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五篇(共11页)69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123925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五篇(共11页)69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五篇(共11页)69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五篇(共11页)69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五篇(共11页)69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五篇(共11页)69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五篇(共11页)69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五篇(共11页)69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五篇(共11页)69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五篇(共11页)69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五篇(共11页)69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五篇(共11页)69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五篇(共11页)6900字.docx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五篇(共11页)69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五篇(共11页)6900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五篇(共11页)6900字.docx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五篇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一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提到的第一个人物就是太公望,太公望即姜太公。

姜太公姓姜名尚,因其先祖曾经担任四岳之官,传说在尧、舜时掌管四时,主持方岳巡守,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地,也有封于申的。

封于吕的,随封地姓吕,所以,身为姜氏后人的姜太公又姓吕名尚。

传说姜太公出生后,家道并不好,已经衰败,所以,为了混口饭吃,他做过屠户,卖过酒水,大半辈子处于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状态。

史书对此记叙也很简单。

  那么,司马迁为何一提到姜太公便称之为太公望呢?

原来,这与大家所熟知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有关,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也有所记载。

姜太公晚年垂钓于渭水,西伯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外出狩猎前让人算了一卦,卦辞说&;你这次出去狩猎,所获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而是成就你霸业的辅臣。

&;于是西伯外出狩猎,果然在渭水河南岸遇到姜尚,经过一番交谈,西伯很高兴自己遇到了高人,就说:

&;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

&;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

&;说的就是您吧?

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因此称姜尚,即吕尚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对于姜太公遇文王,《史记》中还有其他法。

  有一个说法是说他博闻多学,曾为商纣王做事,因商纣王无道而离开,然后到各国游说,结果怀才不遇,没人听他的治国之道,最终西归于周西伯,为西伯所用。

  还有另一个说法是说姜太公是位隐于海滨的处士,周西伯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时,西伯之臣散宜生、闳夭久闻姜尚之名,就召请他。

姜尚就言说道:

&;听说西伯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年人,何不前往?

&;此三人为了营救西伯,寻找美女奇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XXXX年字宝,献给纣王,以赎取西伯。

西伯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

  虽然姜太公遇文王传说各异,但都认为他是文王武王之师。

这几个传说,孰真孰假,不得而知。

但是,后世的人们更喜欢姜太公钓鱼这一说法,并赋予它更多的传奇色彩。

  不管怎么说,姜太公遇文王,肯定有一番对话。

对文王西伯来说,有个识才过程,对姜太公来说有个展示胸中韬略机会的过程。

在古兵书《六韬》中可以读到二人对治国之道和军事韬略的精彩对话。

尽管不少后人对《六韬》是否为姜太公所作提出不少质疑,但在历史上,姜太公辅佐周文王、周武王,为建周室王朝立下天大之功是不争事实,而且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较为记载了他辅佐文王、武王的几件大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通过&;牧野之战&;,帮助武王伐纣,建立了周王朝。

  在殷朝纣王时期,西周建立之前,大小诸侯便有八百余个,周在文王西伯初期还是个不算出名的诸侯国,所以,姜太公何来雄才大略,不管是《吕氏春秋》,还是司马迁的《史记》,都未做详细叙述,这也就难怪对武王伐纣以前的历史记载语焉不详,多为传说了。

  姜太公因其大功而被封于齐地营丘,为齐国开国君王。

为此,《齐太公世家》记载道: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

  由此可知,姜太公为齐王,定都营丘,在政治上&;修政,因其俗,简其礼。

&;即根据当地风俗,简化了繁琐的旧礼制,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在经济上&;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结果是&;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

  在《货殖列传》则进一步详载到:

  &;故太公望封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辏,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

  也就是说,姜太公被封于营丘,当上齐国国君,看到所封之地是盐碱地,不能生产什么粮食,人口稀少而又穷困,他因地制宜,劝女人们纺织刺绣,极尽工艺技巧,同时让人们贩运鱼盐增加收入。

正是因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了人与地域的独特优势,各国的人财物都汇集到齐国,&;繦至而辐辏&;,结果齐国一派繁荣:

&;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二

  太史公作《货殖列传》,不拘泥于时,驳斥儒道两大家有关经济问题的观点,大胆提出人类追求财富的合理性,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无论多美好的志向都得有实现的基础,财富,在很多时候就是我们人生的资本。

  自从商业产生以后,贫富差距渐渐出现,同时因为有了差距,便生出许许多多的社会矛盾与冲突。

作为以农为本的国家,古代中国一直到了清朝还在压制商业活动,商人们承受着来自朝廷和社会各个方面的阻挠与压力,可以说,一个成功的商人的创业历程真的是步履维艰。

士农工商中,商为最下等,其实各个阶级都要养家糊口挣取银钱,只是收获渠道不同,收获数量也不等。

皇家贵族子弟生下来过的就是锦衣玉食的生活,双手不沾一点腥土,整天跟着先生念叨仁义礼智信,之乎者也,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

每每这些&;贵人&;不开心的时候,一个巴掌抡过去,挨打的小奴仆低头含泪,以头抢地,可怜兮兮地捂着一边打红的脸:

&;奴才该死!

&;同是人,贵贱就这么给划分明了,你,穷人家的孩子,就是受欺负被奴役的命。

富人家是有自己的烦恼,他们担心的也许是明天去哪里游玩,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而众多吃穿无着落的穷人们还在忍受着饥饿侍弄那几亩租田,用一句俗语来形容就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财大气粗&;也就是这个样子了,&;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

&;

  钱,本身是的确没有什么价值的,如果,我们的祖先把土块当做&;钱&;来换吃换喝的,那么现在的土块就不是被小孩子和泥巴的玩意儿了,当然,我只是打比方而已。

况且为富不一定就是不讲仁义的人,正所谓国富民强,同样的道理,家富了亲人也不用受人冷眼,遭人欺负。

骨气不是穷人的专属名词,富可敌国是一种本事,家徒四壁就算清高吗?

可知道&;贫贱夫妻百事哀&;?

两袖清风,只是说明你不愿陷于泥淖之中,换一种说法,就是保身之法,避免以后因此落个骂名。

在生财之道这个方面,到底是差那么一些。

现在的我们一无所有,靠的是父母资助,上大学最直接的目的便是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一份富足的生活,而不是整天烦恼于明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许又会有人批评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也钻到钱眼里了,试问,没有这样的物质基础,我们要抱着书本去呼喊越穷越光荣吗?

  我不是一个拜金主义者,不会忘记自己的责任,只是,我们应该正视金钱这个问题,追求财富并不是可耻的事情,付出劳动就应该得到回报。

赡养父母,抚养子女,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而尽责的基础是你有这个经济实力,如果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你凭什么来让自己的亲人在最起码的日常生活中过得无忧无虑?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三

  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商业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在悠久的商业历史中逐渐培育出了商人自有的经营谋略,而这些经营谋略同样适用于当代的各种商业经营者。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兵法有云:

地形,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可见,地形是决定作战胜败的一大关键,作为一名领兵作战的将领,必须深谙此道。

古有云商场如战场,商场上的经营者就如同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能抓住有利时机,占据有利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

他以谋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所以把陶地作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市贾。

陶朱公的美名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

  《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之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有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

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

这种不惟任时,且为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并有了较好的发展。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

  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而变。

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白漆,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

他曾说:

&;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谋略,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变法那样说到做到。

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其勇敢不能当机立断,其仁爱不能恰当地取舍,其倔强不能坚持原则。

所以这种人跟我学经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

&;这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阐述得淋漓尽致。

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

他凭着自己的这套经营谋略,精心经营,以至家累千金。

  (三)、见端知未,预测生财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为雪亡国之耻,终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当得知吴国大旱,遂大量收购吴国粮食。

第二年,吴国粮食奇缺,民不聊生,饥民食不裹腹,怨声载道,越国趁机起兵灭了吴国。

苦心人,天不负。

越王终成霸业,跻身春秋五霸之列。

这里越王勾践作的是一桩大买卖,他发的财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个国家和称雄天下的霸业,是商贾之道在政治上运用的成功典范。

  《夷坚志》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鱼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采购竹木砖瓦等建筑材料。

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趁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和百姓的需要。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四)、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我们在曼昆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中有学到,当需求曲线富有弹性时,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则富有弹性的商品可以薄利多销。

  先秦大商理论家计然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司马迁说过:

贪买三元,廉买五元,就是说贪图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

  汉高祖刘帮的谋士张良,早年从师黄石公时,白天给人卖剪刀,晚上回来读书,后来他觉得读书时间不够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价钱不变,中等的在原价的基础上少一文钱,下等的少两文钱。

结果,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卖出剪刀的数量比平日多了两倍,赚得钱比往日多了一倍,读书的时间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间有句谚语:

张良卖剪刀&;&;贵贱一样货。

  由此看来,致富并不靠固定的行业,而财货也没有一定的主人,有本领的人就能够集聚财货,没有本领的人则会破败家财。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四

  读了司马迁《史记》名篇《货殖列传》后,深深佩服于子长先生对于发展经济社会的远见卓识。

  &;货殖&;古代指经营商业和工矿业,我认为司马迁所说的货殖含义更广,包括发展经济各项产业的全部(物质文明),文中发展一二三产事例诸多,兹不赘述。

司马迁发展货殖的观点我非常赞同,这和我国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如出一辙,因为没有了物质基础,即便是天花乱坠的思想教育也是空中楼阁。

对于执政者而言,人民不富裕,说话办事少人听,少人信,少力度,少人干,甚至没人追寻。

对于国家而言,国力不强盛,落后很可能挨打,所以说发展经济在什么时候都是要牢记的。

  如何发展经济社会,文中首先指出掌权者要管理好国家。

指出: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意思是说:

&;(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我的理解就是就是顺其自然,按其发展规律办事,按照人民的发展要求,按照法制来治理国家,而不是盘剥和压榨人民。

用现在的提法就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行政和以德执政。

这样的观点在那个时代提出来应该是多么多么的超前呀!

  其次用事理正反两方面深刻证明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经济的问题。

用姜太公吕望、管仲的事例说明了发展经济可以富国强民(&;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舄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意思是说:

&;姜太公吕望被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本来是盐碱地,人口稀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女子纺绩,极力提倡工艺技巧,把鱼、盐运到别处去销售。

这样,其他地方的人民归附于他,货物也源源不断地运来了,象钱串一般,络绎不绝,又如车辐一般。

&;)用&;《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理论论证了不发展经济就会民生凋敝、国家衰败。

  再次,文章提出了要发展市场经济的问题,如何发展市场经济的问题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好处?

指出要按价值规律办事,用价格用市场来调控资源配置。

即: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指出了在发展市场经济&;故善者因之&;的同时,还要宏观调控,设&;设轻重九府&;(物价、工商)等管理部门打击那些囤积居奇、垄断经营、欺行霸市、哄抬价格等扰乱市场,伤害消费者的行为。

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通达。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

  在那个时代,司马迁对于发展经济社会所做的深入思考和有益研究,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奇和赞叹:

他不仅是一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而且是一个很有见底的经济学家。

  当然,文中提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我不是非常赞同,他和孟子&;温饱思淫欲&;我也不敢苟同的观点有些冲突。

因为物质富有可以促进精神富有,但绝不能代替精神富有。

纵观历史上为富不仁的人太多了,富贵慈善家也不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也有不少。

所以,我们要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像邓小平提出的那样&;&;&;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

  对于国家而言在突出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都要抓好,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才能使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对于自身而言就是要干好工作,提高修养,为社会作出贡献,做好表率。

  以上所言,牵强附会、浅尝辄止之处颇多,请大家海涵。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五

  《史记货殖列传》是一篇极有政治、经济价值的文章。

  商人,在中国古代常常是被压制、歧视的一个阶层。

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士大夫以道德君子自居,对商人不屑一顾。

司马迁却能给他们列传,肯定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赞赏他们的才智。

更难能可贵的是,司马迁对人的逐利之心给与肯定,认为这是人的天性。

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社会风气宽容、自由、开放。

所以能培育出司马迁这样自由的思想家。

  《货值列传》的一开篇,司马迁就引用了老子的一段话:

&;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明显,司马迁是反对老子的观点的。

他说这是&;堵塞人民的耳目&;,是行不通的。

司马迁说的还算客气。

我倒觉得这是一种愚民政策。

至于其中的&;邻国相关,老死不相往来&;,让人想起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有康乾盛世,社会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排斥外界、自我封闭,施行&;闭关锁国&;,带来了严重的恶果。

  第二段中,司马迁讲述了人的各种欲望。

并表示道德教化是不能压制人的欲望的。

所以,司马迁主张顺其自然。

司马迁认为&;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可惜,后来的统治者,采用的都是下策。

比如重视道德教化、用典章制度束缚民众等。

各种道德、各种规章制度束缚了人的思想,使得社会长期停滞不前,以致于最后远远的落后于西方。

  司马迁说,&;人们各自以自己的才能来行事,竭尽自己的力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因此,物品价格低廉,商人就会把商品销售到可以贵卖的地方;物品价格昂贵,商人就会从价格低廉的地方运来销售。

各自勤勉而致力于他们的本业,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同水向低处流,日日夜夜而永无休止,他们不待召唤自己就赶来,物产不须征求而百姓们自己就生产出来。

&;这其实是在论述&;市场&;这一无形之手的巨大力量。

司马迁在两千多年前就能了解&;市场&;的作用,并具备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实在是让人吃惊。

  司马迁对于人的逐利之心,给与了肯定。

他说:

&;求富,是人们的本性,用不着学习,就都会去追求。

&;对这种逐利天性的肯定,具有巨大的意义。

《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认为,人人追求自己的私利,能够极大的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

可惜后世的中国越来越重视道德教化,轻视人的逐利之心。

  司马迁后来遭遇凄惨,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这是一位专制独裁君主对一位自由思想家的残酷迫害。

汉武帝这样的独裁君主,最热衷的是权力,最痛恨的是自由。

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内朝,收回大臣权力。

这些专制君王对思想的控制、对绝对权力的追求,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

而司马迁这样的自由思想家,是中国最宝贵的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