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607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docx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规划,也是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根据国家和省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有关精神,总结“十五”的经验和教训,把握“十一五”的发展基础和环境形势,贯彻落实地委提出的“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战略方针,制定本规划纲要,做为今后五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是发展定位清晰、发展活力旺盛、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前景明朗,取得最大成就的五年;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五年;是锐意创新、开拓进取、蓬勃发展、全面繁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目标迈出前所未有重大步伐,人民群众得到最大实惠的五年;是书写新的辉煌篇章、发生宏伟巨变、实现历史性飞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

“十五”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奠定了稳健昂扬的坚实基础。

1.过去的五年,是思想不断解放、发展思路更加科学的五年。

“十五”初期,地委、行署、林业集团公司总结开发建设以来的经验和教训,从林情区情出发,在国有林区率先提出了“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的总体思路,将大兴安岭发展定位在生态林区建设上,真正使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

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2.过去的五年,是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的五年。

全境被纳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地区。

对森林、湿地、河流、野生动植物等多种资源进行全方位保护,对呼中、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扩建,极大地改善了保护区基础设施条件。

北极村、双河等6个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省(部)级自然保护区,全区保护区总面积由39.6万公顷上升到112.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3.49%。

采取果断措施主动停止了境内的砂金生产,环境保护和资源恢复工作成效显著。

全区2005年有林地面积达657.7万公顷,比2000年增长1.7%,活立木总蓄积5.20亿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达78.93%,比2000年提高1.4个百分点,完成“十五”计划目标。

森林防火成绩显著,林地过火率由2000年的0.21‰降低到0.035‰,低于省政府下达的0.5‰的控制目标。

3.过去的五年,是结构调整进程加速,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五年。

初步核算,全区生产总值2005年实现46.1亿元,五年年均递增6.3%。

200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617元,按当前汇率计算人均1074美元,五年年均增长6.5%。

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特色养殖业、绿色食品业、生态旅游业、北药开发业和林产品精深加工业五个生态接续产业初具规模,2005年实现增加值4.58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7.8%。

城市化进程加快,主要城市增长极作用明显,加区、塔河、漠河和呼玛4个县区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35.2亿元,占全区76.3%。

个体、私营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2005年末,个体私营企业达1.4万户,产值达到22.1亿元,年均递增19.7%。

4.过去的五年,是固定资产投资最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的五年。

城镇面貌焕然一新,跻身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行列。

加强了农林、水利、交通、通信、供电、供水等重点领域建设,实现了“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

五年共完成投资总额58.1亿元,为“九五”时期的2.1倍。

特别是574公里的加漠公路建设,使全区公路建设水平提前了20年,填补了我区没有高等级公路的空白。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以地委、行署、林业集团公司办公地点南迁为代表的加格达奇新一轮城区建设全面铺开,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漠河机场已完成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洛古河大桥已通过国家批复,正在完善前期工作。

5.过去的五年,是改革步伐加大、卸除历史包袱最多的五年。

体制改革大刀阔斧,社会保障体系取得积极成效。

“十五”期间,我区所有制结构进一步改善,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取得新进展,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潜能得到释放。

小企业改制成效显著,通过“股、破、卖、送、换”等多种形式,实现了企业产权制度的根本性转变。

到2005年已实现341户小企业完成改制、盘活资产7.1亿元、撤并林场和分场28个、精简管理人员2081人的目标。

6.过去的五年,是城市化、市场化体系趋于完善,人居环境改变显著的五年。

全区新建大型综合广场11个,开发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住宅小区15个,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和商服用房120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15.67平方米。

集中供热面积2005年达到210万平方米,年均递增23.4%。

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2004年固定电话用户比2000年增长近1倍,移动电话用户增长2.1倍。

互联网用户增长6倍,以通达全社会的电子政务和视频会议为代表的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百姓生活的原则,促进市场体系充分发育,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

7.过去的五年,是职工工资增长幅度较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

林业职工工资水平持续上升,已由“九五”末期平均4680元增长到6928元,年均增长8.2%。

加大了对历史拖欠工资的补发力度,累计补发拖欠工资1.3亿元。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6580元,五年年均递增9.7%,比“九五”末期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552元,五年年均递增6.0%。

8.过去的五年,是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教兴区力度较大的五年。

科技创新步伐逐渐加快,中药“E·F”软胶囊、花青素等科研项目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年间,重点引进推广先进科技成果101个,比“九五”时期增长3.1%;民营科技企业由“九五”时期的11户增加到“十五”时期的51户,增长3.6倍,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总计投入13亿元扩大教育规模,提高办学质量,达到了人均投入全省最高,并率先在全省解决了拖欠教师工资问题。

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实行优化教育网点布局,普遍开展了以“打造冰雪基地,创建管乐之乡”为主要载体的特色教育。

初高中升学率稳步提高。

对中等专业学校实行优化组合,新成立的大兴安岭职业学院调整增设了绿色食品开发等10个专业,招生专业增至18个,2004年首次打开了省外生源突破口。

9.过去的五年,是开放力度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稳步增长的五年。

进一步加大南联北开,实施全方位开放。

“十五”期间,累计实现招商引资额19.3亿元。

2005年实现引资额6.54亿元,比2000年增长3倍。

对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2005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36.1万美元,五年年均增长27.4%,比“九五”时期高出20.5个百分点。

2005年全区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的企业93户,比2000年增长4倍,我区产品已出口到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比2000年增长了1.88倍。

境外采伐成果显著,利用现有的口岸、设备及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对俄采伐,开展境外采伐的林业局由2000年的5个增加到10个。

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产量逐年增加,截止2005年3月末,累计输出劳务4775人次,过境设备544台套,生产木材95万立方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0.过去的五年,是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完善、覆盖面加大的五年。

提出和实施了“两个必保”,2002年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

建立了地、县、乡三级救助体系,实现了城镇贫困人口和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

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从2001年开展了企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率均为100%。

扩面的重点开始转向非公有制经济、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等方面。

2004年全区有12.4万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

失业保险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失业保险于2004年实现了地级统筹,到2005年年底,全区有7.2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参保率达100%,城镇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3.2万人。

11.过去的五年,是人的精神面貌变化大、人民生活日益丰富的五年。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和谐兴安”建设成果喜人。

社区建设居于全省前列。

“十五”期间,全区把建设和谐社区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示范推动,规范运作,努力打造群众满意社区。

从满足群众全方位需求出发,从抓硬件建设和夯实社区建设的基础入手,大力加强社区建设,现已有26个社区达到了地委提出的社区建设“一、六、四”目标和“八机一屏一廊一网”的配备标准。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实施了发展文化事业“七个一”工程。

各文化广场和剧院每逢重大节日都有专场演出,每周都有单位和部门举办的文艺演出,每天都有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

2004年广播人口覆盖率达86.2%,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91%。

体育水平明显提高,2000年以来获得省级以上奖牌276块。

乒乓球馆、游泳馆等体育场馆齐备、设施逐步完善,全民健身运动形成热潮。

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全区建立了覆盖各乡、镇、林场的卫生保健体系,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若干“瓶颈”制约和不利因素。

1.森林资源制约、体制束缚和历史包袱沉重。

作为一个因林而立、因林而兴的资源型城市,由于多年来的高强度采伐,使全区林分质量下降,可采资源面临枯竭,旧有的以消耗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独木支撑”方式已无法维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全区政企合一,且政府建制不全,二县三区财政体制不完整;企业承担政府职能、公益事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承担政府及公益事业支出巨大;企业贷款总额高,其中有大量不良贷款和不良资产。

全区面临新的经济转型期。

2.缺乏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巨大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

全区工业基础薄弱,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科技含量低。

2005年在全部工业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的企业仅有16家,一些产业和产品虽已出现产业化发展雏形,但并未形成规模。

现有项目规模小,数量少,部分带动性强、投资额度大、影响深远的战略性项目长期停留在规划论证阶段而无明显进展。

实施项目数量不多,没有建立起完备的项目储备体系。

大部分招商项目也因前期工作深度不够,不能提供翔实的分析资料,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严重影响招商引资成功率。

项目前期工作中“等、靠、要”思想还比较严重,项目等安排,工作靠督促,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投入不足,达不到相应的深度和要求,不能有效按期推进项目进程,全区上下共同抓重大项目的合力还没有形成。

3.就业、再就业矛盾加剧,对社会保障构成压力。

由于近几年受资源萎缩、产品结构单一、效益低下等因素影响,下岗失业人员集中,而我区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又相对滞后,就业空间狭小,渠道狭窄,导致就业岗位严重不足。

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中年人,由于掌握的技能单一,择业观念陈旧,缺乏外出创业的勇气和自主创业的能力,自身的再就业能力相对较低,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2005年全区1.5万下岗人员中有2000人没有实现再就业。

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使社会保障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压力在急剧增大,养老保险费征缴收入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金支出需求,多元化筹资尚未制度化。

4.城市化仍处于整体较低水平,人口发展停滞不前。

受产业发展的影响,全区人口总量逐年下降,特别是最近几年,专业人才呈加速外迁趋势,仅2005年全区外迁人口就达1.3万人。

本地区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甚至与省内大多数地市相比也不占优势。

现有每平方公里不足7人的人口密度意味着只有少数几个县区可以开展最低标准的城镇化建设和服务。

而大部分地方的非城镇居民点不仅分布分散、面积小,而且所需要的服务也非常有限,区域间的收入和就业机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没有达到能够吸引那些拥有高素质人才的企业考虑来此投资的水平。

(三)发展的外部环境

“十一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既是必须紧紧抓住且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时期”,也是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并趋于复杂的“矛盾凸现期”。

第一,国家实施林业“北休”政策,将使我区木材产量进一步大幅下调,全区处于经济转型期,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原有的产业支撑作用正在弱化,经济发展压力加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转型日益紧迫。

第二,完善市场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加速政企分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与历史上形成的体制性障碍和现实中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冲突,表现更加错综复杂。

第三,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引发土地、矿产、能源、水利、交通、人才等方面的约束因素叠加交织,对发展质量和相关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展望“十一五”,全区改革发展迎来三大新机遇。

一是国家实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将为全区去除企业社会性负担,加快经济转型提供政策保证。

国家将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增强企业调整改造的内在动力,有步骤地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进一步搞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减轻企业负担,从而为我区发展提供新的宏观政策环境。

二是新时期中国林业正处于破坏与治理“相持”阶段的结论,总结反映了大兴安岭林区做为中国东北最大的国有林区的区域林业发展的现实特点和主要问题,对深入落实全区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为我区调整和明确发展方向,定位在生态林区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是国家和黑龙江省实施对俄战略合作升级,为极具地缘优势的大兴安岭迅速优化整合资源配置,增强区域经济关联度,集中力量培育对俄经贸合作产业带,由单纯贸易为主向以贸易带动加工战略方向转变,加速构建以资源开发为依托,以口岸为前沿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沿江开放格局,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良机。

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既有重大战略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只要我们把握好发展机遇,勇于创新,妥善协调处理好各类矛盾,努力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科学发展,就能够完成经济转型期的战略任务,为全面建设林区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为纲领,以“生态立区、工业富区、项目兴区、打造园区、富民强区”为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生态、城乡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能力,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激发全民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热情,力争通过五年到十年时间的努力,将大兴安岭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把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与改善人民生活、与保护生态、与政治文明建设并重。

2.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重在突出优势,形成特色。

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精”的新理念,选准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4.坚持推动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有机联动。

坚持富民为本、强区为基,实现富民与强区的统一。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社会结构转变。

5.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区域内全面合作。

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在重视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把拓展国际市场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取向,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

6.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适宜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环境,实现发展、改革、稳定的有机统一。

7.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依法治区和以德治区的基本方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认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发展目标

根据大兴安岭地区区位地理条件、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十一五”及其以后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全区发展目标是:

重点推进“123456”系统工程,即“一道、二区、三极、四地、五园、六业”。

建设一个对俄开放跨国通道、两个国家级区域(保护一个国家级寒温带森林生态功能区、建设一个国家级寒温带生态示范区)、三个重要经济增长极(加格达奇、塔河、漠河)、四个省级基地(森林工业基地、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北药开发基地、特色养殖基地)、五个园区(漠河、呼玛互市贸易区、加格达奇、塔河、漠河工业园区)、六个产业体系(特色养殖业、绿色有机食品业、北药开发业、生态旅游业、林木产品精深加工业、矿产开发业)。

1.经济目标。

规划到2010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64.6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8.3%。

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达到11892元(1487美元),三次产业比例为32:

20:

48。

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达到95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2.社会目标。

人口总数控制在54.3万人左右。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五险”覆盖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6.3‰以下。

3.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30元,年均分别增长8.3%和5.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6.9平方米,恩格尔系数30.9%。

农村住房砖瓦化结构比重为39.2%。

4.资源环境。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

森林覆盖率达78.60%,活立木总蓄积达5.35亿立方米。

在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的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争取迈入国家级“生态区”行列。

通过5年的发展,切实提高统筹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形成城乡布局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相互配套、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保障体制基本接轨、社会事业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取得全面建设林区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

三、“十一五”期间主要任务

经历四十多年特别是“十五”期间的发展,大兴安岭正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转型期,全区面临着林业经济转型、林区重新定位、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等历史任务。

“十一五”期间,要把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国家生态利益放在首位,既不能走放弃发展、单纯保护环境的路子,也不能走无视环境保护、单纯发展经济的路子。

要注重与“十五”计划的连续性,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并举,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使经济增长由以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为主,向主要提高资源利用率方向转变,实现林区经济整体转型,探索出一条具有大兴安岭特色,代表中国国有林区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三赢”的生态发展之路。

(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高整体核心竞争能力

“十一五”期间,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两个手段,运用投资和政策两个杠杆,依托独特的生态环境、富集的自然资源、多项国家优惠政策优势和对俄边境线长且森林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宽的区位优势,稳步调整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后续产业。

实施“特色产业321工程”,即打造加区、塔河、漠河三个工业园区,培育高纬度寒带珍贵皮毛交易市场和绿色森林食品交易市场两个特色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一个大兴安岭特色产品研发中心。

突出财源项目建设,壮大生态工业规模。

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规划到2010年,生态旅游、特色养殖、绿色食品、兴安北药、生态工业、对俄边贸业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特色产业实现增加值38.6亿元(现价),占GDP总量的56%,年均增长22.2%。

工业化既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全区未来地方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

根据大兴安岭的实际,未来5年,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按照与环境功能相适应布局”的原则,重点发展以木材精深加工、矿产开发为代表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工业。

规划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2亿元,比2005年增长50%,年均增长7%。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7亿元,比2005年增长40%,年均增长7%。

1.适度集中、深度开发,提升传统木材精深加工

根据我区林产工业企业分布的特点,以“适度、深度、集中”为原则,规划按照三个重要区域进行布局调整。

一是在大兴安岭南部以恒友家具公司为龙头发展家具制造业,重点发展以落叶松为主的中高档实木家具和以人造板为主的板式家具和集装箱底板制造业。

二是在大兴安岭中部以新林区、呼中区、塔河县发展前景好的中高密度板企业为龙头,发展人造板、集成材制造业,重点发展中高密度板、刨花板、细木工板,并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人造板二次加工,在高档家具、室内装饰、装修、车船制造等行业开拓人造板新的消费领域。

三是在大兴安岭北部以西林吉林业局均质刨花板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刨花板制造业。

同时还要以宜家木业公司为龙头发展集成材、实木门窗、木屋等产品来带动我区木制品行业发展。

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大力挖掘现有企业生产潜力,提高企业达产率,逐步压缩过度消耗资源的产品规模。

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业提供电力、能源保障,限制对粗加工企业原料的供应。

实施“原木不出区时间表”,规划到2010年,林产工业实现产值14.8亿元,真正做到原木不出区。

做大做强新林高密度板厂。

充分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在年产10万立方米的基础上,进行技改和扩建。

与我区的各种人造板制造企业进行优化组合,整合家具制造业。

积极引入区外人造板家具企业与之联合进行家具生产。

以此为契机对我区的家具制造业进行重新整合,逐步扩大产品规模,实现品牌战略,加快集团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产品名牌化,原料来源、市场销售外向化。

“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对进口木材的加工规模,力争扩建到年产20万立方米,在生产高密度板和家具的同时,配套生产结构材,以延长产业链和提高效益,将其建设成为全区林木产品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

利用洛古河界江大桥、口岸工程将要实施建设以及对俄森林资源开发的机遇,主要依托进口木材为原料,加速漠河县10万立方米均质板项目、阿木尔林业局3万立方米刨花板和呼中区10万立方米胶合板项目建设。

2.强化勘探、集约经营,大力发展矿产开发业

发挥全区资源富集的优势,将矿产开发定位于大兴安岭未来经济增长中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做为地方财源项目切实加大投入力度,规划到2010年,全区矿产资源开发初具规模,实现产值12亿元。

煤炭总产量达到500万吨,新建砂宝斯、老沟、富克山、旁开门等岩金矿山,岩金总产量达到2万两,综合回收岩金年产0.5万两,年总产量达到2.5万两。

根据大兴安岭地区矿产资源的特点与分布,将全区划分成三个矿业经济区。

北部矿业经济区:

包括漠河县、塔河县北部。

以开发利用煤、岩金为主,重点开发霍拉盆煤田各煤矿、砂宝斯岩金矿、富克山岩金矿、老沟岩金矿、三十二站岩金矿等。

重点加强在漠河一带的岩金、砂宝斯一带的白云岩和菱镁矿以及二根河一带的岩金勘探工作。

快速扩建古莲河煤矿,将其生产能力由60万吨扩建到120万吨。

东部矿业经济区:

包括呼玛县、塔河县东部,松岭区及新林区东部。

以开发利用岩金、铁、钛、煤、陶粒为主,重点开发椅子圈煤矿、绣峰陶粒矿、旁开门岩金矿、瓦拉里岩金矿、北西里钛铁矿等。

西部矿业经济区:

包括加格达奇区、新林区、呼中区、塔河县西部、松岭区西部。

本区以寻找岩金、铜、有色金属、煤、化工用蛇纹岩、硅石、水泥用大理岩、饰面石材及其它非金属为主。

重点开发古利库岩金矿、卫江硅石矿、新林区水泥用大理岩、新林区化肥用蛇纹岩矿等。

建立并强化矿产资源开采总量调控机制,提高矿产资源保护与资源利用率。

积极争取列入省勘查范围,加大国家和省勘探投资力度,争取和鼓励多渠道投资,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商业地质矿产勘探,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矿产品种,加快本地区的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