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61882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docx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贵州财经学院国际经济学院2003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齐淼

指导教师陆竹

摘要:

汽车产业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性产业,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总水平。

中国汽车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更是快速成为世界汽车市场上一个巨头。

面临着国外各方面的压力和竞争,中国汽车产业将何去何从?

本文简单回顾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历史,对当今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相应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

汽车产业规模经济品牌对策

Abstract:

Theauto-industryisanindustryofrepresentativeinonecountryandinaway,itreflectsthegrossindustriallevelofthecountry.China'sauto-industrystartedlatebutdevelopedrapidly.AfterChinajoins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itbecameagiantintheworld'sautomobilemarket.WhenChina'sauto-industryfacesthepressureandthecompetitionfromallovertheworld,whatshoulditdo?

Inthisthesis,IreviewthehistoryofChina'sauto-industrybrieflyandanalyzethecurrentsituationandtheproblemsofChina'sauto-industryandexplorethe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auto-industry,scaleeconomy,brand,countermeasure

汽车产业是一项集合机电、化工、电子等多种轻重工业的产业。

是一个代表国家工业化水平的代表性产业,也是最典型的成熟产业和垄断竞争性的产业,它的产业关联度大,其振兴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总水平。

美国、德国、日本这三大经济强国中,汽车工业都是其国家产业结构中的重要支柱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其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正在从低成本、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倾斜。

而且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对于汽车的需求量也在快速的增长。

加入WTO后,中国市场的全面开放对我国汽车产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汽车产业将采取何种方式与国际厂商竞争?

它的优劣势又在哪里?

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汽车生产厂商的生产、销售、研发、管理等问题,通过与国外先进国家的比较,对中国汽车产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世界一般情况概述

对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言,汽车产业被视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种重要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

1.汽车产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巨大源泉,能够大大提高国民收入。

在生产环节,汽车制造通过对钢铁、玻璃、塑料、机械设备等直接和间接的消耗,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汽车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道路、城建、旅游、保险等“下游工业”的发展。

2.汽车产业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

近年来,汽车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以德国为例,其汽车出口就占到其总出口的五分之一。

3.汽车产业实现利税份额远远大于投资份额。

据统计,在中国,一汽集团截止到上世纪90年代累计上缴利税105.6亿元,是建厂投资的17.6倍;东风集团累计上缴利税是建厂投资的8倍多。

4.汽车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其一表现在汽车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向高层次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家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换;其二表现在汽车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高新技术具有良好的接纳机制,从而推动本产业和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

5.汽车产业能够创造较高的就业率,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发展汽车产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由于汽车的使用面广、流动性大,其吸收简介就业人员的容量和能力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

对于中国尤为突出。

(二)世界汽车产业与汽车市场现状

1.世界汽车产业和市场带有较强的垄断性。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七大汽车生产国的十几家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80%的汽车生产。

全球化的生产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各国的比较利益,优化资源配置,从而降低产品成本,而且他们通过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获取了巨额利润。

2.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已成必然,并将进入新的调整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世界汽车工业的强强联合与兼并之风愈演愈烈。

先是雪铁龙与标致的合并,而后是沃尔沃被欧宝兼并,紧接着震动全球汽车界的戴姆勒·奔驰公司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强强联合,劳斯莱斯公司被大众和宝马公司收购,这仅仅是全球汽车产业大规模改组的开始。

3.国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需求饱和,世界汽车贸易正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汽车产业是世界上竞争最为激烈的产业之一,如今,新的调整和结合又进一步增强了各大汽车公司的压力和竞争。

当前,全球汽车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以1999年为例,全球汽车产量5318万辆,到年底库存有400万辆,可见,国际汽车市场需求已接近饱和。

这多方面的压力,也使汽车贸易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

(三)世界上一些国家在汽车产业中成功的范例

1.美国

美国建国历史不长,基础条件并不完善。

但它之所以能够较快地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除占了“一战”战火并未在本土燃烧、成了世界武器供应商而赚了大钱这个便宜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及时抓住和利用世界汽车产业第一次大转移的机遇,全力发展汽车产业,推广普及汽车应用,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腾飞,这是世界上汽车产业促进和推动整个国家经济起飞首个成功的例子,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之一。

美国汽车产业要比欧洲晚,开始阶段甚为缓慢。

但后来,由于该国首创先进的大批量流水作业生产体系,因此,才使得汽车产业迅猛发展,产量连续翻番,最终导致世界汽车产业中心由欧洲移至美国。

在20世纪20年代,汽车工业就已成了美国最大的工业部门。

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该国经济总体与汽车产业保持同步稳定发展,工业产量不断上升。

正是汽车产业的兴旺发达和汽车的普及应用,才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汽车产业的发展也促使美国原有社会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使之更加合理和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

它的发展也拉动了相关产业如石油、钢铁、公共交通等的发展。

2.日本

日本也是把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发展而推动整个国家经济腾飞最成功、最典型的例子之一。

“二战”后,日本是战败国,全国遭受严重创伤,原有的工业皆化为乌有。

但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恢复和重建,汽车产业在20世纪60年代后终于具备起飞的条件。

1980年产量更是超过美国而执世界汽车产业之牛耳,并保持13年之久。

20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的汽车生产主要是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在实现这一目标后,各汽车产业便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

从此,汽车就成为日本进出口贸易顺差的主要“源泉”。

3.德国

汽车虽然最早诞生于德国,但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汽车并没有在广大民众的生活中扮演主要的角色。

“二战”后,德国决定重建汽车产业。

大众汽车厂用了10年的时间,克服种种困难,建成了当时世界第三大汽车企业。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德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20年,这时德国的汽车产业与国民经济一样保持着惊人的发展速度。

如今,汽车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德国继机械、电机、和化工后第四大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并且,近年来,德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一直比较稳定,在西欧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起着某种领衔的角色。

加之德国汽车公司较早涉入中国汽车市场,因此,该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对中国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比世界发达汽车生产国家,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可谓是曲折、艰辛的。

解放初期,由于受到当时国家政策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的汽车产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期间,市场主导了资源配置,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20世纪末至现在,中国汽车产业以中国加入WTO为标志,进入了基本健康稳定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解放前没有汽车制造业。

中国汽车产业是从1953年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起步的。

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

这一阶段(1953-1978年),我国汽车产业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

当时的产品,全部由国家计划生产、计划销售。

国家对汽车产业实行计划管理,汽车产业缺乏竞争机制,在长达近30年的时间内,汽车产业发展比较缓慢。

(二)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1979-1993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汽车产业单一计划经济模式被彻底打破,市场逐步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机制,汽车产业内部的竞争不断强化。

与此同时,在国家的协调、推动和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汽车企业之间的协作和专业化生产得以发展,打破了“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开始走上联合发展的道路。

1992年产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大关,我国一跃成为世界汽车重要生产国之一,产量排名挤入世界前十名。

这一阶段,产品结构明显改善,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三)稳定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1994年至今)的基本背景是中国经济全面实现“两个转变”(即国家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企业经营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以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经济开始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1994年国家计划委员会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给中国汽车产业注入了活力。

2004年6月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又颁布了新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我国汽车产业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汽车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开始呈现,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汽车企业竞争的重点开始转向产品水平、性能和质量的竞争。

三、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

(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

2002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一年,从那时开始,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全面提速。

2002年,中国汽车销售量是337万辆,增长率39%,是中国汽车市场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

据中国汽车产业协会与日本汽车经销商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2006年1~9月汽车销售517万辆,超过日本,这是继2005年年底中国汽车销售592万辆的总规模超出日本585万辆后,再次超过日本。

这表明,从2005年开始,中国这个全球人口最大的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汽车消费大国,而且在可以预计的10年或者更长时间内,将成为全球汽车第一消费大国。

预计2020年,中国汽车消费量将达到2000万辆,届时,中国汽车的消费将占全球汽车总消费的20%左右。

连续5年下调关税,国家承受了税收方面的巨大损失,而中国汽车市场得到的,就是随着汽车关税壁垒彻底取消,中国向外国汽车敞开了大门,消费者则从这种关税下调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这也成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的一个重要催化剂。

(二)汽车需求快速增长,消费结构明显变化

中国汽车增长的总体态势表现为,轿车在总体消费中所占比例稳步提升,私家车快速增长。

1.消费构成上看,轿车的比例快速提升

表1轿车销售量增长趋势表(万辆)

年份

轿车销量

同比增长

当年销售量

占总销量比例

2001

71.2

18.3%

236.4

30.1%

2002

112.6

56.1%

324.8

34.7%

2003

197.2

75.1%

439.1

44.9%

2004

232.6

18.0%

507.1

45.9%

2005

278.7

24.3%

575.8

48.4%

随着消费目的的变化,汽车消费的需求结构也有所变化。

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初期,尤其是解放后到开放前这一段时间汽车消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经济建设所需要机械化的运输能力。

在这一时期汽车的需求主要以各种运输车辆和特种车辆为主。

进入九十年代末期,作为运输工具的车辆供应已经满足了日常建设的需要,人们对于汽车的功能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更多的人把汽车当作了一种更为舒适便捷的代步工具。

这种需求的转变带动了市场的变化,轿车在汽车销售量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短短五年里由原来的1/3增长到了接近一半。

同时销售量也在快速增长,而且其增长的速度远远大于汽车销售总量的增长速度。

2.从消费人群上看,私家车消费快速增长

“十五”期间,中国汽车消费结构实现了以公款购车为主向以私人购车为主的转变。

私人消费已经成为中国汽车消费的主流,到2005年私人购车已经占到市场的77%。

私家车消费的增长是汽车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同时他的增长也是拉动汽车产业的助推器。

据统计一个发展基本趋于完善的汽车市场的千人均汽车保有量大约是220-350台之间,而以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在轿车市场方面行政用车、商务用车的需求相对稳定增长的情况下,私人汽车消费的高速增长成为了拉动汽车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自2000年以来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就以每年200万部的速度逐年递增,而且每年增幅的幅度还在不断加大,相信这种增幅势头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图1私人汽车拥有量变化图(单位:

万台)

(三)入世5年间,汽车产业投资巨大,生产能力发展迅速

“十五”期间,中国汽车产量比“九五”增长了142%,比“八五”增长了254%,平均每年增长22.5%。

汽车产量世界排名由2001年的第8位,跃升到现在的第4位。

同时,产品更新速度也非常快,平均每年推出90余个新品种,价格也比“九五”末期下降了40%以上。

表22000年到2005年汽车中国汽车产量(单位:

百万辆)

年份

汽车产量

同比增幅

汽车销售量

同比增幅

2000

200.9

/

208.9

/

2001

234.2

16.5%

273.1

13.3%

2002

325.1

38.8%

324.8

37.4%

2003

444.4

35.2%

439.1

35.2%

2004

507.1

14.11%

507.1

15.5%

2005

570.77

12.56%

575.8

13.5%

“十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投资总额是2317亿元,年均增长大概在37%,其中2003年高达82.6%。

到“十五”末期,汽车行业销售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已经双双突破万亿大关,年均增长分别在27.29%和26.99%,工业增加值为2785亿元,年均增长在26.38%,占全国GDP比重由“九五”末期的0.97%提高到现在的1.56%,汽车产业已经真正地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四)汽车国际贸易实现顺差,汽车消费实现完全自给

据海关统计,2002年,中国汽车出口2万辆,随后几年高速增长,到2005年增至17.3万辆,几乎是2002年的8倍。

2006年更是达到了342400辆。

2005年,汽车整车(包括成套散件)出口15.8亿元,增长158.4%。

有些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利润甚至高于国内市场。

图22000-2006年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情况

2005年全国进口汽车超过16万辆,比2002年增长了四分之一,而进口车的单价则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例如同一代的奔驰S600和宝马760Li这些豪华轿车,2002年的价格都在200万元左右,而现在则降到了170万元左右,下降约30万元。

根据海关统计,我国2005年汽车进出口贸易顺差达到26.34亿美元,而2004年我国汽车产品贸易逆差为81.77亿美元,前后相差高达108亿美元。

在这一历史转变中,整车出口总量首次超过了进口总量,实现出口大于进口1.1万辆。

(五)国际产能过剩,国外资本大量涌入新兴的中国市场

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汽车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经济水平普遍较高,汽车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

但是这些地方作为汽车工业最发达的地区都具有较高的产能。

在高产量和相对较低的消费量的矛盾之下,汽车产能过剩的问题凸现出来,例如在1998年全球主要汽车工业国家的民用轿车和旅行车的过剩产量就已经达到了1080万辆,而到了1999年更是增加到1390万辆,这个数字相当于世界汽车当年总产量的25%。

而正是在九十年代末期世界汽车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凸现的时候,又有一批新的汽车消费大国正在崛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

相比较于巴西、印度、阿根廷这些同样是新兴汽车消费市场的国家,中国在汽车消费的增长率是最高的。

 

表31999年世界主要国家民用轿车、旅行车产能过剩情况(单位:

百万辆)

国家

生产量

生产能力

过剩量

北美

17.6

18.6

1.0

南美

1.6

4.0

2.4

西欧

18.6

20.1

3.4

东欧

2.6

4.2

1.6

日本

9.9

14.0

4.1

韩国

2.8

4.3

1.5

合计

51.3

65.2

13.9

国际汽车企业在面对饱和的本土市场和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大举进入是其必然的选择。

多数国际汽车厂商都选择了与国内汽车公司合作组成合资公司的方式来尽快进入中国,以便更早的树立品牌形象、抢占市场份额。

自1984年到现在,世界著名的汽车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合资公司。

而且除了早期的北京吉普、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天津汽车工业集团几个项目是国家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引进技术,成立时间较早之外,众多其它的汽车公司都是在九十年代末期国际汽车市场产能过剩而中国需求市场快速增长的时候涌入中国的。

表4国内部分合资汽车公司基本情况

合作项目

国内厂商

国外厂商

合作时间

北京吉普

北京汽车工业集团

戴姆勒·克莱斯勒

1984

上海大众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

德国大众

1985

一汽大众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

德国大众

1985

天津汽车工业集团

天津汽车工业集团

大发汽车

丰田汽车

1987

海南马自达

一汽海南汽车公司

马自达汽车

1992

神龙汽车公司

东风汽车集团

雪铁龙

1992

长安铃木

长安汽车

铃木汽车

1993

上海通用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

美国通用

1998

广州本田

广州汽车集团

本田汽车

1998

长安福特

长安汽车

福特汽车

2001

北京现代

北京汽车工业集团

现代汽车

2002

华晨宝马

华晨汽车集团

宝马汽车

2003

东风日产

东风汽车集团

日产汽车

2003

北京奔驰

北京汽车工业集团

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

2005

之所以多数选择与国内汽车厂商合作的方式,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中国的保护政策所致,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面对中国广大的市场,与中国本地汽车公司合作可以免去销售、服务等渠道建设的巨额成本。

如今中国已是世贸组织一员,它将严格遵守关于汽车产业的有关条款——执行与贸易相关的投资协议。

它要求WTO所有成员国不能有国产化率的要求,意味着国内的国产化率、技术引进的基础要改变。

此外,政府不能强制合资企业的外方引进技术,不排除合资中方向外方提出的技术要求。

这项协议的核心是国民待遇、非歧视原则、对中外投资者一是同仁。

这样一来,外国资本将更加有序、规范地进入到中国汽车市场。

使其更加多元化,竞争更加激烈而有序。

(六)中国自主品牌稳定发展,在汽车市场中的比例稳步上升

截止到2005年,我国汽车品牌总数为355个,其中自主品牌为245个,占总品牌数的69%。

2005年国内合资品牌市场份额31.7%,比2004年下降了9.4%。

中国自主品牌轿车近年来正在快速、稳定的发展。

根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统计,2004年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国内市场的销量是46.25万辆,占当年国内市场总销量的20.60%,2005年已经攀升到24.7%。

2006年上半年,我国自主品牌轿车企业发展势头更为迅猛,以51.3%的增长率领先合资企业36.3%的增长率,市场份额达到历年最高,上升到25.4%。

(七)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强势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是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变化最突出的时期,汽车产业出现跨地区、跨行业、跨品牌、跨国界、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和重组,一批骨干企业在行业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2000年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前五位汽车企业集团的市场份额为44.8%,而2005年,则为67.0%。

中国汽车产业的结构,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客车、货车、轿车在市场总量的百分比,2000年的时候分别是34∶37∶29,到2005年变为26∶26∶48,轿车的比重越来越高。

(八)合资品牌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

在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上,尽管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国内自主品牌,但合资品牌在市场中仍处于主导地位,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且以低端车型为主。

中级轿车和豪华车市场几乎都被合资品牌与进口汽车所垄断。

2006年虽然国产汽车的销售势头较好,但是也只有奇瑞汽车的两款汽车进入了销售量前十的排行榜。

而在企业销售总量中也只有奇瑞、吉利两家自主品牌,其余的车型均为合资企业。

表52006年轿车销量排行(单位:

万辆)

排名

车型

销售量

所属公司

1

捷达

17.68

一汽大众

2

凯越

17.65

上海通用

3

伊兰特

16.97

北京现代

4

桑塔纳

16.29

上海大众

5

夏利

16.19

天津一汽

6

QQ

13.20

奇瑞

7

雅阁

12.32

广州本田

8

领驭

10.81

上海大众

9

旗云

10.13

奇瑞

10

花冠

8.01

一汽丰田

 

表62006年轿车厂商销量排行(单位:

万辆)

排名

厂商

销售量

1

上海通用

41.34

2

上海大众

35.2

3

一汽大众

35

4

奇瑞汽车

30

5

北京现代

28

6

广州本田

26

7

吉利汽车

20.47

8

神龙汽车

20

9

华晨汽车

20

10

长安福特马自达

19.4

四、当前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问题

当今的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虽然欣欣向荣,但是本土汽车业发展并不十分乐观,无论是在资本、品牌、技术上都没有优势可言。

原本在贸易保护政策和关税壁垒下由底价的资源和劳动力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在入市之后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关税的下调也受到巨大的冲击。

综合分析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依然相对薄弱。

具体有如下几点表现。

(一)自主品牌虽发展迅速,但总体实力依然很弱

纯粹的民营资本随着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相对于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汽车巨头来说,他们的资本实力根本不值一提。

资本实力的欠缺带来的直接问题便是渠道、研发等环节的资金缺乏,而最大的问题便是生产量无法适时扩大。

例如奇瑞汽车,在2005年的销售量达到了18.4万量,在中国汽车销量中排名第七。

即使是这个数字也不及国际上同行的经济产量(100-200万辆)的五分之一。

而通用汽车在2001年的销售额就已经达到850万辆。

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也会进一步削弱中国汽车原本的价格优势。

目前在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和民营资本中小、多、杂是其另外的特征。

虽然在一个相对幼稚的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