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6952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docx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

初中记叙文阅读题教案

篇一: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一)】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一)

刘宏艳教学目标:

1、明确记叙文阅读中考考点。

2、掌握基本答题原则和记叙文相关知识点。

3、掌握记叙文解题方法、答题格式和一些常用语。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关键词句含义及作用是训练重点教学难点:

判断各种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及分析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聚集

1、记叙线索、顺序、详略。

2、理清文章思路,概述内容。

3、理清题旨及文章主旨。

4、揣摩理解关键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作用。

5、分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8、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9、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二、答题技巧及原则

1、四大意识:

整体意识、对应意识、原文意识、要点意识

2、六大步骤:

分析综合—

整体感知——审清题意——回扣原文——上下联系——组织表达

3、答题原则:

一定要有原文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一定有根据)

4、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

(1)学会摘关键词

(2)学会摘关键句

(3)要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把内容概括出来

三、知识清单

(一)、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

(即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

(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1、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充当线索的一般有:

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作者的见闻等。

3、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找线索一般要注意:

标题、开头、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

(四)、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

以当事人身份叙述,写来真实、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

像在和读者进行对话,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

3、第三人称:

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

(五)、表达方式:

1、记叙:

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并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

2、描写:

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3、说明:

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4、议论:

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5、抒情:

在记叙的基础上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的感情

(六)、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

把?

?

比作?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

?

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拟人:

运用拟人,使?

?

具有了人的特点(或灵性、情感等),生动形象,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到作者的强烈情感,从而引起共鸣。

3、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

作用:

运用排比,加强语势,强调了?

?

内容,把?

?

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或感情强烈)。

4、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一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意思相近的修辞方式。

作用:

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内容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

5、对比:

将?

?

和?

?

对比,突出了?

?

6、设问:

设问是自问自答。

作用:

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

?

用在标题处,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

?

,更好地体现文章?

?

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

(要结合内容写具体);

7、反问:

作用:

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要结合内容写具体)

8、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

?

本质(或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

?

感情(或态度),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

9、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作用:

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表达具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10、反复:

起强调作用。

(?

?

反复,强调了?

?

(七)、描写的类型及作用:

1、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描写:

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其作用主要有:

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注意不要堆砌其作用,应结合具体文章内容去分析。

3、描写的角度:

(1)、正面描写:

又称“直接描写”。

它主要是指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及对事件、环境、气氛的直接描绘。

(2)、侧面描写:

又叫“间接描写”。

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八)、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铺垫、伏笔与照应、过渡、象征、欲扬先抑、讽刺、联想和想象等。

(九)、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炼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亲切自然,口语化热情奔放幽默讽刺冷峻辛辣

四、解题技巧或常用语

(一)、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和特殊作用:

1、首先,联系主旨、作者意图思考。

2、其次,不能局限于语句本身,要上牵下连,从周围语言环境中找答案,或开篇点题,扣住题目,或巧妙过渡,承上启下,或前呼后应,铺垫照应,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

3、对语句所涉及的对象,背景和相关情形有所了解。

(二)、开放性试题:

1、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要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2、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语言简明扼要。

(三)、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感染力。

(四)、赏析语言角度:

1、修辞。

(最常用的角度)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如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等)。

3、语言风格。

4、从遣词造句传神巧妙角度。

5、从蕴含哲理、给自己的启示角度。

6、从作者描写角度(听、视、味、嗅、触觉,色彩搭配,动静结合等)。

7、四字成语、引用古诗文、化用诗句(突出特点,增强趣味性、生动性,更有文学色彩)。

8、从表现手法角度(如对比、欲扬先抑、衬托等)。

(五)、为文章拟标题:

根据文章的线索或中心,或用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核心事物、作者情感作为题目。

【篇二:

记叙文阅读的整体教案】

学大教育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内部资料1学有方,大不同

第一讲记叙文整体阅读

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

1.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阅读理解材料的文体,按照所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和散文(以抒情为主)。

初中阶段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基础是记叙文

记叙文中的描写

描写,以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细微的描写,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1)外貌,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特点,表达作者爱憎感情,加深读者对人物的的印象。

2)心理,用语言文字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道德品质、个性性格特点

3)行动,表现人物自身的行动,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4)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景物描写):

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背景。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三展示人物性格。

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五暗示社会环境。

六深化作品主题。

(不能堆砌描写的作用)例子: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

活气。

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了。

《故乡》

(2)社会环境:

作用:

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例子:

画眉鸟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二)记叙文的含义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内部资料2学有方,大不同从广义角度理解,初中阶段所学随笔、写景状物的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新闻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范畴。

(三)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

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

谁?

干什么?

(四)明确人称,理清顺序

人称:

1.第一人称“我”: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你、您”: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他、她、它”: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

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五)抓住线索,掌握布局记叙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线,它可以是人、物、事、情、活动,也可以是某种行为、问题、认识,甚至是一句话。

它是作者展开文章内容、安排情节的思路,因而理清线索,有利于掌握全文的布局。

散文的线索可以使散文由分散到聚合,由朦胧到明朗,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记叙内容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一定的语言标志、文章的题目等都是捕捉线索的主要切入点。

线索的几种类型及作用:

1、以主题为线索。

2、以人物为线索。

3、以事物为线索。

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5、以“情”为线索。

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透析写作手法

1、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修辞手法:

(1)比喻:

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拟人:

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3)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

增强语势,条理清晰,节奏鲜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

引人注意与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8)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给人以不可辩驳的力量.

(9)引用:

增强语言说服力内部资料3学有方,大不同

3、表现手法

(1)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

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

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

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

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七)、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2)分析语句语段作用,要从两方面(结构和内容)考虑: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全文,照应标题)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内部资料4学有方,大不同

5.令人深思,给人警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八)关键语句、词语含义,作用

解题方法与技巧:

赏析句子要从修辞入手,看句子或词语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结合对应的修辞手法理解体会句子的妙处。

如果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看是否运用了某种描写方法,结合对应的描写方法理解句子的妙处。

如果也没有运用描写方法,可以选择表达效果明显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修辞词)等来赏析该词语对句子表达的作用。

还可以直接从情感的表达或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直接分析。

要注意的是,句子赏析必须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甚至牵扯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九)赏析和评价作品语言、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语言是语文水平的第一要件,赏析评价作品语言类题在历年中高考中都是考生失分大户。

赏评角度可从语言形式、修辞艺术、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

而写人叙事类文章都离不开分析人物,作品人物大体上分为三类:

一是正面人物,正面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

善良、正直、勤奋、细心、有爱心、大公无私、助人为乐、舍己救人、勇敢、坚强、机智、足智多谋、智勇双全、不怕牺牲、不折不挠、疾恶如仇、有理想有抱负等等。

二是反面人物,反面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

阴险狡猾、诡计多端、爱好虚荣、虚伪自私、见利忘义、贪婪、恶毒、好报复、势利、两面三刀、趋附权势、见风转舵、油嘴滑舌、表里不一等等。

三是中间人物,中间人物一般不作人物分析,至少中考不列入考试范围。

(十)记叙文中心思想的归纳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

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

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方法:

1.注意抓取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2.把握关键性语句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

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举例:

《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巩固练习

1、⑴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

难道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内部资料5学有方,大不同

篇三:

记叙文阅读训练教案】

记叙文阅读训练教案教学目标:

1、明确记叙文阅读中考考点。

2、掌握基本答题原则和记叙文相关知识点。

3、掌握记叙文解题方法、答题格式和一些常用语。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关键词句含义及作用是训练重点教学难点:

判断各种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及分析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聚集

1、记叙线索、顺序、详略。

2、理清文章思路,概述内容。

3、理清题旨及文章主旨。

4、揣摩理解关键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作用。

5、分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8、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9、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二、答题技巧及原则

1、四大意识:

整体意识、对应意识、原文意识、要点意识

2、六大步骤:

分析综合—

整体感知——审清题意——回扣原文——上下联系——组织表达

3、答题原则:

一定要有原文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一定有根据)

4、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

(1)学会摘关键词

(2)学会摘关键句

(3)要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把内容概括出来

三、知识清单

(一)、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

(即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

(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1、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充当线索的一般有:

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作者的见闻等。

3、作用:

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找线索一般要注意:

标题、开头、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

(四)、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

以当事人身份叙述,写来真实、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

像在和读者进行对话,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

3、第三人称:

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

(五)、表达方式:

1、记叙:

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并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

2、描写:

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3、说明:

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4、议论:

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5、抒情:

在记叙的基础上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的感情。

(六)、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拟人:

运用拟人,使具有了人的特点(或灵性、情感等),生动形象,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到作者的强烈情感,从而引起共鸣。

3、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

作用:

运用排比,加强语势,强调了……内容,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或感情强烈)。

4、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一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意思相近的修辞方式。

作用:

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内容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

5、对比:

将……和……对比,突出了……。

6、设问:

设问是自问自答。

作用:

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

用在标题处,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

(要结合内容写具体);

7、反问:

作用:

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要结合内容写具体)

8、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或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或态度),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

9、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作用:

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表达具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10、反复:

起强调作用。

(……反复,强调了……)

(七)、描写的类型及作用:

1、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描写:

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其作用主要有:

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注意不要堆砌其作用,应结合具体文章内容去分析。

3、描写的角度:

(1)、正面描写:

又称“直接描写”。

它主要是指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及对事件、环境、气氛的直接描绘。

(2)、侧面描写:

又叫“间接描写”。

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八)、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铺垫、伏笔与照应、过渡、象征、欲扬先抑、讽刺、联想和想象等。

(九)、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炼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亲切自然,口语化热情奔放幽默讽刺冷峻辛辣

四、解题技巧或常用语

(一)、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和特殊作用:

1、首先,联系主旨、作者意图思考。

2、其次,不能局限于语句本身,要上牵下连,从周围语言环境中找答案,或开篇点题,扣住题目,或巧妙过渡,承上启下,或前呼后应,铺垫照应,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