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3512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河南省驻马店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耜,教民农耕”。

材料中提到的“来耜”被发明时所用的材质主要是

A.青铜

B.骨头

C.铁

D.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耒耜”被发明时,属于原始社会末期,所用的材质主要是骨头,即骨耜,故B正确。

青铜农具在商周时期产生,但很少应用于农耕,故A排除。

铁农具主要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排除。

中国古代没有钢农具,故D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耒耜

【名师点睛】耒耜,是古代汉族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

耒耜的发明开创了汉族农耕文化。

耒耜”被发明时,所用的材质主要是石、木、骨头。

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

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D.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题干中的俗语正反映了这种小农经济的特征,故D为正确答案。

“丑妻薄地破棉袄”并不能反映农民生活富裕安逸,也不能体现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所以A、B错误。

由自然经济的特点可知与商品经济无关,D错误。

3.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B.制瓷

C.耕种D.冶铁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冶铁业的理解。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是东汉杜诗的水力鼓风冶铁。

所以选D。

4.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的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A.丝—棉—麻

B.麻—棉—丝

C.麻—丝—棉

D.丝—麻—棉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麻是半坡人衣着织物的原料;而汉代,随着纺织业提花机的使用,其丝织品种类繁多且成为衣着织物的原料,汉代的“丝绸之路”即是最好的证明;棉纺织业则兴起于南宋时期,到元朝则已成为南方主要的手工行业,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推广棉花的种植。

说明棉布已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衣料。

故C项符合题干要求,排除AB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纺织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古代中国纺织原料出现的先后顺序的掌握,进而掌握古代中国纺织业发展演变的历程等。

5.成都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白瓷、秘色瓷、唐三彩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

B.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C.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D.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是陶,不是瓷器,故A项错误;宋代五大名窑分别为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其中官窑和哥窑位于长江流域,故C项错误;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瓷器是近代的事情,故D项错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出了珐琅彩瓷,故B项正确。

6.陕西民谣:

“我有一只小毛驴……我骑着去赶集。

”这个“集”在宋代应属于

A.草市

B.都市

C.早市

D.夜市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民谣”、“小毛驴”信息可知“集”应该是在乡村,而不是城市,联系所学知识,从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得出答案,A正确。

都市是对城市的总称,B错误。

早市和夜市是指市的营业时间,不是地点,并且一般都是在城市中才有,所以C、D都错误。

7.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答案】C

【解析】

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政府派人主持,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

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

8.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

”材料表明当时()

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

B.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

C.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时期的商帮,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说到的是江南的新安、江北的山右,二者以不同的产业为营生,富裕一时,可见形成了地域性的行业商帮,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中“奢侈品”不能体现;C项中的“垄断”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不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A.坊市界限被打破

B.夜市、草市的大量出现

C.出现了纸币“交子”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丝织业部门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北宋时期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大量出现,草市繁荣,在北宋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故A、B和C项均在北宋时期出现,排除。

10.明清的经济政策具有连贯性,它由朱元璋一手设计,可称为“洪武型”经济政策,是宋朝政策的“大跃退”。

由此可以看出“洪武型”经济政策的特点是

A.固守农耕经济

B.扩大商业往来

C.规范商业行为

D.发展对外贸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明朝严格的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旅征收重税,同时闭关锁国,严格控制对外贸易。

把主要的经历固守在农本经济的轨道上。

故选A。

BCD三项都与明朝历史史实相反。

考点:

明朝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

明朝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除了国内贸易征收重税外,还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

这与宋朝活跃的商品经济相比较,无疑是一种大倒退。

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政府对外贸易不是为了利润,

而是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结合所学选项中C符合题意。

所以选

C。

12.“唐朝时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清朝时则在广州设置‘十三行’,统一经管对外贸易。

”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信息是

A.中国古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古代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

C.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不断萎缩

D.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

开放广州管理对外贸易说明A的说法有误;材料看不出对外贸易不断萎缩,C错误;B的说法太过绝对。

从唐朝的“市舶使”到清朝的“十三行”说明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海禁”政策·广州

13.某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的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这一观点,在经济方面他找到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A.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B.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

C.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D.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答案】A

【解析】

经济方面的新因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而“雇匠织造”等体现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雇佣关系,而本题的其他的三个选项均属于商业发展的表现,是均不符合题意的,所以本题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4.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快发展陆路交通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

18世纪的中国处于清朝的统治之下,中国选择了陆地,结合所学知识指的是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其它是错误的。

所以选C。

15.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和黄金(Gold)。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③开发土地资源;

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由材料“上帝(God)、荣誉(Glory)和黄金(Gold)”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对黄金的追求,传播天主教和弘扬骑士精神,但是并没有体现出开发土地资源,所以排除③,答案选C。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6.有人认为,哥伦布的远洋航行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无心插柳”是指

A.成为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

B.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C.证实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D.使西班牙控制了整个美洲地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航行的目的地是东方的印度,结果他却到达了美洲,故B项正确;A项是指迪亚士,排除;C项是指麦哲伦,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整个”。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哥伦布”。

17.1493年,为解决西欧两个国家殖民活动的矛盾,罗马教皇作出决断:

“双方以子午线为界,线西归属甲,线东归属乙。

”这就基本上奠定了两个国家的殖民势力范围。

甲、乙两个国家分别是指

A.西班牙葡萄牙B.葡萄牙西班牙C.英国荷兰D.荷兰英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时间1493年和所学知识,最早开始开始新航路开辟和扩张的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西班牙主要是向西航行,所以殖民扩张应该是子午线以西地区,葡萄牙向东航行,殖民势力范围应该向东,故A项正确。

B中顺序颠倒;荷兰是17世纪殖民强国,英国是18世纪殖民强国,故C项和D项错误。

18.16—18世纪,在美洲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新地名。

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美洲社会的进步

B.美洲国家的独立

C.工业革命的扩展

D.欧洲的殖民扩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国家大力开展殖民扩张,占领了亚非拉很多国家和地区,并以自己国家的名字命名这些地区,因此出现了类似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地名。

这种地名的出现,是欧洲殖民者直接掠夺美洲的结果,名称直接反映了宗主国对殖民地的侵略。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殖民扩张的影响

19.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殖民扩张在客观上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C.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D.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

【答案】C

【解析】

“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属于全球史观的角度,故A错误;“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也不是整体史观,故B错误;殖民扩张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这符合全球史观,故C正确;殖民扩张不可能促进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信息“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判断。

20.在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英国最终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这种结局从本质上反映了

A.先进的社会制度对落后的社会制度的胜利

B.英国海军实力的强大

C.工业国对商业国、农业国的胜利

D.海洋国家对大陆国家的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商业发达,荷兰依靠商业对外扩张,法国一直以农业为主,而英国在发展商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并且首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所以答案为C。

荷兰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1640年才开始资产阶级革命,不能说“先进的社会制度对落后的社会制度的胜利”所以A项错误。

英国海军实力强大为英国的海外殖民提供了强大的军事后盾,是战胜其他殖民国家的有利条件,不是本质反映,故B错误。

荷兰、英国都是海洋国家,所以D错误。

21.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

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

点睛:

“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

“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

22.1819年8月,一份讣告这样说:

“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

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它”是指

A.发电机

B.蒸汽机

C.珍妮机

D.内燃机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时间“1819年”可以判断当时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指的是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机械的动力问题,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故B项正确;发电机出现于19世纪末,故A项错误;珍妮机出现于18世纪后期,故C项错误;内燃机出现于19世纪末,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的解题技巧是根据时间信息进行排除。

本题的时间信息是181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排除ACD。

23.西方有经济学家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

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

也就是说,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越发展。

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

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A.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D.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答案】A

【解析】

题干说“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19世纪中期英国女性“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可推论此时英国经济比较先进,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英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女性逐渐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工作,故选A。

“民主政治”“科学技术”“殖民扩张”与题干主题不符,排除BCD。

24.《英国通史》中说:

“……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依据材料能得出的结论是

A.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

B.火车的发明使人们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

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依据材料“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等可知,工业革命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时间观念。

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

A选项错误,人们对时间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并不是相对论所产生的影响,而是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B选项错误,火车的发明使人们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是表象,使人们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不只是火车;D选项错误,对时间的控制要求越来越高,并不代表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5.没有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就没有后来的英国“工业帝国”。

这说明殖民帝国的建立

A.为“工业帝国”提供了政治保障B.为“工业帝国”提供市场和资金

C.为“工业帝国”提供劳动力和市场D.为“工业帝国”提供技术与资金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条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中说没有殖民帝国就没有英国的工业革命,意即英国的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的产生提供了某些条件,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提供政治保障的是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排除A项,CD项不符合殖民扩张带来的影响。

26.在1876年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展出的是最新蒸汽机车,美国展出了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了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

材料表明

A.英国科技创新已落后美德B.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C.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D.德国致力于军备竞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1776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英国停留在工业革命、德国工业革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占据先机。

故选A。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成为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排除BC;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不平衡

27.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美国崛起共同的核心因素是

A.两国引领了世界技术革命的潮流

B.两国制度的变革为崛起提供条件

C.工业革命奠定了崛起的物质基础

D.两国著名思想家为人类解决疑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设问18后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美国崛起共同的核心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后期至19世纪中期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优势,故A项正确。

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相关知识。

命题思维独到,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

积极影响: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各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②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厂制度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了垄断,克服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③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各国工业产值超过农业而成为工业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各国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国家,新兴工业异军突起;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④推动了各国的民主化进程,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普遍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⑤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

消极面:

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当地的贫困与落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②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③如果无限制地发展工业,必然造成资源浪费和枯竭。

28.张之洞认为:

“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

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他对汉阳铁厂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A.节约生产成本

B.交通便利快捷

C.便于官府监管

D.临近销售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可以得出张之洞认为如果将铁厂建在省外,则缺少官员监督,而如果建在省内,各级官员可以常去“阅视”,可知选址重在便于官府监督,所以选C。

材料中没有对节约成本、交通和市场方面进行论述,故排除A、B、D项。

【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做类似的问题时主要从时间、领导者、口号、创办企业名称等方面分析。

19世纪60-90年代清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中央以奕䜣为代表,地方以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主张“中体西用”即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宗旨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在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19世纪70年代,在“求富”的口号下,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

甲午战争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虽然没有使中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9.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逸出旧轨的趋向”本质是指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的社会向商品经济为特征的近代社会的转型,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这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故选D;“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只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A;“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不能体现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排除B;“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属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主张,并不是“逸出旧轨的趋向”,排除C。

故选D。

【点睛】本题的解体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结合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角度,从经济基础的本质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0.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

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A.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D.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答案】A

【解析】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遭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压榨和阻挠,这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根源”的要求,排除B、C、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题16分,32题10分,33题14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