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6788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把握命题思路 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docx

把握命题思路提升解题技能从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把握命题思路提升解题技能

-------从2010年高考试题看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一、2010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思路和干扰项设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从2010年高考全国各地文综历史、单科历史选择题来看,虽然难度参差不齐,但考生在此类题上的失分情况却值得重视。

究其原因,是命题者采用的情境较多,考查的知识点较细,考生对一些基本概念了解不够。

另外,考生对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一些基本命题技巧了解不够也是失分的重要原因。

因此,考生必须加强对高考选择题命制的思想、干扰项的设计方式等技术性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以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加强解题的针对性,提高高考历史学科的成绩。

高考历史选择题干扰项设置的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偷梁换柱法。

这种方法就是题目或备选项在推理、判断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方法来设置学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从而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

如:

[例1](全国文综卷Ⅰ第22题)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

这一事件

A.改变了大战爆发后美国的“中立”政策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答案:

D

解析:

根据“瓦胡岛”可以判断出这是珍珠港事件,珍珠港事件使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推动反法西斯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故选D。

A项以美国1937年修改后的“中立法案”,B项以“中途岛战役”来偷换珍珠港事件这一概念。

C项与题意不相符合。

2.因果混淆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混置一起,以造成考生的判断失误。

如:

[例2](天津文综卷历史第4题)"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这是因为

A.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答案:

A

解析:

A项是主要原因。

B项不正确,人文主义思想出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这一选项的设计方法是典型的因果混淆法。

C项的表述与史实不相符合。

D项夸大了“科学革命”的作用。

3.以偏概全法。

这种方法通常是用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性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

如:

【例3】(江苏历史卷第9题)徐坷《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灼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答案:

B

解析:

A项和C项的设计方法都是以偏概全设计手法的典型,从材料“男女同意”可看出这一点。

B项与材料中的“男女同意”相符合。

D项与材料无关。

4.舍本求末法。

这种方法是以表象或假象否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客观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叙述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使考生辨别不出真相,结果求末而舍本。

如:

【例4】(广东文综卷第22题)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

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

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答案:

D

解析:

A项表面上看是正确的,但与史实不相符合,其设计方法是典型的舍本求末的设置干扰项的方法。

B项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与史实不相符合。

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D项是对材料本质的反映。

5.似是而非法。

用这种方铸设计的题目,其备选项的表述含有较合理的成分,但整体上有很大的缺陷,有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立,但题目中缺少这种条件;有的虽整体上勉强可以如此表述,但不能透彻地体现内涵。

如:

[例5](浙江文综卷第18题)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答案:

C

解析:

本题A,B,D项的设计方法均属于似是而非的干扰项设计方法。

从材料中的“私贩”、“公贩”的信息可以排除A项;B项与“重农抑商”政策相悖;D项只与材料中的“请开市舶”相符合,与事实不一致,明代曾长期推行“海禁”政策,故D项不正确。

综合分析可知,C项最符合题意。

6.鱼目混珠法。

这种方法是在备选项中并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史实、观点,正误交错,鱼目混珠,以扰乱考生正常的思路,造成其目珠不分,求珠而得目。

如:

[例6](广东文综卷第16题)“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答案:

B

解析:

A项的表述不正确,辛亥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虽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但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封建思想,故B项符合材料。

C项的表述不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D项与材料不相符合。

题中A,C,D项的设计均采用鱼目混珠的方法。

7.变换叙述法。

这种方法是在题干尤其是备选项部分,将教材原有叙述变换成新的面孔,或者设计出高于教材的新结论,以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和应变能力。

这种方法的运用在近几年的高考选择题中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是一种高级的考查方式。

如:

[例7](安徽文综卷第13题)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中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答案:

B

解析:

这道题从题干到选项均采用变换叙述内容进行干扰的设计方法。

A项错在“不具有史料价值”的表述上。

B项是合理的推断,因为关于茶的起源有上古说、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说乃至魏晋说等不同说法。

C项的表述是不科学的,《茶经》的出现与饮茶文化发展有关,但不能据此判断茶开始出现。

D项的表述不科学,传说必须有文物和确切史料支撑才可认定。

目前,高考历史选择题绝大多数都是采用上述七种方法来设置干扰项的,有的题目设计还可能是几种方法的叠合运用,辨析起来更须明察秋毫。

但只要同学们平时反复运用,就一定能够洞察其中的奥妙,提高解题能力,取得好的成绩。

二、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审题技巧和解题技巧

(一)历史选择题的基本审题和解题方法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除审清题目的类型、备选项干扰设置方法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即考生在审题时,要弄清题目的时间、空间,题目涉及的历史现象的性质、立场、相关理论,题目与教材的联系。

1.弄清题目的时间限制。

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

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其所述历史现象的时间。

如:

[例81](福建文综卷第18题)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

图1和图2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睦邻友好B.战略结盟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

答案:

D

解析:

图1发生在1972年2月,图2发生在2001年。

A项与图1不相符合。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对外政策表现为“结伴而不结盟”,故B项不正确。

C项发生在新甲国成立初期。

D项是两者的共同点。

解这道题的关键是明确题目中的时间信息。

2.确定题目的空间因素。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因素即人类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身的纵向和横向观察,只有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纵向和横向的观察比较,才能明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

如:

[例9](江苏历史卷第10题)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

“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

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

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

”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B.平型关战役C.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

答案:

A

解析:

从题中的“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冀晋豫三省”、“运动战”、“铁路到处被破坏”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

解这道题的关键是进行空间因素的定位。

3.把握历史现象的性质或立场。

每道选择题均涉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只有明确了其性质、立场,才能够迅速区分题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现象和本质等因素,才能够迅速确定正确选项。

如:

[例10](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35题)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楼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旧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

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

A

解析:

由于中日双方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其对于同一历史事件—黄海大战的记载和论述不一致。

明确双方的不同立场,就较容易判断出题目的答案。

又如:

[例11](全国文综卷Ⅱ第20题)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

“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

B

解析:

查理一世代表英国旧贵族的利益,他在内战结束之后成为阶下囚,从他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他仍然要求维护贵族的统治地位。

但A项错在“开始”的表述上。

B项从“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的表述中可以看出。

C项不正确,这发生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

D项与查理一世的阶级属性不相符合。

4.明晰题目涉及的基本理论。

当前的高考历史选择题,越来越多地渗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因此,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题目,都必须分析其涉及的基本理论,选择题也不例外。

考生在审题时,应自觉地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与英雄的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题目进行深人分析。

如:

[例12](四川文综卷第16题)“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答案:

D

解析: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商鞍变法开始推行的长期的经济政策,它的实施初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后,就日益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题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的原理。

又如:

[例13」(四川文综卷第22题)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答案:

C

解析:

这里作者反对孤立地分析和认识历史,主张全面、多角度地进行历史研究。

故选C。

这道题涉及根本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局部与整体等基本理论。

5.找出所考查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

高考选择题尤其是材料型选择题,选材大多新颖独特,但无论怎样变化,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它的“身影”。

因此,审题中回归教材,先确定其在教材中的位置,对解题大有裨益。

如:

[例14](天津文综卷历史第9题)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运动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是在1958年,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据此找到题目考查的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搞清楚题目与教材的对应关系,从而选出正确答案来。

6.洞察题目反映的史学范式。

随着我国历史研究的不断深人,新的史学观念不断涌现,运用史学范式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成为重要手段。

这些史学范式主要有文明史范式、全球史范式、近(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革命史范式等。

洞察题目中的史学范式的运用,对于解题至关重要。

如:

[例15」(重庆文综卷第18题)《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

“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这里谈到“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领导权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答案:

A

解析:

本题反映的是革命史范式,从题目中的“八七会议”材料可以看出这是中共在总结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其最主要的是党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故选A。

又如:

[例16】(四川文综卷第23题)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经

济文化交流。

B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

趋同化倾向加强。

C

1920年初,国际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和平得到了有效保障

D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经济区域化导致全球化进程中断。

答案:

B

解析:

本题渗透了文明史范式和全球化范式。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文明史范式的运用,A项推论错误。

B项推论正确,也是文明史范式的运用。

C项推论不正确,国际联盟没有保障世界和平,它在20世纪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导致二战爆发。

D项是全球化范式的运用,但错在“中断”的表述上。

(二)几种典型的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第Ⅰ类:

限制性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紧扣限制性条件。

限制性选择题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较强的限制性,这种限制性主要表现为对时间、方位、频率、大小、多少、秩序、长短、程度等的限定。

解题中把握了这些限定,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

应该注意的是,一道试题中的限制性条件往往不止一个,审题时不要顾此失彼。

如:

[例17](山东文综卷第14题)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一1958,1959一1964,1970一1975,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一1964年相对应的是:

答案:

C

解析:

本题的限制条件是,"1959一1964年”,这一时期我国经历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以及从1960年到1964年逐步恢复经济,因此我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状况表现为从大幅度下降到迅速回升。

故选C。

2.挖掘隐含的条件。

限制性选择题的限制性条件不仅呈现在题目的表面,还常常隐含在题目的表述中。

挖掘这些隐含条件,是解题不可或缺的关键途径。

如:

[例18](全国文综卷II第21题)法国人克雷夫克夫在18世纪70年代写道:

“我可以给你指出一个家庭……他的妻子是荷兰人,儿子和法国人结婚,生了四个孩子,都娶了不同国籍的妻子……这是把所有国家的各个个人熔化成一个新的民族。

”他所描绘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英属北美殖民地B.法属美洲殖民地

C.西属美洲殖民地D.荷属美洲殖民地

答案:

A

解析:

这道题考查考生对“熔化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理解,即题目的隐含条件。

美利坚民族是从欧洲移民到北美大陆的各国人在长期交流、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属于英属北美殖民地。

3.重点关注程度词。

题中的程度词主要分布在备选项中,往往具有绝对性,要么完全肯定或否定某一历史事实,要么以偏概全,不留余地。

关注这些程度词,是排除错误、找到答案的巧妙方法。

如:

[例19](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33题)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

“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词是“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

A项和D项都是大兵团作战,与题意不相符合。

B项是伏击战,也与题意不相符合。

C项与题意的破袭战、夜袭战特征相符合。

故选C。

4.运用阶段性特征。

限制性选择题往往是在时间上做文章,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并运用这些特征为己所用,是迅速排除错误选项,找出正确答案的必要措施。

如:

[例20」(山东文综卷第巧题)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该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

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A.结束了王权专制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答案:

A

解析:

解这道题的关键是把握“1688年”的阶段特征,此时英国发生“光荣革命”,《权利法案》尚未颁布。

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1688年”的阶段特征不相符合。

第Ⅱ类:

最佳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程度比较法。

程度比较法就是把试题所示的四个选项从程度上进行比较,按程度排列出四个选项的频率、大小、高低、长短、重要性等,找出最佳答案。

排列应从试题的限制词、关键词着眼。

如:

[例21](江苏历史卷第16题)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

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

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人中国

答案:

B

解析:

题中材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工厂数量不断增加的情景。

A项是18世纪末期的主要成果,不是主要原因。

B项是根本原因。

C项发生在1814年以后,也没有全面反映材料所述现象。

D项发生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与题意不相符合。

通过程度比较,推导出正确答案B。

2.题眼突破法。

题眼突破法就是对试题中的重点词进行分析,这些重点词往往是着重强调某些方面的要求的,突破了这些重点词也就找到了解题的题眼。

如:

[例22](天津文综卷历史第2题)《史记》载:

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

D

解析:

这道题的题眼是“《春秋》”,即体现儒学核心思想的著作之一。

公孙弘因为研究儒学而被汉武帝封为平津侯,引得天下学子纷纷效仿,这与汉武帝接受“罢瓢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相一致。

A,B两项与题中材料无直接关系。

C项错在“开始”的表述上。

故选D。

3.史实排除法。

史实排除法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史实),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来。

如:

[例23](上海历史卷第17题)乾隆皇帝曾对法国产生浓厚的兴趣,打算派外交使团会见路易十六。

这一计划最终付诸东流,原因可能是

A.法国发生了大革命B.清廷忙于抗击沙俄人侵

C.中国正在和英使签订两国通商协议D.普法战争爆发

答案:

A

解析: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是1735年至1795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A项与题意相符。

B项发生在1685年和1686年。

C项发生在1842年,是指《南京条约》的签订。

D项发生在1870年。

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A。

4.假想推论法。

假想推论法就是先假设某一备选项的结论是正确或错误的,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来。

如:

[例24](广东文综卷第14题)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答案:

D

解析:

解这道可以运用假想推论法。

假设A项是正确的,但从材料中的“评议皇帝得失”可以否定这一假设。

假设B项是正确的,但其表述与材料中的内涵相反。

假设C项是正确的,但宋代谏官只向皇帝负责,假设不正确。

假设D项是正确的,题中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专制得到大大加强,假设正确。

故选D。

第Ⅲ类:

比较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重点确立比较项。

比较型选择题要求从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要求考生选择出正确的或符合题意的选项来。

有的题目是从单一的知识点出发去比较,而有的题目则是从全面的角度去比较。

因此,确立比较项,是辨别其正误的首要条件。

如:

[例25](江苏历史卷第19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

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是从建立的背景角度比较的,欧洲共同体成立于1967年,符合史实。

②是从成员国的角度进行比较的,也符合史实。

③是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比较的,亚太经合组织包括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故这一表述不正确。

④是从主导国的角度进行比较的,符合史实。

确立比较项,对于解答比较型选择题十分重要。

2.把握比较的侧重点。

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实、有的题目只要求比较两历史现象的其中一方面的内容,此内容就决定了题目的正确答案的得出,必须高度重视这一侧重点。

如:

[例26](新课程全国文综卷第26题)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王安石的观点看,其接近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而A项是心学的观点,是主观唯物主义观点,即“与之相对立的观点”。

3.明确比较的时空范围限制。

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是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范围的,与之相联系的比较型题目,也不可避免地要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入手设计陷阱。

如:

[例27](上海历史卷第5题)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点是

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

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分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答案:

D

解析:

西欧中世纪是从4世纪至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