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背诵篇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3984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背诵篇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初中背诵篇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初中背诵篇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初中背诵篇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初中背诵篇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初中背诵篇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初中背诵篇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初中背诵篇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初中背诵篇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初中背诵篇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初中背诵篇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初中背诵篇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初中背诵篇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初中背诵篇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初中背诵篇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初中背诵篇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初中背诵篇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初中背诵篇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初中背诵篇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初中背诵篇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背诵篇目.docx

《初中背诵篇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背诵篇目.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背诵篇目.docx

初中背诵篇目

全国卷高考背诵篇目

(初中50篇)

1.《孔子语录》

(人教版)《论语十则》七年级上册10课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2.曾子曰:

“吾日三省(xǐng)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3.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5.子曰:

“由,诲女(rǔ)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

6.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7.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8.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10.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还是: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鱼我所欲也》(孟子)九年级下册19课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

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

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

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

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

(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

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

(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1. 《鱼我所欲也》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文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鱼我所欲也》文中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九年级下册18课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曹刿论战》(《左传》)九年级下册21课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biàn),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

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

“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

”曹刿说:

“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

“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

”庄公说:

“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

“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庄公说: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

”曹刿回答说:

“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

“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

”曹刿回答说:

“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

曹刿说:

“还不行。

”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

“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被打得大败。

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

“还不行。

”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

“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

“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

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论战》中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夫战,勇气也。

4、《曹刿论战》中表明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人民的拥护上的句子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九年级下册22课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

(有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他的妻子说:

“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

“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

”妾说:

“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

(邹忌)问客人说:

“我和徐公谁更美?

”客人说:

“徐公不如您美啊。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

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要求于我。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

“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

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齐威王说:

“好!

”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

“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

”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的句子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是: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最后收到了效果的句子是: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6.《出师表》(诸葛亮)九年级上册24课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xíng)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出师表》中表示作者感恩图报的句子是: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2、《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先汉兴隆的原因是:

亲贤臣,远小人。

3、《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4、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的《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

陈罚减否,不宜异同。

     

7、《出师表》中作者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9、《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0、《出师表》中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

7.《桃花源记》(陶渊明)八年级上册21课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幸福生活的语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8.《三峡》(郦道元)八年级上册26课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三峡》中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三峡》中描写两岸悬崖陡峭雄伟险峻的一句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三峡》中写水势凶险的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5、《三峡》中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三峡》中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7、《三峡》中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8、《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三峡》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0、《三峡》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清荣峻茂。

9.《马说》(韩愈)八年级下册23课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马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马说》中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马说 》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马说 》中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马说 》中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马说》中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9、《马说》中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马说》中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1、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2、《马说》中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0.《陋室铭》(刘禹锡)八年级上册22课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

“何陋之有?

”。

11.《小石潭记》(柳宗元)八年级下册26课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1、《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小石潭记》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小石潭记》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4、《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小石潭记》中侧面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7、《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小石潭记》中写游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