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篇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34289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篇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10篇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10篇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10篇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10篇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10篇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10篇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10篇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10篇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0篇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第10篇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0篇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

《第10篇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篇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0篇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docx

第10篇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10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10.1沿线环境特征

10.1.1生态环境

(1)地理位置及特征

本项目路线经过地段为平原微丘区。

路线起点位于Y032线K3+300处,终点位于Z574线K4+700处。

本项目实际测设全长:

2.93145km。

主要控制点有路线起讫点、精河等。

路线基本上在棉田、河床和漫滩中穿行。

精河县位于新疆西北部,天山支脉婆罗科努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隶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是古“丝绸之路”北道重镇。

它以“精河河”得名,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由汉、维、蒙、哈、回等26个民族组成,现有人口14万人(含兵团),总面积11280平方公里。

现辖两镇、三乡、两场和一个区公所,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所属的82、83、91三个团场。

精河县经济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工业门类齐全,地处北疆交通要冲,312国道和第二亚欧大陆桥穿境而过,且处在两个国家一类口岸——阿拉山口口岸和霍尔果斯口岸的交汇处,距阿拉山口95公里,距霍尔果斯口岸280公里。

已贯通的奎赛高等级公路、精-伊-霍铁路、乌西—精河铁路复线以及将开工建设阿拉山口至精河县宽轨延伸,使精河县成为“东联西出、西引东进”战略的黄金枢纽。

(2)气象、气候环境

项目区精河县气候属典型的北温带干旱荒漠型大陆性气候。

主要特点是光照充足,冬夏冷热悬殊,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蒸发量大,春季多风沙、浮尘天气。

日照时间长,年日照达2700多小时,无霜期170多天,一月份平均气温-15℃,七月份平均气温26℃,极端最低气温为-34℃,极端最高气温为42℃;年平均降水量102mm。

由于县境内地形复杂,地势垂直高度相差悬殊,平原和山区的气候有显著的差异。

艾比湖是县境唯一大湖,也是新疆第二大咸水湖。

位于边境北部35公里处,阿拉山口东南。

湖身呈椭圆状。

湖面海拔189米,是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最低点。

博尔塔拉河、精河、奎屯河分别自西、南、东三面注入艾比湖,成为湖水的主要来源,还有艾比湖盆地内的大量地下径流的泉水源源注入,是典型的内陆盐湖。

湖区有盐、硭硝、硫酸镁、硼、溴、碘等矿藏。

阳光充足,年日照率61%—64%。

(3)水文、河流

精河发源于天山中段的婆罗科努山北坡,北流注入艾比湖,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3°45′~94°18′、北纬43°00′~43°10′之间,整个流域位于精河县境内。

精河源区为现代冰川作用区和永久积雪覆盖区,分布有冰川129条,冰川总面积96.2km2,冰川覆盖度达6.4%,冰川融水占精河水量的20.4%

(4)区域土壤、植被状况

全线基本在村镇、居民区、农田区域中穿行,路线两侧有林带,生态系统比较脆弱。

(5)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的精河林场,占地面积大,经过统计分析林场国家公益林总面积27588.7hm2,其中:

有林地面积17363.4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2.94%;疏林地914.3hm2,占3.31%;灌木林地9311.0hm2,占33.75%。

10.1.2社会环境

(1)沿线概况

全线基本在村镇、居民区、农田区域中穿行,路线两侧有林带,公路建成运营后能大大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和沿线村镇的经济发展,带动当地农民的就业,提高农民的收入。

因此,项目建设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合理规范的设计及施工,可以对当地环境破坏降到最低限度。

(2)旅游资源环境

(1)生态游

新疆第一大咸水湖,准噶尔沙漠中的明珠---艾比湖,世界面积最大的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神秘原始的荒漠生态旅游资源令人神往。

(2)文物古迹游

黑山头军事要塞、安阜城遗址、大西王界碑、乌逊土墩墓、兆惠将军驻营故址、查干莫墩石人等一大批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韵,像闪亮的珍珠,昭示精河县悠久的历史和独特文化底蕴。

(3)风景游

巴音阿门自然风景区、“空中草原”都拉洪、大小海子、风景如画的冬都精,充分展示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4)风情游

精河敖包是精河县标志性建筑之一。

平安敖包、东归广场和渥巴锡英雄雕像,展现了精河县的民俗文化、人文地理和自然景观的神韵,是全疆最富盛名、规模最大、旅游观光人数最多的敖包景点。

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地道的民俗风情更可以倾听历史的声音。

10.1.3土地资源环境

精河县域东西长166公里,南北宽134公里,面积11275平方公里,约占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总面积的37%。

10.1.2推荐方案对工程环境的影响

表10-1受拟建道路影响的环境因子筛选

工程活动

环境因子

前期工作

施工期

运营期

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

植被破坏

空气质量

噪声

土壤质量

土地利用

地表水

动物资源

扬尘

废气废水

社会环境

工业

+○

+●

农牧业

+●

交通

+●

社会经济

+●

+●

公众健康

居民生活质量

+○

拆迁

注:

●明显影响▲一般影响○影响较小+表示有利影响

10.1.4对生态环境可能的影响

(1)水土、植被

拟建公路的建设会使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修建道路需取土填筑路堤,开挖山体形成路堑和工程所废弃土方必将破坏原有植被,破坏土体的自然平衡,引起斜坡失稳,水土流失,导致破坏原有的景观。

取弃土场、施工便道、施工用地等临时场所也将存在生态破坏问题。

公路建成后,由于公路阻隔了原有水分的循环,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通路径,又因汽车排出的污染物和施工废渣进入当地水源,可能造成水质变差。

(2)动植物资源

虽然运营期间公路对生态环境影响比施工期间小,但是影响却是永久性的,其不利影响在前期应尽量予以避免。

从前期搜集资料结合沿线环境现状调查情况分析,公路运营期对生态组分和生物多样性将不会有明显的不利影响,主要原因如下:

动物

(a)区域内大型野生动物极少,不会受到公路的影响;

(b)鸟类和昆虫穿越公路不会受到限制;

(c)沿线500m范围内无珍稀濒危物种,不存在种类消亡的可能。

植物

(a)沿线所砍伐的林地在很大比例上是老路两侧成树,因此对植被有所破坏;

(b)沿线无珍稀濒危物种,不存在珍稀濒危植物物种消亡的可能;

因此,从生态组分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分析,不利影响将主要发生在施工期,应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

(3)噪声

公路施工期间,作业机械种类较多,如路基填筑时有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平地机等;路面施工时有铲运机、平地机、压路机、摊铺机、沥青混合料拌合站等,机械在15m处的噪声可达75~105dBA,这些突发性非稳态噪生源将对周围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在公路行驶的机动车辆噪声源非稳态噪声源,公路运行后,车辆行驶中发动机的噪声、轮胎与路面摩擦产生的噪声,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人居环境。

(4)扬尘

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扬尘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a)大量的挖填土方和砂石料开采作业过程中土壤翻动,产生扬尘;

(b)项目开挖区,土壤松散,产生扬尘;

(c)施工便道路面差,车辆碾压,破坏植被和土壤,产生扬尘;

(d)土方、砂石料、水泥等筑路材料及弃土、废料等废弃物运输过程密闭不好,粉尘泄露;

(e)散落在施工现场、施工便道及周围的尘土,在车辆通过时或刮风时,形成地面降尘的二次污染;

(f)筑路材料现场加工过程中粉尘泄露,如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水泥、砂石中细土等泄露。

因此施工地段要经常洒水,老路段施工便道应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尽量减少施工场地及运输过程中的粉尘污染,对易飞扬的建筑材料进行密闭存放,筑路材料现场加工时,应当在搅拌台周围搭设封闭围栏及临时棚,以减少搅拌时产生的灰尘飞扬。

(5)废气、废水

路面施工时所采用的沥青混合料,在沥青熬炼、拌和摊铺过程中产生的沥青烟油,其中所含的烃类、笨类也会对人体及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车辆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尾气,均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但污染范围有限,并随着施工期结束影响也随之消除。

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垃圾、堆放的建筑材料被雨水冲刷,对水体的污染、路基防护、排水设施以及取弃土造成影响,也会对原有地表径流自然属性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坏;项目实施投入运营后,一些配套设施内生活污水、垃圾、以及路基、路面冲刷水也会对本区域内相关水系,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不良影响。

在施工期间应严格控制各种废水排放,应集中采集后加以处理。

10.1.5对社会环境可能的影响

公路建设是一项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它的建成必然与原有道路、农田水利和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相互限制和影响,也必然影响到沿线民众的生产和生活。

所以公路建设不可避免的会对沿线社会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1)对沿线城镇、村庄布局及现有设施的影响

建设期拟建公路在经过城镇、村庄时,不可避免的要拆除部分房屋和征地,给居民生活带来暂时的不便。

在施工前应将补偿落实到户,及时做好安置工作。

项目实施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的填挖工程,不同程度地对现有泄洪、排涝、排灌系统及自然水系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废弃的土石方有可能堵塞沟渠、挤占河道。

故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查清水系结构,做好临时防排水工程,及时疏浚河道沟渠,避免产生洪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和沿线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对沿线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主要在施工期间对居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建设期间会产生粉尘、噪声、废水废气等会给沿线的空气质量、生活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建设期需要征地、拆迁等工作,也会给沿线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3)对项目区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影响

由于公路建设,使项目所在区域的经济布局、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项目建成后,能有效促使当地产业由农牧业向能源产业转移,带动当地的运输业、化工业的迅速发展。

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对项目区交通发展的影响

本项目建成对完善精河县农村公路网,补充博州“十二五规划”中对公路网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5)对旅游资源环境的影响

项目建成后,由于交通环境有所改善,对于招商引资,开发茫丁乡--工业园区的资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0.1.6对土地资源可能的影响

(1)永久性占地

所有占地包括临时用地均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进行补偿,费用计入工程造价。

在路线布设时应尽量少占农田和林地,尽最大限度保护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

(2)临时性占地

临时占地包括施工占地和取、弃土占地,要结合城市规划和乡镇规划以及其它工程建设,进行统筹全局土石方调配,合理采取环境保护措施,改善城乡环境。

将环保思想贯穿整个设计、施工和运营全过程。

(3)土地资源开发

公路建成运营后,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财政收入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引进外来资金,兴修水利,加大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10.2减缓工程环境影响的对策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本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过程应始终贯彻环境保护的方针。

为减缓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必须从规划设计,直至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分阶段采取有效措施,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做到保护和改善沿线生态环境,将本项目实施对沿线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10.2.1路线方案的对策

路线方案的选择应结合下列几方面内容:

(1)总体设计与环境相协调

本项目规划设计时应进行各种调查和研究,如气象、生物种类、数量、占地、城市规划、文化、资源、遗址、居住人口以及旅游等,以了解公路沿线的现状及其环境。

充分考虑路线选线尽量减少毁坏水利设施,少占农田,避绕村镇,避免大规模的拆迁。

紧密结合自治区公路网和博州公路网规划以及其它规划,并且考虑不同土地利用形态所产生的交通需要,通过协调交通与土地使用的关系,降低敏感区域的交通流量,减少污染产生的源头。

(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对沿线的土地资源进行详细调查研究,结合当地规划,选择适宜路线方案和路线位置,尽量减少占用良田和耕地。

另外,通过经济技术比较,合理设置挡土墙、护坡以减少占地数量和节约资源。

(3)路线布设走向的控制

路线布设应与沿线城镇规划相协调,既不干扰破坏城镇规划,又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同时绕开名胜古迹等,避开或者减少对重要基础设施、大型工矿企业的干扰和影响。

(4)水体保护

调查和收集沿线两侧较大区域内的水源分布位置、数量、容量及水体的主要功能。

尽量绕开水源体,不占用城镇居民集中地区的饮用水水源。

同时对灌溉及养殖水产品用的水库、鱼塘,应注意避让,必须通过时可将路线布设于水体下游,并采取绿化等防护措施,以避免水体受到污染。

(5)路基高度控制

路基设计高度综合考虑地质情况、占地、排灌系统的要求,避免深挖高填。

10.2.2借方、弃方及水土保持对策

取土区挖方采用敞开式断面,并设置储沙场;在大风日避免施工,采用罩沙网等措施避免扬沙。

同时,弃土回填至开挖取土坑后应及时覆盖粗砾石,避免扬沙。

10.2.3绿化恢复植被对策

农垦居民段以植树植草为主,使公路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减少司机视觉疲劳。

同时绿化可以稳定路基、保持水土和美化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10.2.4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时严格控制破坏植被面积

施工期间要合理规划使用土地,禁止擅自扩大施工用地范围。

不允许随意增设施工营地、施工便道、预制场、取弃土场等临时占地,运输车辆不得随意碾压农作物及植被。

施工用地宜选在无植被区,施工机械及人员行走路线应避开植被区。

取弃土场、料场、施工便道要绕开植被生长较好的区域;施工人员不得破坏植被。

(2)施工期水土流失防护措施

施工期间做好水土流失预防工作,加强水土保护法制宣传。

有关部门应积极主动,加强水土保持执法管理,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

施工期间应划定施工活动的范围,特别是在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区域要安排好现有车辆的通行。

施工期间提前制定周密的临时管制措施,严格控制车辆运行范围,不得随意行驶,由专人负责,以防破坏土壤和植被,引发水土流失。

严禁在大风、大雨、冰雪等特殊天气下施工。

地表土壤要清除集中堆放。

(3)施工期噪声防治措施

采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定期检查维修设备。

为了避免噪声给沿线居民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应按照相关的噪声限值规范进行施工。

(4)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预制场、拌合站等宜选在远离居民区并距其下风向500m以外。

施工便道采用沥青路面以防止扬尘给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筑路材料运输时必须加盖篷布,填装高度禁止超过车斗防护栏,散装水泥运输采用水泥槽罐车,避免洒落引起二次扬尘。

施工工地内堆放的筑路材料,应合理安排堆放位置,并在周围设置合理高度的封闭围栏,并采取加盖篷布等表面抑尘措施。

施工时每个标段至少配备1台洒水车,对沿线施工便道和进出场堆放的道路经常洒水。

拌合站采用集中搅拌的方式,远离周围环境敏感点,并采取全封闭作业。

(5)施工期水环境防治措施

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应沿城镇排水管网排放,没有排污系统的应设置临时废水收集设施。

施工场地应建临时集水池,废水集中存放于集水池。

施工营地建临时厕所,施工完毕后覆土掩盖,生活垃圾用垃圾桶清运或用垃圾坑填埋处理。

施工废料、地表清除物等不得倾倒在水体附近,应及时清运。

取水点应在指定地点取水,避免施工对水源的污染。

桥涵施工完毕后,要清理好施工现场,防止施工废料进入水体。

(6)临时用地保护措施

施工建设期间不可避免占用临时用地,因此做好施工管理计划,尽量少征用临时用地,竣工后应将其恢复原貌。

10.2.5公路运营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

(1)沿线绿化

路线沿线居民密集区、学校、工业园区应加密种植树木,从而减少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的影响。

在CO和氮氧化合物超标路段的道路两旁种植对气体吸附能力强的树种,或适当加密种植林木,设置绿化带,进一步改善环境。

(2)噪声防治措施

强化公路路面管理,经常修整路面,保持路面平整度以降低噪声。

路线两侧种植树木可以降低噪声。

(3)废水防治措施

对沿途居民和矿区生活设施进行严格管理,妥善处理生活和矿区工业及生活垃圾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区域干旱少雨,植被较少,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如何保护沿线脆弱的环境资源是工程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

因此,在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应做好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并给出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以及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