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2135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Word格式.docx

A.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一句,既交代了“醉翁”之号的来历,又与下文“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相呼应。

B. 

第一段交代了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与命名由来,描写亭周边的环境按照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的顺序。

C. 

第三段描述太守与滁人、众宾游山同乐的情景和乐趣,以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为顺序来安排材料,其中“太守醉”是核心。

D. 

同是描写山水游记、借景抒情之作,《醉翁亭记》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而《岳阳楼记》则流露出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答案】

(1)寄托;

投壶;

茂盛

(2)①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②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事的人。

(3)D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主要“射”这里是“投壶”游戏;

“秀”这里指茂盛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然:

......的样子。

临:

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应注意句式。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② 

述以文:

以文述,用文章来记述的意思。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事的人。

(3)ABC分析正确。

D《醉翁亭记》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故答案为:

⑴寄托;

茂盛 

⑵①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⑶D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2.文言文阅读

与程秀才①

【北宋】苏轼

某启。

去岁僧舍②屡会,当时不知为乐,今者海外③岂复梦见。

聚散忧乐,如反覆手,幸而此身尚健。

得来讯,喜侍下清安,知有爱子之戚④。

襁褓泡幻⑤,不须深留恋也。

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亦悲怆久之今则已矣。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⑥,大率皆无耳。

惟有一幸,无甚瘴⑦也。

近与小儿子结茅数椽居之,仅庇风雨,然劳费已不赀⑧矣。

赖十数学生助工作,躬泥水之役,愧之不可言也。

尚有此身,付与造物⑨,听其运转,流行坎止⑩,无不可者。

故人知之,免忧。

乍热,万万自爱。

不宣。

(选自《苏轼文集》)

【注释】①程秀才:

程天侔,苏轼在惠州时的朋友。

②僧舍:

指嘉佑寺,苏轼在惠州时的家居之地。

③海外:

当时苏轼被远贬到海南岛儋州,故称“海外”。

④侍下:

代指父母。

爱子之戚:

指程夭侔之子新亡。

⑤泡幻:

指死亡。

⑥悉数:

全部说完。

⑦瘴:

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之气。

⑧不赀(zī):

不可计量。

⑨造物:

造物者,指天帝。

⑩流行坎止:

顺流而行,遇险即止。

(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然亦未易悉数/然则何时而乐耶

故人知之,免忧/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聚散忧乐,如反覆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惟有一幸,无甚瘴也/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亦悲怆久之今则已矣

(3)请补写下面句子省略的内容。

赖十数学生助工作,①躬泥水之役,②愧之不可言也

(4)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苏轼在信的开头回忆了与程秀才的相聚之乐,感慨当时不懂珍惜,如今却无法相见。

苏轼在得知朋友程秀才失去襁褓中的爱子而悲伤时,劝慰他不必太过留恋,太过悲伤。

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儋州后,生活极其不易,一无所有,苏轼为此感到十分悲伤难过。

苏轼与小儿子建造房子,并得到学生的帮助,但他也因学生躬身泥水之劳而深感愧疚。

(5)结合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

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答案】

(1)D

(2)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亦悲怆久之/今则已矣。

(3)①学生;

②仆(我、吾)

(4)C

(5)苏轼到海南后,列举“食无肉”等“六无”以至数不尽的“无”,可见其遭遇相比之前在黄州、惠州更差,再没有可以提起生活兴趣的事了。

║但是,苏轼却以一“无”殿后:

“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且再加上“惟有一幸”,苏轼之奇,尽在其中,足以看出苏轼的乐观与豁达。

(1)A然而;

既然这样。

B老朋友;

因此。

C快乐;

快乐。

D只有;

只有。

(2)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离开惠州后,大儿子那一房也失去了一个孙子,我也非常的悲痛,但现在好多了。

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

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亦悲怆久之/今则已矣。

(3)结合语境理解,苏轼被贬到海南后,盖了几间茅屋居住。

这些房屋是依靠几十个学生帮忙盖的,哪些学生亲自劳动。

让苏轼感到惭愧。

据此答题即可。

(4)ABD理解正确。

C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儋州后,生活极其不易,一无所有,但苏轼并不为此感到十分悲伤难过,而是非常达观,庆幸自己还有健康的身体。

(5)首先要理解“无”字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其表达了苏轼什么样感情。

“无”没有。

结合句意分析,苏轼到海南后,吃饭没有肉,生病没有药,居住没有房屋,出门在外没有朋友,冬天没有炭火,夏天没有寒泉,这里列举“六无”以至数不尽的“无”,可见其在海南的生活之苦。

但是,苏轼却庆幸自己有一幸,即“惟有一幸,无甚瘴也”,苏轼能在不幸中看到幸运的地方,看到生活中好的方面,足以看出苏轼的乐观与豁达。

故答案为:

⑴CD;

⑵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亦悲怆久之/今则已矣。

⑶①学生;

⑷C;

⑸苏轼到海南后,列举“食无肉”等“六无”以至数不尽的“无”,可见其遭遇相比之前在黄州、惠州更差,再没有可以提起生活兴趣的事了。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⑵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

答题时只要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即可知省略的内容。

⑷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⑸此题考查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赏析的答题模式:

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3.文言文阅读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①,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②,无所不快;

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③苏辙记。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清河张君梦得:

张君梦得,张梦得,字怀民,苏轼友人。

②蓬户瓮牖:

蓬户,用蓬草编门。

瓮牖,用破瓮做窗。

蓬、瓮,名词作状语。

③苏辙先世为赵郡栾城(今河北赵县)人。

(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①始得平地________ 

②余兄子瞻名之曰________

③不以谪为患________ 

④穷耳目之胜以自适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3)文言中的许多虚词,有着丰富的意义和不同的作用。

联系选文,与选句中划线字作用相符是( 

选句:

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提示思路,转换内容。

开启话题,引出下文。

表达语气,突显情感。

(4)在苏辙眼中,“快哉亭”里的张梦得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选文分析。

【答案】

(1)才;

命名(取名);

忧愁;

美景

(2)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3)C

(4)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反能以美景来自求安适。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名”这里属于词类活用,“患”,“胜”属于古今异义词。

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

根据题意断三处的要求,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3)这句话的意思是:

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

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是承接张梦得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非常的豁达乐观。

因此这句话中的“更何况”表达赞叹的语气。

(4)结合张梦得的动作、语言故事分析,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

⑴才;

美景 

⑵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⑶C

⑷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理解虚词表达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分析虚词的表达效果。

⑷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

先了解文章内容;

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

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这里找出夏翁、尤翁的相关事例依次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阔大。

从南边与沅水、湘水汇聚,向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盛大。

流到赤壁之下,江波水流水势浩大,如同大海一样。

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

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

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

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

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

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

尊奉 

折节读书 

折:

改变

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

欣喜的样子 

往往阳狂垢污 

阳:

通佯,假装

(2)给句子划出停顿(限断三处):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3)翻译句子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4)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

“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

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①②④⑤ 

②④⑤⑥ 

①③④⑤ 

②③④⑥

(5)有人说《方山子传》一文是苏轼被贬至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结合传记内容以及苏轼当时的处境阐明理由。

【答案】

(1)C

(2)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3)(方山子)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方山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4)B

(5)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

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隐退以明志,苏轼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当方山子得知苏轼境况时,“俯而不答,仰面笑”“不答”“笑”从无声到有声,从内心痛苦到庆幸自己远离官场,妻子奴婢“自得之意”实是苏轼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

苏轼这篇传记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1)C.矍然:

惊讶睁眼相视貌。

故选C。

(2)根据句意: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故句子划分为: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3)本题注意关键词:

蔬食:

吃素食。

故:

原因。

两句都要补出主语——方山子。

(4)B.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故选B。

(5)考此题很难,围绕“自悲不遇”结合文中一两处内容分析即可。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

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方山子又与苏轼马上论兵及古今成败得失,且“自谓一世豪士”,气宇轩昂,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报国利民的的英雄,竟然落得沉沦于穷乡僻壤,终老于山谷林泉之中。

朝政黑暗,世道不公,苏轼与方山子的际遇同等,两人同属“不遇”,所以苏轼文中通过这些实例的强烈对比,充分表现了对宋统治者的极端不满和怨恨,虽未直言,但字里行间饱含其意。

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且“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完全摒弃了这些荣华富贵,捐弃功名利禄,决然远离尘嚣,遥迹山林,自愿过起艰苦的隐居生活,原因就是由于对北宋政权极度不满和丧失了信心。

苏轼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是为方山子抱不平,骨子里是在发泄对宋朝廷的愤怒,作者通篇无一字一句愤懑之语,可字字句句都凝聚着苏轼对统治者的痛斥。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⑴C

⑵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⑶(方山子)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方山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⑷B

⑸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理解,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行断句,注意括号里的限制条件。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章进行判断选择。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的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分析。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

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

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

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

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