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2136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

《拿来主义》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大家早上好!

(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拿来主义》,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人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的第一篇。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议论文式的杂文。

其突出的语言特点“犀利幽默”,其突出的论证方法是因果论证、比喻论证。

另外,本文形成于(1934年)上世纪30年代,作者写此文有极强的针对性,这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半个多世纪之久。

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学生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求如下:

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问题特征;把握问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流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人文目标:

深入的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文章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2.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说课时)

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说教法)

教学方法:

重复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等

(说学法)

学习方法:

预习法、勾画圈点法、发现法、探讨讨论法等

(设计问题、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高中的一年级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设计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课前准备:

第一,充分预习。

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

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

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学习依次安排在第一、第二课时中,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

第一课时:

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

讨论、训练为主;

第四,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

(二)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环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

考考学生:

教师描述节日的来历或节日的习俗,学生说出节日的名称。

有人记得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却记不清楚端午节、重阳节;有人喜欢坐在肯德基、麦当劳里享受美国快餐,却很少去品味粽子、元宵的味道;有人喜欢看韩剧,成为哈韩一族,却难得去看看京剧,欣赏一下唐装。

面对众多的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做?

早在70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位思想的伟人为我们解出了答案。

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来拜读一下鲁迅先生所作的著名杂文《拿来主义》,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好传统文化。

我想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浅显和含蓄)。

二.字词预习检查

礼尚往来自诩(xǔ)残羹冷炙(zhì)冠冕(miǎn)孱(càn)头玄虚(xuán)国粹(cuì)

三.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

《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四.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想甚嚣尘上。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许多人在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五.整体感知课文:

(快速朗读课文)学习课文1——7段。

(一)思考:

“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明确:

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二)思考: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

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三)多媒体展示排除法解题思路(合作探究)

或A或B或C或D非A非B非C所以D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

从论证手法的角度看,属于因果论证。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反复使用了这种论证思路和论证手法。

问题1:

我们先看课文的1——7段。

作者在几段里面提到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几种做法。

快速阅读,把作者提到的几种做法一一找出来。

明确:

A、闭关主义B、送去主义C、听凭送来D、“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问题2:

那么,作者选择的是哪一种做法呢?

明确:

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

“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问题3:

那么作者是如何排除(否定)其它做法的呢?

(1)“闭关主义”是怎么做的?

(2)“闭关主义”是否行得通呢?

为什么?

明确:

(1)闭关主义的做法是: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也就是彼此不交流。

(2)闭关主义”行不通。

因为“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也就是用武力逼迫,“又碰了一串钉子”。

于是排除(否定)了“闭关主义”的做法。

问题4:

“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其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

有依据。

“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其论证方法是例证法(举例论证)。

问题5:

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

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问题6:

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加点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明确:

准确、生动和奚落。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活人”指的是谁?

是不是一种进步?

为什么?

因此,加点的文字带着什么意味?

明确:

“活人”指的是梅兰芳博士;不是一种进步,因为本质上还是“送去主义”;因此加点的文字是反语。

(3)“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

为什么?

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明确:

不是。

因为作者在举例的时候——句子

(1)语带奚落,而且“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

因此,“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摩登”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

“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

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问题7:

“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明确:

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作者用“残羹冷炙”这一成语给这些东西做了定位,正因为如此,“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慌”。

于是对文化交流上的“送来”主义给予了否定(排除)。

问题8:

模仿多媒体展示的排除法,请大家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

(多媒体展示如下——)

明确:

或闭关主义,或单纯送去,或听凭送来,或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单纯送去,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拿来主义)

问题9:

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

整体上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

1——7段论证的是:

为什么“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即为什么要“拿来”。

整体上使用的是因果论证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8——10段。

二、合作、探究

问题1:

课文1——7段论述的是为什么要“拿来”。

8——9段论证“怎样“拿来”。

文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

“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

问题2:

对待“大宅子”的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

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④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问题3:

说说前三种方法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前三种方法的意思分别是:

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问题4:

拿来主义究竟又是如何“占有,挑选”的呢?

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做了形象的阐述。

如果用平实的语言,可以怎么表述?

明确:

有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问题5:

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归纳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

明确: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接受。

这种态度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外国文化,也适用于外国政治、经济、技术和军事等领域;同样适用于对本国文化遗产的继承,以及对他人经验的借鉴等等各个方面。

问题6:

模仿1——7段对论证思路的归纳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

(多媒体展示如下——)

明确:

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接受

问题7:

以小见大,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8——9段一个突出的特点。

完成下面的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运用人们熟悉的比喻,阐明下面的道理。

坚持对外开放,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但同时,我们又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防止腐朽落后的东西乘虚而入,对我们造成危害。

参考答案:

好比一间屋子,把窗子关起来,甚至完全堵上,彻底封死,自然可以防止苍蝇、蚊子等有害之物的侵入,但同时也挡住了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还有悦耳的鸟语和沁人心脾的花香。

那么怎么办呢?

无视危害的存在,大开窗子自然是不行的。

我们的意见是,安装一层过滤的纱窗,把有益于身心的健康东西放进来,同时又挡住了威胁我们的一切有害之物。

问题8:

最后一段是结论。

齐读第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拿来主义”者首先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明确:

“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2、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明确:

从正面说: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

”从反面说: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简单点说,“拿来”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和创造新的文化。

三、体会并回顾文章重点难点: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提示:

这实际上涉及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

明确:

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提示:

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

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结果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明确:

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闭关自守”的“大门”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就会由“闭关主义”走向极端“送去主义”。

作者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

(1)二者是衣钵相传的;

(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

3.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提示:

作者是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拿来主义”的确立和论证的。

明确:

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

关于拿来主义,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

4.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提示:

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

明确:

(1)第1、2段所论,是“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径,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是“送去主义”必然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用《友邦惊诧论》中的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

(3)第6段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

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

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5.文章第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提示:

联系上下文,对第8、9两个自然段归纳总结。

明确:

文章第8段批判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

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要求和重大意义。

小结:

没有拿来的,就没有今天思想的解放、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国家、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个人的发展亦如是。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应学会运用好“拿来主义”,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但要注意防止不良习气、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的浸染。

四、研讨第九段的比喻论证

背景中已介绍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子”之类的问题。

先研讨第九段的比喻论证,学生易于接受。

1.同学阅读讨论第9段,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

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本段运用比喻论证。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互见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2.明确了“大宅子”、“鱼翅”等所指内容后,再进一步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

学生齐答:

“鱼翅”——“只要有营养,也和朋友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吸收

“鸦片”——“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的玄虚”——批判地吸收

“烟枪和烟灯”——“除了送一些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其余清除

“姨太太”——“大以清她们各自走散为是”——坚决抛弃

第八段内容,学生可能不易理解,需教师多启发。

3.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做法:

明确:

“他占有、挑选。

”或“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4.研讨第八自然段

“得了一所大宅子”自比喻面对文化遗产,其余内容如何理解?

(同学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

第十段是全文总结,学生讨论、归纳会起到反馈全篇的作用。

“孱头”:

“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进门”,指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

“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指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指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5.小结:

以上两段阐述了对待拿来主义的两种不同态度,批判了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并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五、研讨第十段

学生讨论第十段,这一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设计出五个相应的问题。

1.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

总之,我们要拿来。

2.拿来之后我们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

4.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小结:

本段是全文小结,显示了鲁迅在改造民族素质和创造民族新文化上的真知灼见。

六、讨论活动:

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

》,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

对待洋节:

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

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

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七、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一)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回答:

这一节中区别了哪两个词?

为何这样区别?

对“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

明确:

特地区别“抛来”与“抛给”,讽刺国民党反动派不过像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

“抛给”,隐含着用鄙视的目光看待的意味。

洋大人不会发慈悲心,他们以主子自居,把中国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夺去的财富,吃剩下来,抛一点儿给走狗,以作为进一步榨取的诱饵。

“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

这样写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这种用极少的词语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的语言,反映了鲁迅先生语言的犀利的特点。

(二)课堂练一练:

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明确:

使用老百姓口语中常用的比喻。

既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2.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明确:

使用民间俗语,“拿来”态度之鲜明跃然纸上。

3.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明确:

引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话本或旧小说中的套话,后文的“出售存膏,售完为止”化用商店广告,都含有强烈的讽刺性。

4.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明确:

诚惶诚恐地“捧”,画只有几张却一路地“挂”,通过形象的动作活画出“送去主义”的可怜相、寒酸相。

5.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明确:

都是反语,具有很强的讽刺性。

6.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明确:

明明要批判,却先作肯定,这种欲擒故纵之法常用于驳论。

小结:

鲁迅先生犀利的语言,深邃的思想让我们为之折服。

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位思想的现行者。

八、总结课文的写作特色

1、先破后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作者先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指出过去我们一直奉行“闭关主义”,现在我们一味奉行“送去主义”,并指出其危害与结果,提示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缺乏“拿来”的勇气和精神,从而很有说服力地阐明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综合运用举例、类比、对比、比喻等论证手法,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作者在揭示“送去主义”时,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例子,说明我们“拿来”精神的缺失。

论述“送去主义”的危害时,用尼采自诩为太阳作类比。

从全文看,“送去”、“送来”和“拿来”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在论述怎样“拿来”时,通过“孱头”、“昏蛋”、“废物”与“拿来主义者”的不同态度的对比,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3、擅长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不仅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而且达到了幽默的艺术效果。

4、语言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作者的幽默才能和讽刺艺术,使本文妙趣横生,如“活人替代了古董”一句,作者将“活人”与“古董”并举,说明其形式异而实质同,与此同时又誉之为“进步”,便成为含有讽刺意味的反语。

文章故意使用迷信的字眼,也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讽刺色彩。

九、教师小结

民族文化是历史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什么大家不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呢?

难道非等“文化毁在我辈之手”才会懂得去维护么?

我们是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是炎黄子孙。

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只有珍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十、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及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展开调查,形成调查报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说教学步骤)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

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

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课时

第一步:

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提问:

(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

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是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第二个问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

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个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台阶,学生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