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2726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

山东文综·

13)《尚书·

酒诰》云: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民本思想)

【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

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

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

安徽文综·

12)据《史记》载:

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

”田子方答:

“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

【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

“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

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

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

四川文综·

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已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荀子思想主张

【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主张,而题干所给出的时间是“战国中后期”,故A项错误;

“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故B项正确;

“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C项错误;

“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思想主张,该观点也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5·

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

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

【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

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

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5.(2015·

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主要是由法家提出,故A项错误;

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实行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倡导“为政以德”,在治国方面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

“厚古薄今”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法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反对儒家的厚古薄今,故C项错误;

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主张,不符合法家的思想,故D项错误。

2014年题组

1.(2014·

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教育思想)

【解析】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

兴办私学对教育的发展,与宗法制和分封制度关系不大;

故B项错误;

动摇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破坏,故C项错误;

儒家思想不适应于在战争年代统一的思想,故D项错误。

2.(2014·

北京文综·

12)读图8,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

图8

A.《春秋》B.《孟子》C.《荀子》D.《离骚》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

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楚辞(《离骚》)

【解析】依据“韩赵魏”信息可知图片所示为战国时期,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秦国,④是楚国,《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所著,故A项错误;

《孟子》是战国时期鲁国孟子所著,故B项错误;

《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荀子所著,故C项错误;

《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著,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4·

天津文综·

2)《齐民要术》自序: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儒家经典记述这些内容,关键在于安定人民,人民富足后再来教导人民,反映出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

“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体现出生产工具改进的意义,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B项错误;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反映出历法与农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C项错误;

生产工具的改进、历法的传授都体现出农业技术的重要性,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D项错误。

4.(2014·

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道德经》

【考点】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孔孟之道

【解析】此段文字是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故A项正确;

《庄子》是庄子的著作,属于道教,故B项错误;

《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属于法家,故C项错误;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属于道家,故D项错误。

5.(2014·

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解析】材料显示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君主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故B项错误;

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君主不是推行“礼乐仁政”,故C项错误;

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

2013年题组

1.(2013·

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

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解析】①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③朱熹创办私学,书中虽未明确提及,但根人民版教材的“学习思考”得知,他的学说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从而可知他不可能在“官学”培养人才。

朱熹曾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场所招徒讲学。

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做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晚年回到雅典后兴建了自己的讲习所——“吕克昂”学园。

②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法治、提倡耕战,因此他不推崇文化知识,对私学采取简单消灭的办法。

《韩非子》的主张,后来被秦王朝接受作为文教法令规定下来,导致焚书坑儒禁绝私学的一场浩劫。

由此排除②。

2012年题组

1.(2012·

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

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

2.(2012·

海南卷历史·

2)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

民莫敢不

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

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

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3.(2012·

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全国政权,存在满汉矛盾。

作为在汉族地区成长起来的满族政治家,康熙帝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他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4.(2012·

31)孔子说: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

“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

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

“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

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

【答案】C项3分,B、D项1分,A项0分

二、非选择题

14)(节选)(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6分)

【考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

孔子

【解析】

(1)第一小问品德,根据材料一中连词“而且”可知分为两部分,前部分的中心句为“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后半部分的中心句为“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

第二小问政治抱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抱负为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答案】

(1)品德:

注重个人自我修养;

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4分)

抱负: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分)

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

40)(节选)(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孟儒学思想;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1)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

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小问发展,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

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1)不同:

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5分)

发展:

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

“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法制观念);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思想主张(法制观念)

(1)第一小问孟子法制观念,从材料一中“孟子说:

”,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从“孟子说:

”,可知孟子的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第二小问苏格拉底法制观念,从材料二“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可概括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是守法是正义行为,从“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可概括苏格拉底的观念是法制关乎城邦存亡,从“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可概括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第一小问背景,结合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和苏格拉底生活的古希腊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史实,分别总结二者法制观念形成的背景;

第二小问价值,总结二者法制观念对当时和后世的共同作用即可。

(1)孟子:

治国需要法制;

权力不能干预执法;

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

守法是正义行为;

法制关乎城邦存亡;

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

宗法观念的影响;

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

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

各种社会思潮活跃;

法律作用突出。

价值:

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3分)

重庆文综·

14)(节选)(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

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

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

汝可勤学习。

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

(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

(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具体表现。

(1)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秦始皇焚书坑儒

(1)第一小问要求,材料一“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

”可得出刘邦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儿子应该多读书;

第二小问原因,材料一“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

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得出秦焚书主张自己读书无益的思想,实践证明这是错误的思项,不希望儿子重蹈覆辙;

第三小问表现,据材料一“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说明秦始皇推行焚书坑儒政策,意在加强在思想领域的控制。

(1)要求:

勤奋学习;

自己写奏章。

原因:

汉高祖对读书无益的反思。

表现:

焚书坑儒。

40)(节选)“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2分)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礼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大同之世”的特点。

(1)先秦儒家——“大同之世”

(1)“大同之世”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括即得。

(1)水平1:

能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2分)

·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

其他答案:

无法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或仅能大段复述材料内容(0分)

6.(2014·

12)(节选)(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

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

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

有何具体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1)第一小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主张农商平等;

“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商鞅重农抑商。

第二小问商鞅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农本商末。

第三小问重农抑商主要是出于保护小农经济的需要。

(1)态度:

孟子:

农商平等;

商鞅:

重农抑商。

认识: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

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7.(2013·

江苏单科·

21)(节选)(6分)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

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

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

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

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