺,大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冰雪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二、发展中国家资源过度使用与环境恶化的问题

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整个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贫困与环境的破坏

农村环境的恶化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口压力造成的农村人口的贫穷。

穷人是最需要环境资源的人。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适合耕种的土地供给与人口增长对土地和粮食的需求之间产生矛盾。

(二)工业化与环境污染

发展中国家的目标与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仍在于实现工业化,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污水、悬浮颗粒,污染着城市空气;乡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过程中,形成的城市“贫民窟”地区,卫生设施缺乏,无干净的饮用水,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为诱发流行病提供条件;城市生活垃圾得不到有效处理,垃圾包围着城市;现阶段还存在着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对环境污染大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处理。

三、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状况

1、水污染

(1)由于贫穷,特别是在落后农村,卫生设施差和饮水不清洁,对人的健康构成巨大危害

(2)工业扩张,有机污染物大量流入江河湖泊,使饮用水收到严重污染。

在许多地区,地下水也受到污染。

2、大气污染

三个主要人为来源:

能源使用、车辆排放废气和工业生产。

主要有五种:

悬浮颗粒物、铅污染、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室内空气污染。

在室内使用生物质燃料而产生的烟气,污染更为严重,受害最深的是女性和儿童。

3、土壤退化

(1)最明显的表现是水土流失。

(2)过量使用化肥改变土壤化学性质,农药中毒也经常发生。

(3)过度砍伐森林,洪涝灾害频繁,水浇地水渍和盐碱化严重。

4、森林毁灭

森林毁灭,沙漠推进,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

5、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结果是环境变化中最难预测的。

四、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的危害

1、环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维持人类健康;促进生产率提高;给人类带来舒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2、从反面来说,环境恶化则对人类健康、生产率和舒适造成损失。

3、对人类健康损害本身不仅导致人类痛苦增加和寿命缩短,而且也降低了人力资本存量和劳动生产率。

五全球环境问题的特点

全球环境问题虽然是各国各地环境问题的延续和发展,但它不是各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的简单加和。

整体上不寻常的特点有;全球化、综合化、政治化、社会化。

1、全球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臭氧层耗竭、温室效应和酸雨等涉及到高空、海洋、臭氧层,其影响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远非过去一般的环境问题所能比拟,其影响范围是全球性的,对人类社会经济、人群健康、生态、环境变迁等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

2、综合化

过去,人们主要关心的环境问题是“三废”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而全球环境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一范畴,涉及到了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

因此,解决当代全球环境问题不能只寄希望于“三废”的治理,而是要将一个区域。

流域、国家乃至全球作为一个完整的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活等在内的复杂系统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综合整治,才能较好的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协调问题。

3、社会化

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

所以,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全社会共同的关注主题

4、政治化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的提高,各个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已经演化为国家安全问题的一部分,成为需要政党和政治家出来解决的政治问题。

总之,环境问题成为了需要国家通过其根本大法、国家计划和综合决策进行处理国家大事,成为了国际政治、外交、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成为评价政治人物,政党政绩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环境是否安定,政治是否开明重要标志之一。

3.2资源过度使用与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资源过度使用造成环境恶化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

自从有了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就一直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

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工业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空前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对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例如,增加了对能源、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需求;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释放了噪音、电磁波;占用自然空间,减少了林地、草场、水面等。

这些压力将通过环境的自我循环和消纳过程而得到缓解。

但如果超过了缓解能力,就会导致环境变化;如果这些变化造成了环境质量下降,就形成环境恶化。

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恶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但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最为突出,并形成了“贫穷→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贫穷”的恶性循环。

这主要是因为:

(1)发展中国家对环境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至今仍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只要经济发展上去了环境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

(2)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以污染严重的煤炭、柴草为主;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下,许多资源尚未充分利用就被作为废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而且,即使对污染进行了治理,但效果还是很差,甚至有些污染还根本无法治理。

(3)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用于发展经济的资金本来就严重不足,用于环境防治的资金就更少了。

尽管很多理由可以解释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恶化,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些现象是由于制度安排出了问题,即经济过程中的运行机制,以及经济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和政治力量的运作,不利于环境保护。

具体说,资源过度使用与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3.2.1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在环境问题上表现为市场在以社会最大利益角度配置资源方面的失灵,即市场在引导经济过程走向社会最优化方面的无能为力,从而造成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市场失灵,首先是市场建立方面的失灵。

很多资源的市场不存在或没有发育起来。

如空气、地下水的产权是不明确的;大片森林、大量地下矿藏,虽宣布国有,但产权实行时存在困难。

产权是有效利用、保存、管理资源和对资源进行投资、资源增值的前提条件,明确的、专一的,可实行的产权,是市场机制正常发

挥作用的基本条件。

由于产权的不完备,资源价格难以确定,形成事实上的零价格,因而资源被浪费、被滥用。

有些资源虽在一定意义上存在市场,比如许可使用、按量付费,但由于使用权垄断、价格偏低等问题,没有反映生产中资源耗费的机会成本,市场竞争不足,市场名存实亡,难以有效配置资源,损害了社会利益。

市场失灵,其次是现有市场的失灵。

主要原因是外部性的存在:

外部效果无法在成本和价格中反映,或者是减少了效用和利润,使得那些并不直接参与市场交易或有关活动的当事人的福利受到这些外部效果施加的影响。

这里的外部性主要指负外部性。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家,所需考虑的仅自己的、直接的私人成本,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等造成的危害所形成的环境成本,属于社会成本,不在厂家考虑范围之内。

厂家受益,他人则受到危害,被迫承担成本。

例如,河流上游的使用者砍伐森林污染水体,造成下游水土流失,居民生命受到威胁。

下游居民则被迫承担上游居民形成的成本。

外部性造成“成本转移”,使环境成本游离于市场关系之外,受益者并无改善环境的压力。

环境是典型的公共物品,由于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大家都乐于享受高质量的环境,但任何消费者都不愿意付费。

另一方面,受环境恶化损害的往往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而是很多人。

这许多人集中起来,形成统一意见,去与危害方交涉,交易费用太高,甚至是不可能的。

过高的交易费用,使危害方与受害方难以在市场关系下达成妥协、产生“成本置换”,结果导致市场失灵,污染、损害资源成为现实。

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优化中受益,是未来的事情。

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

这些不确定性和风险既包括由于市场失灵,不能提供价格信息的不确定性,也包括资源利用的环境影响的信息的不确定性,使用者目前行为的未来结果的贴现率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个人行为规范进行规定和限制的法规的不确定性。

些不确定性使决策者注重现在利益,偏好当前的资源消费。

外部性是无意识却是有害的行为。

资源的使用者的决策从个体角度看是合理的,但有时这些决策可能对社会是有害的。

外部性的存在,使市场机制在调节这些资源使用时发生异常。

3.2.2政策失灵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

当然,政府干预也需要具备两个的条件:

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二、政府干预所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

然而,现实中,政府并不都是负责的,当政府没有有效地把产品和资源配置给政府的服务对象,就出现了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指政府干预并没有解决环境恶化问题,甚至加速了资源的减少,增加了环境成本。

政府失灵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1、目标偏差。

纠正市场失灵很少是政府干预的唯一目标,其中的环境问题又很少是重视的中心。

部门利益、社会团体利益、党派利益等的存在和冲突,往往使环境成为牺牲品。

2、政策的副作用。

政府干预在其它方面是成功的,但对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

例如,为促进农业发展,对化肥、农用水的补贴,可能对土壤和水资源产生不良影响,造成环境污染。

为开发落后地区,积极引进资金、放宽污染限制、廉价出租出售土地、发放公共资源使用许可证,这可能引发资源过度利用、废弃物迅速增加、污染加重。

3、人们对政策作用的预期。

政策作用于独立决策的个体,政策的效果取决于人们对政策的反应。

比如,人们认识到随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上升,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管制手段会越来越严,经济处罚也会越来越重。

在目前情况下,厂商的对策,则是加快资源利用,不采用或少采用降低污染的措施,

以获取环境管制的“时间收益”。

4、政府干预的缺乏。

当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时,政府却没有干预。

4政策措施

4.1资源环境已经实行的政策

一、主要措施

1、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年度计划,在经济发展中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严格对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的生产主体工程与防治污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使用)。

现在,全国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都达到95%以上。

3、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环境管理沿着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发展。

4、健全环境管理机构。

从中央到省、市、县四级政府建立了环境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依法行使环境管理权力。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也建立了相应的环境管理机构,管理本行业和本企业的环境问题。

二、在环境经济政策方面,主要包括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政策

1、企业将防治污染所需资金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2、列入国家重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项目,国家给予资金支持;城市政

府将城市维护费用于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国家征收的排污费用于污染防治。

3、国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所得税优惠:

对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作为原料进行生产的,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

——投资方向税优惠:

建设污水处理厂、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实行零税率;

——增值税优惠:

对以煤矸石、粉煤灰和其他废渣为原料生产的建材产品,以及利用废液、废渣提炼黄金、白银等免征增值税;

——建筑税优惠:

建设污染源治理项目,在可以申请优惠贷款的同时,该项目免交建筑税;

——关税优惠:

对城市污水和造纸废水部分处理设备等实行进口商品暂定税率,享受关税优惠;

——消费税优惠:

对生产、销售达到低污染排放限值标准的小轿车、越野车和小客车减征30%的消费税。

——农业特产税优惠:

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而产出的农业特产收入,在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

三、实施环境技术政策的目的在于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工业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提高资源、

能源的利用率;

2、按照环保法律有关规定,对企业浪费能源和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实行限期淘汰;

3、企业在生产中应该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

环境保护产业政策强调,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促进环保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环保产品的科技含量;制定措施促进环保产业社会化、环保产业营运市场化、产品标准化等。

在环境国际合作政策方面,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环境国际合作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