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名词解释大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3226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病理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病理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病理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病理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病理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病理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病理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病理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病理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病理名词解释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名词解释大全.docx

《病理名词解释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名词解释大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理名词解释大全.docx

病理名词解释大全

53.再通(recanalization):

在机化过程中,因血栓逐渐干燥收缩,其内部或与血管壁间出现裂隙,新生的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其表面,形成迷路状的通道,血栓上下游的血流得以部分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再通。

54.静脉石(phlebolith):

长久的血栓未能充分机化,可发生在静脉内有大量钙盐沉积的血栓称为静脉石。

55.交叉性栓塞:

有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者,心腔内的栓子偶尔可由压力高的一侧通过缺损进入另一侧心腔,再随动脉血流栓塞相应的分支,这种栓塞称为交叉性栓塞。

56.逆行性栓塞:

在罕见的情况下会发生逆行性栓塞,如下腔静脉内的栓子,在剧烈咳嗽、呕吐等胸腔内压力骤增,可能逆血流方向运行,栓塞下腔静脉所属分支。

57.白色梗死(whiteinfarct):

发生于动脉阻塞,常见于心、肾、脾等组织结构比较致密和侧支血管细而少的器官,当梗死灶形成时,从邻近侧支血管进入坏死组织的出血很少,故称为贫血性梗死。

梗死灶呈灰白色,因而又称白色梗死。

58.红色梗死(redinfarct):

主要见于肺和肠等有双重血液供应或血管吻合支丰富和组织结构疏松的器官,并往往在淤血的基础上发生。

梗死处有明显的出血,故称为出血性梗死。

梗死灶呈红色,所以又称红色梗死。

59.炎症(inflammation):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

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节

60.变质: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变质是致炎因子引起的损伤过程,是局部细胞、组织代谢、理化性质改变的形态学所见。

61.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的过程叫渗出。

渗出是炎症最具特征性变化。

66.趋化作用(chemotaxis):

是指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移动的速度为每分钟5~20um。

这些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

67.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是指白细胞游出到炎症灶,吞噬病原体以及组织碎片的过程。

完成此功能的吞噬细胞主要有两种:

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68.炎症介质(inflammatorymediator):

急性炎症的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白细胞渗出这些炎症反应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化学因子的介导而实现的,这些化学因子称为化学介质或炎症介质。

69.细胞因子(cytokine)和化学因子(chemokine):

细胞因子主要是由激活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的,也可来自内皮、上皮和结缔组织,细胞因子介入、调整其它细胞的功能,参与免疫反应。

化学因子是指那些特别还有激活白细胞运动、起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

71.完全愈复:

在炎症过程中病因被清除,若少量的炎症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溶解吸收,通过周围健在的细胞的再生,可以完全恢复原来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称为完全愈复。

若坏死组织较大,则由肉芽组织增生修复,称为不完全愈复。

72.渗出性炎:

以浆液、纤维蛋白原和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称为渗出性炎,多为急性炎症。

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

73.假膜性炎:

纤维素性炎易发生于粘膜、浆膜和肺组织。

发生于粘膜者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嗜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又称假膜性炎。

白喉的假膜性炎若发生于咽部不易脱落称为固膜性炎;若发生于气管则较易脱落称为浮膜性炎。

74.蜂窝织炎(phlegmonousinflammation):

蜂窝织炎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75.肉芽肿:

是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呈限局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分为感染性肉芽肿和异物性肉芽肿。

77.直接蔓延:

随着肿瘤的不断长大,瘤细胞常常连续地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或神经束衣浸润,破坏邻近正常器管或组织,并继续生长,称为直接蔓延。

78.转移(metastasis):

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80.肿瘤的分级(grading):

恶性肿瘤的分级是根据其分化的高低、异型性的大小及核分裂数的多少来确定恶性程度的级别。

Ⅰ级为分化良好,属低度恶性;Ⅱ级为分化中等,属中度恶性;Ⅲ级为分化低的,属高度恶性。

81.肿瘤的分期(staging):

主要原则是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的深度、范围以及是否累及邻近器官,有无局部和远处淋巴结的转移,有无血源性或其他远处转移等来确定肿瘤发展的程期或早晚。

国际上广泛采用TNM分期系统。

82.异位内分泌肿瘤:

一地非内分泌肿瘤能产生和分泌激素或激素类物质,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旁腺素、胰岛素、抗利尿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降钙素等十余种,能引起内分泌紊乱的临床症状。

此类肿瘤称为异位内分泌肿瘤,其所引起的临床症状称为异位内分泌综合症。

84.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tumor):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间有时并无绝对界限,有些肿瘤的组织形态介乎二者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

如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和粘液性囊腺瘤。

86.角化珠(keratinpearl):

镜下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的癌巢中,细胞间还可见到细胞间桥,在癌巢的中央可出现层状的角化物,称为角化珠或癌珠。

87.粘液癌(mucoidcarcinoma):

又称为胶样癌(colloidcarcinoma),常见于胃和大肠。

镜下,初时粘液聚积在癌细胞内将核挤向一侧,使该细胞呈印戒状,故一般称之为印戒细胞(signet-ringcell)。

当印戒细胞为主要万分呈广泛浸润时则称印戒细胞癌。

89.癌前病变(precancerouslesions):

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90.非典型性增生(dyplasia,atypicalhyperplasia):

指拉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

镜下表现为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而浓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属正常核分裂像。

细胞排列较乱,极向消失。

91.原位癌(carcinomainsitu):

原位癌一般指粘膜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几乎*累及或累及上皮的全层(上皮内瘤变Ⅲ级)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原位癌是一种早期癌,因而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可防止其发展为浸润癌从而提高癌瘤的治愈率。

93.癌基因:

具有潜在的转化细胞能力的基因称为癌基因。

95.原癌基因(cellularoncogene.c-onc):

在正常细胞的DNA中也发现存在与病毒癌基因几乎完全相同的DNA序列,称为细胞癌基因,如c-ras,c-myc等。

由于细胞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的形式存在,故又称为原癌基因。

原癌基因的激活有两种方式:

①发生结构改变(突变),产生具有异常功能的癌蛋白;②基因表达调节的改变(过度表达),产生过量的结构正常的生长促进蛋白。

97.分子警察:

正常的p53蛋白在DNA损伤或缺氧时活化,使依赖p53的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者p21和DNA修复基因上调性转录,细胞在G1期出现生长停滞,进行DNA修复,如修复成功,细胞进入S期;如修复失败,则通过活化bax基因使细胞进入凋亡,以保证基因组的遗传稳定。

因此,正常的p53蛋白又被称为“分子警察”。

98.端粒(telomeres):

是一种位于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它控制细胞的复制次数,细胞复制一次,其端粒就缩短一点,细胞复制一定次数后,端粒缩短使得染色体相互融合导致细胞死亡。

端粒酶的存在可使缩短的端粒得以恢复,因此生殖细胞有十分强大的自我复制能力。

99.促癌物(promoter):

某些化学致癌物的致癌性可由于其它本身无致癌性的物质的协同作用而增大。

这种增加致癌效应的物质叫做促癌物,如巴豆油、激素、酚和某些药物。

100.致AS性脂蛋白表型:

目前认为,LDL(主要是sLDL)、TG、VLDL和apoB的异常升高与HDL-C及apo-1的降低同时存在,是一种高危险性的血脂蛋白综合症,称为致AS性脂蛋白表型,对AS的发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01.脂纹(fattystreak):

是AS的早期病变。

肉眼观:

于动脉的内膜面,见黄色帽针头大的斑点或长短不一的条纹,宽约1~2mm,长达1~5cm,平坦或微隆起。

光镜下:

病灶处内皮细胞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

泡沫细胞圆形,体积较大,胞浆内有大量小空泡(原为脂滴,制片过程中被溶解)。

此外,可见较多的基质(蛋白聚糖),数量不等的合成型SMC,少量T淋巴细胞,嗜中性、嗜碱性及嗜酸性粒细胞等。

102.纤维斑块(fibrousplaque):

脂纹进一步发展则演变为纤维斑块。

肉眼观:

内膜面散在不规则隆起的斑块,初为淡黄或灰黄色,后因斑块表层胶原纤维的增多及玻璃样变而呈瓷白色,状如凝固的蜡烛油。

斑块直径约~,并可融合。

光镜下:

病灶表层是由大量胶原纤维、SMC、少数弹性纤维及蛋白聚糖形成纤维帽,胶原纤维可发生玻璃变性。

纤维帽下方可见不等量的泡沫细胞、SMC、细胞外脂质及炎细胞。

病变晚期,可见脂质池及肉芽组织反应。

103.粥样斑块(atheromatousplaque):

亦称粥瘤(atheroma))。

肉眼观:

动脉内膜面见灰黄色斑块,既向内膜表面隆起,又向深部压迫中膜。

切面见纤维帽的下方,有多量黄色粥糜样物。

光镜下:

在玻璃样变性纤维帽的深部,有大量粉红染的无定形物质,实为细胞外脂质及坏死物,其中可见胆固醇结晶(HE切片中为针状空隙)及钙化。

底部及周边部可见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粥瘤处中膜SMC受压萎缩,弹性纤维破坏,该处中膜变薄。

外膜可见毛细血管新生、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109.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又称细动脉性肾硬化,由于入球小动脉的玻璃样变及肌型小动脉硬化,病变严重区域的肾小球因缺血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所属肾小管因缺血及功能废用而萎缩、消失。

间质则有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

纤维化肾小球及增生的间质纤维结缔组织收缩,使表面凹陷。

病变较轻区域健存的肾小球因功能代偿而肥大,所属肾小管相应地代偿性扩张,向肾表面突起。

从而形成肉眼所见肾表面的小颗粒。

肉眼观:

双侧肾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单侧肾可小于100g(正常成人约150g),质地变硬,表面呈均匀弥漫的细颗粒状。

切面,肾皮质变薄,(≤2mm,正常厚3~5mm),髓质变化较少,肾盂周围脂肪组织填充性增生。

具有以上特点的肾被称为细动脉性肾硬化(arteriolarnephrosclerosis)或原发性颗粒固缩肾。

111.风湿细胞:

病灶部位的心脏组织细胞聚集、增生。

当他们吞噬纤维素坏死物后,转变成风湿细胞或阿少夫细胞(Aschoffcell)。

风湿细胞体积大,圆形、多边形,边界清楚而不整。

胞浆丰富均质而微嗜双色。

核大,圆形或卵圆形,核膜清晰,染色质集中于中央,横切面呈枭眼状,纵切面呈毛虫状,稍后则核变得浓染结构不清。

112.风湿小体:

纤维素样坏死,成团的风湿细胞及伴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共同构成了特征性肉芽肿即风湿小体或阿少夫小体(Aschoffbody),它可小到由数个细胞组成大到近1cm,以致眼观可见。

呈球形、椭圆形或梭形。

典型的风湿小体是风湿病的特征性病变,并提示有风湿活动。

此期约2~3个月。

113.疣状赘生物(vegetations):

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瓣膜表面,尤以闭锁缘向血流面的具皮细胞,由于受到瓣膜开、关时的磨擦,易发生变性、脱落,暴露其下的胶原,诱导血小板在该处沉积、凝集,形成白色血栓,称疣状赘生物。

114.疣状心内膜炎(verrucousendocarditis):

单个疣状赘生物大小如粟粒(1~3mm),灰白色,半透明,常成串珠状单行排列于瓣膜闭锁缘,与瓣膜粘连紧密,不易掊落,故称疣状心内膜炎。

115.McCallum斑:

当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累及房、室内膜时,可引起内膜灶性增厚,形成如左房的McCallum斑。

116.绒毛心:

当风湿性心包炎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包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搏动牵拉而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干性心包炎)。

120.肺腺泡(pulmonaryacinus):

肺小叶内的Ⅰ级呼吸细支气管及其远端所属的肺组织被称为肺腺泡,是肺的基本功能单位。

121.肺肉质变(pulmonarycarnification):

主要见于某些患者嗜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其释出的蛋白酶不足以及时溶解和消除肺泡腔内的纤维素等渗出物,则由肉芽组织予以机化。

肉眼观病变部位肺组织变成褐色肉样纤维组织,称肺肉质变。

122.硅结节:

硅结节为境界清楚,直径2~5mm,呈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质硬,触之有砂样感。

硅结节形成的初始阶段是由吞噬硅尘的巨噬细胞聚集组成,继而成纤维细胞增生,使之发生纤维化。

125.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

是指在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过程中,引起的一种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

127.疣状癌(verrucouscarcinoma):

少见,占喉癌1%~2%。

癌组织主要向喉腔呈疣状生长,形成菜花样肿块。

镜下,主呈乳头状结构,鳞状细胞分化较成熟,可见不同程度的局部浸润现象。

大都不发生转移,手术局部切除效果良好。

129.燕麦细胞癌(oatcellcarcinoma)肺小细胞癌镜下,癌细胞小而呈短梭形或淋巴细胞样,有些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胞浆少而形似裸核。

典型时癌细胞常一端稍尖,形似燕麦穗粒,称之为燕麦细胞癌。

130.假幽门腺化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常出现上皮化生,在胃体和胃底部腺体的壁细胞和主细胞消失,为类似幽门腺的粘液分泌细胞所取代,称为假幽门腺化生。

131.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

在幽门窦病变区,胃粘膜表层上皮细胞中出现分泌酸性粘液的杯状细胞、有纹状缘的吸收上皮细胞和潘氏细胞等,与小肠粘膜相似,称为肠上皮化生。

132.疣状胃炎(gastritisverrucosa):

是指胃粘膜表面有很多结节状,痘疹状突起的一种慢性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

134.早期胃癌(earlygastriccarcinoma):

癌组织浸润仅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者均属早期胃癌,判断早期胃癌的标准不是其面积的大小和是否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而是其深度。

135.革囊胃(linitisplastica):

典型的弥漫浸润型胃癌其胃状似皮革制成的囊袋,因而有革囊胃之称。

138.气球样变性(ballooningdegeneration):

胞浆疏松化进一步发展,肝细胞胀大成球形,胞浆几乎完全透明,称为气球增变性。

电镜下,可见内质网扩张、囊泡变、核蛋白颗粒脱失,线粒肿胀、嵴消失等。

139.嗜酸性变:

嗜酸性变多累及单个或几个肝细胞,散在于小叶内。

肝细胞胞浆水分脱失浓缩,嗜酸性染色增强,胞浆颗粒性消失。

140.嗜酸性小体(acidophilicbodyorCouncillmanbody):

嗜酸性变进一步发展,胞浆更加浓缩之外,胞核也浓缩以至消失,最后剩下深红色均一浓染的圆形小体,即所谓嗜酸性小体。

141.点状坏死(spottynecrosis):

肝小叶内散在的灶状肝细胞坏死,每个坏死灶仅累及1个至几个肝细胞。

同时在该处伴有炎细胞浸润。

142.碎片状坏死(piecemealnecrosis):

坏死的肝细胞呈带片状或灶状连接状,常见于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界板,该处肝细胞坏死、崩解,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称为碎片状坏死,常见于慢性肝炎。

143.桥接坏死(bridgingnecrosis):

为肝细胞之带状融合性坏死,坏死常出现于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小叶中央静脉之间及两个汇管区之间。

坏死处伴有肝细胞不规则再生及纤维组织增生,后期则成为纤维间隔而分割小叶。

常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144.毛玻璃样肝细胞:

毛玻璃样肝细胞多见于HbsAg携带及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

光镜下,HE染色切片上,此等肝细胞浆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故称毛玻璃样肝细胞。

这些细胞内含有大量HbsAg,电镜下为线状或小管状存在内质网池内。

146.假小叶:

肝硬化病变镜下,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

假小叶内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较大,染色较深,常发现双核肝细胞。

小叶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有两个以上。

147.小肝癌:

早期肝癌也称小肝癌,是指单个癌结节直径在3cm以下或结节数目不超过两个,其直径的总和在和在3cm以下,患者常无临床症状,而血清AFP阳性的原发性肝癌。

149.淋巴样肿瘤:

将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等来源于淋巴细胞的肿瘤称为淋巴样肿瘤。

细胞:

典型的R-S细胞是一种直径20~50um或更大的双核或多核的瘤巨细胞。

瘤细胞呈椭圆形,胞浆丰富,稍嗜酸性或嗜碱性,细胞核圆形,呈双叶或多叶状,以致细胞看起来像双核或多核细胞。

染色质粗糙,沿核膜聚集呈块状,核膜厚而清楚。

核内有一非常大的,直径与红细胞相当的,嗜酸性的中位核仁,周围有空晕。

163.Langerhans细胞:

Langerhans细胞中等大小,直径15~24um,核稍圆或不规则,有凹陷、折叠、扭曲或分叶,核仁小,单个,核膜薄,染色质细致,胞浆较丰富,边界较清楚,淡嗜酸性,在电镜下可见特征性的细胞器称为Birbeck颗粒(这是一种呈杆状的管状结构,中央有一纵行条纹和平行排列的周期性条纹,形似一条小拉链,有时一端有泡状膨大似网球拍状)

165.大红肾: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炎肉眼观见双侧肾脏轻到中度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充血,称为大红肾。

有的病例肾脏表面及切面有散在粟粒大小出血点,又称蚤咬肾。

166.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sysdrome):

Ⅰ型RPGN为抗肾上球基底膜疾病,在GBM内出现IgG和C3的线状沉积,部分患者的抗GBM抗体与肺泡基底膜发生交叉反应,临床反复出现咯血,并有肾功能改变,此类病例称为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167.新月体:

新月体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还可有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以上成分在球囊壁层呈新月状可环状分布。

168.大白肾:

膜性肾小球肾炎肉眼观双肾肿大,色苍白,故称大白肾。

病变特点是上皮下出现免疫复合物。

免疫荧光检查显示典型的颗粒状荧光,表明有IgG和C3的沉积,光镜下早期改变不明显,之后出现GBM弥漫性增厚,电镜下显示上皮细胞肿胀,足突消失,上皮下有大量电子致密沉积物,沉积物之间基底膜物质形成钉状突起,银染色显示钉突与基底膜垂直相连,形如梳齿。

】172.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

将子宫颈上皮非典型拉生至原位癌这一系列癌前病变的连续过程称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173.微灶浸润型鳞状细胞癌:

少数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并浸润到基底膜下方的间质内,浸润的深度不超过基底膜下5mm,没有血管浸润也无淋巴结转移。

176.葡萄胎(hydatidiformmole):

也称水泡状胎块,主要临床表现为闭经及阴道流血或阴道排出水泡状物,分完全性葡萄胎和部分性葡萄胎。

完全性葡萄胎有三个特点:

①滋养层细胞包括合体滋养层及细胞滋养层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增生;②绒毛间质水肿,致绒毛扩大;③绒毛间质一般无血管,或有少数列功能的毛细血管,见不到红细胞。

177.绒毛膜癌(choriocarcinoma):

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滋养层细胞肿瘤,简称绒癌。

其特点是滋养层细胞不形成绒乱或水泡状结构,而成片高度增生,并广泛侵入子宫肌层或转移至其他脏器及组织。

181.小叶原位癌(lobularcarcinomainsitu)来自小叶的终末导管及腺泡,主要累及小叶,癌细胞局限于管泡内,未穿破其基底膜,小叶结构存在。

190.卫星现象:

乙型脑炎病变严重者神经细胞可发生核浓缩、溶解、消失,为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所环绕,如5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环绕一神经元,则称为卫星现象。

191.噬神经细胞现象:

乙型脑炎增生的小胶质细胞包围、吞噬神经元,这种现象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

194.缺血性脑病(ischemicencephalopathy):

是指由于低血压、心脏骤停、失血、窒息等原因引起的脑损伤。

199.结核结节(tubercle):

是在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上皮样细胞,郎罕巨细胞加上外周局部集聚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

200.原发综合征(primarycomplex):

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称为原发综合征,X线呈哑铃状阴影,临床上症状和体征多不明显。

201.开放性愈合:

肺结核体积较大的空洞,内壁坏死脱落,肉芽组织逐渐变成纤维瘢痕组织,由支气管上皮覆盖,此时,空洞虽仍然存在,但已无菌,实已愈合,故称开放性愈合。

202.结核瘤(tuberculoma):

又称结核球,是直径2~5cm,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结核球可来自:

①浸润型肺结核的干酪样坏死灶纤维包裹;②结核空洞引流支气管阻塞,空洞由于干酪样坏死物填充;③多人干酪样坏死病灶融合并纤维包裹。

204.伤寒细胞:

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是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增生活跃时巨噬细胞胞浆内吞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片,而吞噬红细胞的作用尤为明显。

种巨噬细胞称为伤寒细胞。

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伤寒肉芽肿(typhoidgranuloma)或伤寒小结(typhoidnodule),是伤寒的特征性病变,具有病理诊断价值。

205.髓样肿胀期:

伤寒起病第一周,回肠下段淋巴结略肿胀,隆起于粘膜表面,色灰红,质软,隆起组织表面形似脑的沟回,以集合淋巴小结最为典型。

207.隐性梅毒:

少数人感染了梅毒螺旋体后,在体内可终身隐伏(血清反应阳性,而无症状和病变),或在二、三期梅毒活动,局部病变消失而血清反应阳性,均称为隐性梅毒。

820.树胶样肿(gumma):

又称梅毒瘤(syphiloma)。

此病变实为细胞介导的迟发变态反应,病灶灰白色,大小不一,从镜下才可见到的大小至数厘米不等,该肉芽肿质韧而有弹性,如树胶,故而得名树胶样肿。

仅见于第三期梅毒,三期梅毒常累及内脏,故又称内脏梅毒。

209.白色肺炎:

胎儿或婴幼儿期发病的先天性梅毒,肺呈弥漫性纤维化,间质血管床减少,呈灰白色,称为白色肺炎。

216.阿米巴肿(amoeboma):

肠阿米巴病的慢性病变,因肠壁肉芽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局限性包块称为阿米巴肿,多见于盲肠,可引起肠梗阻,易误诊为肠癌。

219.肿瘤: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新生物一旦形成,不因致瘤因素的消除而停止生长。

220.肿瘤的实质(parenchyma):

肿瘤实质是肿瘤细胞的总称,是肿瘤的主要成分,肿瘤的生物学特点以及每种肿瘤的特殊性都是由肿瘤的实质决定的。

221.肿瘤的间质(mesenchyma,stroma):

肿瘤的间质成分不具特异性,一般系由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有时还可有淋巴管,起着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的作用。

222.肿瘤的异型性(atypia):

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形性,肿瘤异型性的大小反映了肿瘤组织的成熟程度。

223.间变(anaplasia):

在现代病理学中,间变指的是恶性肿瘤缺乏分化,异型性显著。

224.间变性肿瘤:

有的恶性肿瘤主要由未分化的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