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民主党派.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1271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大民主党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八大民主党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八大民主党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八大民主党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八大民主党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八大民主党派.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八大民主党派.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八大民主党派.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八大民主党派.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八大民主党派.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八大民主党派.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八大民主党派.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八大民主党派.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八大民主党派.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八大民主党派.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八大民主党派.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八大民主党派.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八大民主党派.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八大民主党派.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八大民主党派.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大民主党派.doc

《八大民主党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大民主党派.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大民主党派.doc

民革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厦门大学总支部委员会(简称民革)

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称为党员)厦门大学支部委员会于1951年9月成立,陈明鉴任主任委员,邓子基为副主任委员。

由于文化革命民革工作中断,拨乱反正后于1979年4月27日民革厦大支部恢复工作,邓子基任主任委员。

1989年12月21日民革厦大总支委员会成立,先后由李景禧、常勋、秦长安、国桂荣、蓝小玲任主任委员。

现有党员55人,两个支部,民革厦门市委副主委徐迪教授兼任总支主任委员,杨玉荣、徐方成任总支副主任委员,潘建康、孙怀清任总支委员。

厦大总支1995年被民革中央评为“全国先进支部”。

曾有1人为全国人大代表。

现有市人大代表1人,市政协委员1人,区政协委员2人。

以宋庆龄女士为代表的中国国民党人执行孙中山先生“联共联俄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与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反对蒋介石专政,支援抗日和支持解放战争,率先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民革厦大总支继承和发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优良传统,主动积极地履行参政党的职责,同时肩负着祖国统一的任务,这是民革责任感、使命感的特色。

民革总支多年来组织生活开展正常,活动内容丰富有益。

民革党员中精英辈出,享誉中外。

邓子基教授有《财政学原理》等著作50余种,发表论文260多篇,荣获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福建省授予“五一劳动奖章”,曾任福建省和厦门市政协委员;已故的李景禧教授有《法学通论》等著作3种,发表论文数十篇,曾任全国人大代表三届,对《保护消费者利益基本法》、《经济特区基本法》、《继承法》等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已故的著名语言学家黄典诚教授著有《切韵综合研究》、《福建省汉语方言概要》等专著十余部,论文近百篇;已故的洪文金教授有《中国财政年表》等6种著作和译著,论文40余篇,曾任厦门市人大代表;常勋教授有《国际会计》等著作21种,论文60余篇,荣获国务院授予“五一劳动奖章”,曾任省政协委员;林国宁教授发表“图论中若干问题的理论与算法研究”等论文30余篇,“代数图论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等6项奖励,曾任厦门市政协委员,提出“金卡工程”等6项合理化建议和提案,多被采纳;廖泉文教授承担各种课题,著述甚丰,在人力资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果。

而民革青年党员们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敬业,勤奋耕耘,勇于创新,为所在专业的骨干,他们在经济、管理、法律、政治、数学、海洋、新闻、美术、音乐、体育、建筑、自动化、生命科学、化学工程、信息技术、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获得了许多奖项。

民革厦大总支党员中多位台属,他们利用赴台探亲、学术交流和接待台胞的机会,进行亲情式交流,做好台湾人民工作,并就对台工作建言献策,提交提案,获得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的肯定。

王光国同志被民革中央评为“台湾研究优秀特邀撰稿人一等奖”等20多项奖励,荣获 “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

多年来,民革厦大总支的党员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政,建言献策,参加各类调研工作,反映社情民意,为社会工作提供各种服务,无私奉献。

历届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了许多有远见、有价值的议案、提案、调研报告,涉及政府工作、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百姓福利、反腐倡廉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提意见许多为政府部门采纳,获得各方好评。

 

民盟

中国民主同盟厦门大学总支部委员会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是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1951年初,厦门大学成立民盟厦大小组,直属民盟厦门市分部领导。

1953年4月,成立民盟厦大区分部。

首届委员会委员有傅家麟、魏嵩寿、韩国磐、郑道传、陈昭桐、何景。

傅家麟任主委。

区分部下设历史、中文、经济三个小组。

1955年4月,民盟厦大区分部换届,组成民盟厦大区分部第二届委员会,由傅家麟、魏嵩寿、韩国磐、郑道传、陈昭桐、潘懋元、顾学民7人组成。

傅家麟任主委。

1956年5月,民盟厦大区分部改称民盟厦大支部,产生第三届委员会。

由顾学民、潘懋元、罗耀九、陈仁栋、余绪缨、韩振华、严家理7人组成,顾学民任主委。

1958年12月,民盟厦大支部换届,产生民盟厦大支部第四届委员会。

由顾学民、潘懋元、罗耀九、余绪缨、韩振华、谢佑权、李百龄7人组成,顾学民任主委。

1961年,民盟厦大支部换届,产生第五届委员会。

由顾学民、魏嵩寿、罗耀九、谢佑权、余绪缨、潘懋元、李百龄7人组成,顾学民任主委。

1963年,民盟厦大支部由顾学民、魏嵩寿、罗耀九、谢佑权、余绪缨、何启拔、李百龄7人组成民盟厦大支部第六届委员会,顾学民任主委。

至1966年,“文革”前,厦大有盟员4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7人,正副系主任5人。

1967年至1977年,民盟停止活动。

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民盟与其他民主党派恢复活动。

由顾学民、魏嵩寿、罗耀九、谢佑权、余绪缨、李百龄6人组成民盟厦大支部第七届委员会,顾学民任主委。

1984年,民盟厦大支部改称为民盟厦大总支,下设理科和文科二个支部。

民盟厦大总支由余绪缨、何启拔、罗耀九、崔盈达、周祖撰、颜金锐、郑朱梓7人组成第八届委员会,余绪缨任主委。

1985年,政经支部成立,至此,民盟厦大总支有三个支部。

1986年3月,民盟厦大总支选举产生第九届委员会,由何启拔、罗耀九、郑朱梓、周丽芳、周祖撰、崔盈达、颜金锐7人组成。

何启拔任主委。

1990年5月,民盟厦大总支选举产生由何启拔、郑朱梓、周丽芳、冯洪生、周祖撰、吴在庆、颜金锐、李少蓉、郑剑顺9人组成的第十届委员会。

何启拔任主委。

1995年,民盟厦大总支选举产生第十一届委员会,由余扬政、吴在庆、周丽芳、颜金锐、冯洪生、郑剑顺、郑耀宗、黄荣彬、邹恒富9人组成,余扬政任主委。

2000年,11月,民盟厦大总支选举产生第十二届委员会,由吴在庆、黄荣彬、戴一峰、周丽芳、郑剑顺、郑耀宗、胡荣、苏新春、朱梓忠、邹恒富、梁基选、谢灵、吴成共14人组成。

吴在庆任主委。

2004年5月,民盟厦大总支选举产生第十三届总支委员会,由吴在庆、黄荣彬、戴一峰、周丽芳、郑剑顺、苏新春、胡荣、朱梓忠、梁基选、杨世钦、余章宝、谢灵、郑建红、吴成共14人组成。

设五个支部,后并为四个支部。

吴在庆任主委。

2010年7月,民盟厦大总支选举产生第十四届总支委员会,由黄荣彬、高爱国、余章宝、郑若玲、苏新春、朱梓忠、梁基选、王明非、宋佳样、于杨丽、吴光辉、谢灵、杨世钦、吴成共14人组成。

设四个支部。

黄荣彬任主委。

民盟厦门大学总支现有盟员145人。

其中,科学院院士2人(黄本立教授、郑兰荪教授),具有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职称的100多人,民盟中央副主席1人(郑兰荪),民盟中央委员2人(郑兰荪、杨春时),民盟省委主委1人(郑兰荪)、常委2人(郑兰荪、张颖)、委员2人(郑兰荪、张颖),全国政协常委1人(郑兰荪)、委员1人(杨春时),省政协副主席1人(郑兰荪)、厦门市政协委员3人,副校长1人(张颖),副处级以上干部6人。

民建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厦门大学总支部委员会

中国民主建国会是主要由经济界人士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参政党。

中国民主建国会厦大支部成立于一九八六年八月,二00七年十月升格为中国民主建国会厦大总支。

现有会员约三十人,其中80%左右会员具有高级职称。

总支主任薛雄志,副主任林季红、王重刚。

民建厦大总支成员虽然不多,但在厦门乃至福建民建中影响较大,发挥着骨干作用。

每年民建厦门市委的重点研究课题几乎都有厦大总支的成员担纲,省级、国家级的研究课题中也不乏厦大总支成员的身影。

在区域经济、对台研究、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海洋管理、非公经济等领域的专题或议政研究中建树颇丰,成员们在参政议政方面获得了许多荣誉。

民建厦大支部历任主任:

石景云:

1986—1989年  现任民建福建省委名誉副主委;陈  铿:

1989—1990年  现移居国外; 徐楚炫:

1990—2000年  现任民建厦门市委副主任委员; 李  非:

2000—2003年  现任民建中央委员、民建厦门市委副主任委员; 薛雄志:

2003-2007年  现任民建福建省委委员、民建厦门市委常委

厦大民建在经济界有影响力的专家人士包括:

石景云:

经济学院教授,民建福建省委会第三、四届副主任委员,厦门市委会第五届主任委员。

现为民建福建省委名誉副主委。

专业研究领域为世界经济;

王光远,原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现审计厅副厅长、民建中央委员、民建省委副主委、全国政协委员,专业研究领域:

会计、管理审计;

黄世忠:

博士,教授,博导,现任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民建厦门市委会第八、九届副主任委员,厦门市人大常委。

研究领域为会计、财务审计等;

李  非:

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民建厦门市委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政协厦门市委委员。

专业研究领域为台湾经济和两岸经贸关系等。

蒋细定:

南洋研究院副研究员,民建厦门市委会第七届、第八届副主任委员,民建福建省委会常委,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政治经济研究室主任,省政协九届、十届常委。

专业研究领域为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及东南亚华人经济;

近几年民建厦大支部成员主笔的一些重大、重点议政调研课题:

《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若干战略问题研究》,《厦门市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海峡两岸区域经济整合趋势》,《闽台经济发展比较与分工合作研究》,《我省“十五”规划实施“走出去”战略问题研究》,《我省“十五”规划加速推进城市化问题研究》,《厦门生态城市建设定位与对策思考》,《在厦门保护和发展闽南文化的研究》,《关于制定涉台法律冲突规范的研究》,《西海域结合整治生态效益分析及进一步做好海湾型城市海洋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对东通道工程建设相关的城市配套、融资、环保问题的对策建议》,《厦门海洋生态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台湾政治生态分析与做好台湾人民工作》,《进一步推动两岸中小企业交流与合作》,《新时期新阶段如何最大限度争取台湾民心》,《厦门市水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研究》等。

民进

中国民主促进会厦门大学总支部委员会(简称民进)

厦门市和厦大民进组织的创始者是德高望重的曾老(曾克同)和谢老(谢植桂)。

他们呕心沥血、访贤谈心,做了大量细致的思想和组织工作,在厦大党委和统战部及厦门市委、市统战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1986年4月民进厦大省直支部成立,初始会员有10人,邓光国任首届支部主任。

此后四届支部主任分别由陈元霖教授、郑清煌教授、林良裕教授和邓利娟教授担任,现任主委郑海雷教授。

2001年9月,民进厦门大学省直第一届总支成立。

林良裕任总支主委,郑海雷、邓利娟任总支副主委,杨镇、何士扬和朱健强分别担任第一、第二和第三支部主任。

2004年10月,民进厦大省直总支换届,邓利娟任总支主委,郑海雷、赵艳芳任总支副主委。

杨镇(兼第一支部主委)、赵艳芳(兼任第二支部主委)、李小平(兼第三支部主委)、徐蓉、张正泓任总支委员。

支部(总支)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现有会员49人,其中省人大常委1人,省政协委员1人,会省委委员1人、会市委副主委1人,会市委常委1人,会市委委员3人,区政协副主席1人,区政协委员3人等。

民进厦门大学省直总支在中共厦大党委、统战部和民进省、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坚持以会为公,以党为师,努力加强自身建设,立足本职,履行职责,在教学、科研和参政议政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五年总支会员共出版专著、教材40多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在研及完成国家和省部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各种横向基金30多项;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和社科进步奖18项,厦大南强奖等2项,国家、省、部级一、二、三等奖优秀论文、文艺创作奖数10项。

已故会员林鹏教授是我国著名生态学家,也是福建省唯一的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红树林生态学研究学组执委会主席、国际红树林生态学系统学会(ISME)首届理事会中唯一的中国理事并连任。

他献身科学与教育事业,在红树林生态学领域取得的系统的创新性成果代表了目前中国红树林研究的最高水平。

指导和培养了数十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他领导的厦门大学红树林研究中心也被誉为中国的红树林研究中心。

2002年林鹏院士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会员林仁川教授被称为是“推动海峡两岸文化融合的领导型学者”,他既是史学家,又是省人大常委、市政协副主席、民进福建省委和厦门市委的领导,还担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明史学会理事,福建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和秘书长等多项职务。

他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国台办重大项目的研究,现正主持编写六卷本的《台湾通史》。

会员郑海雷教授作为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近十年来连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 2007 年3月以共同第一作者在美国《科学》Science上发表专业论文,引起各界高度关注。

郑海雷教授已获省部级奖2项。

民进厦大总支积极参政议政、履行参政党职责。

民进厦大总支成员中担任各级各届政协委员的有9人,人大代表1人。

省人大常委、林仁川教授秉承学术必须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理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认识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刻意义”、“建立闽南文化研究中心”、“把厦门建成海峡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等建议,并促成了“厦门闽南文化研究所”成立;推动厦门市金融合作试验区的建设;编写了大型电视专题片《海峡两岸历史渊源》。

省政协委员邓利娟教授是著名台湾经济和台湾问题专家,作为第九、十届福建省政协委员,她积极参政议政,仅在2002、2003年就完成两项国台办调研课题和一项厦门市台办调研课题;提交省、市政协提案多项,其中2002年1月省政协提案《把握新契机,将福建发展成台资企业的营运中心》,受到省台办等单位的重视与好评。

朱健强会员作为思明区政协副主席则更直接参与、指导了区政协的参政议政工作。

2005年、2006年度厦大总支连续两年获得“民进厦门市委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并获得“2005-2006年度民进厦门市委调研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农工党

中国农工民主党厦门大学总支部委员会(简称农工党)

农工党厦大基层组织创立较早, 1953 年便建立支部,已故卢嘉锡院士是创始人之一。

现总支共有党员72人,总支下设三个支部,分布在全校 18个系所,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0人。

总支全体成员总支全体成员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本职,努力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了一批先进分子。

总支于1997年、2000年先后被评为“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集体”,分别受到农工党福建省委、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和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的表彰。

2001年获得“基层组织建设优秀奖”称号,受到农工党中央委员会的表彰。

数学系陈传淡教授于2000年被评为“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个人”,受到农工党福建省委员会的表彰;2005年正值农工党建党75周年,总支有6位党员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分别受农工党中央委员会、农工党福建省委员和厦门市委员会的表彰。

农工党人才荟萃,他们在各自的教学科研岗位、立足本职、建功立业、硕果累累。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以来成员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专著25部。

他们共主持或参加了50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有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九五”和“十五”重大项目;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奖励30人次,其中国家级奖励15项;获得专利1项,正在申请的专利5项。

他们忠于职守,为厦门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党员张乾二、曹泽星、徐昕、陈明旦、雷怀彦、宋思扬、徐庆妍、谭凯、宋凌春、商少平、林银钟等人,在国内外著名刊物(SCI和EI)上发表论文数百篇,撰写专著数部。

其中多人先后获得多项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省级、局级的科技进步奖,荣获多项优秀论文奖及先进个人荣誉奖,同时培养了大量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他们负责主持多项科研项目:

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863项目、211工程、省基金、横向课题,科研经费达数百余万元。

张乾二院士的《价键理论新方法及其应用》荣获2000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主持国家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化学微观过程及反应控制理论”研究课题《固体表面理论化学及应用》(1998年3月至2001年12月)。

在200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乾二教授荣获“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称号,获得奖品为“菱帅”小轿车一部;化学系陈明旦教授荣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化学系曹泽星、林银钟、徐昕、谭凯、宋凌春等人参与的《结构化学》被评为2004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陈明旦教授主要参与的《化学学科立体化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荣获福建省2005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曹泽星教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厦门大学校级特聘教授。

徐昕教授主持了四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徐昕入选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自动化系林成德教授1998年评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协会信息管理工作委员会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

数学科学学院许传炬教授,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作为项目中方负责人主持一项科技部“中法先进研究计划”信息科学课题(湍流高性能计算),并于2000年获得法国法中科技协会颁发的“信息科学2000奖”。

经济学院吴碧英教授于2001年获得厦门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城市低收入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和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城镇低收入群体研究”。

其专著《城镇贫困:

成因、现状与救助》在福建省第六届社会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得著作类二等奖,受到福建省人民政府的表彰;吴碧英主持的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城镇弱势群体救助系统构建研究》在成果结题鉴定中评为优秀,其中部分成果收入《国家社科规划办》的“成果要报”,送呈国家高层领导审阅。

南洋研究院吴崇伯教授长期从事东南亚经济和港澳经济研究,1997年以来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项目1项,福建省项目3项。

高教研究院武毅英教授近年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福建省科研项目,在2005年在厦门市第六届社会优秀成果评奖中,武毅英的论文“明晰产权是高校投资体制改革的关键”获得二等奖。

海外教育学院刘孔藤教授在1999加拿大国际医药成果研讨会上获优秀论文金奖,王长荣教授的专著《“内经”病机十九条辨析》荣获厦门市科协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福建省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目前总支成员中担任各级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共有6人,其中全国政协委员1人,省政协常委2人、市政协委员2人。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李文清教授为农工党元老,曾先后担任福建省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农工党第九届中央委员;海洋系丘书院教授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顾问;商少平为农工党现任中央委员、福建省政协常委;艺术教育学院李未明教授为农工党福建省委会副主委。

写提案议案是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据统计三年来各级政协委员共提出提案10多条,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总支部下的三个支部均聘请一位参政议政信息员,围绕经济建设及本单位的中心工作,不仅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重要的信息,而且多渠道建言献策,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厦门大学总支先后在《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厦门特区论坛》(现改为“厦门通讯”)、《厦门农工》、《厦门日报》、《厦门晚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20多篇,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

其中第三支部王长荣教授积极向《厦门农工》和《厦门晚报》撰稿,普及中西医知识,近两年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

为更好地参政议政,总支发动全体党员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实际开展调研活动。

自2003年以来开展的调研活动主要有:

武毅英:

《厦门市高教投资体制的模式分析与改革对策》、王晓雪:

《厦门市“十一五”期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思路研究》、吴碧英:

《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模式的调查研究》、吴崇伯《厦门企业走出去现状与对策》、《CEPA框架下厦门与香港经贸合作机遇与对策研究》等。

通过调研撰写调查报告为政府的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其中,吴碧英关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模式的调查研究》为基础撰写的政协提案获得2005年厦门市政协优秀提案;吴崇伯的2003年科技局课题项目《厦门企业“走出去”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的研究成果,作为农工党厦门市委会在2004年厦门市政协十届二次大会的发言,该项目还被农工党福建省委评为“2004年调研论文一等奖”。

吴崇伯的“主动利用CEPA商机,实现厦港经济对接,全力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研究成果,在市政协2005年3月会议专题发言,并获得农工党福建省委 “2005年调研论文三等奖”。

林成德“关于前埔南区幼儿园空置地更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停车场的建议”,作为向厦门市政府提出的提案受到好评。

信息是发扬民主、反映民意、履行监督的有效形式之一。

几年来我总支全体党员共报送信息70多条,有10多条信息分别被中央统战部、农工党中央、省委、中共厦门市委、市政协等采用。

由于农工党员在本职工作和参政议政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农工党的人才优势,在客观上给农工党带好了良好与深远的影响。

致公党

中国致公党厦门大学总支部委员会

一、基本情况

致公党厦大基层组织已走过28个春秋。

1982年3月成立致公党厦大临时小组,陈淑仁任组长,甘美凤任副组长。

1985年3月成立厦大支部,陈国川任支部主委。

1990年5月成立致公党厦大总支,陈国川任主委,郭一飞、徐金水任副主委。

1996年4月总支部换届,杨缅昆任主委、徐金水任副主委。

2000年12月总支再次换届,主委空缺,徐金水、郭志超任副主委,2002年5月增补郭志超为总支主委,2004年增补王诺为副主委。

2005年6月总支换届,王诺任主委,郭志超、林寒生任副主委。

2010年7月总支再次换届,王诺连任主委,连心豪任副主委。

致公党厦大总支下属文科、理科和综合三个支部,现有党员93人,其中高级职称57人、中级职称29人。

总支党员中有全国、省、市、区政协委员,有省、市人大代表,有本党中央委员和省、市委员,有市人大资政、市特约监察员、中共厦门市委特约调研员、市行风监督员。

1986年厦大总支部被厦门市委会评为先进集体。

1995年厦大总支被致公党中央评为先进集体,徐金水被致公党中央评为先进个人,胡明辉被省委评为先进个人。

1996年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授予厦大总支部“为经济建设服务先进集体”称号。

1999年致公党福建省委会授予厦大总支部“基层组织先进总支部”称号。

2003年总支荣获厦门市委“调研工作先进集体”的称号,总支部下设的文科支部被致公党福建省委会评为“先进基层组织”。

2005年总支部被致公党厦门市委会授予“信息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厦大总支的党员在本党各级组织、各级人大政协和政府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

其中陈国川任福建省政协委员,周畅任福建省委主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胡明辉任福建省委副主委、厦门市委主委、福建省政协常委,江曙霞历任厦门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会长、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卢炬甫任福建省委副主委、厦门市委主委、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市政协常委,李明欢任厦门市委副主委、厦门市人大常委;陈国川、周畅、胡明辉、杨缅昆、卢炬甫、江曙霞任致公党中央委员,周畅任中央常委。

二、代表人物

物理系教师陈国川是致公党厦大基层组织创始人之一,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