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6131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docx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安排

四年级上册共安排了八个单元,涉及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等四个领域的内容,安排如下:

(一)数与代数(共4个单元)

●第二单元——除法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连除、乘除混合和解决简单问题。

●   第四单元——计算器

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认识计算器,会用计算器计算及探索简

单的数学规律。

●   第五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比万大的数,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了解

十进制计数法,会用数表示事物。

●第七单元——倍数和因数

了解自然数,知道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知道2、3、5倍数的特征。

(二)空间与图形(共3个单元)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认识升和毫升,在“玩水”实验的过程中,了解1升=1000毫升。

●第三单元——线和角

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知道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测量角,会画指定度数的角和用三角板画30º、45º、60º、90º角。

●第六单元——垂线和平行线

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和画图,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用直尺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三)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

●第八单元——统计

认识众数,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和众数两个统计量的不同意义,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读条形统计图。

(四)综合应用(共4个活动)

●参观植物园——结合“除法”单元设计

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感兴趣的“参观植物园”的事情,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参观植物园这个活动中租车和设计参观线路的问题。

●体验大数目——结合“认识更大的数”单元设计

通过用计算器计算心跳100万次大约多长时间,100万小时相当于多少年以及100万张复印纸摞在一起有多高等,感受大数目。

●全家的休息日——结合“倍数和因数”单元设计

结合聪聪家三口人不同的休息时间,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读书调查——结合“统计”单元设计

通过读课外书调查,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估算读书的字数,并对读课外书进行指导。

最后安排了“整理与自评”,为师生对本册的学习进行系统整理和目标评价提供素材。

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2、通过实验操作等,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能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升”和“毫升”,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共安排2课时:

第1课时,认识“升”和“毫升”,第2课时,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升”和“毫升”。

2、形成1升和1毫升的容积观念。

3、借助有关实物,直观认识各种容器的容量。

四、课时分析:

第一课时:

认识“升”和“毫升”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比较两个杯子哪个装水多,使学生了解容量的概念。

活动二是比较两瓶饮料的多少。

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的所呈现的比较的方法,不要急于介绍,一定要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充分动手操作,在汇报、展示的环节中还要注意学生的表达是否清晰、有条理,另外,如果学生说出了课本以外的方法,只要合理,也要给予肯定,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会比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介绍用量杯和量筒可以测量液体的多少并认识量杯和量筒,然后说明,计量液体用“升”和“毫升”作单位,并认识字母L和mL,这里要注意让学生区分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两个概念,以免混淆。

在课后练一练的习题中,注意第3题要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还可以课前准备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物品,让学生练习认读液体的净含量。

本课在学生“玩水”时,提醒学生注意,节约用水,不要弄湿其它物品,并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本课教学重点:

1、理解容量的含义。

2、区分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

3、学生学会看量杯和量筒上的刻度。

第二课时:

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在实验的环节上可以由教师演示,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但是一定要注意每次往量筒中装水100毫升要准确,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另外要让学生观察1毫升水和1升水的多少,在练习中可以增加一些填单位的习题,以巩固对“升”和“毫升”的理解。

本课教学重点:

1、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2、注重教学与生活中的物品相结合。

第二单元:

除法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会口算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除法,会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乘除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说明结果的合理性。

4、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5、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情具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结合单元内容安排了“探索乐园”,单元最后设计了“参观植物园”的综合应用。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及连乘(三年级)

四、后续知识:

小数除法及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掌握“四舍五入”试商的方法。

2、运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理解除数大小变化与商的关系。

六、课时分析:

本单元除法部分安排了7课时

第一课时:

口算

教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数学信息和问题,学生能很容易地列出除法算式,对于计算方法,要让学生在自己试算的基础上进行展示,如果没有出现列表法,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这种方法,同时要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算法,让学生在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提炼出最佳的算法,学会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

在完成练一练的习题时,也要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思路。

本课教学重点:

1、要以整十数除法为基础。

2、注重学生口算的方法和思路。

第二课时: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教材采用文字叙述加表格的形式呈现出相关数学信息,教学时要重视估算的教学,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教材上的数学问题联系起来,说出估算的依据是什么,教学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理解商和余数的意义及所占的位置。

练习中的问题讨论是一道典型的解决问题,要教给学生方法同时可进行扩展,如可补充在封闭的图形边缘植树的题目,与这道题加以区别。

本课教学重点:

明确估算与笔算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不调商)商一位数的除法

本课教学有两个活动,学习两位数除以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数接近整十数、商一位数的除法,要先让学生估算,利用估算的经验,理解怎样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经历试商的过程,体验试商的方法,完成竖式计算。

本课教学重点;1、注重让学生将计算的过程表述清楚。

2、正确判断商是多少,注意商的书写位置。

第四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商一位数的除法

本课教学中出现了三个除法算式:

196÷20、196÷22、196÷28,后两道题在计算时需要调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试算,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试商,调商,体会为什么要调商,学会怎样调商,掌握调商的方法。

本课在新授前的复习引入环节可以练习一些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以便在试商时更快、更准。

本课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学会分辨调商的两种情况。

第五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

在计算前提出了“先估计一下商是几位数”的要求,不要忽视了这个环节,急于教给学生计算方法,通过估计学生会对题目进行分析,从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用竖式计算时,要重点让学生理解“2”为什么写在被除数的十位上,把怎样确定商的最高位这个问题弄明白,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探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

另外练习中的第四题要让学生理解题意,可用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本课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掌握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明确商的书写位置。

第六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且商的个位是0的除法

本课所呈现的这道题特点就是商的个位是0,所以这节课重点就是要理解商的个位上为什么写0,教学中如果学生遇到了这个问题自己无法解决,那么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如果学生很顺利地解决了问题,那么也要让学生说一说思路,再提炼出算理。

对于“剩下的20吨”也要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

本课教学重点:

1、强调商末尾的0不要去掉。

2、强调书写规范,相同数位要对齐。

第七课时:

除数接近25,商两位数的除法

教材通过一幅美丽的夜景图巧妙地把自然常识与数学问题融合在一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试商,体会到把除数24看作25来试商比较简便。

为了计算过程更加顺利,可以提前组织学生整理一下25的倍数,做一些练习,使计算更快捷。

另外在教学中不要盲目扩展除数,因为25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数,让学生掌握它的计算就可以了。

本课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试商的方法,准确确定商。

乘除混合部分安排了3课时

第一课时:

连除

本课要解决两个问题,问题一可以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在交流个性化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列成综合算式,理解运算顺序。

问题二学生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其中先算一共有多少个公文包的算法,在列综合算式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学生以有的关于小括号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分步计算与带小括号的乘除混合算式的关系和运算顺序。

本课教学重点:

1、通过解决问题,掌握两种解法。

2、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讲清解题思路。

3、关注学生所列的综合算式是否符合解题思路。

第二课时:

乘除混合

对于“几天才能看完”这个问题,学生能自主完成,通过列综合算式,了解分步计算与乘除混合运算的关系,理解运算顺序。

对课后练习中的题目,难度不大,要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计算要细心,提高准确率。

本课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养成做混合运算前先明确运算顺序的习惯。

2、理解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第三课时:

乘除混合

本课的例题是典型的归一应用题,教学中要将两个问题加以对比,让学生对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进行充分的交流,理解数量关系和运算顺序,特别是问题

(2)在列综合算式时要进一步明确带小括号的乘除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本课教学重点:

1、列综合算式时注意小括号的作用。

2、重点理解两个问题解题思路的不同。

“探索乐园”1课时

共设计了5个问题,用来探索典型数学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题思路,第1、2个问题是同一类型的移多补少的问题,第3、4个问题是同一类型的已知部分和、求单一量的问题,第5个问题要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来解决。

教学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对第3、4个问题的思路不够理解,我们采取按数量对应关系排列,画图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在本节课,学生会比较活跃,各抒己见,我们要注意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参观植物园”1课时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

设计租车方案,活动二:

设计参观路线。

教学时,要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把自己小组设计的方案记录下来,引导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评价每种方案的优缺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特点是突出题材的现实性,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选择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除法计算的基本方法。

为鼓励学生进行探索,不论是除法的计算,还是解决简单的问题,教材都安排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提供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平台。

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计算的方法

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其宗旨是承认学生思维策略的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它是提高学生探索能力,促使学生不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

在本单元的各个活动中,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归纳计算的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为学生提供现成的计算方法,可以在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各种方法的优劣,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单元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的安排都与计算同步。

在解决问题时,首先需要指导学生分析呈现的信息,会选择相关的信息。

因为在题目中有些信息是多余的,有些信息是隐蔽的,只有把这些信息合理分析,才能正确地解决相关的问题。

其次是合理地利用题目中的条件,并能根据条件之间的关系作出简单的推理。

如教材第30-31页的“设计租车方案”和“设计参观路线”是条件比较多的问题,而且具有开放性。

因此,如何根据题目的要求,作出一些简单的推理则显得十分必要。

当然,对一些有困难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逐步出示一些条件,以减轻他们学习的压力。

3.在运算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估算的能力

在本单元中,基本上在每个运算前都安排了估一估的要求,目的是加强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不论是学习新的知识,还是练习巩固,都应该让学生先估一估,然后再算一算。

对于学生的估算,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依据。

当然,每个学生的估算方法不一定是一致的,只要合理都应肯定。

第三单元:

线和角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3、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

4、在探索线的特征、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及角的图形特征和大小关系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5、在操作、实验等探索性和挑战性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

直线、线段和射线,角的概念,角的度量和角的画法。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角。

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及对线和角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

四、后续知识:

垂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的有关知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直线、线段和射线的意义。

2、加深对角的认识,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

六、课时分析:

认识“线”3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对于这部分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理解起来又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因此要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学习,通过看图、画图来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了解特点,区分不同点,还要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强化对于知识的认识。

在画线段的环节中,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画时要注意是否规范,标好端点,长度要准确,掌握好线段的表示方法。

在练习中可增加一些看图数线段和射线的练习,进一步对其加以区分。

本课教学重点:

建立空间观念,弄清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课时:

认识“两点间的距离”

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看图讲故事,活动二,看图回答问题,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知道:

从小明家到学校有三条路,中间的那条路比较直,最短。

活动三,实际测量,要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测量时要指导测量的方法,量得的数据要准确。

通过这几个活动,让学生逐步由生活经验提升到理性认识,理解本课的知识点。

本课教学重点:

1、理解距离的含义。

2、能将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理解。

第三课时: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首先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道理,然后由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尝试“过一点画直线”、“过两点画直线”,在此基础上明确有关概念,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尤其在“过两点画直线”时,要区分直线与线段的区别,不要画成线段。

本课教学重点;学会通过已知点画直线。

认识“角”3课时

第一课时:

角的表示方法和角的度量

首先认识角,学习角的表示方法和读写方法,在表示方法中特别要注意∠ABC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三个字母的排列方式,可结合图形中的角加以认识,然后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出认识量角器和学习角的度量单位,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这也是本课的难点,对于开口方向不同的角,要教会学生如何看量角器上的度数,可多量几个角,让学生找一找规律,便于操作,而且这样的练习在后面的课中也要常做,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量角的方法。

本课教学重点:

1、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学会测量各种大小、方向不同的角。

第二课时;认识平角、周角及各种角的关系

在角的概念中,平角和周角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因此教材先通过学生的折纸、观察、测量、交流等活动,直观认识平角、周角的特征和大小。

然后通过“议一议”的两个问题,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关系,这里要注意分清平角和周角的图示,让学生从图形上能够区分两种角。

在观察活动角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并知道各种角的大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教学不要只是让学生背会概念,应该让学生对各种角的形状建立表象,对各种角的特点一目了然,建立空间观念。

本课教学重点;根据角的度数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第三课时;画角

本课要教会学生两种画角的方法,用量角器画角和用三角板画角,用量角器画角让学生按照教材中呈现的一般步骤去做就行了,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再画,用三角板画角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三角板上都有哪些角度的角,可以用三角板画出哪些角度的角,然后再教给画法,提醒学生注意把每一部分角的度数标清楚。

本课教学重点:

区分用三角板画角和用量角器画角的不同方法

本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的内容,一些知识比较抽象,难于理解,而且概念也较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和现象,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理解知识,从而逐步由生活经验提升到理性认识。

另外本单元的教学特别注重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教学时不要忽视这些环节,更不要大包大揽,要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比如测量长度,折纸、做活动角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中去丰富感性经验,从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四单元:

计算器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认识算盘,知道算盘上各部分的名称,会用算盘上的算珠表示数。

2、认识计算器,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简单的四则运算。

3、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4、通过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感受社会的进步和现代计算工具为人们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求精神。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

计算工具的演变,用计算器计算,共安排3课时。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大数,掌握了三位数加减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

四、后续知识:

认识更大的数,整数和小数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

五、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计算。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一些数学规律。

六、课时分析:

第一课时:

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教材图文结合介绍了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可以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也可以让学生课前查找有关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在认识算盘的教学中,要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知道算盘上各部分的名称,会用算盘上的算珠表示数。

本课的教学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讨论、交流、展示、合作学习等形式进行学习。

本课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

第二课时:

学习使用计算器

本课首先要让学生在交流中认识计算器的常用键及使用方法,学生手中的计算器不尽相同,但是几个主要的功能键要让学生了解其作用,如ON/CE键,既有开机功能,又有清除功能。

接着通过一道计算题详细介绍了计算器的操作步骤,这里特别要让学生弄清按完“+”键后屏幕上显示的是什么,按完“=”键后屏幕显示的是什么,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在认识计算工具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进行实际操作,要着重向学生说明怎样输入数据和如何使用运算符号进行计算,学会输入数据和使用+-×÷等运算键的基本方法。

掌握了基本操作方法后,可以由学生自己操作,通过比赛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正确、迅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能力。

本课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器上各功能键的作用,了解用计算器计算的步骤。

第三课时:

探索乐园

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都是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让学生用计算器按照规则进行计算,从中发现数学规律,使学生感受数学的运算的奥秘,激发探索精神,课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交流、讨论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体验数学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同时也进一步熟悉了计算器的操作过程。

本单元还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用计算器?

或者说什么时候才用计算器?

遇到大数目的计算才用计算器来帮助,并不是所有计算都需要用计算器。

使用计算器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并可以用估算来帮助验算。

另外还要提醒学生计算器并不能保证计算一定正确,正确计算的前提是要正确地输入数字。

第五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1、单元教育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况,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与同学进行交流。

(3)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描述、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

(5)了解某些现象可以借助数字来描述,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一、二学段与“认识数”(整数)有关知识点的对比

一年级(上)第二单元

认识10以内的数

三年级(上)第七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四年级(上)第五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1.经历从生活中抽象出10以内数的过程。

能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能认、读、写10以内的数,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以及事物的顺序与位置。

3.认识><=等数学符号的含义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数的大小。

1.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

 

2.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

3.能够比较万以内两个数的大小;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

4.初步学会用万以内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能选择合适的近似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4.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加减法估算;能表达解决问题及估算的过程和结果。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结合现实情况,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

计。

3.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描述、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有说明力的说明。

从上述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

对于“数的认识”(正整数)体系,是一个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认识数的不同阶段,有关注几个方面:

A.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

因此,在教学中,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大小不同的数。

B.认识了不同的数后,能够用合适的数正确表示生活中的事物。

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特性。

C.在不同的阶段,都要求会认、读、写数以及正确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对于这方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