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组织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3366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组织设计.docx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组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组织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组织设计.docx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组织设计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设计院提供的施工图纸

2、建设单位提供的沉降观测基准点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5、建筑单位提供的二个沉降观测控制点:

BM1、BM2。

其高程分别为:

2093.185米、2093.929米。

二、工程概况

D-1#楼、D-S1#楼、D-3#楼、车库四。

D-1#楼建筑面积23410.99m2,D-S1#楼建筑面积2319.21m2,、D-3#楼建筑面积21884.73m2,车库总建筑面积51307m2。

各工程项目概况如下表:

项目概况、名称

D-1#楼

D-S1#楼

D-3#楼

车库四标段

建筑层数

地下3层,地上27层

地上3层

地下3层,地上27层

地下2层

建筑结构类型

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结构

剪力墙结构

框架结构

建筑工程等级

一级

二级

一级

一级

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50年

50年

50年

建筑分类

一类

二类

一类

特大型汽车库

耐火等级

地上一级,地下一级

二级

地上一级,地下一级

地上二级,地下一级

建筑性质

高层商住楼

多层商业

高层住宅楼

地下车库

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

7度

7度

7度

7度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甲级

丙级

甲级

乙级

基础形式

现浇钢筋混凝土桩筏基础

现浇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现浇钢筋混凝土桩筏基础

现浇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地基持力层

端承摩擦桩,桩端持力层4层砂砾

3层砂砾

端承摩擦桩,桩端持力层4层砂砾

3层粘土层

三、人员及仪器的配备

1、测量人员配备

为了满足本工程测量全面、有序的开展,将投入以下测量人员,组成本工程施工测量组。

序号

姓名

学历

施工年限

职务

近期施工工程

1

大专

11年

组长

2

大专

3年

测量员

3

大专

4年

测量员

由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现场测量工作的监督实施。

2、测量仪器配备

根据本工程特点和沉降观测精度要求,平面控制盒建筑物的定位采用全站仪,轴线投设用经纬仪,高程测量用水准仪,本工程拟投入测量仪器如下表:

仪器名称

型号

数量

是否检定

用途

经纬仪

TDJ6E

1

已检定,证书编号:

14121103

角度测量

水准仪

AT0-32

1

已检定,证书编号:

14122502

沉降观测

注明:

仪器必须在检定证书规定的有效日期内使用。

四、观测点的设置

1、制作方法

沉降观测点大样见下图: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并符合下列规定:

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

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雨水管、窗台线、散热器、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时,观测标志的形式及其埋设,应根据采用的静力水准仪的型号、结构、读数方式以及现场条件确定。

标志的规格尺寸设计,应符合仪器安置的要求。

2、设置方法

在地下室结构施工时,地下室柱墙结构钢筋绑扎完毕后,

在地下室顶板50线标高值处将准备好的电线盒固定在观测点位置,用电弧焊将观测点的盒子固定在柱或墙上,封闭模板时,注意检查观测点的盒必须紧贴模板。

模板拆除后,可以看到观测点的盒子。

3、沉降观测点的保护

沉降观测点做好后,为了防止冲撞而影响数据统计,要采取一定保护措施。

可避免重物水平冲撞或高空下落而引起的点的破坏。

观测完毕后,将观测点取下,放进盒内,盖好盖子,盖子上面用红色油漆标上标记,以表明用途,并使外观美观。

五、观测点的布设

建筑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1、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原则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

点位宜选用设在下列位置:

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米或每隔2-3根柱基上;

高低层建筑、新旧建筑、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建筑裂缝、后浇带和沉降缝、伸缩缝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地建筑物接壤处的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对于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应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并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沟处;

框架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桩基上或沿纵横轴线上;

筏形基础、箱型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对于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应设在沿周边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点数不少于4个。

2、布设位置

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规定,本工程沉降观测点如下表:

沉降观测点位分布表

序号

点号

具体位置

备注

序号

点号

具体位置

备注

1

1

C/1轴

大角位置

2

2

A/5轴

设计图纸要求位置

3

3

A/13轴

设计图纸要求位置

4

4

B/19轴

沉降缝位置

5

5

B/20轴

沉降缝位置

6

6

A/26轴

设计图纸要求位置

7

7

A/34轴

设计图纸要求位置

8

8

38/C轴

大角位置

9

9

38/F轴

大角位置

10

D-1

35/G轴

大角位置

11

D-2

25/G轴

大角位置

12

D-3

E/19轴

沉降缝位置

13

D-4

E/19轴

沉降缝位置

14

D-5

14/G轴

大角位置

15

D-6

4/G轴

大角位置

16

D-7

F/1轴

大角位置

17

10

S-14轴

设计图纸要求位置

18

11

S-12轴

大角位置

19

12

S-11轴

设计图纸要求位置

20

13

S-10轴

沉降缝位置

21

14

S-7轴

沉降缝位置

22

15

S-6轴

设计图纸要求位置

23

16

S-4轴

设计图纸要求位置

24

17

S-D轴

设计图纸要求位置

25

18

S-B轴

设计图纸要求位置

26

19

S-A轴

大角位置

27

20

S-C1轴

设计图纸要求位置

28

21

S-A1轴

大角位置

3、沉降观测点附图

后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六、技术要求

本工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

建筑变形测量精度级别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及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变形测量工程,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的建筑地基变形允许值,分别按本规范第3.0.6条和第3.0.7条的规定进行精度估算后,按下列原则确定精度级别:

当仅给定单一变形允许值时,应按所估算的观测点精度选择相应的精度级别;

当给定多个同类型变形允许值时,应分别估算观测点精度,根据其中最高精度选择相应的精度级别;

当估算出的观测点精度低于本规范表3.0.4中三级精度的要求时,应采用三级精度。

其他建筑变形测量工程,可根据设计、施工的要求,按照规范表3.0.4的规定,选取适宜的精度级别;

表3.0.4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精度指标及其适用范围

实形测量级别

沉降观测

位移观测

主要适用范围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

观测点坐标中误差(mm)

特级

±0.05

±0.03

特高精度要求的特种精密工程的变形测量

一级

±0.15

±1.0

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要的古建筑和特大型市政桥梁等变形测量等

二级

±0.5

±3.0

地基基础设计为甲、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场地滑坡测量;重要管线的变形测量;地下工程施工及运营中变形测量;大型市政桥梁变形观测等

三级

±1.5

±10.0

地基基础设计为乙、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地表、道路及一般管线的变形测量;中心型市政桥梁变形测量等。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

每站高差中误差

往返较差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二级

0.5

0.15

0.30n1/2

0.4n1/2

注:

表中n为测站数。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水准仪型号

水准尺

视线长度(m)

前后视的距离较差(m)

前后视的距离较差(m)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

基本分划、辅助分划读数较差(mm)

基本分划、辅助分划所测高差较差(mm)

二级

DS05

因瓦

30

0.5

1.5

0.5

0.3

0.4

2、观测要求

在施工中采用相同的图形和观测方法,为了确保观测的精度和稳定,整个观测过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为了防止人为误差积累,观测工作固定观测人员,每次观测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采用统一的基准处理数据。

沉降观测的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对二级、三级沉降观测,除建筑转角点、交接点、分界点等主要变形特征点外,允许使用间视法进行观测,但视线长度不得大于相应等级规定的长度;

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起重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

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荷载量的变动、建筑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的情况;

每周期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量。

根据需要,可按公式(5.5.7-1)、(5.5.7-2)计算基础或构件的倾斜或弯曲量:

基础或构件倾斜度α:

α=(SA-SB)/L(5.5.7-1)

式中SA、SB—基础或构件倾斜方向上A、B两点的沉降量(mm)

L—A、B两点间的距离(mm)。

基础相对弯曲度fc:

fc=[2S0-(S1+S2)]/L(5.5.7-2)

式中S0—基础中点的沉降量(mm);

S1、S2—基础或构件倾斜方向上A、B两点的沉降量(mm)

L—基础两个端点间的距离(mm)。

注:

弯曲量以向上凸起为正,反之为负。

六、沉降观测点的布设线路

1、观测点采用的基准点为建设单位提供的BM1、BM2点。

2、观测路线布设成符合水准路线形式,观测路线从BM1、BM2点出发,形成环绕闭合。

3、观测线路示意图附图后附。

七、观测次数及数据的整理

1、观测次数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的时间应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建筑施工阶段的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普通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民用高层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不同施工阶段分别进行观测。

若建筑施工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

施工过程中若暂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建筑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率大小而定。

除有特殊要求外,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1次,直至稳定为止。

在观测过程中,若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加、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当建筑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2-3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建筑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当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能确定。

2、数据处理

沉降观测结束后,根据工程需要,提交一下有关资料:

观测点位图

甘肃省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编制的沉降观测记录表(20006)

荷载、时间、位移量曲线图

沉降观测原始记录

及时整理施测数据,作为竣工资料进行存档。

 

沉降观测原始记录表

工程名称:

日期:

天气:

测站

测点

读数

高差

(后视-前视)

高程

沉降量

备注

1

后视

前视

2

后视

前视

3

后视

前视

4

后视

前视

5

后视

前视

6

后视

前视

7

后视

前视

8

后视

前视

9

后视

前视

10

后视

前视

11

后视

前视

12

后视

前视

13

后视

前视

14

后视

前视

记录人:

测量员:

技术负责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