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907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

《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

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试题

河南省新野县第三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10月)试题

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代的印章(节选)

汉代的印章,在印章史上历来被人们称为是古代玺印艺术的巅峰。

汉初的官私印都继承了秦印的制度,官印仍用田字格和日字格,私印也带有框栏。

汉初官印作为当时官方的法物,所用的文字均为小篆结构,结体方正平直,不做任何增损处理,以示严肃。

这类文字,笔画都比秦官印文字粗壮。

它们被用在带框格的布局中,整体显得庄重浑穆,平整规矩。

汉初的官印布局尽管套用秦制,但印文面目有了改进,印风自有异于秦,为汉代后来印章的风格起了奠基的作用。

汉初官印在布局中取消田字格,应不晚于吕后二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轪(dài)侯之印”殉葬印,布局已不用田字格,便是有力的见证。

轪侯卒于吕后二年,离汉开国(公元206年)仅20年。

汉官印的布局和风格并不因用田字格而显得单调,有的作多字一排或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以上的三排布局。

在风格方面,铸印印文布排严实整齐,笔画圆润浑穆;凿印印文布排活泼,笔画生涩,转折处时见锋芒和棱角。

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

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印文方面。

它们运用了增损之法,笔画繁者省,简者增,按印文布排的疏密需要,应情而定,非常灵活。

这类印文与小篆相较,结构很不规范,但被大量使用,约定俗成,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成了作为专用于印章中的文字,称为缪篆,被列为汉六书之一。

此外,还用装饰感极强的鸟虫书入印。

鸟虫书的笔画,往往带有鸟形、虫形、鱼形,因此得名。

所谓鸟虫,放大后,鸟即鸾凤,虫即螭龙。

按汉人习惯,以龙凤形象入印,象征吉祥辟邪,以鱼入印象征相思和爱情,并非仅为美化印文。

其次,表现在形式结构上,敢于创新,敢于变化,重艺术效果和装饰趣味。

白文印,不论满白或细白文,均朴实大方,印文布排或匀称、或对比。

朱白相间的印,在同一方印中,或用一半朱文一半白文,或用三朱一白,或用三白一朱,通常将笔画少的字作朱文,笔画多的字作白文,使朱文笔画的粗细近同于白文笔画的间隙,使朱白二者的量感接近。

还有一种在印文周围加饰图案的印,常见图案为代表四方神灵的青龙、白虎、朱雀(凤)、玄武(龟),有饰四边的,也有饰二边或三边的,统称四灵印。

1、下列各句中,对汉代印章的特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汉初官印的文字都用小篆,形成庄重浑穆,平整规矩的整体格调。

B汉代的私印,从一开始就脱离秦制,印文以笔法灵活的缪篆为主。

C汉官印的印文在文字布排上有铸印和凿印两种风格迥异的排法。

D汉私印将鸟虫书入印,既美化了印文,又隐含了较深的文化意蕴。

2、下面对“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解说无误的一项是()

A增损笔法的运用,依印文疏密需要而定,排布灵活有致,完全突破了秦的格式。

B结构很不规范的,成了印章专用文字的缪篆,被列为与小篆齐名的汉字六书之一。

C朱白相间的印章中,因笔画的交错相映,构成一种较为匀称的印文文面。

D把借鸟形、虫形、鱼形而形成的鸟虫书用入印章,增强了印章外观的美感。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秦代印章有较为统一的制度,官印用田字格和日字格。

B汉代印章风格的变化,首先从汉初官印印文面目的改进开始。

C秦代官印文字与汉初官印文字相比,线条相对纤细。

D汉印在印文周围加饰常见的四灵图案,喻示大印是权力的象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

黄福,字如锡,昌邑人。

洪武中,由太学生历金吾前卫经历。

上书论国家大计。

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

建文时,深见倚任。

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

已,督安南军饷。

安南既平,郡县其地,命福以尚书掌布政、按察二司事。

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

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

上疏言:

“交趾赋税轻重不一,请酌定,务从轻省。

”又请:

“循泸江北岸至钦州,设卫所,置驿站,以便往来。

开中积盐,使商贾输粟,以广军储。

官吏俸廪,仓粟不足则给以公田。

”又言:

“广西民馈运,陆路艰险,宜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以给。

”皆报可。

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

数召父老宣谕德意。

戒属吏毋苛扰,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

时群臣以细故谪交趾者众,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

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福数裁抑之。

骐诬福有异志。

帝察其妄,不问。

仁宗即位,召还,命兼詹事,辅太子。

福在交趾凡十九年。

及还,交人扶携走送,号泣不忍别。

宣德七年,帝改福官南京。

明年兼掌南京兵部。

英宗即位,加少保,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

留都文臣参机务,自福始。

隆用福言,政肃民安。

正统五年正月卒,年七十八。

成化初,赠谥忠宣。

福丰仪修整,不妄言笑。

历事六朝,多所建白。

公正廉恕,素孚于人。

当官不为赫赫名,事微细无不谨,忧国忘家,老而弥笃。

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

初,成祖手疏大臣十人,命解缙评之,惟于福曰:

“秉心易直,确乎有守。

”无少贬。

                                    (节选自《明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编氓籍, 定赋税,           氓籍:

户籍

B.上下帖然               帖然:

安定的样子

C.甄其贤者与共事             共事:

共同生活

D.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     参赞:

参与辅助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B.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C.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D.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福经历六朝,颇受皇帝器重。

太祖越级提拔他;成祖虽把他列入奸党名列,但仍重用他;英宗时,他开起了留都的文臣参预机务的先河。

B.黄福为政有方,处理政事有条不紊。

安南初定,事务繁杂,他因事制宜,编制户籍、制定赋税、兴办学校,向父老宣讲皇帝的恩德和旨意。

C.黄福为官清廉,不事家产。

他自己的生活非常俭约,家资仅够妻子儿女衣食,所得的俸禄,只用于接待宾客和周济贫困的人罢了。

D.黄福为人正直,爱憎分明。

他对被贬到交阯的官员加以拯救和周济,并且和他们共事。

而对侍宠欺压百姓的马骐,黄福则多次压制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

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

(5分)

(2)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及名句默写(1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海上吊吴野人墓【清】于震

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

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

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

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

【注】吴野人: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号野人。

明覆亡后,隐居故里泰州,卒后葬于海滨。

8.这首诗的首联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5分)

 

9.后两联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6分)

 

10.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第⑶题任选两空)

 ⑴.《离骚》中,描写诗人因品德高尚被众小人嫉妒诬陷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中国古典诗词因多用比兴手法,因而联想特别丰富、巧妙而多变,使诗歌形象更为突出。

《琵琶行》中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⑶.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    ________      ,       ________  ”(杜甫《望岳》)的雄心壮志,也是“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已亥杂诗》)的无私奉献。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

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

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

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

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

可惜好景不长。

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

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

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

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

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

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

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

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

“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

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丰下说:

“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

”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幸甚啊,幸甚!

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

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

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

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

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

“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

”真是可爱极了。

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

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

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国田居》里,他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王国维说: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

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

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

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却都不得志,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宫归隐。

C.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结构完整。

“幸甚啊,幸甚!

归去来!

”一段上承上启下,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最终归隐的肯定和欣喜。

D.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

文章评叙结合,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多次使用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使人物丰满可信。

E.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

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2)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有哪些?

(6分)

 

(3)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

(6分)

 

(4)文中为什么说“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弥满花香的所在”?

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

(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及表达(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出国绕一圈,‘山寨’变大牌。

”从事海外代购4年的徐晓对某些代购店这种“以假充真”的行为,但又无可奈何。

②在云南地震灾区采访,碰到巧家县安监局职工刘诗明,他正脚裹纱布,为灾民分发救援物资。

休息时他乐呵呵地向笔者说:

“与灾民的利益相比,这点伤病。

③有网友说“你再优秀也会有人对你,你再不堪也会有人对你青睐有加”,所以不妨拨开世间纷纭,做好自己。

A.不屑一顾不足挂齿嗤之以鼻B.嗤之以鼻不足挂齿不屑一顾

C.不足挂齿不屑一顾嗤之以鼻D.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不足挂齿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教育部正深入推进“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继续保持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B.每年春夏之交,发热患者增多。

有的医院为使患者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年龄段挂号,患者及其家属都感到满意。

C.该校狠抓教学质量,重视校园文化,几年来凝聚了一批教学骨干,所产生的效果在全省产生强烈反响,纷纷前来学习。

D.乘坐高铁是现代人出行方式之一,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旅客如果乘坐高铁,从合肥到深圳,大约仅需要8小时左右。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地概括、剪裁。

       。

      。

      ,      。

     ,    。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①②⑤⑥④③B.②⑤④⑥①③ C.③①②⑤④⑥D.①③②⑤④⑥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前人有诗说: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

,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

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

,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

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未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

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

,特别是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16.请为下面的漫画拟写题目(不超过8个字),并写出漫画寓意(不超过30个字)。

(6分)

 

作文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船舶航行中有一种岸壁效应。

船在靠近一侧岸壁航行时,船首由于受到岸壁的反射作用会产生指向河心的岸推力,而船尾由于过水断面变小则会产生指向岸壁一侧的岸吸力。

这两种力会使船航行时船体极不稳定,容易打转倾覆。

   对船而言,岸边原本是最安全的停靠点,然而船如果一味靠岸航行,结果却最不安全。

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岸壁效应,“岸壁”在给人们提供保护的同时,也会影响人们更好地前行。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4——2015年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答案[]

9..颈联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1分)诗歌用“蛟龙”比喻海浪,用蛟龙的“移”和风雨的“吊”等拟人手法写吴野人墓的荒寂。

(2分)

尾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1分)用诗人当年诗名的显赫与如今墓地的荒寂作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文人不幸命运的悲叹。

(2分)

10.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①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才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才真正有了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一条结合原文阐述“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强调其条件关系;有对传主人生选择的认可。

言之成理、成文即可,2分。

②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人们天性真纯,社会自由和平,是让人向往的美的所在。

它成了中国历代失意文人心灵的寄所和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这一条意在解释“桃花源”是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言之成理、成文即可,2分。

生活中,我们也不应该过于执着名利,也应该尝试在山水田园中体味人生的大美。

(这一条结合自己、现实谈个人见解。

言之成理、成文即可,2分。

(补充:

若学生答出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成理、成文即可适当给分。

17、作文[参考立意]

(一)从“岸壁”的角度看,可以有如下立意:

  

(1)安逸优越的生活环境易滋生惰性,从而使人庸碌无为;

  

(2)优势有时可能成为绊脚石;⑶没有完美之物、完美之人,正如没有完美的“岸壁”。

(二)从“船”的角度看,可以有如下立意:

  

(1)要敢于搏击风雨,在历练中走向优秀;

  

(2)人若一味依赖安逸优越的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就常会产生惰性而庸碌无为。

(三)从船和岸壁的关系角度看,可以有如下立意:

  

(1)安逸优越的环境可以成就人生,也可以毁灭人生;

  

(2)人生搏击可以有凭借,但不可把凭借当作依靠;

(3)生活的境遇无所谓顺逆,关键是如何利用。

   考生若注重材料整体,从“船和岸壁”关系的角度综合立意最好。

参考译文:

   黄福,字如锡,昌邑人。

洪武年间,由太学生历任金吾前卫经历。

曾上书论国家大计。

太祖认为他很奇异,把他越级升为工部右侍郎。

建文时期,他深受倚重和信任。

成祖列出奸党二十九人,黄福是其中之一。

成祖入京师后,黄福迎接并归附。

李景隆指出黄福是奸党,黄福说:

“臣本来应该死,只是被视为奸党,臣心中不服。

”皇上放置不追问,给他恢复了官职。

不久,督运安南军饷。

安南平定后,在那里设置郡县,命黄福以尚书身份掌管布政、按察两司的事务。

当时边远之地刚刚平定,战火还未平息,事务繁重,黄福根据需要制定相宜的政策,都很有条理。

他上疏说:

“交趾赋税轻重不一,请斟酌制定标准,务必从轻省考虑。

”他又请求说:

“沿泸江北岸到钦州,设立卫所,安置驿站,以方便往来。

实行开中法积累食盐,让商人输运粮食到交趾,来充实军粮储备。

官吏的俸禄,仓库储粮不足就给他们公田。

”他又说:

“广西百姓输运粮饷,陆路艰险,应该让广东由海运二十万石去供给。

”这些建议都被批准了。

于是他编制户籍、制定赋税、兴办学校、设置百官,多次召见当地父老宣布晓谕皇帝的恩德和旨意。

告诫下属官吏对百姓不要骚扰,一切用清静无为的方式来治理当地,上下安定(顺服)。

当时群臣中因犯小过被贬到交趾的很多,黄福都加以救助和周济,区分出贤明的人与自己共事。

因此贬谪者有归家之感。

镇守的宦官马骐恃恩宠欺辱百姓,黄福多次制裁、抑制他。

马骐诬陷黄福怀有二心。

皇上察出这并不真实,不过问。

仁宗即位后,黄福被召回,命他兼任詹事,辅导太子。

黄福在交趾共十九年,到他回来时,交趾人民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呼号哭泣不忍分别。

宣德七年(1432),皇上让黄福到南京任官。

第二年黄福兼掌南京兵部。

英宗即位后,加封他为少保,参与辅助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的机要事务。

留都的文臣参预机要事务,就是从黄福开始的。

李隆采纳黄福的意见,政局宁肃,百姓安定。

正统五年(1440)正月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成化初年,赠谥号忠宣。

黄福丰姿修整,不苟言笑。

历事六朝,提出过不少建议,他公正廉恕,向来使人信服。

他当官不为赫赫之名,对待微小的事情无不小心谨慎,为国忧劳忘记家事,年老更加忠诚。

他自己的日常供养非常俭约,妻子儿女仅够衣食,所得的俸禄,只用于待宾客和周济贫困而已。

当初,成祖写下十位大臣的名字,命解缙品评,(解缙)只对黄福评价说:

“持心平易正直,为人的确有操守。

”没有丝毫贬抑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