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2103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x

《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6 将相和第二课时.docx

26将相和第二课时

课题

将相和

  六  年级   第  六  单元 第一  课 第二课 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三个故事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出示课题《将相和》,并提问:

  1、课题中的“将”指谁?

“相”指谁?

“和”是什么意思?

(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

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

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

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

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

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让学生再读课文,回忆三个小故事的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练说。

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

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这一设计的目的是:

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

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

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出示课件阅读提示,用“~~~~”和“——”划出描写

人物言行的句子。

写出自己的阅读所感,并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1)师相机引导,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在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体会出秦王是怎样喜欢和氏璧的。

通过读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生马上会找出“双手捧”、“一边看一边称赞”这说明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释手,更可知它的价值。

“绝口不提”一词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再体会一下,秦王“骗宝”的丑恶嘴脸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

这也是在蔺相如动身前大家早就估计到的。

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蔺相如才会有下面的表现。

  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宝,蔺相如想出了宝玉有瑕的办法把玉要回。

他先是“上前一步”,说: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这一言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给了蔺相如。

这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这几个动词,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

接着再读蔺相如的话,先抓住“理直气壮”,让同学理解他的勇敢;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

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

在秦王假意应允以城换宝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

读了第8自然段最后几句话我们就知道了,他要求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来。

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种就是真的造成这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目的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宝玉及时送回国。

  教师归纳:

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

秦王怕玉碎,假意答应让城。

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

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2)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

  读了第10自然段,同学马上回答出:

“完璧归赵”。

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是什么意思。

(3)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

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

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这一设计的目的是:

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

抓住“逼”字说“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

(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

主要人物是谁?

还提到谁?

(2)、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 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

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弄明白秦王约见赵王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上文,同学们马上可以想到,秦王是想借约见之机占赵国的便宜。

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这个阴谋诡计,所以才左右为难,束手无策,决定不下。

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怕日后被世人传为笑柄。

此时,蔺相如审时度势,他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时时以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

赵王让相如随行,蔺相如欣然应允,表现了他的勇敢精神。

⑵ 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

“推辞”是什么意思?

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

画出重点词句。

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赵王因为惧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

“推辞”的意思就是谦让不干的意思。

于是为秦王鼓了瑟。

而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很显然,这说明同为大王,秦王与赵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而赵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这对赵国当然是个奇耻大辱。

因此,在这关系到国家荣辱的关键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准描写蔺相如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学生理解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

可抓住“生气极了”、“跟您拼了”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的弱点,以死相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

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粉碎了秦王的阴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精神。

  秦王又没有占到赵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去了。

⑶ 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

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渑池之会。

赵国又占了上风,蔺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这是渑池之会的结果。

这里蔺相如当然起了决定作用,但廉颇的功劳也不能忽视。

因为在背景介绍时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廉颇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他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

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会拼力杀过来,保护赵王的,到时危险的是秦王。

因此说,赵王安全回国,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⑷ 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加小标题,也可用故事发生的地点来概括,因此这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渑池之会”。

⑸ 教师小结:

过渡: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比老将廉颇都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和“相”之间的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说是“矛盾”,也可能说是“不和”,于是教师随机板书“不和”。

课件出示句段:

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

他对别人说: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非得给他难堪不可!

”此处采用引读的方式。

那么,在处理这场内部矛盾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说的?

怎样做的呢?

从中能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呢?

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3、自学交流。

抓住“避”字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

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随后教师检查、指导。

(2) 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从蔺相如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找到他避让廉颇的原因很简单:

秦王比廉颇厉害得多,但蔺相如都不怕,他也就更不会怕廉颇。

因为他深深地知道,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将相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会乘机攻打赵国。

蔺相如避让廉颇,完全是为了赵国的利益。

  通过反复朗读蔺相如的话,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好品质。

⑷此时的廉颇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段,廉颇忽然醒悟了,来到相府门前……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

从廉颇的这些举动,我们也不难看出,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也同样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好思想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想象说话:

如果当时老百姓看到这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

这件事情传到秦王或赵王耳朵里,他们可能说什么?

廉颇的手下看到他负荆请罪,又有什么感想?

你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回想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有什么想说的吗?

(3)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

如何理解这个词呢?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让学生体会到蔺相如不计个人恩怨的品质,接着找出“同心协力”一词,让学生理解词意,最后说出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

(4)这个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标题?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负荆请罪。

出示课件对对子。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一设计的目的是:

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了解故事联系。

  本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相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哪些品质,学生畅谈,师相机板书。

(顾全大局,机智勇敢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课外作业: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

(这一设计的目的是:

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

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练习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àojí    shānɡyì    yúnxǔ   lónɡzhònɡ    dǎnqiè

(      )(      )(      )(      )(     )jùjué     nénɡnài     tuīcí  hé shìbì  

(    )(    )(   )(    )

二解释下列划线字及成语。

攻无不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荆请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心协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找出下面句子中用得不恰当的词语,并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1、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洞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侵略秦兵的准备。

(   )

2、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号召大臣来商议。

(  )

四想一想,填一填。

1、本文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改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_____________,又是一部杰出的___________,被鲁迅先生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代的__________。

2、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故事的小标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荆请罪。

其中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_______,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_______。

五、词语补充   

(      )之宝    (   )直(   )壮   完(   )归(   ) 

(   )无不(   ) 负(   )请(   )(   )心(   )力 

六、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答(dā dá)应   回答(dā dá)便(pián biàn)

方便(pián biàn)便(pián biàn)利 大腹便便(pián biàn)正(zhēnh zhèng)在为(wéi wèi)难(nán nàn)的时候,有认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jiǎ jià)不上朝(cháo zhāo),免得(de dé)跟廉颇见面。

七、同音字

Bi     和氏(   )   墙(   )  (   )免 (   )须    隐(   )  利(   )

Yu     防(   )     犹(   )  (   )望   监(   )  富(   )  名(   )

Yan   (   )料      房(   )  (   )究  (   )热   (   )水  蜿(   )

八、近义词

着急——    商议——   允诺——    

隆重——   抵御——    削弱——

九、反义词

进攻——       胆怯——   诚意—— 

拒绝——   抵御——    削弱——

十、改写句子。

1、蔺相如说:

“秦王我都不怕,难道会怕廉将军吗?

第三人称转述形式:

                                         

陈述句:

      

2、蔺相如说: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

第三人称转述形式:

3、从这以后,秦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改成肯定句)

                             

 十一、历史典故中,往往蕴含着很多英雄人物。

请在下面典故中,找出相关的人物。

 

1、完璧归赵————    生花妙笔 ————    四面楚歌 ————— 

2、卧薪尝胆————    闻鸡起舞 ————    投笔从戎 ————— 

3、草木皆兵————    凿壁借光 ————    望梅止渴 ————— 

4、指鹿为马————    多多益善 ————    负荆请罪 ————— 

十二、阅读。

[语段一]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 就上前一步  说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 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  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碰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处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1.在文中空格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用“  ”画出描写秦王和氏璧的句子。

3.蔺相如提出要举行隆重的典礼是为了(                              )

4、读到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我就会想起“宁为玉碎,_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

 

5、 文中加点的“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

从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他怎 

样的性格特点?

 

6.蔺相如怎么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的?

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并写在下面。

        

[语段二]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

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①,为什么要怕他呢!

蔺相如对他们说:

“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

”他们说:

“当然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②。

     我们俩闹不和,    会削(xiāo xuē)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chéng  chèng)机攻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这个故事选自课文《       》,文中“将”指的是(         ),“相”指的是(           ),“和”的意思是(          )。

本文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改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_____________,又是一部杰出的___________,被鲁迅先生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代的__________。

 

2、.这个故事可以用                  来作为小标题。

其中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_______,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__

3、为选段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在括号里打“√”。

4、在文中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5、①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

6.你觉得蔺相如和廉颇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起因) 

将   失和         相

   (廉颇)================ (蔺相如)

   知错就改  和    临危不惧、足智多谋

                         顾全大局、注意团结 

              负荆请罪(结果)

相关知识链接

 

 

二次备课

《将相和》一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

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

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去读、悟、演,写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反思

讲完“负荆请罪”这个结果时,我还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

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

通过学生拓宽思维,并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得学生的思路大开,既更深的理解了课文,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