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496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7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学教程笔记.docx

传播学教程笔记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库利的传播定义P2

1.传播学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作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3.【社会学的角度】

(二)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

1.传播即为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递。

2.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载体在传播中起到的特殊作用。

3.【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

(三)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三要素:

信源、讯息、信宿】

(四)阿耶尔P3【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

(五)郭庆光:

1.定义:

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特点:

①信息的共享【交流、交换、扩散】;②在一定社定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有强弱之分,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与信息

(一)信息定义P4

1.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广义】

2.社会信息:

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二)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1.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共同点】

2.①除生理层次的作用和反作用外,还伴随精神、心理活动,伴随人的态度、情感、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②即使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

【不同点】

3.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三)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一宽一大)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

1.人内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2.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

3.群体传播

4.组织传播

5.大众传播【有巨大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Ø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Ø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Ø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Ø传播的内容是公开的

Ø有反馈机制,但是延迟的。

——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系统。

●开放性系统【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功能的重要前提】

(一)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每个子系统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

(二)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doublecontingency)的系统

1.【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所以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人类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极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2.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三)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四、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1.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

a)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能障碍

b)传播隔阂则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之间的隔阂,成员与组织之间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c)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但是,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时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

2.传播学的任务P11-12

必须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客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学好传播学的重要前提:

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

二、原因(基于几种现实需要)

a)(有糟粕):

在我国,传播学是主从西方尤其美国引进的,其中不乏精华,但也有不少唯心主义的糟粕。

为使它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我们必须从唯物史观出发重新建构传播学理论体系。

b)(哲学指导的普遍性),传播学属于一门社会科学,离不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

考察人类的传播活动,同样必须从科学的传播观出发。

c)(研究目的),研究传播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规律,理顺我国社会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将唯物史观贯穿于传播学研究之中。

三、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四、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a)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

b)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五、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思考题】

(四)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答: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构成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

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联系:

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对象范畴○1在马恩那,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并没多大差异。

使用概念○2马恩在论述精神交往之际,也大量使用了现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这说明,我们把精神交往理论看做是马恩的传播观,并非牵强附会的理解。

(五)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

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②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精神的发展反过来推动物质发展,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发达程度时,精神生产状态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精神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六)精神交往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

①前者:

把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既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也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视野更开阔;后者:

仅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

②前者:

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后者:

回避这些重大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传播关系的本质。

③前者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产品;后者:

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寻找成因。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前言:

1.信息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凡是有物种和生命存在的地方就会有传播。

2.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的本质特征。

二、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一)从信息传递和沟通的角度讲,传播并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共有现象。

(二)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信号常见有:

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

三、动物传播的局限:

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表现在:

1.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

2.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3.—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

受过训练的黑猩猩也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

四、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

1.从传播学角度讲,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

2.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劳动中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五、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语言的特性概括如下:

(一力三性)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无任何限制。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

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能力。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动物只能靠有限的声音和特定的化学或物理信号进行传播。

而人类可以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还创造出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各种人工语言。

语言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

5.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人类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

(一)口语出现的意义:

1.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

2.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

3.口语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

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符号系统思维社会)

(二)口语的局限:

4.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5.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

6.因此,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在没有诸如电话等口语媒介的情况下.它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

——时空局限

二、文字传播时代:

(一)【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

】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二)文字作为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1.克服了语言的转瞬即逝,把信息长久保存,使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单纯依赖记忆力。

2.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3.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有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4.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作为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大大推进了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和融合。

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文字的局限性:

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

一部书抄写多册,耗费大量时日和人力。

文字信息的生产规模小,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

三、印刷传播时代

试述中国的印刷术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

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印刷机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

在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中带来的巨大影响。

对社会经济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电子传播时代:

(一)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快速传播

(二)不仅是空间和速度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传播及历史保存(后人-听观-音容笑貌)使文化传承的内容更丰富,感觉更直观,依据更可靠。

(三)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

电子信号的传输也实现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发展。

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

(四)电子传播介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系统。

无线电通信通过电波的发射和接收来进行。

分为地上波传输和卫星传输。

地上波传输需要建立多处中转发射和接收台。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一、信息社会:

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关系

(一)哈特的媒介三分法:

1.示现的:

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

2.再现的:

对生产者、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工具,对接受者不用

3.机器的:

传播方和接收方都需要使用工具。

(二)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1.三类媒介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积出现,人类传播媒介手段日益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

2.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提出著名观点:

媒介即讯息。

核心思想是:

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

3.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更加增加了信息及其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信息社会由此产生。

三、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一)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

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二)托夫勒的三次浪潮

(三)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创造也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在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四、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一)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信息化阶段、高级信息化阶段)

(二)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

1.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

2.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

3.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

(三)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美。

全国信息高速公路】,GII【美。

全球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

铺设高速度、大容量的光缆网络,建成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邮政、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于一体,对音声、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综合处理和传输的多媒体双向信息系统

(四)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

(五)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1.体外化信息系统得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

2.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

一大飞跃,同时系统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杂。

3.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

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传播媒介也就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就是媒体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

任何一种媒介都是外在化的客观事物,拥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反过来制约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信息系统越巨大化,结构越复杂化,人类对它的控制就越间接、越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二、信号与象征符:

(一)二分法:

将符号(sign)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

(二)信号的特点:

1.与其表示的对象之间具有自然地因果性【对应关系是客观的、具因果性】

2.与其表示的对象之间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三)象征符的特点:

【自由性、随意性】

1.必须是人工符号

2.不仅能够表示具体事务,还能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

3.非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4.可以自由创造【和表示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一)语言(包括再现语言的文字)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体系。

(二)传播学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1.语言符号

2.非语言符号:

a)语言符号的半生符(副语言):

声音高低大小,字体粗细工整等

b)体态符号(体态语言)

c)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独立性、能动性】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

(一)符号的基本功能:

1.表述和理解

2.传达

3.思考

(二)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encording)和符号解读(decording)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前言

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实质则是交流精神内容,即意义。

二、什么是意义

(一)意义【传播学上的界定】:

人对自然事物或者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也就是意义的交流。

意义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

(三)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三、符号意义的分类:

(一)意义的三个不同类

1.明示性【denotation】VS暗示性【connotation】:

前字面,后引申。

诗学、语义学:

前者具有相对稳定性,后者较容易发生变化。

2.外延VS内涵:

前涵盖,后深入。

逻辑学

3.指示性意义【referentialmeaning】VS区别性意义【deferentialmeaning】

(二)语言符号的暧昧性

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2.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四、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一)在具体的社会传播活动中,参与或介入的不仅是符号本身的意义,还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以及传播情境所形成的意义等。

(二)传播者的意义

(三)受传者的意义

(四)情境意义

(五)符号和意义是有机的统一体,但为什么符号本身之外还有意义?

1.不能以明确的符号形式表现出来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只能说是模糊的意义或意义的胚芽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势与内容的关系,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义具有多变性

3.人类整体驾驭符号表述意义的能力是无限的,而作为个人是有限的

4.情境意义也可以说是由系列情境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

5.总之,意义并不仅存于符号本身的观点,并未与符号与意义的有机统一相矛盾,而正说明了符号与意义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人类的象征行为:

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通过象征符传达象征意义来实现。

(一)象征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

(二)象征行为是指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三)象征行为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象征符:

字面意义;符号的类比(给予社会生活的想象或联想)或联想意义】智慧型、社会性、约定性、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

(四)象征性互动理论

1.理论,倡始人是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

发展,60年代后H.G.布鲁默等

2.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

认为研究象征行为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意义重大。

3.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个基本前提:

a)认识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

b)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c)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一)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也称为符号互动,意义互动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三)意义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两层含义:

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或文化背景。

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

(四)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互相理解。

(五)【P78】【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

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

“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六)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

虽然交换的是精神,但是建立在人类丰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的。

三、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

(一)“文化”:

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二)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

1.符号性、象征性【文化是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2.独立性、能动性【既定的观念体系通过形成文化秩序反过来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3.共同性、统一性【文化符号体系的内容和含义是以社会合约的方式形成的,而它们一旦具有了这种共同性和统一性,就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这种约束有时甚至是强制性的。

】;

4.变化【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

(三)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

1.传统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