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38280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docx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说明文阅读班级姓名

 【考点概要】

1.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

2.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说明顺序,理清作者思路。

3.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4.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要考点】

1.填空、简答成为主流题型,开放性试题开始登上舞台并成为亮点。

2.强调语言品析。

说明文的性质决定了它的语言特色:

准确、简洁、此外,在对文艺性的说明文考查中,涉及到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比喻、设问、排比、对偶、拟人等。

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其目的不在于抒发感情,而在于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解题方法指导】

  做说明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

粗读文章

  所谓粗读,就是指通读文章,整体感知。

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找中心句、明确要点、搜集文章的信息,准确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的特征、所用的说明方法等内容。

对文章有个初步的理解与认识,这将为下一步做题打好基础。

  第二步:

精读文章

  是指在粗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细致的阅读。

具体要求:

  1.明确说明中心:

概括方法,可用公式“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2.理清顺序:

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重点讲解——逻辑顺序:

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

《核舟记》全文;B先主要后次要;C先原因后结果;D由现象到本质: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E由性能到功用;F由一般到特殊;G由整体到局部:

《核舟记》第2段。

注意问题:

⑴时间顺序:

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

朝代、数字等。

⑵空间顺序:

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

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⑶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

3.明确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作比较、摹状貌等

说明方法的标记:

⑴下定义:

……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

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

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打比方:

像、是、当作,就是比喻。

⑸作比较:

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⑹列数字:

数词,概数、确数。

⑺作引用:

引用,标记是引号。

  说明方法的作用:

共同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特征,但各自有不同的特点:

如打比方:

形象生动;列数字:

准确;举例子、作比较:

通俗、具体;引言论:

印证;分类别;条理清楚。

注意事项:

说明方法一般用三个字表达,不要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混淆,表述要规范。

3.体会语言:

准确性和严密性是说明语言的特点。

  第三步:

回读文章

联系试题,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回读文章。

力争回答问题时,语言要简明,条理要清楚,信息提取要恰当。

要注意如下几点:

1.学会筛选信息。

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整理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

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

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方能获得。

2.借助语法知识。

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依据,来解答阅读的实际问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汉语语法中讲到的语意的轻重、使用范围的大小、搭配是否恰当、感情色彩是否合乎要求等等,都可以用来辅助答题。

3.应对探究题型。

一般来说,命题人会把知识拓展,考查考生广泛的阅读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就要养成积累的习惯,注意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

回答此类问题要紧扣文章的重点字、词、句、段,甚至要结合全篇,确定与题目相关的内容来答题。

另外,回答此种类型的题目要有条理,合乎语言习惯。

 

【说明文答题方法补充】

1)开头叙事的作用。

说明文开头概括叙述事例,有什么作用呢?

不外乎三种:

一是用这个事例引出文章说明的对象;二是用这个事例具体说明文章说明的事物或道理;三是用这个事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及答题的思路。

下定义:

说明科学、准确、严密、精练。

答题思路是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解释了……的内涵,使说明很严密。

举例子:

说明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答题思路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了……,让读者很容易理解。

列数字:

说明科学、准确、具体,让读者信服。

答题思路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

打比方:

说明生动、形象。

答题思路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分类别:

说明条理清晰。

答题思路是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作比较:

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答题思路是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

3)语言准确性的答题套路。

这个考点有几种不同的考查形式:

1)在句子中标注出体现语言准确的词语。

如:

2003年中考14题:

请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写在下面,并用着重号标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词语

答案示例:

在如此高盐度中,几乎不能有任何生物生存

2)把“××”句子中“××”词语删去可以不可以?

为什么?

如:

2005年非实验区中考11题:

文章第③段中(小麦抽穗时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加着重号的“容易”能否去掉?

请说出理由。

答案示例:

不能去掉。

因为“容易”起限制作用,表示可能性大,“容易”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果去掉,所说内容就绝对化了,与实际不符。

(意思对即可)

3)把“××”词换成“××”词可以不可以?

为什么?

如:

2004年非实验区12题:

第⑦段画线句子中的“缓解”改成“消除”可以吗?

为什么?

(⑦森林能够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难度又增加了一些。

答案示例:

不可以(1分)。

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1分);不能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1分)。

(意思对即可)

说明文阅读训练

(一)地震学和蟾蜍谁最可靠(刘念龙)

班级姓名

5月12日,汶川,来自脚下的悸动震撼了人们心灵。

悲痛中,我们不禁要想:

如果能早一天知道多好!

一张“蛤蟆过街”的图片引发了人们的争论——我们是否忽略了大自然的预告?

但是,这真的是预告吗?

生活中流传着一些得到广泛认同却并不一定站得住脚的理论,我们称之为“传统智慧”。

例如,动物是地震前兆的使者,人们相信动物具有人类所不具备的超能力。

蛇类的红外感应器、穴居动物对震动极其敏感、许多大型动物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独特能力……随着都市人日益疏离自然和生命,一种对自然力的崇拜开始回潮,甚至开始派生出神秘主义色彩。

正如提供了这种“超能力”证据一样,科学同时也为动物的预报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

当地壳板块间积蓄的能量超出承受力时,如果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就会发生地震。

由形变产生的电磁变化等现象是地震的微观前兆,而这些微观现象可能导致动物行为、地下水异常等宏观现象。

研究者对地震前兆的兴趣具有鲜明的文化差异:

有关地光、地下水及动物行为异常的研究,大多来自东方;而西方则更偏向于对微观前兆的数据分析。

按照大英百科的说法,地震学家所知的动物行为异常多为轶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宏观前兆之所以容易吸引大众眼球,部分归因于人们对确定性的渴求。

当心理压力过大时,我们倾向于在事物间寻找关联,这让我们感到未来尚可操控。

监听微观前兆需要特定设备,而描述宏观前兆只需一双眼睛和充分的想象力。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人们总结了震前的动物异常行为,其中却不见蟾蜍的身影,而唐山地震前骚动不安的鸡只老鼠,此次却毫无动静。

当几十里外的绵竹蟾蜍分舵大举行动时,震中汶川的蛤蟆却按兵不动,反倒与千里之外的江苏遥相呼应。

对此,不知“传统智慧”作何解释?

难道蟾蜍都是“遥感主义者”,距离越远,反倒对地震愈发敏感?

从2005年至今,在重庆、成都、长春、唐山、江苏等地记录在案的“蟾蜍游街”事件多达十余起,除了让人感到新鲜或心里发毛外,并没有哪一次指向一场实质的大地震。

倒是这些事件的发生时间给我们提示了另一种可能——除了山东、长春等北方城市发生于7月份之后,其他事件都集中在4、5月份,难道气候原因不应该优先考虑吗?

毕竟大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就像我们绝不会把打喷嚏归因于双色球开出大奖。

你可以相信动物的灵感,做足震前准备;但也请相信,只有科学的决策、判断和手段,才能尽量减轻灾情,度过灾难。

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预报成功的海城大地震,基于的是对前震的分析,而不是那些惊慌失措的动物。

敬畏自然是必须的,但不应该以对科学的非理性排斥为代价——因为,正是科学告诉我们应该敬畏自然。

1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

2对于地震前兆的研究,宏观前兆研究和微观前兆研究的不同点是什么?

(3分)

 

3第七段和第八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用是什么?

(3分)

 

4第四段中的加点词语“可能”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说明文阅读训练

(二)给地球戴上面纱班级姓名

地球变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些都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安全。

最近,在千奇百怪的解决全球变暖的方案中,又多了一种怪异的方案,科学家打算给地球戴上“面纱”。

 

一个名叫鲍尔·克鲁琛的荷兰人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

向大气层发射一些硫磺微粒,让它们把太阳光反射回去。

无独有偶,若干年以前,一个叫泰勒的美国人也提出过类似的方案,他建议在空中撒上100万吨铝和硫的粉末,这样可以使日照减少1%,完全可以抵消掉地球的温室效应。

你可别以为这两个人都是妄想狂,前者是199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后者则是美国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被称为“氢弹之父”!

 

他们都是从一次火山爆发中得到灵感的。

1991年6月9日,在经过600多年的沉寂之后,位于菲律宾吕宋岛、海拔1436米的皮纳图博火山突然喷发。

此次喷发造成700多人伤亡,20多万人被迫离开家园。

大量的火山灰还造成30万公顷的农田绝收,7千多公顷的森林毁于一旦。

这是20世纪所有火山喷发中威力最大的一次。

 

除了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之外,吸引科学家目光的是,这次喷发竟然造成次年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0.5℃。

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一个原因是,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和天然气混合成的云雾漂浮在赤道地区上空,像是给地球套上了一层灰蒙蒙的面纱,里面的微粒把一部分太阳光反射了回去,使阳光不能把全部热量照到地球上。

另一个原因是,烟雾不仅降低了太阳光直射的强度,还增加了地球上反射光的强度。

而科学家研究发现,这种变化可以提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

这是由于随着直射阳光的减少,散射阳光增加了,散射光产生的阴影更少,因此植物叶子接受到的阳光反而更多了,这足以补偿光线强度的降低。

这样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就得到提高,可以更多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克鲁琛和泰勒认为,我们虽然不能随意操控火山的喷发,但是可以用人工的方法来制造这样的“粒子面纱”。

他们建议利用飞行于13千米高的飞机或者美国海军的大炮,将一些硫磺微粒送入地球大气层中的平流层。

这些微粒将在大气中停留2年左右,而大约6个月时间,地球温度就有望得到降低。

但克鲁琛同时也向我们提出警告:

大量的硫磺颗粒停留空中有可能会对大气层造成严重的后果,或许会加剧对臭氧层的破坏。

因此在对结果做出可靠的预测之前,科学家们还是应该谨慎从事。

未来科技的发展,也许可以找到替代硫磺颗粒的粒子,既降低全球的温度,又不破坏臭氧层。

1题目中的“面纱”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分)

 

2第

段为什么要特意交代克鲁琛和泰勒的身份?

(3分)

 

3第

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4第

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分)

 

5第

段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说明文阅读训练(三)“沙漠明珠”珠光渐暗班级姓名

①和莫高窟同称为敦煌两大奇观的月牙泉有“沙漠明珠”之称,但由于干旱缺水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月牙泉水位在不断下降,这颗“明珠”珠光渐暗,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②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提供的水文实测资料表明,1960年月牙泉水域面积为22.3亩,最大水深为7.5米;1986年水域面积为13.3亩,最大水深1.2米;目前水域面积只有9亩,最大水深仅1米左右。

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明泉23日举行的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月牙泉是敦煌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月牙泉接受着区域地下水的补给。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敦煌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月牙泉水位也随之下降。

④地处中国西北的敦煌曾长期依靠疏勒河、党河等河流的上游来水补给地下水,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上游水库的修建,这些河流相继出现断流,敦煌地下水失去了补给来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敦煌需水量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市每年要抽取4000多万方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超采严重。

⑤为了保住月牙泉,现在每年需要回灌500余万立方米的河水。

尽管如此,根据测量表明,水位每年还在以15厘米左右的速度下降。

⑥专家认为,从长远来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使敦煌地下水位得到回升,是解决月牙泉水位下降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有关部门还应考虑进行跨流域调水,以进一步缓解敦煌水源短缺的局面。

⑦月牙泉位于敦煌市区以南约5公里处,四面被鸣沙山环抱,流沙与泉相隔仅有数十米。

这里地处亚洲中部的大沙漠之中,年均降水量在40毫米左右,但蒸发量高达2480多毫米。

在这种极端干旱和强烈蒸发的气候条件下,月牙泉却能保持数千年不干涸,这更增添了她的神奇。

1对本文的标题,你是如何理解的?

(4分)

 

2第①段中提到的“人为因素”,从全文看,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4分)

 

3第⑦段中“约5公里”、“数十米”、“40毫米左右”、“2480多毫米”说明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4分)

 

4月牙泉身处沙漠而能数千年不干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5用一句话概括出本文给我们的关键信息。

(4分)

 

6根据你的感受,说说文中第

段的表达作用。

(2分)

7如果请你结合第

段中的画线句在第

段的段末补写一句话,你写的内容是:

(2分)

 

8月牙泉身处沙漠而能数千年不干涸,请根据本文内容阐释其原因。

(2分)

说明文阅读训练(四)病毒的话班级姓名

我们家族的名称是“病毒”。

顾名思义,就是能致病的毒物。

因此,人们谈病毒色变。

可是,这不能赖我们呀!

是你们人类给我们起了这么一个不雅的名称。

我们也不好怪人类,给我们起这个名称也是有来由的。

19世纪末,烟草得了花叶病;荷兰植物学家比林杰克把病的烟叶捣碎,挤出液汁,用没有上釉的瓷过滤器过滤,滤过的液汁用当时最好的显微镜都检查不出有什么细菌,可是它仍然能让烟草得病。

比林杰克认为,这一定是比细菌还小的微粒在作怪。

他把这类微粒叫做“病毒”,人类就是这样结识了我们。

后来发现,人类许多疾病,如流感、麻疹、肝炎等等,其罪魁祸首也都是我们。

把我们称作病毒就更有理由了。

人类的本事越来越大,科学家终于看到了我们的真面目。

我们家族最小的成员只有细菌的千分之几那么大,直径只有百万分之一厘米,大的也只有百万分之二十五厘米。

(A)我们的构造比细菌还简单的多。

我们根本没有细胞结构,只不过是由一个核酸分子(一种记录遗传密码的物质)外包一层蛋白质外壳而已。

其实同世界万物一样,我们之中有有害的病毒,也有有益的病毒。

20世纪初,科学家就发现,我们家族中有些成员有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内的本领,能钻进细菌体内,在那里繁殖,使细菌死亡,科学家把它们叫做“噬菌体”。

(B)人种了牛痘可以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力,牛痘就是经过“改造”后毒性减弱的天花病毒。

经过这一番改造,它不仅不再危害人类,还反戈一击,帮助人类消灭这种可怕的传染病。

现在许多种疾病的病毒已经被用来制造疫苗为人类服务了。

我们家族中还有一些成员叫做“肠道腐生病毒”。

它们在婴儿出生以后不久就进入婴儿肠道,在人一生中始终呆在那里。

其中有些是有益的。

它们可以促进人体产生有防治疾病作用的干扰素,抑制能致病的肠道病毒、流感病毒等等。

科学家现在已经制成活肠道病毒、流感病毒等等。

科学家现在已经制成活肠道病毒疫苗,它能预防多种传染病,甚至还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哩!

(选自苏教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本》)

1、整体感知,回答问题。

(4)

(1)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两大方面内容?

(2分)

(2)从整体上说,本文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分)

 

2、请你用“读书动笔”的方法,仿照示例,任选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的一句(只填字母,不需抄写原句)作点批注。

(4分)

示例:

原文——“……滤过的液汁用当时最好的显微镜都查不出有什么细菌。

可是它仍然能让烟草得病。

批注——这个“当时”用得好。

从时间上加以限制,那时科技还不发达,即使是最好的显微镜也查不出细菌,但未否定以后也不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原文——()

批注——

 

3边读边议,回答问题。

(5分)

(1)从文中看,人们把“我们”称为病毒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不超过16个字,2分)

(2)在“我们之中有有害的病毒,也有有益的病毒”之前加上“其实同世界万物一样”的含义是什么?

包含了分析问题的哪种正确方法?

(3分)

说明文阅读训练(五)爱听“高雅音乐”的跳舞草班级姓名

①跳舞草是一种“灵性”的植物,只要听到优美的音乐,或者有人对着它唱一首抒情的歌曲,跳舞草的叶片就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开始舞动。

它的两片绿色的嫩叶为一对舞伴,它们时而合抱,时而交叉,时而各自向后旋转180度,又深情相拥,再分开翩翩而舞。

音乐响起,整株跳舞草就像开始了一场友谊舞会,霓裳鬓影,一枝一叶都有情。

②跳舞草绝对是一位洁身自好的舞女,因为这种小草有个怪癖:

如果放的是怪腔滥调,即使是时下流行的DISCO曲,它也会娥眉紧蹙,停步罢舞。

跳舞草是没有夜生活的,在晚间,它会剪羽而归,所有叶片竖贴于枝干,像个规规矩矩的淑女,安静而眠。

③跳舞草长得很像少女一般灵秀,每一根纤细的枝干上都嵌着一大两小三片叶子,像美女的眉,形状有点像竹叶,但质地要柔弱得多。

跳舞草最高能长到半米左右,疏朗的枝叶之间仿佛蕴藏着一种灵气,让人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④跳舞草不只会跳舞,还有其他功效。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过记载,说跳舞草的根、茎、叶均可入药,用其泡酒,早晚各服一杯,对治疗骨病、风湿病、关节炎、腰膝腿痛有特别的疗效。

而用其嫩叶泡水洗脸,能令皮肤光滑白嫩。

据说云南的少数民族家里一般都会摆上几盆,城里的女孩子也喜欢在阳台上种几盆,每天摘取几片叶子泡水洗脸,以此美容养颜。

⑤跳舞草为什么会跳舞?

人们一直在探索其中的奥秘,目前为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发现,跳舞草小叶片叶柄处的细胞里有一种海绵体,这种海绵体对中低频率,也就是35~65分贝的声音有共振作用。

⑥不管跳舞草遵循的是什么物理或化学原理,小草的翩翩舞姿使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

只要想象一下,每天下班回到家,打开音响,躺在沙发上看一场小草的舞蹈,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摘自《科学24小时》有改动)

【相关链接】

(1)跳舞草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令人惊叹不已。

当气温达到24℃以上,且在风和日丽的晴天,它的一对对小叶便会自行交叉转动、弹跳,两叶转动幅度可达180度以上,然后又弹回原处,再重复转动。

当气温在28~34℃之间,或在闷热的阴天,或在雨过天晴时,数十双叶片翩翩飞舞,使人眼花缭乱。

(摘自新浪博客网)

(2)跳舞草的每根枝干上有一片大叶和两片小叶,每当太阳落山、光线变弱,与白天的光线有了差别、变化时,小叶叶柄基部的海绵就会自然收缩,小叶便摆动起来,仿佛在跳舞。

(摘自XX查询网)

(3)跳舞草有光则舞,无光则息,就像向日葵冲着太阳转动一样。

(摘自XX百科网)

1为什么把跳舞草称为“洁身自好的舞女”?

(4分)

 

2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

每一根纤细的枝干上都嵌着一大两小三片叶子,像美女的眉

 

3阅读第④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跳舞草的功效。

(4分)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2分)

人们一直在探索其中的奥秘,目前为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发现……

 

5跳舞草会跳舞,除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外,还有什么原因?

请综合“相关链接”的材料进行探究,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发现。

(3分)

说明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一)地震学和蟾蜍谁最可靠(刘念龙)

1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

2对于地震前兆的研究,宏观前兆研究和微观前兆研究的不同点是什么?

(3分)

3第七段和第八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用是什么?

(3分)

4第四段中的加点词语“可能”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1提出疑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本文说明的内容(或说明的事理)。

2

(1)宏观前兆研究的内容是地光、地下水及动物行为异常,微观前兆研究偏向对微观前兆的数据分析。

(2)宏观前兆研究大多来自东方,而西方则更偏向于微观前兆研究。

(3)描述宏观前兆只需要一双眼睛和充分的想象力,而微观前兆研究需要特定设备。

3举例子。

作用:

具体明白地说明了动物异常行为并不能准确预报地震这一事理。

4不能。

“可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如果去掉,意思就变成了“这些微观现象导致动物行为、地下水异常等宏观现象”,与实际不符。

“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给地球戴上面纱

1题目中的“面纱”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分)

2第

段为什么要特意交代克鲁琛和泰勒的身份?

(3分)

3第

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4第

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分)

5第

段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1人工发射到大气层中的铝和硫磺微粒。

2说明“给地球戴上面纱”的想法不是一种“妄想”,表明了它的可能性。

3刘数字。

说明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的巨大威力。

4微粒使全球气温下降的原因。

5不行。

有时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给地球戴上面纱”也许能使全球气温下降,但同时也可能给地球带来负面影响。

它告诉人们在没有经过确切的科学论证前,不能贸然给地球降温,说明给“地球戴上面纱”还需要一个过程,使说明的内容更加科学、准确。

(三)“沙漠明珠”珠光渐暗(20分)

1对本文的标题,你是如何理解的?

(4分)

2第①段中提到的“人为因素”,从全文看,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4分)

3第⑦段中“约5公里”、“数十米”、“40毫米左右”、“2480多毫米”说明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4分)

4月牙泉身处沙漠而能数千年不干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5用一句话概括出本文给我们的关键信息。

(4分)

6根据你的感受,说说文中第

段的表达作用。

(2分)

7如果请你结合第

段中的画线句在第

段的段末补写一句话,你写的内容是:

(2分)

8月牙泉身处沙漠而能数千年不干涸,请根据本文内容阐释其原因。

(2分)

1“沙漠明珠”赞喻月牙泉,(2分)“珠光渐暗”比喻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水位下降。

(2分)

2上游建水库造成河流相继断流,使敦煌地下水失去了补给来源。

(2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敦煌地下水超采严重。

(2分)

3语言准确,列举数据讲究用语分寸且富于变化。

4月牙泉……自然露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