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22375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中国近代政治文明.ppt

模块二近代的中国和世界:

在沉沦中抗争、在探索中前进的中国和破专制坚冰、走民主大道的世界,专题五中国近代政治文明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考纲扫描一、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情播报1.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在沉沦中抗争2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3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分析如何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高频考点串讲,一、鸦片战争1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市场,掠夺生产资料。

2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3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

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结果:

中国战败,签定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3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

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蓄意挑起对华战争。

2结果:

中国战败,签定马关条约。

3影响: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直接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2结果:

签定辛丑条约。

3影响: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拓展升华】近代资本主义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

(1)发动侵华战争:

如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

(2)签订不平等条约:

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3)侵犯中国主权:

如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等。

(4)干涉中国内政、操纵中国政权:

如控制清政府、操纵北洋军阀政府、扶植蒋介石等。

(5)割占中国领土:

割占了中国的香港、东北、西北、台湾等地区的大片领土。

(6)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

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阻挠北伐战争、支持反革命政变、帮助蒋介石进攻解放区等。

(7)经济侵略:

如勒索赔款、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及掠夺土地、劳动力、资源等。

(8)精神文化侵略:

如传教、实行奴化教育等。

一、太平天国运动,【轻巧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3)担负任务新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

(4)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5)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6)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辛亥革命1条件

(1)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基础: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3)组织基础:

革命团体特别是同盟会的成立。

(4)军事基础:

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2中华民国成立

(1)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2)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结局: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成果被篡夺。

4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轻巧识记】辛亥革命

(1)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2)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五个“第一”:

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辛亥革命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巨变。

(4)结果: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五四运动

(1)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特点:

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

(3)两个阶段和中心:

5月4日至6月初在北京;6月5日起在上海。

(4)五四精神:

爱国主义。

(5)划时代意义: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国共产党成立

(1)一个标志:

中共“一大”召开。

(2)两个纲领: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三点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它的诞生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3国民大革命

(1)性质:

国共联合的、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人民民主革命。

(2)国共合作:

两次会议(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蕴涵“三大政策”)。

(3)北伐战争: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奠定了革命发展的基础。

二、国共的十年对峙1工农武装割据

(1)南昌起义:

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

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

2红军长征

(1)遵义会议:

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2)长征胜利:

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三、抗日战争1侵华日军的罪行

(1)一个意图:

征服(吞并)中国。

(2)滔天罪行:

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组建“七三一部队”,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2全民族抗战

(1)两个战场: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2)三个方面和阶段:

日本、国民党与共产党;防御、相持和反攻阶段。

(3)战略战术:

持久战、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等。

(4)胜利保证: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四个特点:

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双重性);两个战场并存;中共在后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持久抗战。

(6)三点意义:

是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四、解放战争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中共七大要求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2)重庆谈判国共签署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3)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2人民解放战争

(1)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2)1947年,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4)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5)1949年4月,北平和谈破裂后,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3民主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来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新中国即将诞生。

(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思维扩展】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国共关系,

(2)中国社会各阶级探索救国道路的主张、实践及特点农民阶级a实践:

先后掀起两次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b主张: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扶清灭洋”。

c特点:

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同时也具有落后性的一面,那就是其阶级属性决定了革命斗争只能是“血溅轩辕”。

地主阶级a实践:

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掀起洋务运动。

b主张:

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

c特点:

“中体西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资产阶级a实践:

维新变法运动、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等。

b主张:

实行君主立宪,或利用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特点:

具有先进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但同时又具有妥协性、软弱性的一面,决定了其改革或革命只能是“屡战屡败”。

无产阶级a实践:

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b主张: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c特点:

集革命性、先进性于一身,决定其领导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高考解密聚焦,热点考向一中华民族的奋起和革命传统的弘扬【考题呈现】(2010年高考安徽卷)右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A清朝统冶面临崩溃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解析】漫画中“葫芦”和“瓢”喻指各省革命党人起义,漫画的寓意是各省革命党人起义此起彼伏,清王朝统治风雨飘摇,处于崩溃的局面,因此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与该寓意不符合。

【答案】A,(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建立C抗日战争爆发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信息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成为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故选C项。

【答案】C,【热点领悟】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大门。

随后,西方列强接蹱而来,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然而,面对强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

他们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复兴道路。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浪高过一浪。

在反对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历经抗争、失败、再抗争的多次反复,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反对国内外反动派的斗争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样,近代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主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2弘扬革命传统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长征途中,正是这种凝聚力,使红军队伍顾全大局,紧密团结,坚持革命的理想与信念,不怕牺牲、患难与共,从而取得长征的胜利。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长征中,我们必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梦想考场】1(2010年北京海淀期末练习)1923年12月北京大学二十五周年纪念日曾做过一次民意测验,有一题目是:

“下列各种方法,你以为哪种可以救中国?

”结果,回答国民革命的有725票,而其他选项的票数不足30票。

这里的“国民革命”是指()A开展工人运动,夺取全国政权B反帝反军阀,谋求中国的统一C发动工农革命,实行武装割据D发动广大农民,进行土地革命,解析:

选B。

“1923年12月”这个时间是解题关键。

中国共产党吸取二七惨案的经验教训,认为需要团结革命力量;而国民党方面孙中山经历斗争屡次挫折,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表示愿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而打倒列强除军阀,更是符合人民的心声,一场国民革命势不可挡,它是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2(2010年杭州市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井冈山斗争,使我党培育和形成了闪耀着共产主义光芒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不包括()A韬光养晦、培育新生B坚定信念、艰苦奋斗C实事求是、敢闯新路D依靠群众、敢于胜利,解析:

选A。

江泽民同志将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概括为: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其中“坚定信念”指的是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率领剩余部队进入井冈山,继续革命,并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对革命充满自信;“敢闯新路”指的是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的革命道路;“依靠群众”指的是开展土地革命,调动一切反封建因素。

故选A项。

热点考向二聚焦2011年周年纪念大事【考题呈现】(2010年高考课标全国卷)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

“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解析】通过题干侵华日军某部“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可以判断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这样可以排除A、D两项。

题干中提到“遭到中国军队打击其上级干部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可以判断应该是影响比较大的百团大战。

【答案】C,(2010年高考江苏卷)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

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

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解析】本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典型考题。

(1)问要求从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进行说明,要求有较高的历史概括能力。

(2)问指向非常明确,要求从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举例说明,难度较低。

第(3)问能力要求较高,是学以致用的典范,此问解决完全依托于前两问。

【答案】

(1)政治革命。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热点领悟】1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周年纪念类试题,但出题方式多为隐形,多数题目不直接说明是多少周年,主要是通过提供新材料或创设新情境给予适当的关注。

例如:

2010年是1940年百团大战70周年。

22011年周年纪念大事

(1)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时代特点。

(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3)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4)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5)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大举侵略中国东北。

每年的9月18日16时,全国各地都警笛长鸣,警示“九一八”事变的民族危亡,告诫要居安思危。

【梦想考场】3(2010年浙江杭州高中月考)1851年与1911都是辛亥年,在中国发生了两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是()A领导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B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C两者都建立了革命政党,创办了刊物D革命都是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解析:

选D。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为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4(2010年哈尔滨市模拟)歌曲松花江上唱道: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

流浪!

整日皆在关内流浪。

”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解析:

选A。

从歌词内容分析,东北沦陷这一“悲惨的时候”应指九一八事变。

名师在线预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