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8259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识字2传统节日(人教部编版)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

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重点】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

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看图片:

你知道这些节日吗?

每个节日,人们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

2.相关链接:

节日源流: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的画面。

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识字写字

1.出示会认字,引导学生识记、观察字形、读一读,并组词;

2.练一练,巩固学生字音的识记情况;

3.认识多音字,掌握不同读音所对应的不同含义;

4.练一练,巩固学生多音字的识记情况;

5.检查识字情况:

摘苹果;

6.理解词语:

试着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连起来(不做重点,了解即可);

7.出示会写字,引导读一读,并组词、造句;

8.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特殊笔顺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及书写的要点,指导学生书写;教师范写部分重点字形;

街:

左中右三个部分要写紧凑,注意穿插避让,左、中高,右边低。

右边第一横和中部第一横起笔一样高。

敬:

右边首笔撇的收笔,末笔捺的起笔在田字格的中心,末笔捺要写舒展。

热:

上下宽度一致。

上部“丸”笔顺为撇、横斜钩、点。

四点底宽而扁,第一点与另外三点与另外三点的方向不同。

四个点间距均匀,高度一致。

闹:

先外后内,“门”的点在左上格,“市”的点、竖均在竖中线上。

9.练一练,巩固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能够正确书写。

四、指导朗读

1.自.由读一读;

2.同桌互读;

3.小组内读一读,评一评。

4.教师对重点语句作指导:

(1)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重读“欢笑”,要读出人们过春节的无比高兴的的心情。

(2)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以热情、愉悦的语气朗读描写人们过元宵节的句子,重读“看花灯、人如潮”等词语。

(3)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重读“雨纷纷、祭扫”等词语,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

初读课文后,我感受到了每个节日的风俗民情。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复习导入:

用摘苹果的方法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二、品读释疑

1.随文讲解,理解文意:

(1)读课文,想一想:

本文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

(串珠问题1)

本文介绍了7个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2)这些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是什么?

(核心问题)

团圆、喜庆、吉祥和希望。

(3)哪些句子是描写这些传统节日的特有风俗的?

(串珠问题2)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人欢笑”写出过春节时,人们的心里很高兴。

重读“欢笑”,要读出人们过春节的无比高兴的的心情。

说一说:

本句介绍了春节的哪些典型习俗?

你知道春节的习俗,除了这些习俗外还有什么?

本句话介绍了春节的习俗“贴窗花,放鞭炮”。

春节习俗还有:

包饺子、拜年、给压岁钱,还有贴春联。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a.以热情、愉悦的语气朗读描写人们过元宵节的句子,重读“看花灯、人如潮”等词语。

b.写出了元宵节人们到大街小巷看花灯的习俗。

c.“大街小巷人如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好处?

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大街上的热闹场景,人们像潮水一样,涌来又散去。

④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雨纷纷”是环境描写,写出了一种凄风苦雨的天气,也代表人们的哀伤的心情。

重读“雨纷纷、祭扫”等词语,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⑤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a.这句话是对端午节人们的活动描写。

“赛龙舟”是南方人们的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

以热情、稍微紧张的语气读本段,读出人们过端午的热闹景象。

b.运用:

选一选:

端午节的习俗有(BCD)

A.放鞭炮B.赛龙舟C.插艾叶D.吃粽子

⑥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a.这句话写了七月七的民俗活动和相关传说。

“乞巧”是中国传统习俗,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妇女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助他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b.要读出对“牛郎织女”相会的喜悦之情。

c.这里讲到一个怎样的美丽传说?

“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是个美丽传说,更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不畏强权,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

d.积累:

写出几个和《牛郎织女》类似的民间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

⑦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吃月饼”、“赏月”是人们在这一天要做的事。

要读出一家人团圆的热闹、祥和气氛。

⑧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a.踏秋赏菊登高”是该节日的主要民俗活动。

b.要读出对对老人的尊敬之情。

c.为什么说“重阳节,要敬老”?

“要敬老”是因为,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举行许多尊老爱老活动。

⑨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结尾这一句呼应了开头的一句。

又一次写到春节。

要读出人们春节团聚的热闹景象。

(4)品读描写节日风俗的句子,看看这些节日有哪些民俗活动?

(串珠问题2)

每个节日的民俗活动各不相同:

春节里人们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七月七,乞巧,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踏秋,尊老。

(5)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

为什么?

(串珠问题4)

示例:

我最喜欢的节日是春节,因为最隆重,最热闹。

(6)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面的节日,再选一两个说说你是怎样过节的。

(课后第2题)

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春节重阳节中秋节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元宵节:

我们这里又叫“小年”,非常热闹。

这一天,人们都要吃元宵,大街小巷都有卖元宵的,现做现卖。

晚上人们要在公园里看花灯,放烟花。

小朋友们挑着灯笼,满街逛,放鞭炮。

中秋节:

在我们这儿是除了春节外,第二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从各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团圆赏月。

吃月饼,聚餐。

(7)我国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有哪些吗?

(课后第3题)

中国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和一个多数民族,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著名的有:

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

2.主题延伸

你知道哪些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写一写。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

(2)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节)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

(5)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元宵节)

(6)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

三、本课小结

1.课文主旨:

本文以儿歌的形式介绍了我国的几个传统节日,每个节日的风俗民情,表达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本课小结:

本课是识字课,将表示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词语集中儿歌中,我们在诵读中了解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及民间习俗。

丰富了我们的知识,积累了语言,并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四、结构图示

出示结构图示,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

《正月歌》。

六、作业布置

1.背一背这篇课文。

2.传统节日的背后有往往有着一些故事传说呢,请爸爸妈妈讲一讲,并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板书设计: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识字-2传统节日(第1课时)人教(部编版)

《传统节日》(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传统节日》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语言轻快、极富韵律感,充满浓浓节日氛围的课文。

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七大中国传统节日。

这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七大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这些习俗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又不失情.趣,也更有仪式感,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课文共八句话,前七句话每一句分别介绍了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是春天里的节日;端午节、乞巧节是夏天里的节日;中秋节、重阳节是秋天里的节日。

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前后呼应,表示新的一年的春节又来了。

全文语言三字一顿,七字一停,读起来长短不一,很有韵律感,朗朗上口,学生乐读易记。

  配合课文内容,文中安排了两幅插图:

一幅图是几位小朋友欢天喜地贴窗花,一幅是几位小伙子锣鼓振天赛龙舟。

那喜庆颜开的眉眼,那尽情挥舞的手臂,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学情分析:

  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文化情怀。

可是,当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文化被人们所接受,重洋节而轻传统节日的现象日益严重时,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会深感不安。

我们的学生,说起“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日那叫一个神采飞扬,可对于古老传统的中国节日知之甚少,不是将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混为一谈,就是知道一些传统节日却不知其习俗,对节日的由来和蕴含的意义就更一所无知了。

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知道什么是中国传统节日,知道它们的习俗、传说、相关诗词等,感受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数量多,而且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序。

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重点:

  正确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传统节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识字单元第三课。

(板书课题:

传统节日)

  (指名读)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

  (指名读)指“传”:

左边一个单立人,右边一个专。

这些节日是从我们老祖宗那儿一代代传下来的。

  (指名读)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从几千年前一直传到现在。

  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在过的节日,就叫“传统节日”。

(齐读)

  二、初读课文,多元识字,进入传统节日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我们中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请同学们翻开书P3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后把课后双横线里的生字多读几遍。

  

(二)检查自读情况

  1.分组出示生字,指名读。

  翘舌音节生字:

传舟

  后鼻音节生字:

堂统郎饼赏巷

  第三组生字:

贴宵祭乞巧菊艾

  2.去掉拼音,同座互相检查。

读对了就夸夸他,读错了就帮帮他。

  3.打乱生字顺序,开火车读。

  4.我们有哪些传统节日?

读读课文,拿出铅笔圈画出来。

  

(1)出示词语: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2)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传统节日?

  告诉学生:

这是中国的七大传统节日。

  (3)这七个节日的顺序是不能乱的,读一读,猜猜为什么?

  (4)出示每一个节日的时间。

告诉学生,它们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每个节日名称,都藏着时间的秘密。

大多数中国传统节日都是按中国人自己的农历时间来过的,清明节是按公历时间来记的。

(齐读)

  三、精读课文,品味传统节日

  

(一)红红火火中国年(春节,正月初一)

  1.我们每年过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

(出示词语:

春节)

  为什么叫.春节呢?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用盛大的节日迎接春天。

  2.春节,我们会做些什么?

(出示第一句话)

  3.“贴窗花”。

  

(1)指名读“贴窗花”,一张普通的红纸,可以剪出各种图案。

  

(2)出示各种窗花,你喜欢哪一种窗花?

  引导学生观察窗花图案的丰富内涵,知道人们借助窗花来表达对自己和家人的美好祝福。

  (3)我们来贴窗花,送上自己的祝福。

指导读“贴窗花”。

  (4)过年,我们会贴窗花,还会贴什么呢?

  (5)一双巧手,贴出美好祝福,更贴出中国人的智慧!

(齐读)

  4.“放鞭炮”

  

(1)古人为了把“年”这个怪兽赶跑,纷纷放起鞭炮。

  指导读“放鞭炮”。

  

(2)鞭炮又叫“爆竹”,诗人王安石有一句诗这样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5.老师引读:

春节到,人欢笑。

贴窗花,放鞭炮。

  

(1)春节,我们和家人还会做什么呢?

和同座说一说。

  (走亲访友、得压岁钱、吃团圆饭、看春晚等等)

  

(2)品读词语“人欢笑”。

  红红火火人欢笑,喜气洋洋人欢笑,团团圆圆人欢笑,其乐融融人欢笑。

  6.红红的窗花,红红的鞭炮,红红火火,中国年!

(齐读第一句)

  7.小结:

春节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天里的第一个节日。

所有的中国人,包括远在海外的华人,在这一天,这一刻,都会一起欢度这个传统节日。

(齐读第一句)

  

(二)热热闹闹元宵节(正月十五)

  1.春节过后十五天,我们迎来第二个传统节日。

这天我们又会做什么呢?

自.由读第二句。

  学生自.由表达:

看花灯、猜字谜、吃元宵等。

  2.元宵节当然要吃元宵啦!

出示词语“元宵”

  3.吃完元宵,我们去“看花灯”

  

(1)指导读“看花灯”。

  

(2)花灯可不是只有花的造型,她千姿百态。

  出示图片:

它可以是一匹马,一只凤凰,一条龙、一条鱼,一个财神爷,一个故事,一个擎天柱。

  小结:

中国在变美,花灯也变得更绚丽。

  (3)看花灯,猜灯谜(出示灯谜:

舟、团、宵)

  4.“宵”是夜晚的意思,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就是元宵节,它的夜晚最热闹!

  

(1)出示视.频:

天南海北的人们是怎样闹元宵的呢?

我们一起去看看(游花灯、舞龙灯、舞狮子、打树花)

  

(2)这些习俗点亮了元宵节的夜空,人们争相赶来观看。

(指名读第二句)

  (3)今天,我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怎样的元宵节?

  元宵节为人们恋恋不忘的春节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5.小结:

汤圆的馅变得越来越丰富,花灯变得越来越亮丽,不变的是如汤圆般团团圆圆、相亲相爱的家人。

(齐读)

  (三)天清地明清明节(4月5日前后)

  1.春天里最后一个传统节日,是“清明节”。

在这一天,我们会做些什么呢?

自.由读第三句。

  学生交流:

去扫墓,在桌子上摆上水果,插上香等。

  2.出示“祭”:

下面的“示”就像一张桌子,也就是祭台;上面的“

”表示肉,也就是供品;“

”就像一个人的双手。

“祭”表示用双手恭恭敬敬地将供品放在祭台上,这就是祭扫。

  3.我们用这些隆重的仪式来纪念逝去的亲人。

此时,有一句诗会涌上心头——

  出示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齐读)

  4.清明这一天我们还会做什么呢?

  远足,踏青,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5.品读理解“清明”。

  6.小结:

最美人间四月天,美在这清明的天空,更美在我们陪伴亲人、思念故人的那份真情!

  (四)回顾传统节日

  1.从正月初一的春节,到正月十五的元宵,再到4月5日前后的清明节,这些传统节日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日历上的一个日期,伴随着这些习俗传统节日带着祝福、带着智慧,融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血脉里!

  2.齐读1-3句。

  四、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一)认读生字,仔细观察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9个生字,全班齐读。

  2.看结构、看比例、看关键笔画的穿插避让。

  

(1)看结构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求会写9个字的结构。

  “贴、敬、转、街”4个字是左右结构,“艾、热”2个字是上下结构,“舟”是独体字,“团”是全包围结构,“闹”是半包围结构。

  这节课我们学写“贴、敬、转、街”4个左右结构的字,和“舟”这个独体字。

  

(2)看比例

  引导学生观察汉字构字部分在田字格中摆放位置的比例,发现“贴、敬、转”这3个字左右比较均匀,“街”由三部分组成,三部分都相对均匀。

  (3)看关键笔画的穿插避让

  教师重点指导“街”和“舟”。

  “街”左中右三部分相对均匀,要写紧凑。

“彳”的第二笔撇在第一笔撇的中间下面起笔,中间“圭”的第三笔横要穿插到“彳”第二笔撇里,“圭”的三横一提保持相等间距,“亍”的第一横与“圭”的第一横一样高,第二横要穿插到“圭”里。

  “舟”,注意笔顺正确:

撇、撇、横折钩、点、横、点,首笔撇从竖中线起笔。

横落笔在横中线上,两点与横保持一样的距离,“舟”字字形偏窄长,不要写宽了。

  

(二)练习书写,培养习惯

  1.教师范写“街”和“舟”。

  2.学生先描后写。

  3.集体讲评,评价指向比例和关键笔画。

  4.抄写词语“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

  板书设计:

2传统节日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4月5日前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