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264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docx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

初中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

第二册

(一)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万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一.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________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_______________

3.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__________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_____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

7.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__________

8.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_____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

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

1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

12.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

1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及郡下,诣太守说此__________

1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__________

16.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遂无问津者。

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考

1.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便邀还家,设久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5.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一文中进桃源一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B.一进入洞口,眼前酒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D.文中没有具体写渔人说的话,只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带过,这显示了作者行文的简洁凝练。

6.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得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曰:

何陋之有?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鸿儒()3劳形()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译文: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译文: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译文:

三请给文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意思。

四“调素琴”、“阅金经”分别照应哪句?

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表达作用?

六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对偶句?

七请写出文章的中心句?

(三)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蕃:

2、染:

3、濯:

4、妖:

5、亭亭:

6、植:

7、亵:

8、鲜:

9、宜: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的句子分别有什么寓意?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本文以正面衬托莲,以来反衬托莲,用意是什么?

从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3、作者把“菊”比喻成“隐逸者”,是指的人,把“牡丹”比喻成“富贵者,是指的人,把“莲”比喻成“君子”,是指的人。

4、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借赞美来歌颂

,表现了作者。

5、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6、作者在第1段中从、、等方面描写莲的可爱形象,用莲来象征。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8、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四)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解释下列加划线的字。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______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______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_________

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_________

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

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___

7.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_________

8.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

9.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_________

10.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______

1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___

二.解释下列句子。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写三峡地貌(描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语句侧重写山,突出三峡的________特点。

2.第二段写三峡的夏水,突出夏水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诗与第二段文字所写的内容相同,这首诗是:

题目:

《_________》,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写三峡的冬春之水,突出了冬春之水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段写秋水,由哪句可知?

划出描写三峡秋天景象的语句,这些语句突出了三峡的秋天_______的特点,其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了_______气氛。

6.本文思路清晰,采用了_______结构。

7.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总写三峡的全貌,“七百里”三字点明了三峡之长,“两岸连山”二句写出山多,“重岩叠嶂”写山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二句写谷深,突出了整个三峡的雄伟气象。

B.文章按照初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其壮丽景色。

C.文章写秋景时,运用了正侧结合的写法,其中正面描写的一句是从林寒涧肃,侧面描绘渲染了三峡秋景的肃杀气氛,也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感受。

D.文章使用了大量极丰富表现力的词语,语言清新俊逸。

(五)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朝的。

本文的体裁属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

解()欣然()行()念()乐()

遂()寝()相与()空明()交错()

盖()但()闲人()吾()

三.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四.阅读理解:

1.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2.本文写月突出其,写境突出其,写影突出其,

写人突出其,写情突出其。

(请用一个字回答)

3.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夜里去寺庙游玩?

.。

4.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

5.段末几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又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6.作者夜游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第四册

(六)送董卲南游河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董生举进士_______________

2.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______________

3.吾知其必有合也_______

4.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_______

6.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_______________

7.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____________

8.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_________

9.吾因子有所感矣______

10.为我吊望诸君之墓____

11.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_________________

12.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子。

1.董生自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董生勉乎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回答

1.概括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董邵南“连不得志于有司”,他得“志”更多的是在于“功名”。

         ( )

(2)各藩镇的叛臣为了对抗朝廷,自然要广揽人才。

翰愈作为董邵南的朋友,不愿董邵南去为割据势力卖力。

                              ( )

(3)翰愈不愿董邵南去河北,是怕那里的人已经没有过去那样热情,怕董邵南去到之后,没人照顾,没人赏识。

                            ( ) 

(4)翰愈要董邵南“为我吊诸君之墓”,是因为望诸君乐毅是古燕赵地区的名将之一,也是古燕赵“感慨悲歌之士”之一                          ( )

(5)翰愈要董邵南帮忙,“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是想知道河北一带的习俗改变了没有。

                                    ( )

(6)“昔时屠狗者”高渐离等虽然出身低微,但也是古燕赵地区的“感慨悲歌之士”。

( )

(7)“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表面上是对像当年高渐离那样出身低微的“感慨悲歌之士”发出号召,要他们出来为天子效力,实际上是暗示董邵南要留在长安为国效力。

 ( )

(8).文章第一句“古称”二字,作用是婉转地提出董生:

今天的燕赵可能已无“感慨悲歌之士”你此行未必有合,要三思而行.故不能删去。

                 ( )

(9).“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这句话的作用是:

又再提醒董生,原有的感慨悲歌之士可能已因风俗易化而不能称“感慨悲歌之士”了,此行“未必有合”,要三思而行。

    ( )

(10.)作者是不支持董深去河北的,但文章表达得很委婉,依据是按照“明送-暗劝-实留”得顺序构思的。

                              ( ) 

(11).作者委托董生到河北替他帮两件事,作用有二:

1.表达了作者对“感慨悲歌之士”的尊敬和关切。

2.暗示董生:

既然燕赵的“感慨悲歌之士”都应到长安来,你还有什么理由离开长安到燕赵呢?

()

.3.“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

“吾知其必有合也。

”能表明其原因的一项是:

         ( )

A.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B.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C.然吾尝闻:

风俗与化移易。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D.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5..董生“怀抱利器”却“连不得志于有司”,这跟《马说》中的哪些说法士一致的?

董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前后两段末尾句“董生勉乎哉”含意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本文内容看,你觉得翰愈的政治倾向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呜(),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重点句)。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一、在括号里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

3、负势竟上,互相轩邈。

译:

4、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译: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伦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

阅读回答

1、文章第1、2句写的对象分别是什么?

各表现怎样的心境?

答:

第1句。

第2句。

2、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哪句?

本文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答:

3、第二段写的内容是什么?

它的特点表现在哪两方面?

间接描写的句子是哪句?

答:

4、二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使用这种句式有什么好处?

答:

5、第二段描写富春江怎样的情态美?

答:

6、三段写的对象是什么?

从哪四方面描写?

答:

7、第三段开头写山形,这些山有什么特点?

哪些句子把静山写动了,这有什么好处?

答:

8、第三段写林中的声音是为了表现山林的热闹吗?

为什么?

答:

9、文章哪些句子从侧面描写山美?

表现作者怎样的志趣?

答:

10、三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使用这种句式有什么好处?

答:

11、在下列表现手法中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其作用。

比喻:

衬托:

夸张:

第五册

(八)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过汀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这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这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自余为僇人()2居是州()3到则披草而坐()

4攒蹙累积()()5外与天际()

6然后知是山这特立()7悠悠乎与颢气俱()

8颓然就醉()9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二、句子翻译

1以为凡是洲之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