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限时训练题35.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869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限时训练题3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限时训练题3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限时训练题3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限时训练题3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限时训练题3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限时训练题3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限时训练题3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限时训练题3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限时训练题3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限时训练题3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限时训练题3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限时训练题35.docx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限时训练题3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限时训练题35.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限时训练题35.docx

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限时训练题35

一、选择题

1.(2018·黄山模拟)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某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的植株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解析:

选C。

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反映的是数量特征的“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也属于种群数量特征;而某种植物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反映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2.(2018·潍坊模拟)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

Nt=N0λt

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

选B。

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可能不适应变化的环境而被淘汰,也可能因环境优越、缺少天敌而呈“J”型增长;对于呈“S”型增长的生物种群来说,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的数量在K/2左右。

3.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不同步的

B.社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

C.生活一段时间后,社鼠种群就会从增长型转变为衰退型

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定呈“J”型增长

解析:

选A。

社鼠与其天敌黄鼬之间是捕食关系,它们的种群数量波动有先后;社鼠的种群数量可能会短时间超过环境容纳量;生活一段时间后社鼠种群就会从增长型变为稳定型;仅仅食物充足,社鼠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呈“J”型增长,还要考虑生存空间、天敌等情况。

4.(2018·青岛模拟)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

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S1

S2

S3

S4

S5

N

20

50

100

150

180

(K-N)/K

0.90

0.75

0.50

0.25

0.1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50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析:

选A。

S3点N值为K/2,该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防治蝗虫应在该点之前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1点后。

5.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

年)的变化关系。

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解析:

选B。

本题中的柱状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由图可知,第1~5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快;第5年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加最快;第5~9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虽然逐渐减小,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慢,但种群数量依然在增加。

由此可判断,图示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但未达到K值);由于第5年时该种群数量为200只,等于K/2,故理论上K值(环境容纳量)为400只;防治鼠患时,若将其数量控制在K/2左右,则在该条件下鼠种群具有最大的增长速率,很快就会恢复到较大的数量,故应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以下。

6.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

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

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

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

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解析:

选C。

由题意可知,对于种群Ⅰ来说,在0~1岁种群存活数下降较快,也就是死亡率较高,所以应重点保护;同理对于种群Ⅱ来说,6~7岁应重点保护。

7.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

选B。

图示a点东亚飞蝗数量急剧上升,此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在病虫害防治时应在a点所示时间之前进行;图示a~b段种群数量仍然在上升,但种群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导致种群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出生率降低从而降低种群密度;控制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处于较低水平,对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利,因此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8.(2018·安师附中模拟)下图表示某一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增长的曲线。

现围绕此曲线的下列

描述中正确的是(  )

A.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其数值是恒定不变的

B.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退型

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解析:

选C。

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发生改变,种群数量最大值是在K值附近波动;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到达K值,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为稳定型;鱼群的捕捞应在大于K/2时进行,且剩余量应维持在K/2。

9.(2018·宝鸡模拟)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  )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性变为衰退型

解析:

选A。

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于死亡率,故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

10.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

到如图所示的曲线。

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

B.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

C.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

D.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

解析:

选C。

根据题意,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可推知第10年种群数量最少。

11.下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甲和己代表的是同一个种群

B.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时,一般用标志重捕法

C.当丙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如图2中的曲线X

D.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c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1时刻,此时丙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解析:

选C。

图1中的戊为生产者,其他为消费者。

甲和己均为第二营养级,但不是同一个种群;调查戊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样方法;图2中c点时丙的个体数量不再增多,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对应图3中的t2时刻。

12.(2018·兖州模拟)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hm2=10000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雄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解析:

选D。

因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而对其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

N=M×n/m,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通过表中数据可知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二、非选择题

13.(2018·福州模拟)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指导草原牧民更科学地放牧,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

了各项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确定放牧量,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的某种优质牧草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所用的调查方法应该为________,为减小调查的误差,调查时应注意:

①________;②________。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

①图甲中虚线表示在________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

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AB段实线与虚线重合的原因是________。

③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则图甲中________点不可能出现此种年龄组成。

解析:

图甲中虚线表示“J”型增长曲线,是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的。

对田鼠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a×(1+m);繁殖n代以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1+m)n。

图乙中幼年个体多,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将增加;图甲中D点种群数量稳定。

答案:

(1)样方法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宜

③取足够多的样方(任选两点) 

(2)①理想(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等) a×(1+m)n ②迁入之初草原的食物和空间充足,并且没有天敌等,近似理想条件 ③D

14.研究人员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

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

昆虫种群数量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________曲线增长,5年后λ值开始变小的原因是________。

(2)该草原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发生________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

(3)为提高牧草产量,计划在该草原上喷施某种化肥,若要探究这种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虫的存活,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预测结果。

实验步骤:

①将生理状况相似的该昆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昆虫的生存率。

结果预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图可知,在前5年λ值不变,且都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5年后λ值开始变小,但一段时间内该值还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减缓,环境阻力加大。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火灾后的群落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3)是否喷施某种化肥是该实验的自变量,实验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喷施了化肥,对照组的昆虫食用的牧草没有喷施;两组昆虫的生长状况、数量、昆虫的饲养环境都是无关变量,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应完全相同且适宜;因变量是昆虫的生存率。

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不是唯一的,因此,在进行结果预测时,要注意全面分析。

答案:

(1)“J”型 环境阻力增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次生演替 恢复力 (3)实验步骤:

②实验组昆虫用喷施过化肥的牧草饲喂,对照组昆虫用喷施过等量清水的等量同种牧草饲喂 ③将两组昆虫置于相同的适宜环境中 结果预测:

若实验组昆虫的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此种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若两组昆虫的生存率基本相同或实验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只答两组基本相同也可),说明此种化肥对该昆虫没有不利影响

15.近年来,沙棘木蠹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

研究者发

现,鄂尔多斯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每个有虫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从2001~2006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________增长,在________年(区段)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最高。

(2)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和沙棘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地点

土壤肥力

土壤含

水量

沙棘叶片光合色素总量(mg·g-1)

沙棘日平均光合速率(释放O2mg·m-2·h-1)

有机质

含量(%)

氮含

量(%)

表层~60

cm(%)

山坡地

0.595

0.015

7.0

2.44

960

河滩地

0.202

0.003

15.0

2.82

1280

研究者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B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

(3)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在不造成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可以采用________措施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

解析:

(1)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遵循“S”型曲线;从曲线中看出,在2002~2004年(区段),曲线斜率最大,表明该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最高。

(2)从表中数据看出,山坡地土壤肥力比河滩地大,含水量小,而光合作用总量小,说明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可能是土壤含水量,设计实验时,B组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结果A组由于含水量大而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

(3)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为减少环境污染,可以采用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敌等措施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

答案:

(1)“S”型 2002~2004

(2)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

(3)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敌等合理答案均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