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35207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江西省赣州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100分钟;分值:

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论语》中,“仁”字出现六十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孔子赋予“仁”以不同的概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我克制,可算作仁或者接近于仁;出于环境的需要,一个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叫做‘杀身以成仁’。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仁的学说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仁的学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内涵

C.体现了儒家思想广泛的群众基础

D.孔子主张优先解决人生实际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杀身以成仁”等都被看做“仁”,这说明仁的学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内涵,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仁的学说还未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儒家思想的群众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优先解决人生实际问题”,故D项错误。

2.战国时期,荀子曾说过: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这表明荀子强调

A.小农经济的水平低下

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C.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

D.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答案】C

【解析】

材料荀子提出要按自然规律进行砍伐、捕猎,并且制定了各种规则,都是在强调人要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男耕女织式的农业经济模式,故A项错误;生产工具在材料中没有说明,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及的是保护生态环境,不是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故D项错误。

3.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

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

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

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

A.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B.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

C.推动列国变法运动的开展

D.助推新旧社会转型的演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人才流动促进了各国的发展,推动了新旧社会的转型,故D项正确;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促进了人才的流动,故A项错误;人才的流动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发展,故B项错误;C项包含在D项之中。

4.孔子认为,所谓“儒”者,不会因为处境困苦贫贱而灰心丧志,不会因为富贵而得意忘形,不会连累长辈,不会使官员糊涂。

因为有这样的美德,所以才叫做“儒”。

儒家主张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兼爱非攻

D.克已复礼

【答案】D

【解析】

“不会因为处境困苦贫贱而灰心丧志,不会因为富贵而得意忘形,不会连累长辈,不会使官员糊涂”这反映出儒家的克己复礼思想,故D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故C项错误。

5.他坚决批判复古思想,讥笑复古派为守株待兔的人,他的思想非常适合当时的新兴阶级当权者的需要,后被秦王嬴政所采纳。

“他”是

A.墨子

B.韩非子

C.孟子

D.庄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韩非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当时中下层劳动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与当权者的需要不同,故排除A项;孟子主张仁政,庄子主张无为,他们的思想主张都没有得到嬴政的采纳,故排除C、D项;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主张严刑峻法,变法改革以及君主专制,迎合了当时的社会潮流和当权者的需要,被秦王嬴政所采纳,故选B。

6.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举行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昭告世人对和平的捍卫。

战国时期,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灾难的学派是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墨家学派。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儒家学派主张“仁”、“礼”,故排除A项;道家学派主张清静无为,故排除B项;法家学派主张君主专制和严刑峻法,故排除C项;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谴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宣扬‘非攻’”,“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的代表性思想主张,所以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即可解决本题。

7.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

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大一统”的主张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天人感应”学说

D.“三纲五常”学说

【答案】C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概念。

大一统的主张即董仲舒认为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在思想上统一。

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

代表天统治臣民。

全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即他认为“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天人感应”学说即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三纲五常”学说维护的是等级秩序。

综上所述,答案选C,排除其他选项。

8.朱熹认为8岁进入小学阶段,他花费了很大精力编著小学阶段的教材,其中《小学》一书最为著名,该书以立教、明伦、修身、稽古为纲。

这反映出朱熹

A.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

B.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C.推动儒家伦理普及化

D.关注儿童全面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朱熹和程朱理学。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倡导经世致用实学的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故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的内容,故排除B项;根据“以立教、明伦、修身、稽古为纲”可知朱熹编著《小学》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儒家伦理的普及化,而不是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故排除D项。

故选C。

9.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

这说明

A.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B.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C.儒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内涵

D.孟子学说备受宋儒推崇

【答案】C

【解析】

南宋儒学家反对空谈心性,主张改革期望振兴南宋,说明当时的儒学家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故C项正确;朱熹的思想仍然是官方正统儒学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是说明儒学分歧产生,主要是探讨儒学的功用,故B项错误;材料是借助古代儒家思想主张来救世,故D项错误。

10.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

A.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C.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是理学思想的创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反映了人人心中都有良知的思想主张。

材料“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反映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对人性的宣扬,这些主张都突出了人的自我价值,故A正确;西学东渐指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材料未涉及此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民主政治的主张要求,故C错误;“愚妇与圣人同……直斥六经,张扬个性”体现了对传统理学的批判,而不是创新,故D错误。

故选A。

11.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A.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

C.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D.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一反映的是宋朝理学的发展,图二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了传统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图二,排除;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是在唐宋时期,不符合图二,故B项排除;两幅图都是儒学的发展,都没有体现出近代民主思想,故D项排除。

12.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而格物就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

明代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

A.道德修养

B.君主专制

C.科学真理

D.经世致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无论朱熹的“格物致知”还是王守仁的“致良知”都体现了对人道德的要求,讲求人的品行,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科学真理的信息,排除C;经世致用是明清之交的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排除D。

13.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

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中,万民和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统治,万民和臣子是君主的奴仆;在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中,君臣关系应是平等,设立学校作为监察和咨询机构,有权对君主、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学校是培养人才且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故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C项正确。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排除A。

黄宗羲认为君臣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与“和谐”不符,排除B。

材料强调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而不是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排除D。

14.黄宗羲认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这一思想的核心是

A.维护封建礼教

B.提倡经世致用

C.批判君主专制

D.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根据“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黄宗羲是在批判君主专制,而非维护封建礼教,也与经世致用无关,故排除A、B项,君主立宪的主张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故排除D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故选C。

15.明清之际,有一位思想家,他发出了“保人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呼唤。

梁启超将这句话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顾炎武

D.董仲舒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提到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亡国是朝代更替,亡天下是民族的危亡,并提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梁启超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16.祖冲之的数学著作,在唐宋时失传。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代康熙以后便无人过问,直到近代才从日本翻印回来。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方式缺乏质的变化

B.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

C.历代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艰难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许多科技发明无法得到社会的推广应用,往往出现中断、失传的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的存在是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B项是思想方面的原因,不是根本原因;C项说法错误,错在“历代”;D项包含在A项之中。

17.“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这种用磁石摩擦钢针指南针的技术记载于(  )

A.《韩非子》B.《武经总要》C.《梦溪笔谈》D.《萍洲可谈》

【答案】C

【解析】

【详解】《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韩非的著作,里面提到指示南北方位的“司南”,排除A;《武经总要》里面提到指南鱼和三种火药配方,排除B;北宋学者沈括的《梦溪笔谈》提到磁偏角现象,故选C;《萍洲可谈》提到航海应用到指南针,排除D。

18.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

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可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夏小正》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故B正确;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并非没有价值,A错误;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夏小正》研究角度不同产生认识差异,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根据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9.《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功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反道,劳而无获”反映的农学思想是

A.因地制宜

B.多种经营

C.商品生产

D.重农抑商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结合选项可知,因地制宜是指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与材料“顺应天时,裁量地利,根据规律办事,那么用力少而成功却多”相符合,故A项正确。

多种经营指生产活动涉及多种领域,与材料强调因地制宜不符,排除B项。

材料强调农业生产需要因地制宜,没有涉及商品生产,排除C项。

重农抑商是指重视商业、抑制农业,与材料强调因地制宜不符,排除D项。

20.“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这体现了我国

A.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B.古代科学的实用性特点

C.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D.古代宗教迷信色彩浓厚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二十四节气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故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故B项正确。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发展的成果有效转化应用,A项说法因果倒置,排除。

材料反映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手工业发展无关,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没有体现宗教迷信色彩,排除D项。

21.“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故天下咸称‘蔡候纸’。

”文中的“蔡侯纸”出现于

A.战国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造纸术。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蔡侯纸”中的蔡侯指的是东汉的宦官蔡伦,所以“蔡侯纸”应该出现于汉朝,故排除A、C、D项,故选B。

【点睛】本题的关键词在于“蔡侯”,根据所学内容应知道“蔡侯”指的是蔡伦,蔡伦是东汉时期的一名宦官,由此可以判断“蔡侯纸”应该出现于汉朝。

22.下表为不同文献对某一事物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记述

出处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北宋)朱或《萍洲可谈》

“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罗盘)而行……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A.指南针在航海中普及较快

B.指南针最早出现于宋代

C.宋代中国航海业高度发达

D.宋代指南针应用于海航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两则材料反映了指南针具有辨别方向的作用,且在宋代指南针应用于海航,故D项正确。

材料中只涉及宋代指南针应用于海航,而没有涉及指南针在航海中普及较快的信息,故A项错误。

指南针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

材料涉及宋代指南针应用于海航,而没有涉及宋代中国航海业高度发达,故C项错误。

23.“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的氛围中,他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

当然,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他”是

A.屈原

B.李白

C.杜甫

D.柳永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狂放不受拘束”“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反映的是一位封建社会的浪漫主义诗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故B项正确;A项是战国时期的诗人,故排除;C项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故排除;D项是宋朝词人,故排除。

【点睛】“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狂放不受拘束”“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是解题的关键。

24.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

两者都

A.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D.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答案】C

【解析】

【详解】《桃花源记》作于魏晋时期,陶渊明由于政治黑暗而向往田园生活,故A项错误。

陶渊明代表知识分子,并不代表市民阶层,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敢于反抗斗争”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使得有识之士壮志难酬;而明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皇权对人民的束缚已达到最大,阶级矛盾尖锐,两部作品都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故C项正确。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黑暗政治生活的不满,并不涉及对封建等级观念的冲击,故D项错误。

25.中国古典文学极具时代特征,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诗经》艺术感染力很强,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B.楚辞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句式以四言为主,更适于表现丰富情感

C.杜甫的诗以臻于化境的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D.南宋的词增添了慷慨悲壮、低迷伤感的情绪,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答案】B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其中精华的部分,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艺术感染力很强,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楚辞在句式灵活多样,不是以四言为主,故B错误,符合题意;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南宋的词,由于社会变迁、国运式微的影响,增添了许多慷慨悲壮、低迷感伤的情绪,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6.某作品采用楚国方言,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句式灵活,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该作品是

A.《诗经》

B.《论语》

C.《孟子》

D.《离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楚辞》。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诗经》、《论语》和《孟子》都是儒家经典,它们的内容与楚国特色无关,更不具备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故排除A、B、C项;屈原著的《离骚》采用了楚国方言,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句式灵活,故选D。

27.有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以一对贵族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

这部古典小说是

A.《水浒传》

B.《红楼梦》

C.《聊斋志异》

D.《儒林外史》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以一对贵族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由此判断这是《红楼梦》作品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雪芹的《红楼梦》将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故B项正确;A项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排除;C项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排除;D项奠定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排除。

【点睛】“以一对贵族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描写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28.“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该作品的文学形式属于

A.词

B.诗

C.曲

D.民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宋词。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该作品是宋代柳永的《雨霖铃》,属于宋词,与诗、曲、民歌无关,故排除B、C、D项,故选A。

29.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到: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

”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

歌词中涉及到的书法家是

A.颜真卿

B.柳公权

C.王羲之

D.王献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的王羲之擅长行书,且是《兰亭集序》的作者,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与材料不符,排除;

30.2017年1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来华访问期间,观赏了《梨园春苗》《美猴王》《贵妃醉酒》三个精彩京剧剧目。

下列有关“国粹”京剧的表述,正确的是

A.同光年间徽班进京

B.乾隆末年开始形成

C.道光年间逐渐成熟

D.民国初年走向世界

【答案】D

【解析】

A选项错误,徽班进京发生在乾隆年间;B选项错误,京剧开始形成于道光年间;C选项错误,京剧逐渐走向成熟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D选项说法正确,民国初年京剧逐渐走向世界。

二、材料阅读题(每题10分,共40分)。

3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因时而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天理是公道与良知。

朱熹说:

“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

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

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

……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

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末清初)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对儒学的地位有何影响?

为此,汉武帝在教育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3)据材料三指出朱熹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他又提出怎样的认识论?

(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