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3070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8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纲要求]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的政治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商朝政治形式

1.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2.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

巩固西周的统治。

2.内容

3.影响

4.崩溃:

诸侯在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楚王问鼎”是其表现。

[概念辨析] “封建”一词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指(战国之后)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政治制度,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内容

3.特点:

嫡长子继承,等级森严,强调血缘关系。

4.影响

[图示图解] 宗法制的要点

主题一 分封制的特点与影响

1.特点

(1)分封对象: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

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

联系。

(4)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影响

(1)积极影响:

对周王室起到了拱卫作用,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使西周成为地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

(2)消极影响:

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内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3)对后世影响:

分封制不仅在周代实行过,而且很多王朝在初建的过程中均实行过分封制,如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中的“国”就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明代的燕王朱棣(明成祖)也是分封制下的王侯。

讲史料

史料一 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史料二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史料三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导读 史料一说明“封建”的含义。

史料二反映了分封制的目的。

史料三反映诸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造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练史料

史料 西周分封示意图

探究:

结合图示信息,试从分封制的对象、分布区域、影响等角度说一说分封制的特点。

答案 对象:

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分布:

王族是分封的主体,占据战略要地,体现了拱卫王室的分封意图。

影响:

图示直观地展示出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疆,形成了拱卫王室的政治格局。

主题二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

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中央权力的集中。

4.迷信色彩浓厚:

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讲史料

史料一 

导读 根据两幅图片可以看出:

(一)大宗和小宗划分的依据是血缘关系的亲疏及嫡庶之别;

(二)宗法制的一个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两个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史料二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曰:

“同姓不婚,惧不殖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导读 史料强调同族、家庭本位,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

练史料

史料 (2013·安徽高考,节选)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

“……姑侄与母子孰亲?

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

”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

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

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

后乃使王出,曰:

“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探究:

史料中导致武则天改变立太子人选想法立场的文化心理因素是什么?

答案 强调血缘亲疏、血脉传承的家天下制度及宗法观念;体现了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B.河北

C.陕西D.山东

答案 C

解析 “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本题选择C项。

2.(2014·广东高考)“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象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

答案 A

解析 “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像宫室屋宇之形,所以“

”可能表示摆在屋中的祖先牌位,故A项正确。

商朝时还没有出现皇帝的名称,故B项错误。

祭祀祖先的宗庙不会出现兵器,C项错误。

铁制农具在春秋时期才出现,故D项错误。

3.(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C项符合题意。

4.《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宗法等级秩序变动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反映了当时出现按军功授爵,出现“郡、县”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

B选项出现于秦朝,排除;C选项材料没有涉及;D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郡县的出现说明国家政权日益趋向严密。

5.《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  )

A.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B.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刘邦“以旧礼尊其父”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体现了君权高于父子血缘关系。

据此可知,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故选A。

考点2 秦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全国

1.统一六国:

结束战乱,建立了秦王朝。

2.拓展疆域

3.影响:

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1.海内为郡县

2.百官公卿

[考向导引] 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在政治上是血缘成分在减少,“家天下”的性质在减少,具有显著的历史转折性。

高考对这一内容的考查侧重于由表及里、归纳概括其特点及透过现象认识历史本质,如“表”由分封制到郡县制,“里”由地方分权制到中央集权制,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君权有限(贵族君主制)到皇权至上(专制君主制);由贵族政治(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到官僚政治(三公九卿、郡守、县令由任命产生,不得世袭)等等。

命题切入方式侧重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主题一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原因与特点

1.原因:

(1)经济上,由封建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2)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度,镇压农民的

反抗。

(3)思想上,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2.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

(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讲史料

史料一 秦灭六国示意图

导读 史料反映了秦灭六国的顺序以及战国七雄在地图上的位置。

史料二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天下而无所制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导读 史料反映了皇帝地位的独尊和专制独裁。

练史料

史料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

“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①,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

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②。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探究:

结合史料说一说划线部分体现的秦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 

(1)由史料信息①可以看出秦始皇刚愎自用,这既有秦始皇的个人性格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制度的因素:

皇权至高无上,军国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

(2)由史料信息②可以看出秦朝中央机构官员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任免,以皇权为中心。

主题二 从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及其积极影响

1.转变

(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

(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2.积极影响

项目

内容

政治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

经济

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

文化

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播

后世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讲史料

史料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①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国家内部就会出现割据混战,严重危及国家统一。

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②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③书同文”。

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④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导读 

直接信息

史料中的①②③④论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

间接信息

中央集权制度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

所学信息

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格局

练史料

史料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探究:

分析史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答案 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

变化: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的结论,排除D项。

2.(2013·北京高考)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

“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B.秦

C.汉D.唐

答案 B

解析 随着争霸战争的进行,到战国时期,剩下了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最终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秦国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废除周初的分封制,推广郡县制。

材料中的“并四海,变易古制”正好与此对应,故选B项。

3.(2012·海南高考)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答案 C

解析 解题关键是学生要对选项中“托古改制”、“华夏传统”、“君权神授”的准确含义理解清楚,同时熟悉“皇帝”名称的由来。

4.《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

“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奠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答案 B

解析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5.据《汉书》载:

“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秦遂并兼四海。

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以来,各国并立纷争,天下大乱;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行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故选B项。

A、C两项与史实不符合;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技巧点拨 识记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识记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识记程度,一般考查的内容只涉及时间、空间、事件、内容、人物、结果等历史史实的基本属性,题干的形式一般不改变情景或只是稍加改变。

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中考查的是所学的什么史实,然后根据所学对这一史实的具体表述,再结合选项进行分析选择。

训练1 商周至秦朝的政治制度

                   基础训练

1.“分封制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具有当时社会“合法性”的是(  )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齐自称为齐威王

B.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

C.晋文公加征鱼盐税收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分封制的理解。

西周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是由于其实行了分封制,在分封制下,贵族拥有世袭特权,导致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削弱,故答案为A。

2.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九回:

“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挣了这份大家私,死下来又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不知当初要留着这些钱何用。

”导致主人公如此感慨的是(  )

A.宗法门第观念B.仅男子可参与科举

C.近代新式教育推广D.秦代强制分户的立法

答案 A

3.有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其“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

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D.王室日益腐败

答案 A

解析 西周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是由于其实行了分封制,在分封制下,贵族拥有世袭特权,导致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削弱,故答案为A。

4.《尚书·召诰》曰:

(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

有王虽小,元子哉!

”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答案 B

解析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故选B。

5.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

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有(  )

①宗法观念 ②自然经济 ③皇权专制 ④理学思想 ⑤社会习俗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

答案 C

解析 社会家庭关系中“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夫为妻纲”等特征体现了宗法观念、小农经济、理学思想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与皇权专制无联系。

应选C项。

6.“……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

”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天人合一B.皇权至上

C.皇位世袭D.天人感应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高约2米”“从平地升起”等信息可知,这样做意在显示皇权至上。

A、C、D三项与材料无关。

7.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

“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

……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

”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  )

A.夏朝B.西周

C.秦朝D.唐朝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这种制度首先开始于秦朝。

8.有人说: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答案 B

解析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在夏朝,故排除A项;C、D两项表述有误,排除,故选

B项。

深化训练

9.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者屡见不鲜,时至今日,英国、丹麦等国的国家元首依然是女王,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遵循父系单系世系的原则。

中西方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

A.中国宗法制的传统B.欧洲女权至上的传统

C.专制权力的强弱不同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答案 A

解析 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西方差异的主要成因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有密切关系,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把女性继承权排除在外。

10.“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答案 B

解析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贵族世卿世禄,有很大的自主权,形成周王和地方贵族共治的局面,称为贵族政治;而秦朝实行皇帝制,地方郡守、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这被称为封建官僚政治,故B项正确。

11.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

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

C.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D.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答案 C

解析 “秦以前之封建政治”特指西周分封制,结合所学可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不符合郡县制,“维护地主阶级统治”和“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不符合分封制,故答案选C项。

12.“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

它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

”文中评价皇帝制度的史学方法是(  )

A.全面辩证的方法B.发展的方法

C.比较的方法D.史料解读法

答案 A

解析 材料对“皇帝制度”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采用了全面辩证的方法,故答案为A。

13.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左传·桓公二年》: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材料三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在“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

(2)在“家”“国”关系上,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有何延续性和变化?

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

答案 

(1)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或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政治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周王获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世袭制或世卿世禄制)获得政治特权。

(2)延续性:

皇位世袭制延续了“家天下”的格局。

变化:

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官员任免制取代了贵族世袭制(或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分封制不利于统一;郡县制适应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分析出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分析出周王的地位;第

(2)问对比分析血缘及世袭制在秦朝的延续,并区分地方管理及官员任免与西周的不同,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归纳出变化的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做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

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

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

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

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

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佐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呜呼!

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

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

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根据材料一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