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5870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25伯牙绝弦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7页到第13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

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

肤浅的。

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

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意思一样吗?

质疑:

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

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

相当与现代的什么?

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

了不起!

真厉害!

……)总结:

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

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

(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

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

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

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

你将如何赞叹?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味知音之情

1.感情诵读2──4句。

2.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

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

(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

(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3.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

(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4.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

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5.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学生读。

师: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

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6.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二、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

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

《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三、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第三课时

(一)基础练习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绝弦”中的“绝”的意思是(),“伯牙绝弦”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

弦()哉()兮()峨()

(3)、我能把文中难写的字写得既正确又美观:

2、对照注释,查字典、读课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把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⑵、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⑶、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对比阅读,加点字的意思分别是:

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

4、我能根据文中句子的意思,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并能用“|”把读法在文中标注出来。

5、读了几遍课文后,让我最感动的几句话是:

6、我有几点疑问想与老师同学交流:

我来盘点一下

Α:

我理解词语的方法是:

a、查字典。

()b、看注释。

()c、联系上下文()d、先理解句子中重点的字,再连起来理解。

()

Β、本课中我认为难写的字是我采用的方法是

С、课文我读了,知道全文的意思是通过:

a、大声得朗读。

()

b、先读,读熟后再看课文注释和查字典。

()

c、默读,边读边看课后的注视或查字典。

()

d、先通过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知道了文章大意后,再大声得朗读来进一步理解。

()

 

26月光曲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9页到第14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九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难点

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准备

《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

二、初读感知

1.师:

《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

(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

)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

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

"(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什么是“传说”?

(民间流传的说法。

)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

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

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

”("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

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

“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

”(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

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

(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板书: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太穷谱谱成

 

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

师:

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

“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

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

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

“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

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

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

”“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

”(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按起琴键来。

”)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

“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

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

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

“(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

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

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

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

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

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

(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

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

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

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

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

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第三课时

一、体会联想

1.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

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

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

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

再引导再看图:

“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

”(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二、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

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不那么深刻感人。

)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

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

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

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三、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

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

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

”(飞奔)。

师:

"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

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第四课时

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

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

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

“弹得多纯熟啊!

感情多深哪!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

“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

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

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

分段段意: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27蒙娜丽莎之约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2页到第14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

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3.出示课题:

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馈交流。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们惊叹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

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提问:

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

(第五自然段)

A:

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体会:

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在卢浮宫。

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体会:

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一切似真亦幻。

过渡: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

(微笑)自古以来,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

www.xk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

(第六自然段)

引导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

体会:

当我们凝视达?

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

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猜测,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小结并过渡:

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神秘的微笑,达?

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永恒美的象征。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背景。

特别是她的右手。

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

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

(学生准备后做讲解员介绍)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

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六)结语

28我的舞台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5页到第14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

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

(结尾句)

(二)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

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

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

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

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

“台上做戏,台下做人。

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