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485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docx

变态心理学考核知识点

考核

第一章

1、变态心理的概念和标准

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定义一个人是否变态的3个标准:

⑴心理功能紊乱(涉与认知、情感和行为3方面的损伤)

⑵痛苦或损伤(心理和行为功能紊乱往往伴随痛苦而产生)

⑶非典型性反应(心理障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符合一定文化的要求)

2、变态心理的多维综合模型与经典的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

多维综合模型强调引起变态行为的原因是复杂且令人迷惑的,每个维度,无论是生物的或是心理的,都极大地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着。

它们相互交织,通过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方式造成心理障碍。

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行为和认知过程、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与发展的因素等。

①行为遗传学:

很多心理障碍的产生都有其遗传(基因)基础

②情绪对心理障碍的影响显而易见,情绪和心境还会影响认知过程

③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也是形成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方面;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多,交往的频率越高,他的预期寿命也就越长。

4大心理学派

一、心理动力学派

心理动力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释梦被弗洛伊德看成是通往病人无意识的最佳途径)

主要关系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得不好或未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痛苦。

新弗洛伊德主义

⑴埃里克森:

个体全程发展理论

⑵克莱因:

客体关系理论

二、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人本主义:

心理学的第三思潮)-提升了精神和心灵的作用。

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强调自由和选择以与责任和意志力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地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他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的选择逃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是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与丧失功能的生活。

⑴马斯洛:

人生来就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人有充分发挥潜能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⑵罗杰斯:

最具影响力的人本主义学家,创造患者中心治疗(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三、行为主义模型(也叫认知行为模型或社会学习模型)-对病理心理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方法起到了系统推动作用。

行为主义把异常行为看成是通过过去经验习得的结果,因此,他们对人的行为的改变持乐观主义的态度。

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实验发现什么样的环境因素会引起异常行为,如果改变那些环境因素,个体将不会再学习旧的不适宜的行为习惯,而学习新的适宜的行为。

行为主义的三个基本假设:

⑴环境决定论

⑵采用实验法

⑶乐观主义

这三类假设可以直接应用于异常行为

①异常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通过过去的经验习得的。

②人们能从实验中发现什么样的环境因素会引起异常行为。

③如果改变那些环境因素,个体将不会再学习旧的不适宜的行为习惯,而会学习新的适宜的行为。

人是如何学习行为的

⑴巴甫洛夫:

经典条件反射

在一些情境中,个体不仅会由中性刺激引起某个反应,相似的人或事都会引起这种反应,这种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⑵斯金纳:

操作条件反射作用,强调了强化在个体行为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四、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想法、信念、期望、倾向以与对事件的解释会影响他的行为。

他们主张症状是失调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这些障碍就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除。

融合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优点:

疗程较短,费用不高

缺点:

仅仅浮于表面,症状的改变不会持久,容易复发

认知疗法对于抑郁症很有效。

3、变态心理的评估方法

1、临床访谈:

临床访谈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与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

它是大多数临床工作的核心,也是心理学家、精神疾病学家和其他精神卫生方面的专家经常使用的评估手段。

临床访谈3种形式

⑴精神状况检查

①外表和行为

②思维和感知觉

③情绪和心境

④智力状况

⑤意识状况

⑵无结构访谈:

这种访谈时不系统的,临床工作者允许病人随意描述自己的忧虑,或引导病人在某一方面深入探索。

无结构访谈对访谈者的人格和专业经验有较高的要求。

无结构访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⑶结构化访谈:

结构化临床访谈会设计标准化的问题。

结构化临床访谈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结构化访谈。

2、行为评估:

行为评估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行为。

这种评估方法非常适用于测量那些年龄不够大或者没有足够能力去报告自己的问题和经验的个体

3、身体检查:

进行身体检查是因为身体状况的异常有时候与心理上的障碍有关。

4、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用来收集与个人有关的心理功能信息的工具,它包括特定的与某种障碍有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面的测验,以与更广泛的测量人格特点的测验。

比较典型的心理测验:

①投射测验

②人格测验

③智力测验

④神经心理测验

5、生理心理评估:

是对大脑结构与其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应用于许多性功能障碍和机体紊乱。

)-测量和大脑同步的电位变化

6、脑成像技术:

通过脑成像技术能够得到大脑组织和结构的清晰地“图像”。

包括两大类:

⑴涉与对大脑结构的检验又称大脑结构成像。

4、变态心理的诊断系统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美国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国际疾病分类:

精神与行为障碍》()

5、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的10种分类

(0)器质性精神障碍

⑴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⑵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性障碍

⑶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⑷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⑸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⑹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⑺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的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⑻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⑼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6、变态心理评估工具的基本元素

⑴信度:

信度描述了同一种行为不同评估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还要考察这些工具是否具有跨时间的一致性,即在不同的时间测验会得到同样的分数,称为“重测信度”

⑵效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种测量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效度是信度的充分条件。

⑶标准化:

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

常见的常模

①年龄常模

②职业常模

③性别常模

第二章

1、精神症状的特点

1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

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3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往往不相称

4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或社会功能损害

2、各种精神症状的分类

一、感知觉障碍(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㈠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

指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

2、感觉减退:

指对外界一般刺激感受性减弱。

3、内感不适:

指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适感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但病人不能明确指出具体不适的部位。

㈡知觉障碍(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反映事物整体的心理现象,称为知觉。

1、错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2、幻觉:

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

1、幻听:

是一种最常见的幻觉形式

2、其他幻觉:

包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等。

㈢感知综合障碍(病人可感知客观事物本身,但却对其他个别属性的感知发生障碍)

1、事物变形症:

病人感到外界事物的形状、大小、体积等出现改变。

(外界事物比原来大,“视物显大症”;外界事物比原来小,“视物显小症”)

2、空间知觉障碍:

人感到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改变。

3、时间知觉障碍:

病人感到时间流逝得特别缓慢或特别迅速,或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不受时间的限制。

4、非真实感:

又称现实解体,即病人感到周围事物和环境发生变化,变得不真实,像是一个舞台布景。

二、思维障碍

正常人的思维特征:

1思维的具体性

2思维的目的性

3思维的实际性

4思维的实践性

5思维的逻辑性

精神病人的思维往往在以上一个或多个方面出现问题,最终造成了思维的混乱。

㈠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奔逸,又称意念飘忽(思维迫促较多见于躁狂状态)

2、思维迟缓(思维贫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思维中断(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依据)

4、持续言语(多出现在痴呆或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中)

5、病理性赘述(多见于痴呆、癫痫和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6、思维松弛,又称思维松散(最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7、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8、语词新作

9、逻辑倒错性思维(一般见于精神分裂症)

㈡、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1、害妄想:

最常见的妄想之一。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妄想性障碍)

2、关系妄想:

多与被害妄想相伴随。

3、被控制妄想:

通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4、夸大妄想: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嫉妒与钟情妄想:

嫉妒妄想多见于男性,可见于精神分裂症与妄想性障碍;钟情妄想多见于女性,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6、其他妄想:

包括非血统妄想、罪恶妄想与虚无妄想、贫穷与疑病妄想等。

2、强迫观念:

某一概念或念头在病人脑子里反复出现,病人明知不必要并且有意识地加以抵抗,却摆脱不掉,为此感到痛苦。

1强迫性怀疑

2强迫性穷思竭虑

3强迫性回忆

4强迫性对立观念

3、超价观念:

是一种直接涉与自我的确切信念。

(可见于某些人格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病人)

三、注意障碍

足以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

1、注意增强

2、注意减退(疲劳状态、神经衰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伴有意识障碍)

3、注意转移(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病人)

四、记忆障碍

记忆过程

1识记

2保持

3再认

4回忆

常见的记忆障碍症状

1、记忆减退较严重-痴呆病人神经衰弱-正常老年人

2、记忆增强常见于轻躁狂状态和偏执状态的病人

3、遗忘,即回忆的丧失

1顺行性遗忘-一种脑器质性病变的症状

2逆行性遗忘

3选择性遗忘-多见于与心因有关的精神障碍

4、错构-多见于酒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和外伤性精神障碍

5、虚构-多见于酒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和麻痹性痴呆

五、智能障碍

1、精神发育迟滞:

是指先天或围产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大脑由于各种致病因素,造成发育受阻或不全,使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

2、痴呆:

由于慢性或进行性的大脑疾病导致的综合征,其中包括多种高级皮层功能紊乱。

1全面性痴呆-可见于“阿尔茨海默症”

2部分性痴呆-可见于血管性痴呆

六、情感障碍

情绪:

是指与个体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即个体受到生活环境中的刺激时,生物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态度和体验,持续时间较短,其稳定性带有情境性,伴有明显的生理功能变化和外部表现。

情绪发生早。

情感:

发生较晚,具有情境性、稳固性和长期性。

心境:

是指一种较微弱而持续的情感状态,为一段时间内个体精神活动的基本背景。

常见的情感障碍:

1、高涨-一般见于躁狂状态

2、抑郁-一般见于抑郁症

3、焦虑

4、恐怖-最常见的是社交恐怖

5、情感淡漠-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6、情感脆弱-严重时又叫做情绪失禁,是一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症状

7、情感倒错-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七、意志障碍

意志:

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客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指向性和目的性

2坚强性和自觉性

3主动性和积极性

4果断性和自制性

意志障碍包括:

1意志增强

2意志减退-常见于抑郁症

3意志缺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常与思维贫乏、情感淡漠共存,构成阴性症状群

4意向倒错-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矛盾意向-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八、运动行为障碍

简单的随意和不随意运动称为动作。

有动机、有目的而进行的复杂的随意动作称为行为。

1、精神运动性兴奋

1、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多见于轻躁狂状态

2、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精神分裂症的青春型

2、精神运动性抑制

1、木僵-最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病人还可出现违拗症

1被动性违拗

2主动性违拗

2、缄默症-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癔症与儿童期的选择性缄默

3、作态与特殊姿势-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4、刻板动作

5、模仿动作-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6、抽动-多见于儿童期抽动障碍

7、强迫行为

8、冲动与攻击行为

九、意识障碍:

可表现为意识清晰程度的降低,也可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或意识内容改变。

1、嗜睡

2、意识混沌,又称反应迟钝状态

3、昏睡

4、昏迷-主要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5、朦胧状态-可见于癫痫、头部外伤、急性酒精中毒

6、谵妄-主要见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7、意识改变状态

1出神

2附体

十、自知力:

又称内省力、领悟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随着病程的进展,病人常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了判断能力,这种现象称为自知力丧失。

3、精神症状综合征的种类

1、幻觉妄想综合征

以幻觉为主,多为幻听,在幻觉的背景上又产生被害、影响等形式的妄想。

特点是:

幻觉和妄想密切配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多见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2、精神自动综合征

包括假性幻觉、被控制体验、内心被揭露感与系统化的被害妄想、影响妄想等相互联系的综合征。

特点:

病人所有病态体验为异己感、被外力控制感、强制感,为外力所影响,不属于自己的体验。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3、紧张综合征

包括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

是精神分裂症紧张性的典型表现,但也见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

4、遗忘综合征,又称柯萨可夫综合症

特点:

近记忆障碍、遗忘、定向障碍尤其是时间定向障碍、虚构症等。

-多见于酒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

5、综合征

以虚无妄想或否定妄想为核心症状的一种综合征。

-多见于抑郁症

4、精神症状的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

2环境因素

6、幻觉、妄想的概念与临床描述

幻觉:

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

妄想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6自知力在临床上的作用

自知力:

又称内省力、领悟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7如何让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正常

判定某一种精神活动是异常(病态)还是正常,一般从3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纵向比较:

2横向比较

3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在观察精神状态时,不但要观察精神状态是否存在,而且要观察其出现频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以与它对精神活动其他方面的影响。

8如何进行精神检查

1应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以与存在哪些精神症状

2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并评定其严重程度

3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即与病因直接有关的、具有诊断价值的症状,哪些症状是继发的,即有可能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

4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减少误诊

5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与影响因素,包括生物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以利于治疗和消除症状

第三章神经症性障碍

一、神经症的主要类型

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和躯体形式障碍

二、恐惧症的主要类型

一、社交恐惧症

1、社交恐惧症的临床描述

在社交场合中表现过于害羞,通常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2、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接触

3、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

4、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3、社交恐惧症的可能原因

1、个体有焦虑的生物易感性与(或)社会抑制的生物倾向性

2、在压力的情境下,个体可能会在社会情境中出现未预期的惊恐发作(虚慌),而后会对在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情境中再次发作而感到焦虑

3、个体可能经历了源于真实惊恐的社会创伤,并对相同或相似社会情境搞得焦虑(条件化作用)

4、社交恐惧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

2、心理治疗-角色扮演

二、特定的恐惧症

1、特定的恐惧症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1、特定恐惧症的概念特定恐惧症是指对特定的事物或情境的不合理的恐惧,而且这种恐惧明显妨碍了个体的机能。

特恐惧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具有由特定事物或情境引发的明显且持久的恐惧

2、认识到其恐惧时过度的、不合理的,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开引发恐惧反应的情境

2、特定恐惧症的主要类型

1、动物恐惧症

2、自然环境恐惧症

3、情境恐惧症

4、血、注射和伤口的恐惧症

5、其他

2、特定恐惧症的原因与治疗

1、特定恐惧症产生的原因

1、经历过一种非同寻常的创伤性事件

2、在特殊情境中体验虚假的恐怖(惊恐发作)

3、观察他人体验极度的恐惧(身临其境的体验)

4、在真实的情境下被告知有危险

社会文化因素对一个人最终形成特定的恐惧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决定作用。

2、特定恐惧症的治疗

分等级的暴露练习

一、场所恐惧症

场所恐惧症通常发生在惊恐情境中。

场所恐惧症的两个特点:

1、大部分由惊恐发作开始

2、个体害怕的不是广场或人群聚集的地方本身,而是害怕自己会在哪些场所出现惊恐发作,并害怕得不到帮助。

场所恐惧症的治疗

1、伴有惊恐发作的场所恐惧症的治疗,可以通过药物消除惊恐发作的可能性,然后进行暴露疗法

2、不伴有惊恐发作的场所恐惧症病人,不能从药物治疗中得到帮助

三、强迫症的两种成分

1、强迫观念:

是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的冲动。

2、强迫行为:

是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固定仪式或心理活动。

四、疑病症的概念

疑病症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

是指尽管存在大量相反的证据,个体任然深信自己患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或过分恐惧会患上这种疾病。

五、各种神经症的临床描述

六、社交恐惧症的可能原因

1、个体有焦虑的生物易感性与(或)社会抑制的生物倾向性

2、在压力的情境下,个体可能会在社会情境中出现未预期的惊恐发作(虚慌),而后会对在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情境中再次发作而感到焦虑

3、个体可能经历了源于真实惊恐的社会创伤,并对相同或相似社会情境搞得焦虑(条件化作用)

七、强迫症的可能原因

1、心理动力学观点

强迫症是个体有特定的无意识冲突;强迫观念和伴随的冲动能够维持是因为它们能够成功抵抗焦虑。

2、认知行为观点

患强迫症的个体不能将注意轻易地从令人困扰的想法中转移,经常与抑郁伴随发生;病人发现仪式行为能暂时缓解焦虑,于是会不断重复而得到强化。

3、神经科学观点

强迫症是眶额-边缘-基底节的功能失调所致;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指向被看作有威胁的事物和情境。

八、疑病症的可能原因

1、个人的疑病倾向

2、社会对病人的影响

九、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接触

3、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

4、排除其他恐惧障碍

十、强迫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

1、以强迫思想为主

2、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

3、上述的混合形式

2、病人称强迫症状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

3、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

4、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

十一、疑病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疑病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

1、对躯体疾病的过分担心,但躯体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

2、对健康状况做出疑病性的解释,但不是妄想

3、牢固的疫病观念,缺乏根据,但不是妄想

3、反复就以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4、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

第四章癔症与应激相关障碍

一、癔症的概念与其主要类型

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状态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癔症包括癔症性躯体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混合性癔症躯体-精神障碍、其他或待分类癔症。

二、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概念、主要类型与其临床描述

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概念

癔症性躯体障碍曾被认为是歇斯底里转换,也称为转换障碍,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失常。

1、癔症性运动性障碍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

2、癔症性抽搐发作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表现为突然和出乎意料的抽搐发作,类似癫痫发作的某种形式,但并无意识丧失、咬舌、严重摔伤或小便失禁

3、癔症性感觉障碍符合癔症的诊断,有心理社会因素作诱因

三、癔症性精神障碍的概念、主要类型与其临床描述

在3中被又称为解离症状,是癔症的两大症状之一,是两个或多个心理过程同时存在或交替进行的

1记忆缺失

2人格解体

3现实感丧失

4身份混乱

5身体改变

癔症性精神障碍包括:

1癔症性遗忘

2癔症性漫游

3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

4癔症性精神病

四、应激相关障碍的主要类型

一、急性应激障碍

是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也称为反应性精神障碍。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创伤事件之后的严重而持久的精神障碍()

三、适应障碍

五、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

在创伤事件之后的严重而持久的精神障碍()

六、癔症性精神障碍形成的可能原因

七、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可能原因

1、生物因素

2、童年受虐待的经历

3、创伤经历与其相关因素

八、各种癔症性精神障碍和癔症性躯体障碍的临床描述

九、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描述

1、可出现各种分离症状

急性应激障碍的病人有各种分离症状、意识模糊、注意力难以集中、焦虑、回闪、回避反应等临床表现

2、病人可能感到绝望,情绪低落,可严重到符合重性抑郁症的标准

3、创伤可以有很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十、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原因与其临床描述

描述

1、闯入性的创伤体验

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3、持续的回避

4、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5、对未来失去信心

6、受害者有时还会深受存活罪恶感的折磨

原因

1、创伤性事件

1、自然灾害

2、疾病

3、强暴

4、其他人为灾难

2、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易感性

1、遗传因素

2、对威胁和创伤最敏感的人

3、认知改变

1心理挫折

2心理混乱

3对情感的消极评价

4对初始状态的消极评价

5对他人反应的消极评价

6永久的改变

4、经济与教育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