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_3篇(共11页)73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124304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_3篇(共11页)73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_3篇(共11页)73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_3篇(共11页)73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_3篇(共11页)73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_3篇(共11页)73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_3篇(共11页)73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_3篇(共11页)73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_3篇(共11页)73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_3篇(共11页)73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_3篇(共11页)73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_3篇(共11页)73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_3篇(共11页)7300字.docx

《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_3篇(共11页)73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_3篇(共11页)7300字.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_3篇(共11页)7300字.docx

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篇一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东风破》,《菊花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

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2.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

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

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

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3.培养学生的几个小习惯。

  其一,记的习惯。

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

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其实生命的基本单位不是时间吗?

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

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不要以为名著就是买来放在那里看封面的,而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旧时的说法文以载道是之。

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

从应试来说,也有其现实意义。

  其三,动手的习惯:

就是写的习惯。

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

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

善于向别人学,甚至要会&;偷&;学啊,三人行,必有我师。

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五,怀疑,好问的习惯。

改编一个笑话,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让你问的,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

  4.注重语文的渐进性,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

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

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

高中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

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

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从而,提高成绩。

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篇二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

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

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

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

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

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

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

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

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

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

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

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

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

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

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学生偏科,因素很多。

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

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

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

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

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

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

每个班分成6个组。

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

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

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

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

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

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

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

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

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也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

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

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

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

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

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

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

&;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

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

卢梭说: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

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

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

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

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

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

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

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

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

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

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

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

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篇三

  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

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

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

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

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

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

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

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

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

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

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

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

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

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学生偏科,因素很多。

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

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

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

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