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3182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docx

八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

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

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写14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

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自主预习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

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

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

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

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

“欲出又止、雨贯而出、

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

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

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

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

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

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

请自由

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

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大家边听边看。

表演

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

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

“啄”“拉”评议的表演,范写“啄”字。

   

(2)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

“焦急”“若无其事”“冷

淡”“极不情愿”“颓废”,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

再分角色朗

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

最后指名上

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

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

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

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比较句子:

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

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

不可及”。

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四、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五、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

请大家展开想象

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向导一边走一边说: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2)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感悟启示:

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

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

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

出其中一句话,并齐读:

“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

相反的结果。

 二、明确要求,启动“综合性学习”

  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2、分组商议:

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3、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

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

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写14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

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课文前5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整合导入

  1、阅读单元导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以及要求,并粗略了解本单元要学习的课文。

   

2、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了神秘。

今天,我们,

就将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

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自由朗读,疏通字词

  1、自读课文

    要求:

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2、认读生词:

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蠢事返回海鸥补救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3、名分段读课文。

要求:

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4、初读交流: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三、入情入境,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方法: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

我们读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

由读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演这个情景。

    注: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深入研读,对于细节部分要反复推敲,不能读

读了事,还要把字词的理解同表演结合起来,如“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

却欲出又止……”就要把幼龟当时的神态、眼神体会出来。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幼龟”和“嘲鸫”,大

家边听边看。

表演后评议,教师抓住“欲言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

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这两个字;引

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2)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和表情的词语,如“焦急”、“冷淡”、“若无其

事”、“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

再分角色朗

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

最后指名上

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

你说“叼去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

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组再说一说。

 4、讨论:

我们干了一件什么“蠢事”?

 5、比较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注: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

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了坏事,

是“愚不可及”。

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多练习几遍。

四、本课小结

    本来想帮助幼龟,结果却让许许多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食物,在让人惋惜的

时候,它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下节课,我们再来看看!

五、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请大家看看这幅插图,想想图上讲了什么?

 2、课文六、七自然段就叙述了这幅图的场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同时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

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

一点自己的体会。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并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出“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向导一边走一边说: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2)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

“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6、感悟启示:

同学们,如果当时你们就是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

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

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7、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

中的一句话,并齐读:

“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

反的结果。

二、朗读全文,归纳大意

 1、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自然之道”的意思。

 2、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方法:

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处事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

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

三、明确要求,引出“综合性学习”

 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和要求。

 2、分组商议:

准备怎样开展这次综合性学习。

 3、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

教学设计:

              自然之道

             遵循人违背

             保护↘↙伤害

               海龟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了解黄河

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预习”部分。

   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

   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

变成什么样子?

二、揭示课题。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

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

中华民族的骄傲。

可是很多年以来,黄河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

我们这篇课

文记述的就是黄河变化的情况。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感到保护大

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何等重要。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习分段,根据段意。

  第一段:

讲近2000年,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

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

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

河改道。

  第四段:

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0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4、小结:

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

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

  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

(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

    (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

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

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决口

             变化:

含沙量大< >大水灾

                改道

                大自然变化造成

             原因<

                人为造成

             治理  牧、林为主保护资源

                 规划用地修筑水利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

是如何发

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

造福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

是(蝙蝠和雷

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

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

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

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

文中有什

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既然雷达是从蝙蝠的探路方法得到启示的,那么两者有什么共同点?

   

(1)让我们先来看看蝙蝠的探路方法

     教师引读:

     蝙蝠,能够在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它飞行起来……难道它的眼

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谈谈你对蝙蝠飞行技巧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2)出示:

    *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

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比较一下这两句句子,说说哪一句更好?

     同桌讨论   指名交流

    a蝙蝠到底是靠什么在夜间飞行的呢?

      读读课文,找到有关句子,请用直线划出。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

耳朵配合起来的。

   b科学家们依靠几次试验得到证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小组学习

    比较三次试验的方法完成表格:

    试验的条件是(           )

    第一次试验:

蒙住蝙蝠(       ),结果(        )。

  第二次试验:

蒙住蝙蝠(        ),结果(       )。

   第三次试验:

蒙住蝙蝠(        ),结果(       )。

     试验得出(           )

  (4)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呢?

    读读课文,说一说。

(配合图片,

进行理解)

 2、让我们来看看雷达是如何工作,给飞机导航的。

     读读课文,再来谈一谈。

 3、你能谈谈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它们的共同点是:

遇到障碍物会将无线电波反射回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学习课文内容,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

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请同学们小组合

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老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比如:

看到鱼能在水中自由沉浮,发明了潜艇。

这些,被叫做仿生学。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请你查找有关资料,看看人们还有哪些发明和动物有关,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

的?

  4、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从动物身上得

到启发,从而产生的发明。

 三、写生字词

  1、认读生字,提出难写的字

 2、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3、给生字组词

  4.、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

嘴巴耳朵天线荧光屏

超声波障碍物反射接收无线电波障碍物反射显示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

景抒情的特点。

  3、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我们生活在一年的四季中,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

的成熟,冬的冷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五色斑斓,一切生命才如此丰富,

生活才有了意义而显得精彩。

散文《春》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焕发的勃勃生机和无

穷生命力,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与激励。

《夏之绝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与生

命之美是瞬间的,脆弱的,只有我们让自己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关注大自然,才

能发现美,才能体会到生活之美。

《夏天的旋律》和《唐宋诗中的物候》告诉我们,

古人从大自然的观察中悟出了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还能借物抒情,表达自己

的情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写的《大自然的启示》,

看看一个外国人又从大自然获得了那些启示。

二、整体感知,读中说品

 1、初读文章

 

(1)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听配乐朗诵

  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章的意思或感情

 (3)学生读后自由说说文本的内容

  要求:

不看书,用自己的话概述或用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复述:

语言通顺,意思连贯。

 2、再读文章,读中说品析

 

(1)学习跳读文章,寻找自己感受最好的或最深的语句或段落品读。

  要求:

读也语句或段落的感情,注意运用朗读的技巧。

 

(2)学生交流,说出朗读的方法与原因,教师点评。

  要求:

可以说整个语段的语气语调的特点,也可以说一句话中的一个或几个词的

读法。

三、问题探究,质疑解难,加深认识,品中说悟。

 1、作者在文中写了大自然哪些物象,从中领悟到什么人生的启示?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

括出来?

 2、从全文来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3、本文的描写的景与表达的意有什么关系?

探究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的特点?

  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

  (方法:

全班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自选一个小组长,进行研讨,要求用把理解的意思写下来。

  过程:

第一步。

学生自读,小组探究交流

  第二步。

小组间交流。

  第三步。

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究,形成对文本解读中问题共识。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深刻哲理。

悟是说品。

 1、学生自由选择品味点或是难点,进行朗读。

 2、交流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的疑点。

学生答疑,教师点拨。

  教情设想:

几个精辟的句子理解。

  

(1)人生要经受“风雨的磨练和洗礼”,而事实上人生的风雨是时刻存在着的,就]

像人生如流云,时刻变化。

在文中找出写云变化的句子?

在文中找出写人心、

命运变化的句子?

  明确:

云,快快慢慢、大大小小、白白淡淡、高高低低,时刻溃散崩离,时刻瞬间

组合,各有不同。

人的心、命运:

明明暗暗、各式各样、分分秒秒、变幻莫

测,人生如流云。

  

(2)人生变幻,悲喜交加,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学生讨论明确:

得意淡然,失意夷然。

每个人都要拥有坦诚、谦虚的胸

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的工作,必可体会出那漫长人生中的无

穷情趣。

  (3)声朗读最后两段,思考揭示了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

人生要经历崇山峻岭般的起起伏伏,经历风吹雨打,要振作精神,

克服困难,继续奔向前程,在那山的那一头,永远有着我们的希望。

这也便

是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大自然的启示。

二、观察大自然,结合生活,展开联想。

读写结合,训练能力,拓展思维。

 1、你从作者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中,感受到作者是怎么一个人?

我们应该对待生活?

 2、你还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探讨与交流。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我们身边的自然变化,试着也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

从中领悟到什么启示,

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表达出来?

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的景获得的启示

  小白花小鸟和谐一致

  投石水池付出获得

  去中变化坦诚谦虚

 

教学目标:

  1、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

言能力。

  2、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4、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

达等语言能力

教学准备:

   搜集人类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