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_3篇(共11页)73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122617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_3篇(共11页)73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_3篇(共11页)73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_3篇(共11页)73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_3篇(共11页)73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_3篇(共11页)73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_3篇(共11页)73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_3篇(共11页)73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_3篇(共11页)73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_3篇(共11页)73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_3篇(共11页)73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_3篇(共11页)73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_3篇(共11页)7300字.docx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_3篇(共11页)73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_3篇(共11页)7300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_3篇(共11页)7300字.docx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篇一

  《赶海》记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趣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表露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无比热爱的情怀。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领悟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

难点在于凭借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理解课文,抒发自我情感。

在教学中,我采用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以读促思,以演促读再促思,反复诵读等教学方法,具体设置如下程序教学:

  一、感知文本引出&;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

&;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

&;本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词句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句积累,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还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使学生对赶海形成了表象,具有了感性的体验,完全陶醉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

  特别是和&;海洋宝宝交朋友&;的环节,既让学生复习了词语,训练了学生的书写习惯,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强烈地阅读课文的愿望,可谓&;一举三得&;。

  二、与文本对话紧扣&;趣&;,辐射全篇。

  1、《语文课标》指出:

阅读教学是师生、生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仔细读第2-4自然段,找出赶海的有趣场景,分别加上小标题,理清脉络。

  2、读中交流:

从那些地方看出这个场景的有趣?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自渎感悟能力。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看,听,说,读,演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阅读实践;在兴致盎然的阅读实践中,感受成功带来的阅读乐趣;在具体形象的阅读实践中,初步了解和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导读重点场景。

捉海星部分先让学生试读,通句子比较。

从&;摸呀摸呀&;,&;嘿&;!

中体会到抓海星给我带来的乐趣。

导读捉螃蟹的场景,使学生体会到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的专注神情与&;螃蟹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的鲜明对照,通过&;原来&;使学生体会到螃蟹作最后挣扎令人忽俊不禁的情形。

导读&;捏大虾&;时,让学生品味比喻句的精当,通过朗读想象大虾大摇大摆神气十足的样子,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我&;只一捏&;便俘虏了&;武将&;的那种得胜时的喜悦心情。

语文教学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字词上,才体现出它和工具性。

4、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课堂即生活。

教师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宽松,愉悦,融洽的学习语文的氛围,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生命体,尊重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言行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可亲近的大姐姐。

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

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

  三、再品&;趣&;,整体回归。

  师娓娓讲述,把学生带入情境:

&;我&;满载而归,迎着柔和的海风,沐浴着夕阳的余挥,踩着软绵绵的沙滩走在回家的路上,感到舒服极了,不由得哼起了最爱唱的歌。

  四、围绕&;趣&;,课外延伸。

  文中用了&;嘿、哩、咦、哦&;等语气:

&;战利品、武将&;借代词,&;束手就擒、东逃西窜、满载而归&;成语。

这些词语的恰当运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

尽管全文场景描写没出现一个&;趣&;字。

但我们读后却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乐趣&;,让我们学习这种写法,说一说自己参加的最开心的有趣的一次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看,听,说,读,演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阅读实践;在兴致盎然的阅读实践中,感受成功带来的阅读乐趣;在具体形象的阅读实践中,初步了解和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卢梭),在这里得到了印证。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篇二

  《燕子》教学反思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生动的描述,在我摇头晃脑地为学生朗读《燕子》一课时,却发现学生们并没有被我的激情、被书中的文字所感染。

为什么呢?

燕子可是学生们经常见到的,而文中又描写得这么形象、这么可爱,怎么会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呢?

就在我产生疑问时,我发现班里多半学生的目光都瞅向窗外。

原来,窗外正有几只燕子在叽叽喳喳,我突然意识到,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把书中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观察体验相结合。

让学生学会看风景、学会做文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儿时的歌谣被孩子们快乐地哼唱着,在阳光下,在校园里,学生们尽情地寻找着燕子的足迹,品味着字里行间的描述和自己眼中看到的风景的异同。

&;老师,你看,小燕子真长着剪刀似的尾巴。

&;&;老师,你瞧,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飞过,跟书中写的一样。

&;看着孩子们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的小脸,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第二天上课,我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孩子竟然都能把课文非常有感情地背诵了。

看着他们摇头晃脑、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有了深深的领悟──课堂教学是一个用生活验证和丰富知识的过程,语文教学更是一个诗意的旅程,教师应是一个称职的导游,而真正看风景的人是学生。

记得有一首歌唱到:

&;风景这边独好,祖国分外妖娆。

&;而我想说的是:

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看风景,风景哪边都好,生活无限美妙!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

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

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

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

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

使学生领会到:

《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

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

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除了两首古诗之间的整合,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

课始,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导入新课,揭示了整节课的主题,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

课末,以《春》的结尾三段丰富了春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

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

&;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

另外,新旧知识的整合在本堂课中也有体现。

课前谈话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描写春天的古诗,照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终鼓励学生阅读和摘录有关春天的美诗文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观著名于永正教学《荷花》有感

  自提倡素质教育到全面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阅读教学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课堂活起来了,个性突出来了,创新多起来了,这是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的体现。

但纵观目前的阅读教学案例不难发现人们对&;课改&;环境下教学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前不久在我集团总部任教研究主任的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来我校送课,教学了三年级的《荷花》。

教学中体现的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一、重基础,&;写字教学&;贯穿始终

  目前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创新&;成了一股时髦的风,&;写字教学&;常常被人们忽视,平时的教学中尚能在课尾提一提并布置学抄写默写,但在&;课改&;研讨课之类的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成了麟毛凤角了,生怕学生的&;创新&;的热情,弘扬的个性受到它的破坏。

在于老师的课上&;写字教学&;不仅受到了重视,而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如于老师在导入新课后即板书课题,他是这样教学的,&;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荷花&;怎么写的&;。

随即在黑板上书写,&;&;荷&;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何&;字&;。

&;现在我一起读题目。

&;这样的写字教学一点不刻板又起到了识字的效果,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学过程中的也是这样。

  于老师让学生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划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一个学生写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

于老师相机进行写字指导。

&;这位同学&;冒&;字写得很好,很正确。

对学生的好的写字习惯给予表扬,激励和引导学生注重写字&;&;冒&;字的上部的两横不封口的不要写成&;曰&;字,随后又书写&;帽&;字&;,&;这个字很形象,你看眼睛上(书写&;目&;)戴着一顶帽子(画个半圆,再画两横作帽沿),帽口是不能封死的,又因为帽子是布做的要加个&;巾&;字旁,这就成了一个&;帽&;了&;。

形象的&;字理教学法&;即教会了学生识字,更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是真正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课程最后于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文中的生字书写了一遍,提出了一些注意点,并让学生认真描红才结束此课。

  二、读书要读出&;味&;来

  以前的阅读教学往往以&;讲解&;为主,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权利,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则因追求&;创新&;和&;个性&;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机会。

《荷花》的教学为&;呼唤回归阅读权&;的阅读教学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教学中于老师介绍了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语言清淅流畅,平实淡雅,写景状物细致优美,耐人寻味。

然后说:

&;《荷花》就是一篇描景的&;美文&;,我们要能读出他的&;美味&;来&;。

这给阅读教学下了一个总的要求,然后又介绍方法说:

&;古人把读书叫估&;煮书&;(板书),书越&;煮&;才越有&;味&;&;。

在&;煮书&;过程中,于老师分三步走进行教学。

首先是熟读课文。

&;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熟(板:

熟读)。

&;在读书过程中于老师边巡视边指导让学生读进去,然后指名几位同学读文。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于老师要求学生再品读课文。

  &;同学们,请你们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板:

&;品读&;),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或语句划出来。

&;&;同学们读得很仔细划得认真,再请你把自己体会的内容批注在旁边。

&;这里于老师提出更高要求,继续&;煮书&;,深入&;体味&;。

在&;品读&;的过程中于老师让学把一些好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当&;品读&;告一段落后,让学生共同交流从划出的词语中&;体味&;到了什么,并让学生练习如何把体会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品读&;逐渐进入了高潮,&;煮&;出的味道越来越美了。

如:

一个同学在课文第一部分划出了&;赶紧&;这个词,并说到:

&;我体会到了,&;我&;迫切的心情,巴不得一下子跑到,同时也好像&;闻&;到了塘里的荷花的淡淡清香,荷花一定美极了。

&;(赢得了同学们一阵掌声)。

于老师继续引导,&;你能把迫切又美的感受读出来吗?

&;他试着读到:

&;赶──紧──&;(&;赶&;字读得很急切,&;紧&;字则舒缓,赞美的读出)。

  于老师这时竖起了大姆指,然后又带领大家读了两遍。

此外于老师还引导学生&;品读&;了&;挨挨挤挤&;、&;冒&;、&;饱胀&;、&;翩翩起舞&;等关键词语及第四自然段中的优美语句。

在细细&;品读&;读出&;味&;之后,于老师再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读出&;美味&;来。

(板&;美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于老师给予指导,并范读,如第四自然段要轻声读,用气读,带着想象读。

通过于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自己陶醉在优美的文中,听者也被深深的吸引了。

  三、适当的&;创新&;

  适当的&;创新&;或说&;创新&;要适当。

&;创新&;是好事,是课改倡导的核心,但在一些课堂上,常常一&;创&;不可收拾,沾边的不沾边,恰当不恰当的统统称之为&;张扬的个性&;,有&;创新&;。

归究其原因,这是没有在扎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没围绕文章或字、词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创新&;。

前面叙述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在于老师教学中,学生通过&;熟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了扎实充分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与&;文本&;相贴切。

  再如,在教学到&;有的还是花骨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时,于老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说说&;花骨朵&;是怎样的,有的学生说:

&;含苞未放&;、&;含苞欲放&;,还有的学生道:

&;含苞羞放&;,这时于老师又竖起了大拇指夸她想得好,既贴切,又运用了拟人的方法使&;花骨朵&;羞答答的形象栩栩如生。

像这样&;创新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多处,每一处都让我感觉到&;油然而生&;,&;水到渠成&;。

这才是课改体现的&;创新教学&;。

  以上三点是笔者听课后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于老师的课展示了教学艺术的无穷的魅力,表达他对阅读教学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究体会。

  《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我设计了了解美景中悟情的教学思路:

  1、泉水的特点。

特点:

绿、深、清。

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

  那样清,清得能倒映出()。

水是那样清,清得就像()。

从而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美,为进一步的朗读做基础。

具体感受完三个特点后,我创设了让学生给老师们介绍珍珠泉的水有多美,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语言环境。

  2、有趣的水泡。

  课文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

在学习水泡的形时,我采用了评读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的朗读之中感受重点。

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接着我借助学生的表演,让学生感受到了水泡的形成过程的有趣。

在这我为学生表达的训练创设了一个情景:

&;小水泡们,你扑哧一笑想说什么?

&;为学生的朗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水泡的颜色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读懂了什么?

但我发现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的标点的问题学生病没有真正得到重视,所以耽误了时间。

设计时可以改为找了两个同学读,在第二个同学读时我告诉了它读的技巧,一方面是为引起其他同学的重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水泡的五颜六色。

  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喜欢珍珠泉,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也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眼清泉,在他们心中有了一种表达需要。

  这时我设计了:

你想对珍珠泉说些什么?

作者说了什么,找到文中的话,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强调更多的是前半句。

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重走作者童年走的小路去打水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水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达到赞美家乡的情感。

这一部分中学生的情绪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

顺理成章的设计了一首小诗,让学生尽情的表达。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篇三

  人教版三年级教材第一组课文编入了一组描写家乡景物的文章,紧扣第一单元主题,在语文园地一中编入了以《介绍家乡景物》为主题的一次口语交际训练和作文训练。

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以介绍家乡景物为交际内容,紧扣学生生活实际。

课前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布置学生观察了一处身边的景物。

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开课时我以一位旅游公司的同学要求老师推荐几名优秀小导游代表宜昌市参加省优秀小导游竞赛,就以&;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为题在全班展开选拔激发学生的交际热情。

为了让本次口语交际课与作文教学衔接,让学生有好的介绍效果,在激发学生的热情后我出示了五条介绍要求:

  1、这处景物在什么地方?

  2、介绍出景物的特点。

  3、按一定的顺序说清楚。

  4、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感情。

  5、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

  要求提出后,教室里举手要求表达的学生并没有如我预期的哪样纷纷举手,而是一片沉默。

看到学生有困难,我又提示学生可将景点里自己想介绍的具体景物列成提纲以便介绍。

学生们都去思索提纲,好半天没想好的样子。

一节课在沉闷与学生的思索中用去了一大半时间。

此后匆匆的分小组交流、派代表介绍,草草收场。

  课后与组内教师反思失败的原因一是过分重视与作文衔接,忽视了口语交际的课型特点。

忽视了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区别。

二是一口气提出了作文的五点要求,忽视了学生年段特点,要求学生出口成章,拔高了口语交际的要求。

老师贪多求全,反而挡住了学生的交际欲望,学生由于无法同时满足种种要求望而怯步。

三年级以段的教学为住,这一思想同样运用贯穿于口语交际教学之中,学生能说一段话,能针对五项要求在一段话中体现一项即是很大的了不起。

  这节失败的口语交际课提示我们,教师应时刻将学生年段特点放在心中,提出符合学生年段特点的要求。

将教材中的种种要求想出具体的办法落实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生硬的出示成对学生的要求。

在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在创设宽松交际氛围同时,更要提供给学生具体的说话材料,即让学生有具体的说话内容,知道按怎样的顺序说,有哪些具体的词汇和方式(如拟人、比喻、数字说明等)去说清自己想表达的内容。

一步一步为学生搭建一个宽松、自由、有话可说、知道如何说的交际平台。

在扎实的训练中逐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