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9908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docx

第三单元语文教案

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材P28,29页例1,例2,P30页练习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准备:

1、小黑板

2、挂图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提出问题

师:

动物王国要进行一次计算比赛,小猪,小猴,小羊,小熊都参加了这些比赛,这次比赛是由大象爷爷出题的。

比赛开始了,大象一下子在黑板上出了8道计算题,没想到不一会的功夫,平时一向呆头呆脑的小猪举起了答题板,高兴地说:

“我算完了”,其他小动物见状都目瞪口呆了。

一向聪明伶俐的小猴一下子惊讶道:

“啊!

算得这么快。

12+2525+12

500+300500+300

30+2020+30

1200+650650+1200

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

2、揭示课题:

加法交换律

二、自主学习

1、根据例1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根据例2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7、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8、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9、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88+104+9688+(104+96)

=192+96=88+200

=288=288

10、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387+425=()+387525+()=137+525

300+600=()+()()+65=()+35

甲数+乙数=()+()偶数+()=奇数+()

2、连线

56+68150+(25+75)

150+25+7550+B

B+5068+56

A+B+100A+(B+100)

四、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五、达标训练

1、填空题。

(1)360+482=()+360128+275=125+()

(2)()+78=78+149133+()=125+133

(3)78+25+22=78+()+25

(4)376+175+25=376+(+)

2、连线。

38+175147+(72+28)

147+72+2847+B

B+47A+(B+100)

A+B+100175+38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91+89+11238+168+32

52+27+73285+15+77+23

课堂小结:

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感受?

还有问题吗?

(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五、堂清检测

1、填空

(1)450+320=()+45065+95=95+()

(2)()+100=100+150250+()=125+250

(3)78+25+22=(78+)+()

(4)495+125+75=495+(+)

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结合律,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1)A+(30+9)=A+30+9

(2)15+(7+B)=(15+7)+B

(3)84+C=B+84

(4)10+20+30+40=10+(20+30)+40

3、连线。

87+22+78(79+83)+17

498+125+75498+(125+75)

(138+136)+16287+(22+78)

79+(83+17)138+136+162

4、简便计算。

81+79+21689+132+68

98+72+28215+85+73+27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教材P30页习题。

 

第二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内容:

复习教材P28-30页教学内容,完成课后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含义的理解,能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

能比较熟练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及表示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的运用运算定律做相关的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

1、小黑板

2、挂图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对“加法运算定律进行复习”(揭示课题)

二、自主复习

1、概括出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看谁说得既全面又准确。

2、想一想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

(2)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3、说一说下面的算式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50+A=A+5030+A+70=(30+70)+A

a+(60+40)=a+60+4050+70+150+230=(50+150)+(70+230)

4、用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133+167+98212+174+188109+116+8497+103+89

5、解决问题。

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56页,第二天看了125页,第三天看了44页正好看完,这本书有多少页?

(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在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成员或教师帮助解决)。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情)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3、引导组织学生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文字叙述,并用字母表示。

四、典例示范

例1:

填一填。

87+156+44=87+(+)140+(160+275)=(140+160)+275

规律总结:

三个数相加可以把能凑成整十或整百,整千的相结合这样更简便些。

例2:

判断。

1、83+175+17=83+17+175这是根据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

()

2、435+122+88=435+122+88()

3、130+(170+244)=(130+170)+244()

4、25+a=b+25这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

★当堂小结:

谈谈自己的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不到位的,教师可作补充总结)

五、达标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1—2题必做题,3题选做题,4题思考题)

1、填空。

(1)720+280=()+720250+()=378+250

(2)147+275+53=147+()+275

(3)89+136+()=89+(+64)

(4)495+232+168=495+(+)

(5)105+77+95=105+95+77是根据()进行简便运算的。

(6)439+233+67=439+(233+67)是根据()进行简便运算的。

2、连线。

87+22+78(79+83)+17

498+125+75498+(125+75)

(138+136)+162             87+(22+78)

79+(83+17)138+162+136

3、用简便方法计算。

91+79+21283+132+68375+148+125282+47+53+118

4、解决问题。

(思考题)

有一本故事书共232页,小明第一周看了46页,第二周看了54页,还剩下多少页没看?

(用简便方法计算)

(二)检测反馈:

作业布置

教材P30页练习题。

 

第三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内容:

课本30页例3及练习五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

1、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

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二、自主学习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

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

你是怎样计算的?

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75+168+25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

24+19=()+()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85+632=()

304+215=519215+304=()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a+400=400+a

4、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

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76+18=18+7637+45=35+47

31+67+19=31+19+6756+72+28=56+(72+28)

24+42+76+58=(24+76)+(42+58)

5、计算下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60+255+40282+41+159548+52+468

67+25+33+75245+180+20+155135+39+65+11

6、解决问题。

东风小学四年级三个班去植树,四

(1)班植树78棵,四

(2)班

植树245棵,四(3)班植树122棵。

这三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

五、堂清检测(1、2题必做题,3题选做题)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2、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78+46+154

168+250+3285+41+15+59

3、解决问题:

三个班为残疾儿童捐款,一班捐了113元,二班捐了96元,三班捐了87元,三个班一共捐了多少元?

第四课时乘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

课本3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教学新知

1、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是什么?

用字母式子怎样表示?

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2、乘法结合律的内容是什么?

用字母式子怎样表示?

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3、比较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23×4×58×(125+11)2×289×5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1)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你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45×12125×16250×64

四、达标训练

1、下列各式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对吗?

为什么?

100×9=9×100    2×18=2×18    a+b=b+a

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6+4)×5       6×4+4×5

(8+12)×4      8×4+12×4

8×(7+3)      8×7+8×3

3、在下列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

30×6×7=30×(□×□)

125×8×40=(□×□)×□

4、用简便方法计算。

69×125×825×43×413×50×425×166×4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哪些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疑问吗?

五、堂清检测(1、2题必做,3题选做)

1、判断。

(1)4×(25×3)=(4×25)×3(   )

(2)7×(18×40)=7×(40×18)(   )

(3)(7×8)×125×15=7×(8×125)×15 (   )

2、计算。

(1)13×50×4

(2)25×166×4

(3)8×5×125×40

(4)125×32×5

3、解决问题。

每袋有5个乒乓球,每排有4袋,放了2排,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

第五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P36页例3,做一做,练习六习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准备:

1、小黑板

2、挂图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8+2)×1258×125+2×125

2、揭示课题:

乘法分配律

二、自主学习

1、计算(4+2)×25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4+2表示什么?

再乘25表示什么?

2、计算4×25+2×25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4×25表示什么?

2×25表示什么?

把它们的积相加表示什么?

3、计算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4、这是乘法的什么运算律?

用字母怎样表示?

5、会用简便算法计算4×25+6×25吗?

三、自学检测

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117×(3+7)=117×3+117×7

24×(5+12)=24×17

(4+5)×a=4×a+5×a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针对自学提纲5题请不同方法同学汇报。

3、结合“自学提纲”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并板书)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乘法分配律。

四、达标训练(1、2题必做,3题选做、4题思考题)

1、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4+36)()

2、下面每组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

如果相等,选择其中一个算出得数

⑴25×(200+4)⑵35×201

25×200+25×435×200+35

⑶265×105—265×5⑷25×11×4

265×(105—5)11×(25×4)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103×2020×5524×205

4、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67×2+167×3+167×5=167×()

28×225—2×225—6×225=()225

39×8+6×39—39×4=()×()

 

第六课时减法的性质

教学内容:

教材P39页例1,练习七的1、2、3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128—75—25128—(75+25)

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

1、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

2、自己试着说一下算式中每一步各表示什么意思?

3、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

4、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5、试用简便方法计算545-167-145

自学检测

1、用简便方法计算。

528-53-47470-254-46515-126-215

2、填空。

小明参加主持人竞选,共计有效票325张,其中赞成276票,反对24票,弃权()票。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学生不同的解法)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3、小结: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四、达标训练(1、2、3必做,4题选做,5题思考题)

1、填空。

436-236-150=436-(□+□)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217+443)=895-□-□

2、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901-(109+91)()

113-36-64=133-(36+64)()

3456-(481+519)=3456-481-519()

3、简算。

480-82-18673-84-71-45

4、一本书共有385页,小明第一天看了89页,第二天看了95页,第三天看了111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第七课时综合运用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40页的例2、P41页练习七的4--8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1)48+36+52100—28—7267—28+33

2、揭示课题:

综合运用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

二、自主学习

1、教材40页例2该怎样列式计算?

2、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

3、小组交流算法,看看谁的方法更简便?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讨论

(教材介绍了两种算法。

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

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

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

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

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

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的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2、老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四、达标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456—156—20576-(176+280)

848-172-228370+470+530

2、在下面的乘法算式中,1—9这9个数字各出现一次,你能填出□里的数字吗?

□×1□□□=□□52

五、堂清检测(1、2必做,3题选做)

(一)出示堂清检测题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800-138-162672-36+64

1034+78+320+10225+75-25+75

2、练习七第7题。

3、练习七第8题。

(二)堂清反馈:

 

第八课时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P43页例3,p43页的“做一做”,练习八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

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口算。

(上下两题为一组)

560÷8÷7=720÷9÷8=1800÷3÷6=6200÷62÷10=

560÷56=720÷72=1800÷(3×6)=6200÷(62×10)=

2、你发现了什么?

(二)揭示课题:

除法的简便计算

二、自主学习

1、根据例3题中信息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2、还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吗?

试一试。

3、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三、自学检测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

2、试计算:

2000÷125÷81200÷25÷4

四、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它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学生说出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计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

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3、在计算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加上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