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12279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3.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数学必修五全套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B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如图1.1-5,设,,,那么,则

CB

从而(图1.1-5)

同理可证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

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由学生推出)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从而知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中,C=,则,这时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例1.在ABC中,已知,,,求b及A

⑴解:

=cos

=

求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

∵cos

例2.在ABC中,已知,,,解三角形

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

cos

[补充练习]在ABC中,若,求角A(答案:

A=120)

Ⅳ.课时小结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已知三边求三角;

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随堂练习1]

(1)在ABC中,已知,,,试判断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2)在ABC中,若,,,则符合题意的b的值有_____个。

(3)在ABC中,,,,如果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有两解,求x的取值范围。

(1)有两解;

(2)0;

(3))

2.在ABC中,已知,,,判断ABC的类型。

分析:

由余弦定理可知

(注意:

,即,

∴。

[随堂练习2]

(1)在ABC中,已知,判断ABC的类型。

(2)已知ABC满足条件,判断ABC的类型。

(1);

(2)ABC是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2.在ABC中,,,面积为,求的值

可利用三角形面积定理以及正弦定理

由得,

则=3,即,

从而

Ⅲ.课堂练习

(1)在ABC中,若,,且此三角形的面积,求角C

(2)在ABC中,其三边分别为a、b、c,且三角形的面积,求角C

(1)或;

(2))

(1)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

(2)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

(3)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

Ⅴ.课后作业

(2)设x、x+1、x+2是钝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3)在ABC中,,,,判断ABC的形状。

(4)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cm,5cm,它们所夹的角的余弦为方程的根,

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例1、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nmile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nmile后达到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

(角度精确到0.1,距离精确到0.01nmile)

在ABC中,ABC=180-75+32=137,根据余弦定理,

AC=

=

≈113.15

根据正弦定理,

=

sinCAB=

=

≈0.3255,

所以CAB=19.0,

75-CAB=56.0

答:

此船应该沿北偏东56.1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113.15nmile

补充例2、某巡逻艇在A处发现北偏东45相距9海里的C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

需要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如图,设该巡逻艇沿AB方向经过x小时后在B处追上走私船,则CB=10x,AB=14x,AC=9,

ACB=+=

(14x)=9+(10x)-2910xcos

化简得32x-30x-27=0,即x=,或x=-(舍去)

所以BC=10x=15,AB=14x=21,

又因为sinBAC===

BAC=38,或BAC=141(钝角不合题意,舍去),

38+=83

答:

巡逻艇应该沿北偏东83方向去追,经过1.4小时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评注:

在求解三角形中,我们可以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得到两个解,但作为有关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必须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

(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

(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例7、在ABC中,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形的面积S(精确到0.1cm)

(1)已知a=14.8cm,c=23.5cm,B=148.5;

(2)已知B=62.7,C=65.8,b=3.16cm;

(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a=41.4cm,b=27.3cm,c=38.7cm

(1)应用S=acsinB,得

S=14.823.5sin148.5≈90.9(cm)

(2)根据正弦定理,

=

c=

S=bcsinA=b

A=180-(B+C)=180-(62.7+65.8)=51.5

S=3.16≈4.0(cm)

(3)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得

cosB=

=

≈0.7697

sinB=≈≈0.6384

应用S=acsinB,得

S≈41.438.70.6384≈511.4(cm)

例3、在ABC中,求证:

(1)

(2)++=2(bccosA+cacosB+abcosC)

证明:

(1)根据正弦定理,可设

===k

显然k0,所以

左边=

==右边

(2)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

右边=2(bc+ca+ab)

=(b+c-a)+(c+a-b)+(a+b-c)

=a+b+c=左边

变式练习1:

已知在ABC中,B=30,b=6,c=6,求a及ABC的面积S

提示:

解有关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的问题,注重分情况讨论解的个数。

答案:

a=6,S=9;

a=12,S=18

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只含边的式子或只含角的三角函数式,然后化简并考察边或角的关系,从而确定三角形的形状。

特别是有些条件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甚至可以两者混用。

⒈数列的定义: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注意:

⑴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因此,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数列;

⑵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

⒉数列的项: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项,….

例如,上述例子均是数列,其中①中,“4”是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9”是这个数列中的第6项.

⒊数列的一般形式:

,或简记为,其中是数列的第n项

结合上述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列及项的定义.②中,这是一个数列,它的首项是“1”,“”是这个数列的第“3”项,等等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些数列的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是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这一关系可否用一个公式表示?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列与项的定义,从而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上面的数列②,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有这样的对应关系:

↓↓↓↓↓

序号12345

这个数的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可用一个公式:

来表示其对应关系

即:

只要依次用1,2,3…代替公式中的n,就可以求出该数列相应的各项

结合上述其他例子,练习找其对应关系

⒋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的第n项与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⑴并不是所有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如上述数列④;

⑵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有时是不唯一的,如数列:

1,0,1,0,1,0,…它的通项公式可以是,也可以是.

⑶数列通项公式的作用:

①求数列中任意一项;

②检验某数是否是该数列中的一项.

数列的通项公式具有双重身份,它表示了数列的第项,又是这个数列中所有各项的一般表示.通项公式反映了一个数列项与项数的函数关系,给了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个数列便确定了,代入项数就可求出数列的每一项.

5.数列与函数的关系

数列可以看成以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为定义域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

反过来,对于函数y=f(x),如果f(i)(i=1、2、3、4…)有意义,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数列f

(1)、f

(2)、f(3)、f(4)…,f(n),…

6.数列的分类:

1)根据数列项数的多少分:

有穷数列:

项数有限的数列.例如数列1,2,3,4,5,6。

是有穷数列

无穷数列:

项数无限的数列.例如数列1,2,3,4,5,6…是无穷数列

2)根据数列项的大小分:

递增数列:

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递减数列:

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常数数列:

各项相等的数列。

摆动数列:

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补充练习]:

根据下面数列的前几项的值,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3,5,9,17,33,……;

(2),,,,,……;

(3)0,1,0,1,0,1,……;

(4)1,3,3,5,5,7,7,9,9,……;

解:

(1)=2n+1;

(2)=;

(3)=;

(4)将数列变形为1+0,2+1,3+0,4+1,5+0,6+1,7+0,8+1,……,

∴=n+;

1、通项公式法

如果数列的第n项与序号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的通项公式为;

  的通项公式为;

2、图象法

启发学生仿照函数图象的画法画数列的图形.具体方法是以项数为横坐标,相应的项为纵坐标,即以为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做出点(以前面提到的数列为例,做出一个数列的图象),所得的数列的图形是一群孤立的点,因为横坐标为正整数,所以这些点都在轴的右侧,而点的个数取决于数列的项数.从图象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数列的项随项数由小到大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3、递推公式法

知识都来源于实践,最后还要应用于生活用其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观察钢管堆放示意图,寻其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模型一:

自上而下:

第1层钢管数为4;

14=1+3

第2层钢管数为5;

25=2+3

第3层钢管数为6;

36=3+3

第4层钢管数为7;

47=4+3

第5层钢管数为8;

58=5+3

第6层钢管数为9;

69=6+3

第7层钢管数为10;

710=7+3

若用表示钢管数,n表示层数,则可得出每一层的钢管数为一数列,且≤n≤7)

运用每一层的钢筋数与其层数之间的对应规律建立了数列模型,运用这一关系,会很快捷地求出每一层的钢管数这会给我们的统计与计算带来很多方便。

让同学们继续看此图片,是否还有其他规律可循?

(启发学生寻找规律)

模型二:

上下层之间的关系

自上而下每一层的钢管数都比上一层钢管数多1。

即;

依此类推:

(2≤n≤7)

对于上述所求关系,若知其第1项,即可求出其他项,看来,这一关系也较为重要。

递推公式:

如果已知数列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与它的前一项(或前n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递推公式也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

如下数字排列的一个数列:

3,5,8,13,21,34,55,89

递推公式为:

数列可看作特殊的函数,其表示也应与函数的表示法有联系,首先请学生回忆函数的表示法:

列表法,图象法,解析式法.相对于列表法表示一个函数,数列有这样的表示法:

用表示第一项,用表示第一项,……,用表示第项,依次写出成为

4、列表法

.简记为.

[范例讲解]

例3设数列满足写出这个数列的前五项。

题中已给出的第1项即,递推公式:

据题意可知:

[补充例题]

例4已知,写出前5项,并猜想.

法一:

,观察可得

法二:

由∴即

[补充练习]

1.根据各个数列的首项和递推公式,写出它的前五项,并归纳出通项公式

(1)=0,=+(2n-1)(n∈N);

(2)=1,=(n∈N);

(3)=3,=3-2(n∈N).

(1)=0,=1,=4,=9,=16,∴=(n-1);

(2)=1,=,=,=,=,∴=;

(3)=3=1+2,=7=1+2,=19=1+2,

=55=1+2,=163=1+2,∴=1+2·

3;

1.等差数列: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⑴.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

⑵.对于数列{},若-=d(与n无关的数或字母),n≥2,n∈N,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为公差。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或】

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

由此归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

∴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

则:

即等差数列的第二通项公式∴d=

例1⑴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⑵-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

如果是,是第几项?

⑴由n=20,得

⑵由得数列通项公式为:

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例3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其中、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

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分析:

由等差数列的定义,要判定是不是等差数列,只要看(n≥2)是不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

当n≥2时,(取数列中的任意相邻两项与(n≥2))

为常数

∴{}是等差数列,首项,公差为p。

注:

①若p=0,则{}是公差为0的等差数列,即为常数列q,q,q,…

②若p≠0,则{}是关于n的一次式,从图象上看,表示数列的各点均在一次函数y=px+q的图象上,一次项的系数是公差,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q.

③数列{}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其通项=pn+q(p、q是常数),称其为第3通项公式。

④判断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的方法是否满足3个通项公式中的一个。

1.

(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

根据所给数列的前3项求得首项和公差,写出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从而求出所求项.

根据题意可知:

=3,d=7-3=4.∴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3+(n-1)×

4,即=4n-1(n≥1,n∈N*)∴=4×

4-1=15,=4×

10-1=39.

关键是求出通项公式.

(2)求等差数列10,8,6,……的第20项.

=10,d=8-10=-2.

∴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10+(n-1)×

(-2),即:

=-2n+12,∴=-2×

20+12=-28.

要注意解题步骤的规范性与准确性.

(3)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

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要想判断一数是否为某一数列的其中一项,则关键是要看是否存在一正整数n值,使得等于这一数.

根据题意可得:

=2,d=9-2=7.∴此数列通项公式为:

=2+(n-1)×

7=7n-5.

令7n-5=100,解得:

n=15,∴100是这个数列的第15项.

(4)-20是不是等差数列0,-3,-7,……的项?

由题意可知:

=0,d=-3∴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n+,

令-n+=-20,解得n=因为-n+=-20没有正整数解,所以-20不是这个数列的项.

3.有几种方法可以计算公差d

①d=-②d=③d=

问题:

如果在与中间插入一个数A,使,A,成等差数列数列,那么A应满足什么条件?

由定义得A-=-A,即:

反之,若,则A-=-A

由此可可得:

成等差数列

[补充例题]

例在等差数列{}中,若+=9,=7,求,.

要求一个数列的某项,通常情况下是先求其通项公式,而要求通项公式,必须知道这个数列中的至少一项和公差,或者知道这个数列的任意两项(知道任意两项就知道公差),本题中,只已知一项,和另一个双项关系式,想到从这双项关系式入手……

∵{an}是等差数列

∴+=+=9=9-=9-7=2

∴d=-=7-2=5

∴=+(9-4)d=7+5*5=32 ∴ 

=2,=32

已知数列{}是等差数列

(1)是否成立?

呢?

为什么?

(2)是否成立?

据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3)是否成立?

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

(性质)在等差数列中,若m+n=p+q,则,

即m+n=p+q(m,n,p,q∈N)

但通常①由推不出m+n=p+q,②

1.在等差数列中,已知,,求首项与公差

2.在等差数列中,若求

1.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1:

①+②:

∴由此得:

从而我们可以验证高斯十岁时计算上述问题的正确性

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2:

用上述公式要求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但代入公式1即得:

此公式要求必须已知三个条件:

(有时比较有用)

由例3得与之间的关系:

由的定义可知,当n=1时,=;

当n≥2时,=-,

即=.

1.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1:

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2: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为,其中p、q、r为常数,且,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

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

由,得

当时==

=2p

对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2:

可化成式子:

,当d≠0,是一个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式

对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问题有两种方法:

(1)利用:

当>

0,d<

0,前n项和有最大值可由≥0,且≤0,求得n的值

当<

0,d>

0,前n项和有最小值可由≤0,且≥0,求得n的值

(2)利用:

由利用二次函数配方法求得最值时n的值

1.一个等差数列前4项的和是24,前5项的和与前2项的和的差是27,求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差数列{}中,=-15,公差d=3,求数列{}的前n项和的最小值。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