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6563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docx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答案

【篇一:

初一上册语文补充习题及答案】

t>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2分)

2.下列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a.丹丹升起

b.曲径通幽

c.挥洒自如

d.变幻莫测死不瞑目茶毒生灵迎刃而解臭名昭著头晕目眩绿草如茵天衣无缝执迷不悟茫然若失雷霆万均孜孜不倦得天独厚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粟裕到达的第二天,陶勇带部队后来居上,也到了。

(《铁血n4a——重新崛起的新....

四军》)

b.黄霑生前没有立遗嘱,他死后到底留下多少身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有消息说他遗产超过千万,但也有消息指出,他曾投资失利,又不会存钱,结果晚年负债,搞得两.袖清风。

(《扬子晚报》2005年11月27日)...

c.据悉,张导还是按照老规矩办事,尽管开机仪式比较隆重,但还是拒绝记者采访,看来来自全国的记者到时也只能是望尘莫及了。

(《燕赵都市报》)....

d.当讲解员小心翼翼地为李放打开那些尘封了几十年的文物盒子时,他一脸疼惜地....

劝止说,别开别开,这样看看就够了。

(《扬子晚报》2005年9月21日)

4.对下面这句话的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2分)

我们所说的两岸关系的坚冰能不能打破,打破的时机是不是恰当,关键在于我们双方能够坚守“九二共识”,积极顺应广大人民的意愿,以和解、互信及实事求是的态度,共创和平,共同发展。

a.“恰当”改为“正确”

b.“恰当”后面去掉逗号,加“的”字

c.“在于”改为“是”

d.“能够”和“积极”前面都加“是否”

5.将下面相关语句依次填入空缺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夏天雨的飒爽,是因为它总与好风联系在一起。

按古人的说法,四季的风是不一样的——春天的风_____________;夏天的风______________;秋天的风_______________;冬天的风_______________。

当然,这也是文人的一种说法而已。

①横行空中,于是风在树梢上舞动;②自下而上,所以风筝能飞起来;③在地面上流窜,吼叫由此生寒;④自上而下,木叶因此凋零。

a.②①④③b.③②④①c.①③④②d.②④①③

6.填写下列名句并写出有关诗句的作者。

(10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行路难》)

(2)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__________《游西山村》)

(5)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请你说出上述诗句(7)中加点的“钱塘湖”指我国现代著名旅游胜地________________;诗句(8)中的“丧乱”指发生在我国_______朝时期的历史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8.发挥你的想象力,将名句(5)扩写成以“晴”为重点,且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不少于50字的文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据《新华日报》消息,江苏某市市民在不堪公交车拥挤和自备私家车昂贵的情况下,掀起了一股搭乘“顺风车”的热潮。

搭车人只要付给私家车主少量油钱,就可以享受专车接送上下班或上学放学的服务。

对此,不同部门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1)公路应运管理部门认为“顺风车”车主没有办理应运手续,属无证经营;收取搭车人一定费用,没有纳税。

(2)专家认为,这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方便上班族和学生、提高私家车使用率的“三赢”。

(3)法律界认为,大多数车主及乘客搭车前并不认识,也未达成任何书面协议,

安全意识十分欠缺。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以上三个部门对此事的态度: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0.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回答问题。

(3分)

(1)请给漫画拟个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介绍漫画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一句话谈谈你读漫画后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阅读(53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1~13题。

(14分)

甲、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

?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

?

若毒之乎?

余将告于莅事.

者,更若役,复则赋,则何如?

?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

君将哀而生之乎?

?

则吾斯.

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

子之哭.

也,壹(注:

壹,实在,的确)似重有忧者。

?

而曰:

?

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

夫子曰:

?

何为不去也?

?

曰:

?

无苛政。

?

夫子曰:

?

小子识之,苛政猛.

于虎也。

?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毒___________________

(3)轼___________________

(2)涕____________________(4)识____________________12.用现代汉语翻译位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2))君将何哀为而不生去之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文中表明与乙文中“苛政猛于虎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4.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你认为甲、乙两段文字有什么异同之处?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说明文语段,回答15~18题。

(11分)

提到?

虚拟电厂?

,相信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听说。

而作为全国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最早、也是成效最大的省份,江苏电力部门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

虚拟电厂?

的概念,并启动了我国首个容量为30万千瓦的?

虚拟电厂?

建设。

那么,究竟什么是?

虚拟电厂?

呢?

其实,?

虚拟电厂?

准确地说,应该称其为能效电厂。

它主要通过减少终端及用户设备和装置的用电需求的方式产生?

富余?

的电能?

,即通过在用电需求方安装一些提高用电效能的设备,来产生与建设实际电厂一样的效果,因为需求的减少等于电网对于其他部分供应的增加。

建设?

能效电厂?

不仅有助于缓解电力紧缺,还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发挥作用,因而和常规电厂一样成为一种资源。

据测算,此次江苏省实施的?

能效电厂?

项目,每节约1千瓦时成本约为0.12元人民币,仅相当于电源建设投资的1/3。

与常规电厂相比,?

虚拟电厂?

还具有不占用土地资源、对环境没有污染等优点。

项目由三部分组成,即商业和民用建筑中制冷和照明设备项目,工业电机项目和家用电器项目。

这三个项目两年内可以节约相当于一个30.3万千瓦电厂的发电量,通过进一步扩大实施,4年内就可以节约123万前物。

这些高效终端的预期寿命平均为13年,在此期间,会产生约21.1亿元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效益。

而实施此项目,只需要在终端销售电价中提取0.08分作为建设资金。

能源专家广泛认为,?

虚拟电厂?

是个切实可行的项目,通过终端挖潜所节约出的效益相当于一年建一个实际电厂,非常值得倡导和推广。

(《新华日报》2005.9.21作者李源,有改动)

15.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阐述“虚拟电厂”的原理。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选文第3节内容,概括建设“虚拟电厂”“发电”的优点。

(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选文第2节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

(2分)

18.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作为当代中学生,你一定积极地参与其中了吧!

请列举一种发生在你身边的带有一定普遍性的资源浪费现象,并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

(13分)

读书务求深解峻青

记得小时候,在私塾里读《古文观止》,其中有一篇《五柳先生传》,对五柳先生的为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我甚为景仰,而对其?

好读书,不求甚解?

一点尤感兴趣。

小小年纪,世情为谙,对于那恬谈旷达安贫乐道的情怀,虽然敬佩,但毕竟还很难有深刻的体会,更大的兴趣;而对?

读书不求甚解?

一项,却正中下怀。

因为那时,我对这句话的表面理解是:

读不懂,也就算了,不必过分钻研强求其解。

这就适合了我那懒散贪玩的童心,每当读书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像走路时遇到了横亘在大路当中的岩石一样,索性绕道走,不求甚解了。

因为不绕道就得攻坚,就得钻研,那就要吃苦,不如绕道走痛快;可是,痛快固然痛快,但其结果,却常常是食而不化,尽管你吃得再多,也难以得到应有的营养。

这毛病,在贪玩的童年是不足为怪的。

到了后来,多少懂事一些了,就自然感觉到这办法不妥,而更看重于?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的格言。

读书时,也就开始有了求解的欲望了。

那是13岁那年,到了一个地主兼资本家开设的花边工厂里做工。

他家有位烟台八中上学的大少爷,因热爱文学,家里藏了不少的线装古书,而他又从外面带回来很多新书。

这使我大开眼界。

我一头扎进了这书的海洋里,贪婪地读着它们,恨不能一口将它们全吞下去。

这时候,又出现了?

不求甚解?

的毛病,但已不再是由于贪玩了,而是形势所迫。

为什么呢?

因为小东家的这些书,并不是我们可以随便拿来阅读的。

他家有一个书房,这些书,都藏在书房里的书柜和书箱中,是不准别人乱动的。

好在我是他家的一个童工,做饭、推磨、=打扫房间,是分配给我的日常任务,这就使我有机会在趁着打扫书房之际,偷几本书藏在枕头底下,到了夜深人静周围的人都睡下以后,我就可以蜷缩在被窝里,一灯如豆,尽情地阅读起来。

完全可以想见,这种偷偷摸摸的阅读,是十分仓促的,心情是迫切的,贪婪的,遇到难解之处,势必绕道而行,就更别想有什么时间来反复琢磨了。

在这种时候,那?

不求甚解?

的读书方法,已经不再是正中下怀,而且已经是深为苦恼了。

书中许多绕道而行的地

【篇二: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补充习题答案】

pclass=txt>拜拜

拜拜

拜拜

【篇三: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后练习题答案合集【人教版】】

t>《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本题着眼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

既练朗读,又练说话。

朗读要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三点要求给予指导和评价。

本文蕴含的哲理: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二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本题让学生走进课文,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

本题又是口语交际训练,应热情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自由言说,教师可因势利导。

三生活中难免遇到过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

是怎样处理的?

有什么经验教训?

写出来,张贴在教室里。

本题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总结人生经验。

这既是练笔活动,又是交流活动。

没有字数规定,但宜短小精悍。

书写标题,设计花边要求美观。

张贴,布置专栏,可指定若干同学,负责编辑。

《紫藤萝瀑布》

一朗读全文。

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本题除练习朗读外,意在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课文的主要哲理。

本题提倡个性化阅读,各人的经历见闻不同,对这句话的体会也可以有深有浅,有自己的侧重点。

二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4.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本题揣摩景物描写,实质上,主要是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效果,以达到增强语感、领悟写景技巧的目的。

答好这些题目不很容易,应该让学生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细心地感受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

例如,句1写藤萝花之盛,要想像瀑布的形象,想想它的气势和光彩,体会这样写景的妙处。

参考答案:

1.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2.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透剔,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

3.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

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4.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了愉悦欢畅的心情。

三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试搜集几种说法(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搜集一些吟咏花木的诗句),与同学交流一下。

本题要求搜集,简便的办法是各就所知交流一下,你一个,我一个,大家说,做好记录,然后整理,这也可以说是搜集。

要找书搜集,就要告诉学生哪些书有这样的材料。

《童趣》

一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

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

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把文言文学活。

凡记叙文都应当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内容

大意,这正是学活的办法之一;如果一开始学文言就句句搞文白对详,则无异于堵塞学活之路。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的复述成分应予肯定,只纠正明显的错误。

第一问要放在学生基本成诵后作答(参考答案见“课文研讨”),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第二问是开放性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

可以从学生的课余爱好入手,启发培养学生的情趣和联想、想像能力。

二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

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项为之强

(2)果如鹤唳云端(3)以丛草为林(4)兴正浓(5)方出神(6)驱之别院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采用讲述大意的办法。

示例: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1)明察秋毫

(2)怡然自得(3)庞然大物(4)夏蚊成雷

设题意图是告诉学生可用简单的办法解释文言词语,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在初学文言阶段只能如此,讲多了反而不好。

释文可抄在书上,以便积累。

处理此题可有多种方式:

或在读课文数遍后让学生试解;或在疏通文意过程中依次作解;在水平较好的教学班也无妨让学生在预习中作解。

参考答案

1.

(1)项(脖子、颈项)为之强。

(2)果(果真)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树林)(4)兴(兴趣)正浓

(5)方(正)出神(6)驱(赶、驱逐)之别院

2.

(1)明察秋毫(见“疏通文意”)

(2)怡然自得(见“注释”)

(3)庞然大物(体积极大的东西)

(4)夏蚊成雷(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跟雷声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三背诵全文。

背诵此文,须先读得正确并粗知内容大意。

为此,教师必须作具体指导:

(一)通过范读和领读使学生能读得节奏分明,并经过反复练习达到口熟;

(二)理清文章的叙事顺序,使学生了解各层大意。

要坚持当堂成诵,可以先依次熟各段,最后练习背诵全文;也可以教读一段背诵一段。

《理想》

一朗读这首诗,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探究下面的问题。

1.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2.诗人说: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你同意这些说法吗?

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3.你能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吗?

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本题挑出几个难点锻炼学生探究能力,并联系旧课作比较阅读。

有的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有的要联系语境去理解。

学生有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为理想而勤奋学习,做功课的时间就不能看电视,可以说牺牲了看电视的愉快。

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句就容易理解了。

参考答案:

1.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

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本题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答案不拘一格。

3.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在山的那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

“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二、三大题从略。

《论语十则》

一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各章字面上的意思。

翻译格言跟译记叙文不同,一般都要用直译,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精练、准确的风格,不随便增减词语。

答案参见“有关资料”中的译文。

应注意的是,有些词语历来有多种解释,例如“三省”,一说“多次反省”,一说“以三件事检查自己”。

又如“殆”,这里可解作“疑惑”,也可解作“危险”,“有害”,但课本取后一义。

“弘毅”,有合解为“刚强”的,也有分解为“宽广”和“刚强”的。

教师只宜任选一种,不宜作比较、分辨。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

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设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内容。

应注意的是,孔子用这句话给“恕”字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此题又是示例性的,其余各章也可仿此进行讨论。

三背诵全文,并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略)

《春》

一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下来,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

设题意图: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心品味,入情入境。

朗读指导: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

(2)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内心视象,这是朗读好的基础。

(3)以情带声,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仔细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设题意图: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刘勰说: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语言是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所以品味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设置本题的主要意图。

解题思路:

(1)语言的运用不是孤立的,词语用得是否恰当,是否富有表现力,要看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因此,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根据语境品味语言,应该成为解题的重要思路。

(2)如果就语言论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