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9000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

实用教育学复习资料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体现为:

1、以教师为中心(赫尔巴特)到以学生为中心(杜威),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2、从教授法到启发式教学。

第一章教学管理

第一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理念

一、新课程改革

1.新课改有着清晰的改革思路: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2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

(1)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学生是具有发展性的人、学生是独特而完整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丰富学生的情绪与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道德与人格的升华

、加强学生能力与方法的培养

(3)提倡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学组织生活化

二、全面发展:

一条摸索前行的道路

1.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1)因材施教是全面发展的前提

2)全面发展是因材施教的归宿

3)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因材施教重在“辨”材、全面发展不是均衡发展,同步发展,统一发展(判断)

2.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的整合策略

(1)从全面发展着眼,从因材施教着手

(2)扬长避短,促进发展

第三节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

一、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1.概念:

教学常规由教学组织工作的常规和教务行政工作常规构成

二、校本研究和培训制度

1.校本研究制度

校本研究制度应体现出A.以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B.以“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为研究目标C.以自我反思、同伴无助、专业引领为基本要素D.以年级组、教研组、课题组为基层单位E.以集体备课和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F.以课例、案例、论文为主要载体

2.校本培训制度

校本培训制度一般由指导思想、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原则、培训措施、管理方法等几个方面构成。

三、学生评价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

1.学生评价制度

以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为原则,尝试建立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符合新理念、适应新课程的学生评价制度。

2.教师评价制度

要适应新课程,就必须倡导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要求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其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A.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B.构建多元化教师评价参与体系.

第二章课程假设与开发:

课程的革命

第一节课程的概念

一、从统一课程到多元课程

新课程标准实施前,我国实施的是统一课程,这种课程体系:

A.存在“三重三轻“、”三多三少“的现象(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重分科课程,轻综合课程;学科课程太多,活动课程太少;必修课程太多,选修课程太少;分科课程太多,综合课程太少)

B.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课程内容忽视人的发展;课程内容面向过去,忽视未来;课程内容忽视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课程模式单一)

二、课程的概念

1.概念:

广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三、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潜在课程

1.学科课程:

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学科中心论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统而忽视儿童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要求。

(主要代表人物: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课程论)

2.活动课程:

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活动课程最早由卢梭提出。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杜威提出了“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的理论。

3.综合课程:

也称广域课程或大范围课程,即综合性的学科课程,它既是相邻或相近学科在基础范围内的综合,也是拓宽边缘学科的新课程领域。

特点:

A、符合儿童认识世界

B、增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C、有助于减负

D、既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4.潜在课程:

也称环境课程、隐性课程,它是在学校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但又对学生的成长和知识增加、情感的培养产生影响而又无法控制的全部教育因素的总和及传递方式。

它集中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一般可分为物质文化环境(包括校园的布局、建筑设计、雕塑、壁画等方面的建设)和精神文化环境(包括校园文化、校风、学风、校训、校歌等方面呢的建设)

第二节课程的规划与管理

一、课程规划:

面向未来的望远镜是学习

1.概念:

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较长时间内用以规划与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

2.包括课程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课程改革、建设发展规划及具体实施步骤等,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它体现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3.课程规划由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四个方面构成

A.课程目标:

是教育目的在课程方面的具体化,教育目的只有通过课程目标才能体现出来。

——20世纪以来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目标包括行为目标、生成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B.课程设置:

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

——应遵循时代性、适应性、环境性、评价性和校本性等原则

C.课程结构:

是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课程结构分必修课、选修课两种

D.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主要涉及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组织等因素。

二、课程的组织与管理:

脚踏实地的显微镜式学习

1.课程管理的概念:

广义就是中央、地方、学校、社区、家长、学生共同对课程施加影响的过程;狭义是中央政府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进行的决策、组织、领导、实施和评定的过程。

2.课程管理的任务:

A.国家层面对课程的管理包括规划课程,制订课程政策,确定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课程标准,实行课程评价。

B。

地方对课程的管理主要是制订国家课程的实施计划,规划地方课程,制订地方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C.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的任务主要有两项:

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开发校本课程。

三、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

2.新课改下的课程评价:

A.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

B.在评价的主体上,调动学生注定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C.在评价的方法上:

a.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b.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c.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d.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

3.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应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课程评价三个方面构建。

第三节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

1.概念:

校本课程是由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依据国家课程和教育目的,结合学校内外的环境和资源,针对本校学生实际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校本课程”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家,已有20多年的历史

3.校本课程具有四个特征。

A.补充性:

B.自主性:

C.民主性:

D.实践性:

二、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及误区

A.校本课程开发上的极端性能B.校本课程开发上应试性C.校本课程开发上重复性

D.校本课程开发上简单性.

第三章教师专业发展:

可以像律师、医生一样专业化

第一节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专业精神的发展、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发展)

A.专业精神的发展:

专业精神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范和精神。

B.专业知识的发展(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起码的条件):

专业知识是教师教学必备的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新兴学科与相邻学科的知识和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C.专业技能的发展:

专业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条件。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A.形成期(1至5年)B.发展期(5至10年)C.成熟期(10至15年)]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途径:

A.“教师教育”改革;B.校本培训;C.反思与交流;D.专业发展学校

第二节新教师的专业发展

1.新教师概念:

新教师是指从大中专院校毕业后,在中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满三年的教师。

一、新教师的发展特征:

(适应专业角色的转换、完善专业能力的成长)

A.适应专业角色的转换:

1、角色认识与角色体验的冲突;

2、教师效能感低;

3、树立角色价值观

B.完善专业能力的成长:

1、能力结构失衡;

2、年轻的优势

二、新教师成长指导(难点):

(组织环境支持、自身努力)

A.组织环境支持:

1、资深教师的示范引领

2、组织有针对性的入职教育

3、建立区域性教师交流网络

B.自身努力(重点):

1、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多层次教学反思

3、终身学习

第四节专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专家型教师的特征:

(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意识、教研双馨)

A.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意识:

1.坚定的职业志向

2.不断挑战常规

3.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B.教研双馨:

1.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2.坚持教育科研

第四章教学研究与创新:

一所所学校,一座座矿藏

第一节校本教研与制度

一、释读校本教研的内涵

1.内涵:

校本教研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把课程改革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如何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教育者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充分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

2.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的主体,教学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行动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有效方式。

3.校本教研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

4.校本教研与传统教研的关系、区别:

A.关系:

校本教研是对传统教研形式的发展

B.区别:

传统教研

校本教研

重“教”轻“研”

重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反思、研究和升华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内容统一

内容开放

教师的角色是研究或实验的辅助者、配合者、执行者

教师是真正的研究主体

脱离教学实际、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延续性

5.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所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创建特色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对校本教研案例的解析

1.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

即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

A.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个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B.同伴互助——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C.专业引领——指专业研究人员的协助、指导和支持下开展校本教研

2.校本教研的具体开展有四个阶段:

“问题一设计一行动一反思”;

(1)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

(2)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

(3)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

(4)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反思

三、制度化的校本教研的确立

A.围绕“校长”创建学习型校园

B.课例研究的惯常化

C.师师互动——形成互助空间

D.三种对话方式的融合;(与课程专家面对面对话、与书报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实现间接对话、通过网络与专家自由对话)

第二节学校科研与管理

“常规立校,科研兴校”是国家所倡导的的办学方向

一、思想管理(要使教师相信教育科研具有必要性、紧迫性、效益性、可能性四大特点)

二、目标管理(“三重目标”:

发现、完善和建立新的教育理论、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组织管理(基本框架:

领导层、管理层、基本层)

四、制度管理

五、队伍管理(通过恰当的目标定位激励教师成长、通过丰富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发展、通过准确的反馈指导帮助教师进步)

六、操作管理

第三节教师理论修养与提升

一、教师教学理论修养与提升

1.教师教学理论修养

“学科教学理论”就是教师教学理论修养形成与发展所必需的科学体系

2.教师在现实教学还必须形成一系列的具体教师教学理论修养

A.教学实践性知识的有意识反思。

B.主动的教学创新。

C.孜孜以求的教学交往。

D.敏感的教学研究P81(案例分析)

E.与时俱进的信息素养能力

3.教师教学理论修养的提升之路

1)读书(读书,读书,再读书。

2)实践-反思

二、教师教育理论修养与提升

1.教师教育理论修养

教师教育理论修养的关键就是一种促进学生成人、成材的动态化的教育人格的生成,核心就是围绕着“师德”的一系列个性品质的养成,其中教师的教育德性是整个教育人格的重心

2.教师教育理论修养的提升之路

A.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活动。

B.自我修养是实现教师德性的根本。

第四节教师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

1.内涵:

具体讲,教师的创新能力就是教师的教育创新能力,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由“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也就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敢想敢做,勇于探索,敢于钻研。

2.教师教育创新能力结构性内涵由背景性要素和技能性要素组成

3.两大要素反映在教师身上就是一系列具体的教育创新素质:

A.先进的教育观念B.完善的认知结构C.独特的个性特征D.艺术性的教学技巧

E.较强的扩展能力F.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

4.这些素质具体到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以下教学行为:

A.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B.课堂开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C.参与讨论,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D.承认差异,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

二、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之路

1.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素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A.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B.广泛吸纳创新理论

C.注意把握创新教学

第五章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灌输与启发的二重奏

第一节德育的内涵

一、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1、理解德育的内涵;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品质、政治与法律素养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2.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几个方面。

3.学校德育包括:

做人德育、心理德育、责任德育

二、德育的原则:

1.包括:

知行并重原则(知的教育,应注意三个方面:

知错或知耻;知対或知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行的教育着重注意:

让学生知道怎么做、让学生悦城服地做、行应实践并验证知、行应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从行中受益)、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原则、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发现与收集问题、恰当选择问题、研究问题或事件)、贴近现实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三、有效德育的方式方法

1.榜样示范法(正面榜样、反面榜样)

2.情感体验法:

(积极输出感情、给学生以感情之港、避免受日常情绪影响、理解教学内容的情绪并恰当运用、一切以爱学生为出发点、积极合理地利用表情)

3.习惯养成法(外部力量引导;自我意志力努力)

4.沟通交流法:

(真诚与学生交朋友,主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并让学生认识或体验到教师的关心;要注意自己的情绪,用情感感染学生;语言柔和、循序善诱、有的放矢;牢记沟通交流的目的;注意沟通交流的双向性、民主性)

5.自我教育法(主要是学生);

6.争辩讨论法(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

7.情景模拟法:

(方法:

道德游戏、无领导讨论、真实情景再现、虚拟情景等。

注意:

引导学生正视道德冲突现象的存在、指导学生理性地面对道德冲突)

8.无意识教育法(需做到几点:

精心组织活动、优化环境、尽可能避开学生自己、恰当选择素材)

9.夸张矛盾法(对学生的过错不进行批评,反而赞扬与过错相反的行为,例子:

“四块糖”、注意;通过夸张使学生产生矛盾心理、显现结果、采用矛盾的相反的行为)

10.奖惩规范法(适合于低年级学生;有效批评或惩罚、有效赞扬获奖励、鼓励)

第二节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其开设

1.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

教学目标与主题的确立、单元内容与题目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常用方法:

认知法、情景法、实验操作法、行为改变法)、清晰地列明活动的步骤、选择相关的辅助资料、活动效果的预期、编写教案

二、心理健康教育实操指南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倾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立化倾向)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心理服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社会的力量相结合)

第六章 教学常规实施:

课堂平等中的首席

第一节教学计划

一、理论概述

1.概念:

教学计划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

2.在教学工作中,对于教师来说,做计划是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填空)

第二节备课

一、理论概述

1.概念:

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2.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

3.备课内容:

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第三节说课

一、理论概述

1.概述:

指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辅助手段,以讲述的方式,向听的对象就某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述说自己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的设计和设计的理论依据的过程。

2.说课是介于备课与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其显著的特点。

二、操作程序:

(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

A.说教材,就是说“教什么”,它是说课的基础内容,一般要说清楚以下的内容:

一是课题;二是教材内容。

B.说教学目标,首先说清课程标准对所说课整体要求,特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相互融合的要求,以及本课堂如何体现与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C.说学情,就是对所任教的学生进行学情分析

D.说教法与学法。

就是说“怎么教与怎么学”和“为什么这样教与学”。

E.说教学过程。

主要包括

①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②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③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④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第五节课堂与探究教学

一、理论概述:

“探究教学“是以学生主动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二、实际操作:

创设情境,质疑引题(3~4分钟)

自学探究,释疑质疑(6~8分钟)

实践探究,体验升华(13~15分钟)

点拨解难,形成解释(6~8分钟)

归纳总结,迁移创新(3~5分钟)

第六节听课与评课

一、理论概述

1.听课:

是具有一定的特点与规律的

A.是一项技能,是以看、听、想、记和个人教学思想、教学经验与教学修养协调活动为保证的综合教学技能

B.听课具有目的性、指导性、理论性与情境性的特点

C.听课者在听课时要遵循一定的要求。

2.评课:

从“目标——过程——效果“等三维度展开评价,是一项专业的技能,

评课需遵循以下原则:

实话实说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激励性原则、艺术性原则

二、实际操作

1.听课:

A.做好听课前的充分准备(心理准备、教育教学理论准备、资料准备)

B.听课时要做到听、看、记、思有机组合

2.评课:

A.授课人以陈述方式自我剖析

B.授课人与听课者互动点评

C.教师或专家概括评价

第七章教育评价:

奖罚性评价PK发展性评价

第一节教育评价概述

一、教育评价的内涵

1、“教育评价”的概念最初由泰勒于1930年提出并于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初等及中等教育法案》中得到合法化。

2.概述:

教育评价,是指以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采取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通过系统的搜集、分析、解释信息,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二、教育评价的基本类型

(一)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与学校评价

(四)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五)需要性评价、可行性评价和配置性评价

(六)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三、教育评价的功能:

诊断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教育功能

第二节教师评价

一、奖惩性教师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

(一)奖惩性教师评价

1.奖惩性教师评价特点:

A.奖惩性教师评价面向过去

B.奖惩性教师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C.奖惩性教师评价标准是统一的、预设的

D.奖惩性教师评价强调量化方法,多采用外部评价,注重结果

E.奖惩性评价主要是为了区分优劣,所以收集信息、下结论成了主旋律,相对时间短,一堂课、一次教育活动就可以解决问题

2.弊端:

A.容易使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B.不利于教师工作的反省、改进和提高

C.导致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片面性

D.有碍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和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E.与现代管理理念背道而驰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

1.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产生基础

Ø发展性教师评价是在对旧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反思与批判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Ø发源于英国

2.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特征

A.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是根本目的

B.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

C.强调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动态监控

D.强调全员参与

(三)奖惩性教师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比较

1.区别(3点):

A.激励机制不同

B.评价的功能不同

C.评价目的不一

2.教师评价改革的趋势(4点)

A.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B.恰当处理业绩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系;

C.统一的评价标准与个性化评价相结合;

D.加强评价中与教师的沟通,促使教师对评价的积极参与;

二、教师评价的实施

1.教师评价的方法(5点):

教师自评、学生评教、同行评议、领导和专家考评、社会评价

第三节学生评价

一、对学生评价的基本认识

1.学生评价的类型(4点):

诊断性学生评价、形成性学生评价、终结性学生评价、选拔性学生评价

2.学生评价的特点(3点):

强调了评价功能的形成性、重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重视评价类型的多样性

3.学生评价的原则(6点):

发展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全面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明确性原则、过程性原则

二、学生评价的实施

1.学生评价的内容:

A.学生学科学习评价

B.学生基础性发展评价(包括道德品质评价、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发展评价、交流与合作水平评价、个性与情感发展评价、运动与健康领域评价、审美与表现领域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