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分类练习题含答案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7724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分类练习题含答案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分类练习题含答案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分类练习题含答案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分类练习题含答案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分类练习题含答案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分类练习题含答案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分类练习题含答案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分类练习题含答案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分类练习题含答案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分类练习题含答案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docx

《高考历史分类练习题含答案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分类练习题含答案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分类练习题含答案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docx

高考历史分类练习题含答案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

素养提升练5 家国情怀——立德树人篇

 素养提升练第47页  

一、选择题

1.(2017江苏徐州冲刺卷,1)清人全祖望说:

“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

”这说明宗法制旨在(  )

A.强化专制集权B.巩固宗族团结

C.稳定统治秩序D.维护社会和谐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

题干材料与专制集权无关,故A项错误;据材料“宗祠之礼,则所

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得出宗法制旨在巩固宗族团结,故B项正确;宗法制可以稳定统治秩序,但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有利于维护宗族稳定,“维护社会和谐”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2017河南高考诊断A卷,24)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  )

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体现了儒墨法三家对士子的道德要求,而非入仕的政治参与意识,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了士子应当有的道德规范,故B项正确;伦理道德思想是儒家的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儒家和墨家的主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胸怀宽容博大的特点,而法家并未提及,故D项错误。

3.(2017宁夏银川三模,27)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作者题词》中说: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材料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是(  )

A.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B.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

C.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

材料反映的是《牡丹亭》中杜丽娘追求爱情的精神,体现了精神的自由,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作者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与“存天理,灭人欲”无关,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指的是做学问要为现实服务,与题目无关,故D项错误。

4.(2017四川成都三模,27)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

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权力无限扩大,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司法之神”。

包公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明传奇较元杂剧艺术成就更高

B.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C.市民阶层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

D.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丧失殆尽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上包公形象的变化。

材料“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

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并没有对元杂剧与明传奇的艺术成就进行比较,其反映的是对包公描绘的变化,故A项错误;据材料“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司法之神”可知,对包公的崇拜源于其清正廉明,秉公执法,因此包公形象不断神化说明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故B项正确;“市民阶层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司法之神’”不能判断出明代法治中理性精神的消失,故D项错误。

5.《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

这一变化(  )

A.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

B.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

C.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

D.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报刊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根据材料《申报》对日本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增多是对日本明治维新成果的肯定,也是引导国人反思和革新图强,故A项正确;此时清政府并未放宽对舆论监控,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国人开始关注日本文化,故C项错误;单凭《申报》对日本一国报道增多无法反映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故D项错误。

6.(2017福建厦门二模,29)民国元年中华书局成立,其出版理念是“提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

这一理念旨在(  )

A.促进社会大众觉醒

B.加快东西文化的交融

C.宣传实业救国思想

D.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由材料“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得出,其理念主要是推动社会大众的觉醒,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依次是器物、制度、思想,主要目的是救亡图存,所以中华书局的理念是立足于推动社会觉醒的,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想是指借助发展实业,实现救亡图存,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开始的,民国元年是指191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7.(2017广东深圳二模,29)20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严厉谴责当时“醉心于欧化”的风气,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掀起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思潮。

该思潮(  )

A.是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B.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D.体现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资产阶级思想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当时思想界出现了“醉心于欧化”的风气,脱离中国国情,不利于救亡图存的斗争,材料信息反映了章太炎、刘师培等对上述现象的斗争,故D项正确;章太炎、刘师培的思想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故A、B两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有绝对否定的倾向,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C项。

8.(2017江苏高考模拟三,13)中国的高考制度从“文化大革命”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取”。

这一变化(  )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

D.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于1976年,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材料“群众推荐,学校审核”体现了人为因素,“严格考试,自愿录取”体现了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拨乱反正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全面展开,故D项错误。

9.(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32)古代雅典城邦不允许公民只关心自己私人事务,梭伦立法甚至规定:

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

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  )

A.直接民主导致派系林立

B.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得到肯定

C.将道德凌驾于自由之上

D.立法的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

“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不能证明直接民主导致党派林立,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规定就是强调公民必须有参政意识,即公民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道德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证明立法的主观随意性,故D项错误。

10.(2017四川德阳期末,20)15世纪,人文主义者普遍认为,人是神创造出来的万物灵长,神的“创世”不是为了奴役人,而是让人统治世界,人的自由意志和伟大力量具有“神创”性。

这反映了当时的人文主义者(  )

A.借助创世说肯定宗教信仰

B.借助神学宣传天赋人权

C.借助人性说批判教会权威

D.借助神学宣传人文精神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

肯定宗教信仰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宣传天赋人权思想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借助人性说批判教会权威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神的‘创世’不是为了奴役人,而是让人统治世界,人的自由意志和伟大力量具有‘神创’性”表明通过神学来宣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宣传了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

11.(2017河北邯郸期末,21)18世纪的哲学已经按照当时自然科学的榜样和模式树立了自己的理想。

为解决哲学的方法这一关键问题,人们求助于牛顿的“哲学思维的准则”。

材料反映出牛顿(  )

A.取得的成就覆盖了多个领域

B.科学精神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C.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

D.否定了中世纪自然科学成果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牛顿贡献的影响。

材料并未反映出牛顿取得的成就覆盖了多个领域,故A项错误;由材料“18世纪的哲学已经按照当时自然科学的榜样和模式树立了自己的理想”和“求助于牛顿的‘哲学思维的准则’”可知,科学精神影响了18世纪的哲学,即影响了人的思维方式,故B项正确;牛顿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而“兴起”说法有误,故C项错误;牛顿发展了中世纪自然科学成果,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12.(2017河北邢台月考,24)雅尔塔会议通过的《关于被解放的欧洲宣言》明确提出:

“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幸福。

”这反映出(  )

A.和平成为当时世界的普遍愿望

B.战后美苏对抗激烈

C.雅尔塔体系维护了世界和平

D.冷战并非美苏初衷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背景。

雅尔塔会议期望战后建立和平世界,反映了和平是当时世界的普遍愿望,故A项正确;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秩序进行安排,致力于建立和平世界,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冷战受到美苏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国家实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D项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7江苏盐城三模,21)家训是我们祖先对家庭教育深入思考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极具特色的部分,至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

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

——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材料二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封建社会便走上了日益衰落的穷途末路。

除了洋务派为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带来一股“新风”之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庭观念运用于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也给传统家训以局部的开新。

然而,从总体上看,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家训历史已由清前期的鼎盛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则标志着中国传统家训已近尾声。

——摘编自《家训:

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

材料三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生活走上正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研究儒家思想和古代文化,我们深切地感到:

传统家庭教育中的家训,又堪称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家训中充满了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修养品德和成就事业的至理名言。

——摘编自牛志平《“家训”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传统家训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家训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训的现世价值。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传统家训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特征:

历史悠久;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家国情怀。

(2)表现:

呈现新气息,但总体走向衰落。

原因:

封建制度衰落;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辛亥革命的冲击。

(3)价值: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紧扣时代主题,唱响时代主旋律。

原因:

时代变迁。

14.(2017河北衡水金卷二,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 间

公益广告的主题

1987—

1995年

《公共走廊呼吁公共道德》《还是排队上车好》《喝酒四部曲》《敬老爱幼家庭和谐》《交通安全系列》《儿童礼貌教育》《希望工程》《戒烟有三关》等

1996—

1998年

《下岗再就业》《抗洪救灾》等

1999—

2002年

《知识改变命运》《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将爱心传递下去(洗脚篇)》《爱我中华再创辉煌》

2003—

2009年

《弘扬民族精神共同抗击“非典”》《新北京新奥运》《爱心传递篇》《抗震篇》等

2010—

2015年

《孝道文化篇》《环境保护篇》《核心价值观》等

结合表格信息与所学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公益广告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论题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

公益广告的发展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阐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人的道德水平滑坡,出现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同时,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如下岗职工、弱势群体等,并且出现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倾向,针对这些社会问题,党和政府在大力治理之余,公益广告也对人们的价值导向进行了积极引导,使人们在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公德、国家命运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程度。

总之,公益广告针对社会问题,与时俱进,在规范道德、人文关怀、传统文化回归、弘扬社会正能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