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791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至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龟虽寿》)

(2)王维在《使至塞上》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

(李清照《渔家傲》)

(5)请把杜甫的《春望》默写完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字词书写

2.按拼音写词语。

(1)我们不应当讨厌蝉xuānxiāo(________)的歌声。

(2)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zàorè(_______)得像温室。

(3)他白手起家,多年来在商场上pījīngzhǎnjí(________),终于有了今日的成就。

(4)刘老师对待学生héyányuèsè(________),学生们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向他请教。

三、选择题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

B.父亲踌躇了一会儿,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C.新技术络绎不绝地更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

D.各地旅游部门因地制宜,推出多项举措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雅加达亚运会已经圆满落幕,跳水赛场依然是中国军团最稳定的夺金点,中国队在比赛中收获了10金6银,完成了包揽冠军。

(在“包揽冠军”后面加上“的壮举”)

B.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描述和发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将“描述”和“发现”互换位置)

C.香港影片《无双》的主演是周润发和郭富城共同演出的。

(应将“共同演出的”删去)

D.智能出行模式逐渐落地,成为众多市民和上班族的首选出行方式。

(在“成为”前添加主语“它”)

四、综合性学习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诗经》包括:

“风”,地方乐调,《风》诗是民间歌谣,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雅”,周王朝所在地的乐调,《雅》诗是宫廷诗歌;“颂”,祭祀时用的歌舞曲,《颂》诗是庙堂祭祀诗歌。

《雅》诗和《颂》诗大多数反映统治阶级的生活。

国风和部分小雅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最有价值,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光辉传统,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内容,以“国风”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内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年且九十_____________②杂然相许_____________③惧其不已也_____________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高大,突出移山的任务艰巨,为下文愚公移山等情节做铺垫。

B.文中穿插京城氏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表明愚公移山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C.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移山的目标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D.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不怕吃苦,敢于斗争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六、文言文阅读

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

元祐中锁试①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

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②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③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④之士争衡哉?

(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

(注释)①锁试:

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

②龠(yuè):

古代容量单位。

③谑弄:

开玩笑,嘲弄。

④翰墨:

借指文章书画等。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正色责之/征于色,发于声

B.每来见过案上纸/拍案而起

C.虽谑弄皆有义味/虽我之死

D.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困于心,衡于虑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

11.为什么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

(用自己的话概括)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新年敲响钟声108下

①新年到来的时候,北京大钟寺、登封少林寺、苏州寒山寺、杭州灵隐寺等全国各大寺院都会响起钟声。

新年钟声是有讲究的,要敲108下。

这是为什么呢?

一种说法是,一年有12月、24节气、72候(每五日为一候),这些数字加在一起就等于108;还有一种说法是,9是最大的数字,又和“久”谐音,108代表着12个月里都有9。

钟声响起,代表辞旧迎新,迎春接福。

在城市高层建筑稀少的年代,有些寺庙的钟声可以传出几千米远。

②为什么钟声能传得那么远呢?

我们以北京大钟寺的钟为例来说明。

这口钟铸造于明朝永乐年间,所以又叫作“永乐大钟”。

它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高约7米,总重量约64吨,钟体不同部位的厚薄不等,最薄的地方在钟腰,有94毫米,最厚的地方在钟口,有185毫米。

将近600年过去了,这口钟依然没有一处裂缝,撞钟时声音还是那么洪亮、浑厚。

③两千多年前,我国的能工巧匠就掌握了铸造青铜钟的技法,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永乐大钟钟身坚固、声音洪亮的秘密就在于它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技法。

永乐大钟钟身高度和钟口宽度的比例是1:

0.7,这也是我国古代铸造铜钟一直以来遵循的比例。

为什么要钟身长、钟口小呢?

据声学研究显示,这种形状便于散音。

这和《考工记》中“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的记载相符。

④钟声悠扬和铸造铜钟的化学成分也有关系。

化学分析表明,永乐大钟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是相同的,都是含铜80.54%、锡16.40%、铅1.12%,另外还有金、银、铁等其他金属。

《考工记》中说,铸造青铜钟应当“六分其金而锡居一”。

现代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说法的科学性,当青铜器中锡的含量在15%~17%时,其抗裂性能最好,声学效果最佳。

⑤《考工记》中记载:

“钟厚则石,已薄则播。

”意思是说:

钟身厚,声音就沉闷;钟身薄,声音就传得远。

永乐大钟的钟身厚度不一,在撞击时不同部位振动的频率不一样,所以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声学仪器测试发现,永乐大钟发出的声音频率从16赫兹到800多赫兹不等。

许多声音听起来就像音乐,比如振动在169赫兹的声音听起来像是“哆”,164赫兹的声音听起来像是“咪”。

这么多的声音汇集在一起,就像一场宏大的交响乐。

⑥除了永乐大钟本身的特点之外,温度和不同的介质对钟声的传播也有影响。

从声学的角度分析,声波总是向温度低的区域偏折。

新年钟声在午夜敲响,这时空中的温度高,地面的溫度低,所以声波会向地面偏折,沿着地表传播得很远。

如果在水边听新年钟声,你会感觉钟声更加清晰,因为水面是平的,声波反射更加平稳。

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传诵千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水乡秋夜,孤舟渔火,钟声从远处的寒山寺沿着江面悠悠地传来,一声声诉说着游子的孤寂和哀愁。

《红楼梦》中,贾母月下听笛时,觉得“笛声远远的吹起”,听戏时坐在藕香榭的水亭中,也是这个道理。

声音沿着水面传播时,回音方向一致,水面是天然的音响,能让乐音更加清晰悦耳。

⑦江上聆钟,月下闻笛,隔水听曲,中国文化有一种诗意的美感。

新年敲108下钟声,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表达出对国泰民安的祝愿。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2期)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大钟寺的钟,铸造于明朝永乐年间,又叫“永乐大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

B.据声学研究显示,钟身短、钟口大的钟便于散音,这和《考工记》中的记载相符。

C.永乐大钟的钟身厚度不一,在撞击时不同部位振动的频率不一样,所以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D.新年钟声在午夜敲响时,如果你刚好在水边聆听,那么你会感觉到钟声更加清晰。

1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从本质到现象的逻辑顺序行文,先介绍寺庙的钟声传播得很远,然后分析钟声为什么能传播得很远。

B.决定钟声传播远近的原因:

钟的身口大小比例、铸造铜钟的化学成分、温度和不同的介质。

C.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一说法”指的是“铸造青铜钟应当“六分其金而锡居一”,即“当青铜器中锡的含量在15%~17%时,其抗裂性能最好,声学效果最佳”。

D.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永乐大钟由于钟身厚度不在撞击时不同部位振动的频率不一样,许多声音听起来就像音乐”的特点。

14.这篇文章的语言颇有特点,请举例说明。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陪母亲借钱

丁国梅

①那年秋天,大哥结婚。

母亲跟大哥说:

“我们家虽然穷,但不能委屈了人家姑娘,婚事必须要办得体体面面。

②母亲进房里拿出一条方围巾铺在床上,这围巾只有过年的时候,母亲才从箱子里拿出来戴,围巾散发着浓浓的樟脑丸的味道。

然后她又从细篾鞋篮子里拿出两双新做的布鞋,千层底的那种。

她把鞋码在围巾里,包好,夹在腋下。

喊我说:

“老幺,跟妈妈做个伴,去后台岭上姚妈家借钱。

③出门时,天已黑尽,借着星星微弱的亮光,母亲从柴火垛里抽出一根棍子拿在手上。

④到后台岭必须经过一片长长的竹林,所谓竹林,也不全是竹子,还有高大的树和一些不知名的矮灌木,黑黢黢的一大片,里面不时传出一种异常恐怖的鸟叫声。

我知道这种鸟,黑色的体型很大,经常在晚上叫,据说叫“老巴子”。

大人们吓小孩子都是说,再哭,再哭老巴子来了。

⑤我紧紧地抓住母亲的衣角,屏住呼吸,脚步轻轻地跟着母亲快步走。

⑥走过竹林就是后台岭了,母亲把棍子放在一户人家的院子边,腾出手来牵我的手,我感觉到母亲的手心竟然也是湿漉漉的。

⑦终于到了姚妈家,姚妈姚爹都在掰棉花。

母亲取出腋下的包裏,笑着说:

“姚哥姚姐,这是我给你俩做的鞋,不成敬意。

⑧他们并没有接母亲手里的鞋只是笑着说了声:

“好,好,你太讲礼节了。

”母亲知趣地把鞋放在人家的桌子上,赔着笑脸说:

“哥,姐,那天跟你们说的那个事,还望你们帮个忙,棉花卖了就还。

⑨姚妈说:

“谁没个为难的时候呢?

乡里乡亲的这么客气干啥呢?

⑩说归说,但她却没有去拿钱,继续埋头掰棉花。

⑪那时候刚刚包田到户,棉花大丰收,人们白天把棉花摘回来,晚上坐在灯下掰,家家户户都有堆得像山一样的棉花,墙上爬满了红铃虫。

⑫母亲拿过板凳,围着棉花筛坐下,开始掰棉花。

棉花筛是特制的专门掰棉花用的,用竹子制成,直径一米左右。

母亲叫我坐她身边,指着我对姚妈说:

“别看我家老幺年纪小手爪子快得很,赶得上一个大人掰棉花呢。

⑬掰了一筛又一筛,一筛又一筛。

其间母亲不断地说些好听的话,一副恭敬讨好的样子,尽其一个穷人的卑微。

⑭太困了,我昏昏沉沉地伏在母亲腿上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母亲把我叫醒,说要回家了。

我睁开眼睛,看见姚妈把手伸进怀里(大襟子衣服的口袋在怀里),拿出一个蓝格子手帕卷,慢慢展开,说:

“妺子,鸡都叫两遍了,天马上就亮了,这是八十块钱,拿去吧!

你说要一百块钱,我手头实在是只有这么多了。

⑮母亲千恩万谢后,牵着我的手回家,寻找到先前搁在那里的棍子,原路返回。

走过竹林时,我莫名其妙地觉得很伤心,呜呜哭了起来。

母亲抹了一下眼睛说:

“老幺,不哭,谁的钱都是血汗钱,一定要记得这个恩情。

⑯那年年底的一个晴天,母亲称了一斤红糖,去姚妈家把钱还了。

那天母亲腰杆挺得笔直,谈笑风生。

姚妈硬是要留我们吃午饭,吃的是猪肉白莱炖粉条,很香。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8年第8期)

15.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事件

母亲的表现

姚妈的表现

借钱

言语看似热情,行动冷淡,有拒人之感

还钱

腰杆挺得笔直,谈笑风生(自信、坦然)

 

16.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母亲知趣地把鞋放在人家的桌子上,赔着笑脸说:

“哥,姐,那天跟你们说的那个事,还望你们帮个忙,棉花卖了就还。

17.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8.文章第⑮段写,“我”走过竹林时觉得很伤心,呜呜哭了起来。

“我”为什么会哭?

请说说你的理解。

八、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尝试,就是试着去做没有做过的事。

尝试,满足探险的好奇,也锻炼涉险的勇气;尝试,有时成功,有时失败;尝试,有时让我们感到喜悦,有时让我们体验痛苦……

请以“尝试”为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九、名著阅读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我在一霎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

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

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关于毛泽东,我可以单独写一本书。

我跟他谈了许多夜晚,谈到各种广泛的问题,我也从士兵和共产党员那里听到关于他的许多故事。

我同他谈话后写的访问记录就有大约两万字。

他幼年和青年时代的情形,他怎样成为国民党和国民革命的一个领袖,为什么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红军怎样成长壮大起来,他统统告诉了我。

他向我介绍了长征到西北的情形,并且写了一首关于长征的旧诗给我。

他又告诉我许多其他著名的红军战士的故事,从朱德一直到那个把藏有苏维埃政府档案的两只铁质文件箱背在肩上走了长征全程的青年。

20.上述选段出自《红星照耀中国》,其曾易名为《____________》。

21.斯诺初次见到毛泽东,觉得毛泽东是个怎样的人?

结合选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22.选文提到了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政府实施的对农民具有重要意义的四项举措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壮心不已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天接云涛连晓雾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解析】

【详解】

“已”“蓬”“雁”“烽”“簪”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2.喧嚣燥热披荆斩棘和颜悦色

【解析】

【详解】

(1)“喧嚣”指声音杂乱,不清静,不要把“喧”误写作“暄”;

(2)“燥热”意思是干燥炎热,“燥”的偏旁不要写错;

(3)“披荆斩棘”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与障碍,注意“棘”的字形。

(4)“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不要把“颜”误写作“言”。

3.C

【解析】

【详解】

A.“记载”意思是把事情写下来,使用正确;

B.“踌躇”意思是犹豫,使用正确;

C.“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句子中写的是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使用有误;

D.“因地制宜”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使用正确。

故选C。

4.D

【解析】

【详解】

D项的修改不正确,“众多”一词,在句子中有歧义,可以修饰“上班族”,也可以形容“市民”,可以将“众多”调整至“市民”的前面,改为“成为上班族和众多市民的首选出行方式”。

【点睛】

病句的类型主要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

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

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

(1)示例一:

《诗经》包括风、雅、颂,国风和部分小雅最有价值。

示例二:

《诗经》分为风、雅、颂,国风和部分小雅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

(2)示例一:

国风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生活,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光辉传统。

示例二:

国风是民间文学苑中的幽兰,香泽后世。

【解析】

试题分析:

(1)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

解题时,围绕文本所写的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每个层次的内容,采用层意合并的方法,即将层意的核心内容综合起来加以概括来作答。

(2)阅读文本内容,理解“风”是民间歌谣,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运用修辞对“国风”进行描述即可。

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6.将近赞同停止

7.①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②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8.C

【解析】

6.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1)“年且九十”的意思是“年纪将近九十岁了”,“且”的意思是“将近”;

(2)“杂然相许”的意思是“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许”的意思是“赞同”;

(3)“惧其不已也”的意思是“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已”的意思是“停止”。

7.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易(交换)”“反(往返)”“彻(通)”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8.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C项有误,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选自《列子》作者:

列子年代:

战国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本来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

“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大家纷纷说:

“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

“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愚公长叹一声说: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

”智叟无言而对。

操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高地阻隔了。

9.D

10.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

11.为人率真(自己喜欢书法,从不给别人;酒量不行也要喝醉);书法技艺高超(酒醒后写的字潇洒飘逸)。

【解析】

【分析】

9.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选项中“色”都是“神色”;B.选项中的“案”都是“桌子”;C.选项中的“虽”都是“即使”;D.选项中的“衡”分别是“平衡”和“通‘横’,阻塞不通”的意思。

故选D。

10.试题分析: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的意思是:

客人还没辞别就躺下了睡着了,鼾声如雷。

一会儿醒了之后,落笔如风雨般潇洒。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

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

11.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概括作答。

依据“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可以看出,苏轼自己喜欢书法,从不给别人;依据“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可以看出,苏轼性格豪爽;依据“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可以看出,苏轼书法技艺高超。

综合起来看,苏轼是一个为人率真,性情豪爽,书法技艺高超的人。

据此可概括作答。

【点睛】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

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参考译文:

苏轼平时对自己的字很大方,但却不能问他要。

凡有求他写的,他必严肃地推辞别人,有的人到最后也没得到他一个字。

元丰八年,苏轼在礼部主持进士考试。

每次见到桌上有纸,不管是什么纸,他都会在上面写个不停。

他喜欢饮酒,但喝不了四五杯就已烂醉如泥,客人还没辞别就躺下了睡着了,鼾声如雷。

一会儿醒了之后,落笔如风雨般潇洒。

他戏谑嘲弄文章的意味和情趣,真是神人呀!

这哪里是当今好书法之人能与他较量轻重的呢?

12.B

13.B

14.①语言准确,严密。

如第②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