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33300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PPTX 页数:41 大小:3.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解读.pptx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解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李兴旺2020-8-21,新冠肺炎(COVID-19),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几乎蔓延至所有国家,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

我国境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仅在个别地区出现局部暴发和少数境外输入性病例。

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且有可能较长时期存在,新冠肺炎在我国传播和扩散的风险也将持续存在。

对于COVID-19的认识在逐渐增多,诊疗经验在逐渐积累,但仍有尚不明了的问题需要继续认识。

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

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

无症状感染者:

处于潜伏期尚未发病的患者和处于感染早期的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直径一般在5-10um)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密闭场所、长时间暴露、高浓度的环境中存在经气溶胶(5um)传播的可能。

应注意粪便、尿对环境污染造成经气溶胶或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后或接种2019-nCoV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时无临床表现,且胸部影像学未见新冠肺炎表现。

不包含核酸阴性、新冠抗体阳性者(已无传染性)。

有两种情形处于潜伏期尚未发病的患者。

处于感染早期的隐性感染者。

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无临床表现。

新冠:

经14天的隔离观察,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

显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引起组织损伤,出现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病理改变,肺脏肺脏呈不同程度的实变。

实变区主要呈现弥漫性肺泡损伤和渗出性肺泡炎;肺泡腔内见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及透明膜形成;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易见黏液栓形成;病程较长的病例,可见肺泡腔渗出物机化(肉质变)和肺间质纤维化。

心血管、肝、脾、肾及脑组织可见病变。

全身主要部位小血管可见内皮细胞脱落、内膜或全层炎症;可见血管内混合血栓形成、栓塞及相应部位的梗死。

主要脏器微血管可见透明血栓形成。

是一种以肺脏为主要靶器官的病毒病。

临床表现,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

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

少数病例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

重症患者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

部分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极少数患者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肢端缺血性坏死等表现。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轻型患者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味觉障碍等,无肺炎表现。

少数患者在感染2019-nCoV后无明显临床症状,胸部影像学无新冠肺炎表现。

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反应差、呼吸急促。

极少数儿童可有多系统炎症综合征,出现类似川崎病或不典型川崎病、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或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等,多发生于恢复期(感染后免疫反应)。

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皮疹、非化脓性结膜炎、黏膜炎症、低血压或休克、凝血障碍、急性消化道症状等。

一旦发生,病情可在短期内急剧恶化。

临床表现,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

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大于65岁老年人;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COPD、中度至重度哮喘)、糖尿病、慢性肝脏、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者;免疫功能缺陷(如HIV、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状态);肥胖(体质指数30);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重度吸烟者。

高危人群占重型、危重型患者的90%以上。

应密切观察病情,尽早发现重症病例,早期干预,阻断病情进展;极期多在9-12天。

实验室检查,一般检查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可见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和肌红蛋白、肌钙蛋白、铁蛋白增高(多为一过性);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重型、危重型患者可见D-二聚体升高,炎症因子升高。

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采用RT-PCR或/和NGS方法在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冠病毒2019-nCoV核酸。

检测下呼吸道标本(痰或气道抽取物)更加准确。

核酸检测会受到病程、标本采集、检测过程、检测试剂等因素的影响,为提高检测阳性率,应规范采集标本,标本采集后尽快送检。

痰样本的核酸阳性率最高,其次是鼻咽拭子、咽拭子。

痰+鼻咽拭子或咽拭子联合检测可提高阳性率。

HaixiaZhang,MeilingChen,YanhuaZhangetal.,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2019-nCoV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阳性。

发病一周内阳性率均较低。

抗体检测可能会出现假阳性试剂本身阳性判断值原因;体内存在干扰物质:

类风湿因子、嗜异性抗体、补体、溶菌酶等;标本原因:

标本溶血、标本被细菌污染、标本贮存时间过长、标本凝固不全等。

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和基础病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对以下患者可通过抗体检测进行诊断临床怀疑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阴性的患者;病情处于恢复期、核酸检测阴性的患者。

不适用于一般人群的筛查。

胸部影像学,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

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病程第二天,病程第五天,病程第八天,病程第十一天,病程第十四天,一例重型病人的胸部CT表现,诊断标准,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发病前14天内与新冠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聚集性发病(2周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临床表现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具有上述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

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符合临床表现中3条;或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同时2019-nCoV-IgM抗体阳性。

诊断标准,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者:

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冠状病毒核酸阳性;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临床分型,轻型。

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

应注意在发病早期诊断的此型患者,随着病程延长,病情有可能会进展。

普通型。

具有发热、呼吸道等症状,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

普通型即为该病最为常见的类型。

约占80%。

临床分型,重型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

出现气促,RR30次/分;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mmHg(1mmHg=0133kPa)。

高海拔(海拔超过1000米)地区应根据以下公式对PaO2/FiO2进行校正:

PaO2/FiO2x760/大气压(mmHg)。

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50%。

临床分型,重型(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出现气促(2月龄,RR60次/分;212月龄,RR50次/分;15岁,RR40次/分;5岁,RR30次/分),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辅助呼吸(呻吟、鼻翼扇动、三凹征);出现嗜睡、惊厥;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

发生率较低。

临床分型,危重型符合下列任一条:

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出现休克;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

北京新发地疫情:

隐性感染约占感染总数的9%。

成人新冠肺炎各类型大约比例轻型15%;普通型78%;重型+危重型7%。

目前重型危重型占比较前为低病毒因素?

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规范。

儿童隐性感染及轻型病例比例明显高于成人。

重型、危重型临床预警指标,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下降低氧血症或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组织氧合指标恶化或乳酸进行性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性降低或外周血炎症标记物如IL-6、C反应蛋白、铁蛋白等进行性上升;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明显升高;肺内病变在短期内迅速进展。

重型、危重型临床预警指标,儿童呼吸频率增快;精神反应差、嗜睡;乳酸进行性升高;CRP、PCT、铁蛋白等炎症标记物明显升高;影像学显示双侧或多肺叶浸润、胸腔积液或短期内病变快速进展;有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道畸形、异常血红蛋白、重度营养不良等)、有免疫缺陷或低下(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新生儿。

鉴别诊断,轻型表现需与其它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相鉴别。

新冠病毒肺炎主要与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及肺炎支原体感染鉴别,尤其是对疑似诊断病例要尽可能采取包括快速抗原检测和多重PCR核酸检测等方法,对常见呼吸道病原体进行检测。

应意识到存在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包括医院感染),还应警惕出现疫情期间无其他肺炎现象。

还要与非感染性疾病,如血管炎、皮肌炎和机化性肺炎等鉴别。

儿童患者出现皮疹、黏膜损害时,需与川崎病鉴别。

病例的发现与处置,发现疑似病例后,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

院内专家会诊或主诊医师会诊,仍考虑疑似病例,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采集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在确保转运安全前提下尽快将疑似患者转运至定点医院。

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密切接触的患者,即便常见呼吸道病原检测阳性,也建议及时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

疑似病例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且发病7天后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IgM和IgG仍为阴性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

对于确诊病例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无症状感染者出现临床表现及时对分型进行订正报告。

病例的发现与处置,疑似及确诊病例应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现阶段的策略仍是应收尽收。

疑似病例应单人单间隔离治疗。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治疗场所。

确诊病例可收治在同一病室。

危重症病例应尽早收入ICU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支持治疗,保证充分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监测生命体征、指氧饱和度等。

根据病情监测血常规、尿常规、C-反应蛋)、生化指标(肝酶、心肌酶、肾功能等)、凝血功能,必要时行动脉血气分析,胸部影像学。

有条件者可行细胞因子检测。

及时给予有效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面罩给氧和经鼻高流量氧疗。

有条件可采用氢氧混合吸入气(H2/O2:

66.6%/33.3%)治疗。

对于病毒性疾病的治疗,还应注意治疗从简,不可过度治疗。

治疗,抗病毒治疗:

应急性临床试用过程中,仍未发现经严格“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某些药物经临床观察显示可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具有潜在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应在病程早期使用,建议重点应用于有重症高危因素及有重症倾向的患者。

现有文献不支持单独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利巴韦林,基本否定羟氯喹或联合使用阿奇霉素。

治疗(抗病毒治疗),以下药物可继续试用,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评价疗效。

-干扰素:

成人每次500万U或相当剂量,加入灭菌注射用水2ml,每日2次,雾化吸入;疗程不超过10天);利巴韦林:

建议与干扰素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应用,成人500mg/次,每日2至3次静脉输注,疗程不超过10天);磷酸氯喹:

用于18岁-65岁成人。

体重大于50公斤者,每次500mg、每日次,疗程7天;小于50公斤者,第1、2天每次500mg、每日2次,第3至7天每次500mg、每日1次);阿比多尔:

成人200mg,每日次,疗程不超过10天。

要注意上述药物的不良反应、禁忌症和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不建议同时应用3种以上抗病毒药物;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作用时应停止使用相关药物。

对孕产妇患者的治疗应考虑妊娠周数,尽可能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以及是否终止妊娠后再进行治疗的问题,并知情告知。

治疗,免疫治疗康复者恢复期血浆:

适用于病情进展较快、重型和危重型患者。

静注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

可应急用于病情进展较快的普通型和重型患者。

推荐剂量普通型20ml、重型40ml,静脉输入,根据病情改善情况,可隔日再次输入,总次数不超过5次。

托珠单抗:

对于双肺广泛病变者及重型患者,且实验室检测IL-6水平升高者,可试用。

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进展迅速、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患者,酌情短期内(一般建议35日,不超过10日)使用糖皮质激素,建议剂量相当于甲泼尼龙0.51mg/kg/日。

(英国研究表明6mg地塞米松/日,10日:

使用呼吸机患者病死率降低1/3;需要氧气患者病死率降低1/5)。

应当注意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由于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会延缓对冠状病毒的清除。

抗菌药物治疗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治疗(重型、危重型),治疗原则上述治疗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器官功能支持。

及时发现重型早期症候尤为重要,早期干预可减少或延缓危重症发生。

做好基础维护,注意医护细节,专业的呼吸支持,规范抗感染治疗。

呼吸支持氧疗:

PaO2/FiO2低于300mmHg均应立即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短时间(1-2小时)若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症无改善,应使用HFNC或NIV。

PaO2/FiO2低于200mmHg应给予HFNC或NIV。

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建议同时实施俯卧位通气,时间应大于12小时;密切观察,短时间(12小时)后无改善,特别是接受俯卧位治疗后,低氧血症仍无改善,或呼吸频数、潮气量过大或吸气努力过强等,应及时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治疗(重型、危重型),呼吸支持:

早期恰当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是危重型重要的治疗手段。

PaO2/FiO2小于150mmHg,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器官功能情况实时进行评估后,实施有创机械通气。

实施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

中重度ARDS患者,或有创机械通气FiO2高于0.5时,可采用肺复张治疗。

并根据肺复张的反应性,决定是否反复实施肺复张手法。

应注意部分新冠患者肺可复张性较差,应避免过高的PEEP导致气压伤。

气道管理加强气道湿化,建议采用主动加热湿化器;建议使用密闭式吸痰,必要时气管镜吸痰;积极进行气道廓清治疗;在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下,尽早开展被动及主动活动,促进痰液引流及肺康复。

治疗(重型、危重型),ECMO启动时机:

在最优的机械通气条件下(FiO20.8,潮气量为6ml/kg理想体重,PEEP5cmH2O,且无禁忌证),且保护性通气和俯卧位通气效果不佳,并符合以下之一,应尽早考虑评估实施ECMO:

PaO2/FiO250mmHg超过3h;PaO2/FiO280mmHg超过6h;动脉血pH7.25且PaCO260mmHg超过6h,且呼吸频率35次/分;呼吸频率35次/分时,动脉血pH7.2且平台压30cmH2O;合并心源性休克或者心脏骤停。

儿童心肺代偿能力较成人弱,对缺氧更为敏感,需要应用比成人更积极的氧疗和通气支持策略,指征应适当放宽;不推荐常规应用肺复张。

治疗(重型、危重型),循环支持:

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改善微循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和尿量的变化,以及动脉血气分析中乳酸和碱剩余,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注意液体平衡策略,避免过量和不足。

急性肾损伤和肾替代治疗。

指征包括:

高钾血症;严重酸中毒;利尿剂无效的肺水肿或水负荷过多。

抗凝治疗:

重型或危重型患者合并血栓栓塞风险较高。

对无抗凝禁忌证者,同时D-二聚体明显增高者,建议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

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时,按照相应指南进行抗凝治疗。

血液净化治疗:

血液净化系统包括血浆置换、吸附、灌流、血液/血浆滤过等,可用于重型、危重型患者细胞因子风暴早中期的救治。

治疗(重型、危重型),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尽早抗炎、纠正休克和出凝血功能障碍,脏器功能支持,必要时抗感染治疗。

有典型或不典型川崎病表现者,与川崎病经典治疗方案相似,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糖皮质激素及口服阿司匹林等治疗为主。

其他治疗措施可静脉给予血必净100ml/次,每日2次治疗。

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儿童重型、危重型病例可酌情考虑给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

妊娠合并重型或危重型患者应积极终止妊娠,剖腹产为首选。

患者常存在焦虑恐惧情绪,应加强心理疏导。

做好基础维护,注意医护细节,防止过度治疗。

护理根据患者病情,明确护理重点并做好基础护理。

重症患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重点监测血氧饱和度。

危重症患者24小时持续心电监测,每小时测量患者的HR、RR、Bp、SpO2,每4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

合理、正确使用静脉通路,并保持各类管路通畅,妥善固定。

卧床患者定时变更体位,预防压力性损伤。

按护理规范做好无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人工气道、俯卧位通气、镇静镇痛、体外膜氧合诊疗的护理。

特别注意患者口腔护理和液体出入量管理,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防止误吸。

清醒患者及时评估心理状况,做好心理护理。

出院标准,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

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

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

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24小时)。

对于病情恢复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核酸仍持续阳性超过周者,建议通过抗体检测、病毒培养分离等方法对患者传染性进行综合评估后,判断是否出院及解除隔离。

137位确诊病人的752样本统计分析恢复期核酸阳性者病毒载量大幅度降低。

发病15天后,在培养物中检测到病毒概率降至5%以下。

病毒极低水平复制。

无完整病毒颗粒,残存片段。

感染后5-10天,开始产生中和抗体。

咳嗽等可传播传染性飞沫症状消失。

WHO解除隔离标准(无需再检核酸)有症状者:

症状出现后的10天,另外至少再加上无症状的3天。

无症状者:

核酸检测阳性后10天。

MeilingChenetal.,unpublished,恢复期患者传染性较低,出院后注意事项,定点医院要做好与患者居住地基层医疗机构间的联系,将患者信息推送至患者辖区或居住地居委会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继续进行14天隔离和健康状况监测。

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

出院后第2周、第4周到医院随访、复诊。

预防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提高健康素养,养成“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住口鼻。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科学做好个人防护,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

近期去过高风险地区或与确诊、疑似病例有接触史的,应主动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科学防控,规范治疗!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