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039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docx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

语文句子成分和语法知识

一、语文句子成分

把句子成分的划分重点放在单句上,考试中关于单句的题还是比较多的,至于复句你只要掌握几种明显的关系就可以了,如果有具体的疑问,请你把相关的问题说出来,可以为你参谋一下:

完整的句子结构是:

(定)主//[状]谓<补>+(定)宾

例如:

(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

定语用在主语前面,是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的

如:

“(冬天里)的春天”

补语用在谓语的后面,是补充说明谓语中心语的

如:

“辨认<仔细>”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

(1)中国人民 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 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如:

(1)满天乌云 顿时消散了。

(2)树叶 黄了。

(3)小王 今年十六岁。

(4)鲁迅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 星期日。

(6)什么书 他都看。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 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关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金黄)的珍珠。

(2)(三杯)美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

 状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 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 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

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

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词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 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

7.独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

例如:

(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2)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4)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 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8、复指成分: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

例如:

(1)先生自己也要书。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 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3)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划分20个句子成分】

1.我们(主语)是(谓语)一列(定语)树(宾语)

2.春天(主语)像(谓语)刚落地的(定语)娃娃(宾语)

3.今年的(定语)春天(主语)来(谓语)得太迟(补语)

4.他(主语)是(谓语)一个高而瘦的(定语)老人(宾语)

5.我们(定语)家(定语的)台阶(主语)低!

(补语)

6.妈妈(主语)突然(状语)问(谓语)我(宾语)

7.敌人(主语)监视(状语)看(谓语)苇塘(宾语)

8.我们(定语)家(主语)盖(谓语)了(补语)新(定语)房子(宾语)

9.妹妹(主语)正在(状语)上(谓语)小学(宾语)

10.水珠(主语)起来了(补语)

11.树叶儿(主语)绿(谓语)得发亮(补语)

12.我和母亲(主语)走(谓语)在前面(补语)

13.她(主语)又在衣袋里(状语)摸(谓语)了半天(补语)

14.我们家的(定语)台阶(主语)有(谓语)三级(补语)

15.眼前的(定语)环境(主语)好像(状语)是(谓语)一个(定语)梦(宾语)

16.年轻的(定语)信客(主语)也渐渐(状语)变(谓语)老(补语)

17.我国的(定语)石拱桥(主语)有(谓语)悠久的(定语)历史(宾语)

18.画眉(主语)在树林边(状语)婉转地(状语)歌唱(谓语)

19.天气(主语)那么(状语)暖和(谓语),那么(状语)晴朗(谓语)

20.他们(主语)轻飘飘地(状语)浮(谓语)在水上(补语)

在句子成份的定义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只不过古汉语有特殊句式,它改变了成份的位置:

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问句式    否定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   “......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

       2、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3、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

”的形式表被动。

如: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3、用“见”、“于”,“见......于......。

”表被动。

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

“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4、用“为”,“为......所.....。

”表被动。

如: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

“沛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

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

“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

“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亚父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父面向南坐。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

“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

”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如: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

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

“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如: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

又如:

“赐之彘肩。

”(《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

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区分参见:

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中,分析句子的成分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宾语和补语的区分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常常对“谓前为状谓后补”和“谓语之后带宾语”这两句“窍门口诀”疑惑不解。

虽然他们懂得前者是针对谓语中心词和附加成份而言,后者是针对句子主干顺序来说,但在实际操作中和分辨时还是常常感到困难。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两种成分进行了几方面的对比,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一,细推敲两种概念,从回答问题入手。

宾语是动词中心语的支配对象,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词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根据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之间是被涉及与涉及的关系,回答的是“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而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形容词之间是补充和被补充,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回答的“怎么样”的问题。

例如:

(1)他打球。

               

(2)他打〈输〉了。

(1)中,“球”是“打”涉及的对象,回答“什么”的问题,所以是宾语:

(2)中“输”是补充说明“打”的结果,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是补语。

从概念和回答不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是区分宾语和补语的最基本方法。

其二,依词性类别判定,细辨认数量结构。

用分辨词性的办法进行对比也是判定句子成份的方法之一。

宾语作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经常用名词、代词或其他名词性短语来充当;而补语则经常用形容词、动词、介词结构或其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语来充当。

例如:

(1)他看书。

               

(2)他看〈完〉了。

     (3)他看什么?

  

(4)他看得〈很认真〉。

      (5)他去新华书店。

     (6)他来〈自南方〉。

以上

(1)(3)(5)句子分别以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来充当宾语,而

(2)(4)(6)句则以动词、形容词或介词结构充当补语。

数量结构在句子中既可以充当宾语,也可以充当补语,这时我们就要从词的意义上去区分。

例如:

他写了三篇;他唱了〈三遍〉。

前者中“三篇”指文章之类的东西,是以定语代替中心词,故而是宾语;而后者中“三遍”是指唱的次数,是补充说明“唱”这个动词的,故而是补语。

又如:

他浪费了三天,他休息了〈三天〉。

以上两个句子都出现了“三天”这个“数词+时间名词”的结构,“三天”后面显然都省去了“时间”这个中心词。

这时我们要看谓语动词能否跟省略去的“时间”一词进行搭配。

能搭配成为动宾结构的,说明动词后面的是宾语;如果不能,则是补语。

在前一句中“浪费”可与中心词“时间”构成动宾关系,所以“三天时间”的“三天”是定语代替中心词充当宾语。

在后一句中,“休息”虽然可与“时间”搭配,但构成了偏正关系,而不是动宾关系,不合句意,故而这里的“三天”是表示时段的补语。

再如:

他买了二米,线长〈二米〉。

前者“二米”是“买”的对象,自然是宾语。

后者“二米”是补充说明形容词“长”的,形容词具有不带宾语的特点,故而这“二米”只能是补语。

此外,非动作动词“有、等于、变成”等后面所带的数量结构都是这些词所涉及的对象,所以不是补语,而是宾语。

例如:

我有十个;一个变成了二个;三个加三个等于六个。

这些句子中的数量结构都是宾语。

其三,用“得”、“这”二字检验,从“顺序”“结构”分析。

我们知道,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如:

他笑得〈非常天真〉;这花香得〈很〉;他说得〈怎么样〉?

但是,如果“得”字不作为结构助词而作为独立词素出现时,我们就不能混为一谈。

如:

他懂得这事。

你值得学习。

这些句子中“得”字与其它词素结合而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词,故而不是补语的标志,它后面的成份是宾语。

用代词“这”可以判定“个”字的宾语和补语。

“个”字是最常见的量词,通常用在名词前头。

例如:

(1)吃个西瓜。

(2)吃个〈痛快〉。

(1)句中“西瓜”是“吃”对象,是宾语,且可以在“个”字前面加“这”字;第

(2)句中“痛快”是补充说明“吃”的,不可能在“个”字前边加“这”字。

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个”字前边能加“这”字的是宾语,否则即为补语。

一般说,动词后边同时有宾语或补语时,是补在前、宾在后,所以宾语和补语在动词后的位置有时也可以做为判定依据。

如:

他打了〈三次〉球。

我织〈成〉一件毛衣。

但也有些情况却恰恰相反,是宾在前、补在后。

(1),他每天上山〈两趟〉。

当补语是量词结构时,这种顺序较为常见。

(2):

你拿杯水〈来〉吧!

他撕〈下〉一张纸〈来〉。

这两个句子中前者补语是趋向动词,置于宾语之后;后者补语是合成趋向动词,两个部份分别置于宾语前头和后头。

有些介词结构也可以放置在宾语之后作补语,如:

这件事〈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另外,有些形式相同的短语可以通过分析结构的方法来对比判定。

例如:

他跑〈下大堤〉。

他摘下眼镜。

这两个句子中都有带“下”字的词组,前一句“下”与“大堤”构成动宾关系,做“跑”的补语,补充说明跑的结果是下了大堤,而不是“大堤”被“跑下”;后一句的“下”与“摘”搭配成词,做谓语,“眼镜”做“摘下”一词的宾语“眼镜”是被“摘下”;再如:

我希望去一次;我去〈一次〉。

这两个句子中也都有形式相同的“去一次”,但根据结构分析,它在句子中充当的成份显然不同。

总之,虽然宾语和补语有难以分辨的一面,但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对待,多做对比、总结,经过反复训练,总还是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

二、语文语法知识

1、词类:

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

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或独立成句。

虚词:

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

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

上、下(简称方位词)名词的语法特点:

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

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

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

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

爱、恨;表示使令:

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

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

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

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

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

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

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

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

快、慢;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

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

几、许多;表序数:

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

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

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

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

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

脚、年;量词的语法特点:

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

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

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

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

代词的语法特点:

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

“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

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

都、全;表示语气:

可、倒;表示否定:

不、没;表示时间:

刚、恰好;表示程度:

很、极;表示情势:

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

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

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

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一般连词:

和、与、并、或、及;关联词:

主要用来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